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适合小班幼儿的班级主题环创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创设美好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十分重要。如何创设适合小班幼儿的班级主题环境?我们是这样实践的:

一、围绕主题,创设孩子喜欢的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不仅要富有童趣,还应该和孩子的身心发展相适宜,材料应该能吸引幼儿,这样才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

1、色彩鲜艳、形象可爱

    对于刚刚入园的小班孩子而言,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那些鲜艳、饱和的色彩更能抓住孩子的目光。结合9月《娃娃家》的主题以及班级的整体色调,我们用大块面的火车,加上大大小小的相框,呈现幼儿的全家福照片,又在小火车上面做了四个形象夸张、颜色鲜艳的卡通人物,既凸显娃娃家主题,又让幼儿感到温馨。

2、突出主体,造型清晰

    幼儿是在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所以,我们要让幼儿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逐步激发自己的潜能。我们为幼儿提供低结构的、半开放的、充分留白的、有准备的环境,给幼儿的积极参与留下空间、给幼儿的自主探索留下空间、给幼儿新经验的生长留下空间。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充分认识到环境的价值不在于逼真和像,而是真实的聚焦和反映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而支持他们主动卷入环境创设的全过程,刺激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创设《学本领》的主题环境中,我们增设了主题墙和幼儿的互动性,选择了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小动物,小朋友们在自由活动时可以和主题墙互动,来帮小动物们找影子朋友,学学小动物的走路方式。

在《苹果和橘子》主题中,我们在主题墙上创设了一个空的大苹果和大橘子,结合个别化学习,当小朋友们有作品完成后,可以贴在相应的水果中,因为能自己参与创设,所以幼儿对这个区域表现得特别感兴趣,每天都争着要去美工区。

    通过与墙面的互动,幼儿对主题加强了了解,成为课程的主人:通过环境,幼儿去探索和学习,让自己的经验和同伴的经验产生互动,看到自己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反映幼儿当下经历的关键活动及个体故事,分享差异资源,在互动中促进幼儿成长。

二、融入生活,提供可感观的材料

    我们在做环境创设的时候,考虑的是幼儿的长期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而爱惜粮食的行为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爱惜粮食的意识和行为融入到日常教育中,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生活区创设怎样的环境才能激发幼儿光盘的兴趣?怎样才能让每位幼儿都参与到这个行动中?我们进行了深入探索:

1、创“米食”学习背景,引“光盘”优良美德

    爱惜粮食,是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全面、系统的教育方式能够为幼儿养成爱惜粮食的意识奠定基础,也能够丰富爱惜粮食教育活动的形式,让幼儿的认知更为深刻。例如:餐前教育环节,通过与幼儿交流米饭的问题,让幼儿了解粮食作物的生长过程,从而了解农民伯伯种植粮食作物的辛劳。此时开展相应的爱惜粮食的教育,引导幼儿了解米饭是如何从一粒种子变成一株禾苗、稻谷、大米、米饭,最后到餐桌上来的。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通过视频的观看及图示,让幼儿对粮食产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在认知方面有了提升,知道了米饭的由来,了解了农民伯伯种植粮食作物的辛劳,明白爱惜粮食对我们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的意识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2、创“光盘”互动,重幼儿实操体验

    爱惜粮食,不仅仅需要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和幼儿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爱惜粮食的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多样性的活动,能够让幼儿将主题教育活动中的意识和行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采用了点亮光盘灯的活动,每天午餐时吃完所有饭菜(包括汤)的小朋友才能点亮自己的光盘灯。因为能点亮自己的光盘灯,小朋友们感到比较新颖,都争着要做光盘。通过活动,我们发现光盘的幼儿变多了,很多幼儿有挑食的习惯。我们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材料,鼓励幼儿光盘行动,养成不挑食、不浪费的好习惯,虽然不能让所有幼儿都光盘,但是自从活动开展后,班级挑食的情况有所好转,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不接受,到慢慢尝试,到现在愿意吃,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用餐习惯。

通过“光盘行动”的规划与制定从活动思维走向了课程思维。

三、走近生活,投放易互动的材料

    幼儿园的自然角对幼儿各领域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由于自然角物品的多样性、变化性、具体性,给孩子带来的是直接刺激感官的经验,为孩子提供了自由的随机观察和探索的机会,弥补了集体活动中观察、探究不足的缺憾,提供了孩子们的感性经验,在摸、看、说、养等过程中为孩子的科学探索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作为生活区中常设区域之一的自然角,拉近了幼儿与区角之间的距离,让幼儿在触摸、认识、观察、探索过程中亲近自然、感受绿色,培养幼儿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能力,从而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和关心动植物的情感。

    小班幼儿对照顾小动物、小植物都特别感兴趣。在自然角的环境创设中,我们尝试着这样做:

1、点一点、说一说、听一听——点读笔的投放

    自然角里的每一个可互动的材料,都经过了老师对幼儿年龄特点的解读。点读笔的提供,带领幼儿去发现自然角里的秘密,增加了互动性。幼儿通过点读笔,可以向同伴介绍:“我种的是什么?”“我是怎么种的?”“我的大蒜宝宝多高了。”等等。小朋友在自由活动时,都可以去听一听、说一说。

2、参与、共创——亲子参与,体验快乐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自然角的创建也应遵从平等、互助、尊重的原则,吸引家长参与其中。在自然角创设时,我们通过班级群说明让家长了解自然角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使家长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班级自然角创建过程中。如在幼儿种植大蒜宝宝的过程中,很多家长用照片的形式进行了记录,甚至还有家长把小朋友的种植过程编辑成了视频。我们将这些种植照片以学习背景的形式呈现出来,与之前的点读笔配合,使幼儿持续体验亲子互动的快乐。

3、多元记录——不同的记录方式

    第一次尝试小班幼儿人手一本记录本。根据小班幼儿特点,我们设计了可视、便捷、易掌握的记录本,并提供了自制色卡记录尺、小粘纸、蜡笔等材料,供幼儿进行个性化记录: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直接进行观察,并用色卡尺进行测量,看看自己的大蒜宝宝到哪个颜色了;能力强一点的幼儿在观察之后可以用粘纸贴一贴的方法进行记录;能力更强的幼儿可以利用粘纸贴一贴和蜡笔涂一涂的方式进行记录。

《纲要》指出:“尽量为幼儿创设探索和学习的环境,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将自然角与教学课程紧密结合,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在快乐中自由发展,让自然角与幼儿充分互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促进儿童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四、我的思考

1、源于幼儿、回归幼儿

    在主题墙环境的创设中,幼儿是旧经验与新经验的链接者,是精彩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活动内容的内化者。他们自始至终是参与者,只有让他们参与其中,才能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作为老师,在主题墙环境创设中要适当“留白”,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让幼儿与幼儿聊、与墙面聊,从而聊出更多的趣味。

在每次的主题墙创设之前,可以根据主题的核心经验和幼儿聊一聊、说一说、听一听:“你想怎么做?你有什么想法?”从而引出主题,生成问题和主题墙的内容。这些来源于幼儿自己生活的主题墙内容,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源于生活、取于生活

    在环境创设中,为了美观以及获得材料的便捷性,教师往往会直接利用新的材料以及可直接购买到的材料来制作各类环境,但材料价值成本高、教师制作时间成本高。我们认为可以利用废旧材料,利用家长资源、亲子制作共同完成班级环境创设。

班级环境是一座桥梁,家长与教师可由此建立沟通互动,促进双方联动。通过班级环境、主题墙的展示,家长能清晰地知道正在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从而能根据活动的内容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教师及时沟通。环境创设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家长自然而然地融入主题活动,亲身感知幼儿的探索与学习。在环境创设中利用废旧材料,不但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还渗透了环保意识。收集材料的同时,也是教育孩子合理处理垃圾的好机会,收集丰富的材料,能给幼儿带来更多的挑战,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前提,在废旧材料制作中亲子关系也能得到提高。

    总之,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再是强调华美的外在装饰,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手工劳动,而是以幼儿发展为目的,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发挥孩子的学习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幼儿、家庭共同参与的重要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