一、研究意义
3-6岁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营养需求最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饮食营养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免疫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午餐作为一天三餐中重要的饮食环节,在保障幼儿获得充足营养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合理的进餐方式,使幼儿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食物,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促进健康成长。午餐不仅是一种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文化需求和社交需求。合理营养的午餐可以促进幼儿生长发育,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力。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可以提高其语言交流能力、行为规范能力以及社交技能,还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生活自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幼儿在为自己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自信心。进餐作为幼儿每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的生长发育提供所必需的营养,是幼儿进行活动与交往的物质基础。因此,探究小班幼儿午餐进餐习惯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幼儿园的餐饮服务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状分析
(一)教师较多关注幼儿进餐速度与进餐方法
小班教师对幼儿进餐的教育比较多聚焦在用餐具的方式与进餐的速度问题,在观察中,我发现,小班幼儿教师在幼儿进餐的后期会更容易出现催促等行为,如:“不能东张西望,张大嘴赶紧吃”“快点吃哦,阿姨要去送碗了”“我看看谁是最后一名”等这样催促的话经常出现。而这样的语言暗示,让原本轻松愉快的进餐氛围变得紧张起来,会对幼儿的进餐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幼儿进餐的独立性与专注度较弱
经过观察我发现,小班幼儿大部分都能使用勺子进餐,但无法熟练使用,而掌握进餐姿势与动作离不开平时的训练。幼儿在家里祖辈会比较宠溺幼儿,所以幼儿独立性难以发展,有着较强的依赖性,难以独立进餐。
关于吃饭的专注度方面,我发现较多小班幼儿会存在含饭发呆、东张西望的行为。在进餐过程中,幼儿经常会被周围的环境和声音所影响,比如保育员摆放折叠床的声音,或者老师分发幼儿餐食的身影。幼儿在进食过程中,还容易出现玩餐具、玩食物的情况。
(三)幼儿的挑食、偏食习惯较为严重
小班幼儿出现挑食、偏食的行为较多,而幼儿挑食行为也有一些差别,有的幼儿面对不喜欢的食物时,会直接拒绝尝试或者出现呕吐的行为,有的幼儿虽然不喜欢吃,但能尝试将食物吃完。幼儿通常喜欢甜点、浓油赤酱的菜品以及肉类食物。而家长在面对幼儿挑食问题时,较多会采取先鼓励的方式,在没有达到预期后,则会强硬地要求幼儿进食或者纵容幼儿的行为,这样都不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三、影响小班幼儿午餐习惯的因素
(一)教师因素
个别教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还不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教育要融入日常生活中”。3-6岁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模仿和学习的最佳时期。作为小年龄段幼儿的老师,指导不能光用“说”,而是更多的亲身示范或者对个别幼儿的一对一指导,光用语言进行引导的效果并不佳。
(二)幼儿因素
相对于中大班来说,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身体各项机能的发展还不成熟,言语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自主进餐能力还有待提高。
餐厅里,男孩不小心撞到了旁边女孩的桌子,桌上的汤晃着洒出来了一半,也洒到了边上的女孩身上,她马上大叫到:“老师!我身上湿了!”“来了来了,老师帮助你!”我快步走去,边擦桌子,边帮女孩处理身上的汤渍。这边刚解决完,我直起腰继续提醒孩子“小朋友们,一口饭,一口菜,一只手拿勺子,一只手扶着碗哦。”却见另一边的孩子吃着吃着,饭碗“哐当”一声掉下了桌子,饭菜全都翻在了她身上,她“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没事的宝宝,老师帮你换衣服”。衣服刚换到一半,还不时听到孩子叫到:“老师,这个菜我不爱吃。”“我不要吃胡萝卜的!”就餐环节进行得轰轰烈烈,直到午餐结束,能够把饭菜吃完的幼儿寥寥无几,餐厅的桌上地上也像战场一般狼藉一片。
由此可见,普遍存在在我们班级的问题是:孩子的就餐习惯不佳,比如握勺与拿碗的方法不正确,坐姿比较随意,导致孩子吃饭时桌面会撒到很多的饭菜。另外,部分孩子有挑食的现象。这些都是影响幼儿午餐习惯的因素。
(三)家长因素
相对于教师来说,家长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陪伴幼儿时间最长的人。而家长的一些行为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习惯养成。而且,教师的指导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若家长是不积极或不认可的态度,对于教师开展工作也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班的小A挑食情况非常严重,基本只有面食与肉类爱吃,蔬菜、豆制品鱼类和蛋类几乎一口不动。为此,我也与小A的家人进行了沟通。我问孩子的母亲:“孩子在幼儿园挑食十分严重,愿意吃的食物很有限,家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妈妈回答:“家里是老人烧饭,就挑孩子爱吃的烧。”我询问妈妈:“是否可以和祖辈沟通一下,多给孩子尝试不同的菜品?”妈妈很为难地的回答:“我们也没办法,平时工作忙,都是老人帮忙照顾孩子,说了也没用的,我们不在家,老人还是宠着孩子。”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家庭的生活方式是造成该幼儿在园挑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纠正该幼儿的进餐问题,了解幼儿家庭的生活习惯,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四、改善小班幼儿进餐情况的措施
(一)结合年龄特点,因材施教
小班幼儿刚跨入集体生活,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期。小班幼儿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能力与年龄特点以及观察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小班幼儿的指导内容,如小班幼儿在进餐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幼儿培养进餐的兴趣,发展幼儿自主进餐的能力。
于是,我在每天的餐前进行集体教育。比如由自己进行示范,拿勺子拿碗的姿势、身体如何靠近桌子进餐等等。还可以有意识地选一些相关绘本,比如《多多什么都爱吃》《汉堡男孩》《漏嘴巴公鸡》,逐步引导幼儿在一定时间内遵守进餐要求,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教师也可选择多种指导方式,如循序渐进,针对幼儿不喜欢的事物,刻意纠正是不现实的。教师可采用“逐一增加”的方式,假设不喜欢吃蔬菜,可以少盛一点,吃完的时候进行鼓励,接着依次增加,让幼儿逐渐适应,不会感到难受,之后吃的绿色蔬菜数量也会增加。
(二)主动学习,提升教师教育水平
小班幼儿教师应该主动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平时可以利用各类网络平台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幼儿园培训,阅读专业书籍,这样才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予小班幼儿更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比如,对于小年龄段的幼儿,可以通过让幼儿了解食物是怎么成长的、这饭是怎么做出来的,亲自摸一摸、看一看食物本身的样子,让幼儿更直观的理解,并从心里去接受和认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来唤醒幼儿的进餐兴趣。
(三)亲身参与,引起共鸣
可以通过各类园所的活动邀请家长亲临现场,比如半日开放活动,通过实际观察,亲身参与的方式,让幼儿家长了解幼儿在园进餐的真实情况,引起幼儿家长对进餐情况和教师引导行为的重视与理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当天的就餐情况对个别家长进行即时的反馈与引导。这样既能提高家长对幼儿教师指导行为的理解,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同时也能使幼儿教师了解到家长的观点和看法,更好地做好家园合作。
(四)园所引领,支持教师
对于挑食、偏食的幼儿,我提出了建议,建议家长能够让菜品更加丰富,或者把孩子不爱吃的菜换一种制作方法。我园恰好设计了“薇府食坊”这个栏目,根据每年的二十四节气设计特有的菜品,从材料到制作方法都很详尽。比如大雪节气,适应冬令进补,此节气相应的菜品就是参鸽汤。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则是马兰头香干石榴包来唤醒身体。我变会把我园公众号推送的每期“薇府食坊”栏目推送给家长,让家长们可以借鉴其中适合孩子的菜品。
另外,我园还开设了有关挑食、偏食的讲座活动,可供有需要的家长进行选择,相信专业人员的解读会对家长有所启发。
(五)资源整合,利用园所环境
除了教室,幼儿教师还可以合理利用园所资源,帮助教师在进餐活动的指导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园室外设立了单独的“薇爱小农庄”,里面有许多常见的农作物,还有常见的禽类。幼儿教师应该重视并学会充分利用室外环境这一资源,让班级每位幼儿都参与照料,这样更加能让幼儿深刻体验食物的来之不易。另外,小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学校的厨房,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制作过程,知道我们午餐吃的食物制作是非常复杂的。
五、最终成效
经过6周的干预,将本班25位小班幼儿园的前测与后测情况进行了统计和记录,结果见下表。
数据显示,幼儿挑食、注意力分散、不良进餐行为这三个维度的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动进食能力维度呈上升趋势,说明幼儿的进餐行为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各个层面的干预影响下,干预班级幼儿进餐行为得到改善,促进了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
总之,小班幼儿午餐进餐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家长和托幼机构应该共同配合,在不断探索、研究中,努力为幼儿提供更优质、更科学的进餐方式和饮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