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摘  要〕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顺利过渡的关键过程,任务意识的培养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及今后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幼小衔接阶段幼儿任务意识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当前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现状的梳理,明确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影响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因素,包括幼儿认知能力、家长教育观念、教师教育方式以及幼儿园与小学的联动衔接等。最后,基于已有研究的梳理以及结合在园进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实践策略:一是创设任务意识培养的教育环境,二是提升幼儿任务的创新性,三是强化幼儿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积极性,四是提升家长和教师的参与性。这些策略通过多维度渗透、多主体参与的形式,提升幼儿的任务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小衔接;任务意识;培养策略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学习态度、习惯和技能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为学前儿童做好进入小学学习的准备,是幼儿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联合国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学做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准备。《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中的发展目标第三条明确提出: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有遵守规则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的社会准备中也有一条发展目标“任务意识”,并提出了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因此,任务意识的培养对于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具有关键作用和重要意义。


一、任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任务意识是幼儿在面对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在这个阶段,幼儿的任务意识培养对其未来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和重大影响。

(一)任务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幼儿的专注力和学习力

        任务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幼儿逐渐学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完成任务上,幼儿了解并接受学习任务,能够更加专注和认真地对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这对于他们后续的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任务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随着任务的逐步增加,幼儿需要逐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为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三)任务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当幼儿开始承担一些学习任务时,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分配精力、如何处理失败和挫折等,这些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四)任务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建立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当幼儿能够完成任务时,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因此,良好的任务意识培养,可以使幼儿在面对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任务时,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有计划地开展和更自主地完成。同时,任务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具有良好任务意识的儿童将更加积极、自信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二、幼小衔接阶段任务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当前,幼儿园已开始重视幼小衔接阶段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所采取的措施如专项任务设定、生活自理任务布置、任务清单、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等。这些做法有助于提高幼儿对任务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家长对培养任务意识的关注度较低、教师和家长过度强调幼儿任务完成质量,而忽视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学习过程。同时,由于幼小衔接阶段的特殊性,即幼儿在身体、认知和社会情感等方面都在快速发展,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也需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

        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作者多年的大班带班经验,梳理出影响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因素,包括家长教育观念、教师教育方式、幼儿园与小学的联动衔接等。

(一)家长教育观念

        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年龄还小,上了小学后任务意识自动增强;也有家长过度保护或替代幼儿完成任务,导致幼儿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从而影响任务意识的培养。如果家长过度保护孩子,减少了孩子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可能会导致孩子在面对新任务和挑战时缺乏适应能力。如果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社交活动,可能会限制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从而影响他们理解并接受自己对于任务的责任。

(二)教师教育方式

        教师若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限制幼儿的发展空间,导致其缺乏实践经验和自我探索的机会,进而影响任务意识的培养。如果教师采用过于严格或过于宽松的教育方式,或者过度强调结果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可能会限制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如果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进行自我探索和学习,他们可能就会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在面对新任务时迅速适应。 

(三)幼儿园与小学的联动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方式、课程设置、作息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幼儿无法顺利适应小学生活,进而影响任务意识的培养。幼儿园通常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而小学则更注重知识学习和纪律。如果孩子在突然从幼儿园环境进入小学环境时无法适应这种转变,可能会感到压力和困惑,无法专注于任务。此外,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的差异,也可能会导致孩子目标不清晰,任务意识薄弱。


三、幼小衔接阶段任务意识培养的实践策略

        良好的任务意识培养是幼儿在成人的引导下,有目的地完成某一任务,并表现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作为幼儿教师,我在幼儿园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幼儿进行任务意识的培养,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创设任务意识培养的教育环境

    1.创设教育环境

        首先,教室和活动区域的设计,要尽可能地与幼儿的任务相关,例如设立专门的阅读角、科学实验角、艺术创作角等,还可以墙面创设“任务栏”“值日生栏”环境,并装饰成孩子们喜欢的风格,摆放与任务相关的材料和教具。在环境中增设“进区统计表”“我的一天”等让幼儿进入环境后可以互动完成的任务或任务清单,也可以由教师和班级幼儿共同协商讨论任务(值日)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标准,让幼儿知道什么时间里做什么事、怎么做会更好,逐步使幼儿明白要合理地安排好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在幼儿任务完成后,可以开展“今天我最棒”的评选,以此鼓励幼儿积极完成相关“任务”,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幼儿有计划做事、遵守作息时间的良好习惯。

    2.渗透日常生活

        对幼儿良好任务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环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完成一些具有任务目标的活动,例如收拾玩具、整理图书、洗手帕等。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任务意识。

        尤其可以设计一些跟小学生活紧密联系的日常活动,如整理书包。教师可在每天的区域活动中,设置专门的整理书包的活动场地,让孩子们通过练习,知道整理书包的方法和小窍门。又如设立整理书包的值日生,每天例行随机检查小朋友的书包,发现问题后及时提醒小朋友,并督促完成。还可以不定期地开展竞赛活动,让幼儿通过互相检查、互相评选等系列活动,在了解整理方法的基础上为将来入小学奠定良好的习惯。

        再如,让幼儿自主安排活动时间和相应内容,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进一步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如,笔者要求幼儿来园后自己安排每天“游戏故事”“心情日记”的完成时间,但必须在中午12点之前完成。一开始,孩子们在活动中常常因为自己的贪玩而忘了自己的小任务。于是,我们经常组织孩子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好方法介绍给其他孩子,以帮助幼儿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获得一些好方法、好经验。下面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孩子尝试总结的一些方法:“我是一大早来幼儿园就开始记录的,写好了就可以放心地玩了”;“我是点心结束后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写的,因为我来晚了,吃点心又很快,所以,一定来得及”;“我是午饭后才写的,因为我想先玩会,中午时间比较多,一定行的……”他们的规则意识在自己的体验中慢慢积累成经验,并不断实践着,也让他们的自我安排能力越来越强。对于完成的幼儿,我们也会不断地鼓励和表扬,并给予五星奖励。而每周集到相应数量的五星,还可以换到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小玩具等,更激发了他们努力体验和实践的积极愿望。

(二)提升幼儿任务的创新性

    1.趣味性和挑战性并存的任务内容

         任务的设计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例如,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游戏、角色扮演游戏、手工制作等任务,使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如我们的自然角种植区,孩子们的种植都是自己根据喜好,选择种植材料,在记录表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同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完成,并在表格上用符号进行表征,表示自己任务完成的结果。从材料准备、制定计划,到后续的实施、完成,孩子们从盲目地跟风,到自己学习做主,到最后有序完成,他们的任务意识也渐渐清晰、明确。

     2.多元化、多路径的任务形式

        除了传统的纸笔任务和实践活动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虚拟的任务,例如在线学习、网络搜索、实验报告等。这些多元化、多路径的任务形式,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节日活动中的表演舞蹈,通过在线搜索,确定舞蹈的内容,并发送在班级圈或者家长群里,在幼儿园里,他们会打开屏幕,自己来学习;回家后,就让家长播放视频,学习新的唱跳技能,利用各种时间练习从而完成节日表演的准备。

        又如,我们设计了“外出20元的肯德基午餐如何吃饱”这一任务。这个任务特别吸引孩子们,通过网络搜索菜单,寻找食物,了解价格,到合作一起买套餐等方式,遇到问题,钱不够了怎么办?食物少(多)了,如何合理分配?等等。在商量中,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最后在午餐中愉快分享。整个过程中看到了孩子们多种能力的发展和成长,也更增强了他们的任务意识。

(三)强化幼儿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积极性

    1.正面反馈

        当幼儿完成任务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继续积极完成任务的动力。

        例如在每一次活动结束整理时,要和孩子一起检查,是否做到?没有做到的,要求整理干净后才算结束。在幼儿掌握整理能力之后,逐步过渡到言语提醒,最后则是检查为主。对于孩子主动完成的,并做得很不错的时候,要积极鼓励、表扬,树立其自信和成就感,以此激发主动性。

    2.鼓励合作

        鼓励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也更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如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活动,鼓励幼儿小组合作团队完成,也为任务意识的培养增加了挑战和乐趣。

(1)值日生活动:通过小组形式进行值日生的工作,促使幼儿在分工合作中培养任务意识和组织能力。我们在值日生活动中要求孩子们5个人一组,男女生搭配,在组合中逐步学会解决小组最初遇到的问题,如人多了(少了)怎么办?人齐了,要求不符怎么办?遇到问题,要小组幼儿一起商量解决,这样既提升了幼儿问题解决能力,也为小组合作活动奠定了基础。

(2)小记者采访团:幼儿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如采访者、记录者、主持人等),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活动中不但要有小组,而且还要有自己的组长,将组员合理分工,如谁记录问题,谁负责摄影,谁负责主持,谁负责最后的汇报。在他们设计计划书时,就要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从盲目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开始做,到会选择或推荐,甚至自荐有能力的来完成,所有的事情都以小组来解决,而且在计划书的制定上也逐步有了条理。

(3)园内外社会体验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分工合作、互相帮助,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倍增。讨论分工——“外出我们要带什么?”“哪些东西必须带?”“这些东西谁负责带?”“外出采访时候的如何安排?等,形成自己的小组计划书。为了组长可以在活动前督促提醒组员准备好自己的东西,还特别添加了电话号码的记录,从而保证活动更加顺利进行。每一个参加的组员,也无一例外地在按照共同制定的计划书在执行。长期的经验积累,让孩子们的任务意识也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

    3.榜样示范

        家长和教师可以成为幼儿的榜样,展示积极完成任务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引导幼儿向他们学习。如,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玩各类规则游戏;经常和孩子一起聊天交流各自的身边事,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创意;制定有序的计划,时间安排,合理规划各项活动等,在陪伴中,了解孩子,关注孩子,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必要的、恰当的“惩罚”帮助孩子的规则意识,执行能力不断提升,从他律逐步发展到自律。例如:物品损坏要赔偿、做错事则需要主动承认错误并承担相应的后果、任务没有完成就不能轻易放弃、输了就要重新出发等。

(四)提升家长和教师的参与性

    1.家校合作

        家长和教师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幼儿的任务意识培养。家长可以在家庭中为幼儿提供完成任务的机会和环境,而教师则可以在学校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任务和机会。例如,我们在大班上学期开始,就鼓励孩子准备一本自己喜欢的本子作为“备忘录”,用于记录一些小任务。每天我们都会根据幼儿的实际布置几个简单的任务(如回家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家务事、看一本故事书、跳几下绳、为明天的活动带一些材料等等),让幼儿学着用自己的符号或文字记录任务。回家后,将任务告知爸爸妈妈后,请家长用文字记录孩子的转述。第二天再带来后,老师回复完成的情况和质量。通过“备忘录”,每天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又多了话题,同时也帮助幼儿记住简单的任务并完成,进而养成完成任务的习惯,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进入小学后的孩子们对每天的记录驾轻就熟,自信心更足了。

    2.定期交流

        家长和教师需要定期交流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讨论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我们利用相机及时抓拍孩子们自觉按规则开展游戏、完成任务的镜头,并展示在墙饰中,给予孩子们鼓励,不断内化他们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使他们养成一定的习惯后变习惯为自然,加强他们的“我能行”意识。

    3.提供支持

        家长和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例如提供必要的材料、时间、空间等,以及鼓励、理解和引导他们完成任务。如,营造亲子互学、共同读书的氛围,柔和的灯光、安静的环境以及和孩子相伴一起看书。手不择卷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而看书的好习惯一旦养成,一辈子都能受益。每天晚上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一同阅读。给孩子一些可以自己读的书(您可以从一页一幅的、语句简单的故事书开始),和孩子一起大声朗读,并仔细地倾听孩子对故事的描述,问一些和故事有关的问题,您就会知道孩子到底对故事理解了多少,从而了解孩子的阅读能力。


        幼小衔接中任务意识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家庭教育、教师教育方式、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以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角度出发,采取有效的实践策略,以促进幼儿的任务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玲清.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22(8):3.

[2]何冬梅.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33.

[3]刘颖.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9(7):16.

[4] 陈金妹.浅谈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J].未来英才,2016(5):31-32.

[5]刘婷.关于幼小衔接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思考[J].好家长,2018(36):126.

[6]杨瑞娟.浅谈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培养重点[J].读与写(上,下旬),2015(24):57-58.

[7]王琳.浅谈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培养重点及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4-45.

[8]张翠娟.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策略[J].儿童大世界(下旬),2019(7):36.

[9]吴永珍.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09):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