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学《评价指南》 优“保教质量” ——以生活活动园本保教实施为例

      《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对于改进教师原有的评价方式、提高教师保教工作的科学性,提供了具有操作价值的“拐杖”。

以书中“保教实施”为例,与保教管理和实施相关的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保教实施”和“3~6岁儿童发展行为观察指引”。它不仅呈现了一套有关保教实施方面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也指明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方法,为保教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我园结合日常保教实施的开展,围绕《评价指南》中的核心指标以及教师、课程和幼儿发展的需求,开展了“优化一日生活环节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园本教研,引发了对于日常保教实施质量评价的重新思考,对我园生活教育特色课程的再出发有了更好的推动。

一、理念为先,细化核心指标内涵

        我园结合日常保教实施的开展,成立了由园长、保教主任以及教研团队组成、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的幼儿园评价小组,采用集体讨论、分头实施、集体汇总的形式开展研究。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面对指标梳理问题、明晰方向,引导教师逐步学会捕捉问题、科学看待指标、解决问题,从而优化我园生活课程实施。

      (一)梳理教师实践中的困惑,对问题深入思考

        我们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结合对《评价指南》的理解,寻找教师在日常生活保教实施中的困惑与问题,有以下发现:

        1.首要问题

              1)各年龄段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具体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2)生活活动开展中,如何解决教师支持方式较单一的问题?

              3)如何有效开展生活活动,来满足幼儿当前发展的需求?

              4)教师该如何较好识别生活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和能力表现?

         2.次要问题

              1)与生活环境创设有关:怎样的生活活动环设才是有效的?

              2)与幼儿参与状态有关:怎样的生活活动可以积极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3)与家园合作有关:如何通过有效的家园合作提升生活活动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思考:在日常保教实施的过程中,是否能更多立足基础课程中生活教育内容,以《生活活动》教参为实践依据,挖掘生活活动背后与年龄段目标、核心素养之间的内涵?同时,是否能结合《评价指南》中的核心指标来探究一日生活活动环节、支持性环境创设、评价工具与方式?从而拓展多样性的生活活动资源,以此优化基础课程中生活活动的有效实施与开展,把生活活动的保教落到实处。

(二)细化《评价指南》指标,寻保教实施依据

        1.《评价指南》为“生活活动观察工具表”提供依据

        在日常保教实施开展中,为了让教师有主动观察的意识和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而更好去了解幼儿、分析幼儿、改善教学行为,我们结合了《评价指南》中的相关表现行为描述和《生活活动》教参,细化并制定了园本的【生活活动观察工具表】,为日常生活活动实施中的幼儿行为观察和教师行为分析提供了依据和指标。

        2.《评价指南》为“生活环节的观察要点”提供支持

        我们结合《评价指南》中幼儿不同的表现行为等级以及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特点及培养目标,通过教研活动、年级组课程例会讨论等方式,梳理出来园、盥洗、餐点、午睡、饮水、离园环节的观察要点,不仅有对各年龄段的要点梳理,还下位细化到单个环节不同内容的点和面。例如:盥洗环节包含了如厕和洗手不同内容的观察要点;离园环节包括了离园前、离园时、离园后的不同时间段观察要点.....给老师们的观察识别提供详细的依据和参照。

        3.《评价指南》为“环节评价的工具设计”提供指引

        在优化生活活动的保教实施中,我们注重对于教师和幼儿评价工具与指标的研发与探讨,并尝试利用《评价指南》中的要点来开发简单、好用的评价工具,细化相关的评价指标,利用常态化地、持续性地观察,有目的、系统地收集与评价指标相对应的幼儿表现信息,以不断调整和优化我们的生活活动。

二、实践为重,提高指标的操作性

          在日常保教实施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尝试以日常生活环节为载体,用思维导图、问题屏风等方式,引发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生活活动环节的设计、实施、评价,促进幼儿生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习得,真正体验到“小生活,大智慧”。同时,我们帮助教师带着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解读和识别幼儿的行为,以优化和推进生活课程和活动的实施与开展。

        (一)规范工作路径,提升保教实施中的品质

        为了规范生活活动的保教实施质量,将评价指标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相对规范的工作路径:

1.研-分析指标(“生活活动观察工具表”中幼儿行为观察指引和教师行为分析指标);

2.抓-内在联系(各年龄段来园、盥洗、餐点、午睡、饮水、离园环节与幼儿发展特点之间的关系);

3.理-观察要点(各年龄段不同环节教师的观察要点);

4.寻-指导策略(各年龄段不同环节教师的指导策略);

5.思-评价工具(各年龄段不同环节幼儿生活能力发展的评价工具与指标);

6.拓-环境资源(关注儿童视角下生活活动环境创设与相关资源)。

具体如下表所示:

   

 

阶段目标

路径/方法

 

分析指标

“生活活动观察工具表”中幼儿行为观察指引和教师行为分析指标

1.基于生活教材3-6指南

2.案例分析研讨

1.形成“幼儿行为观察指引”路径:表现行为的划分标准、表现行为的内容来源、表现行为的指引讨论。

2.在案例分析研讨中,教师对生活环节有效指导有了关注和思考。

内在联系

各年龄段(来园、盥洗、餐点、午睡、饮水、离园)环节与幼儿发展特点之间的关系

1.日常观察案例

2.基于生活教材

3.现场互动

通过案例分析与研讨,教师识别到孩子在(来园、盥洗、餐点、午睡、饮水、离园)环节中的行为,与生活教材四大板块内容之间的联系。

观察要点

各年龄段(来园、盥洗、餐点、午睡、饮水、离园)环节教师的观察要点

1.基于《生活教参》幼儿发展特点及培养目标

2.基于3-6指南

3.案例分析研讨

4.视频案例分析

1.结合幼儿发展特点及目标、《3-6岁指南》幼儿生活能力相关发展目标,梳理出各年龄段(来园、盥洗、餐点、午睡、饮水、离园)环节教师观察要点

2.进行文本梳理

指导策略

各年龄段(来园、盥洗、餐点、午睡、饮水、离园)环节教师的指导策略

1.基于生活教材

2.现场互动

1.在年级组同年龄段小教研中,开展(来园、盥洗、餐点、午睡、饮水、离园)环节教师指导策略的细化讨论

2.对于(来园、盥洗、餐点、午睡、饮水、离园)环节的指导策略思考。

3.进行文本梳理

评价工具

各年龄段(来园、盥洗、餐点、午睡、饮水、离园)环节幼儿生活能力发展的评价工具与指标

1.基于《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试行稿)》

2.互动研讨

1.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幼儿发展评价的价值与依据。

2.梳理出各年龄段(来园、盥洗、餐点、午睡、饮水、离园)环节幼儿生活能力发展的评价工具与指标,从而提高教师观察指导幼儿生活活动能力。

环境资源

关注儿童视角下生活活动环境创设与相关资源

1.视频案例

2.分析研讨

1.结合当前教育理念,解读生活活动环境创设的价值与依据。

2.思考完善和调整《生活活动》教参中相关环境创设内容。

(二)链接日常实施,践行评价指标的操作性

在日常保教实施开展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来自一线老师对于不同生活环节观察、识别与回应的案例分析。同时,教师依托《评价指南》中的相关指标和保教实施中研究的理论依据,结合自身开展生活教育的实践活动,去了解发生在儿童身上的“哇”时刻,进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包括环境的创设、过程的指导等,不仅让评价指标具有操作性,也让生活教育实施变得有效和实际。

生活保教实施小案例:吃饭那点事儿

在我们看来,吃饭这件事不仅仅是“进餐”,它包涵着健康自理、文明礼仪、保护自己、适应集体等方面的培养,而“吃饭这件事儿”同样也能小题大做。

故事1:餐厅大不同

有的老师会问,孩子进餐的餐厅有什么不同呢?其实,从心理需求的角度来看,3—6岁的孩子都是喜欢新鲜的事物,就像我们成人喜欢打卡网红的餐厅一样,除了注重食物的味道之外,我们也会越来越关注餐厅的环境。不同的餐厅环境能带给幼儿进餐的欲望,不定期的更换一下餐厅让视觉不会疲劳。因此,我们幼儿园非常注重幼儿进餐的环境,从装修时就考虑到这一点。

链接【评价指南】的思考:

对标《保教管理》中“课程与方案”水平5的指标:在创设餐厅环境的过程中,我们运用空间色彩巧妙、科学地与保育相结合:明亮的颜色,不规则的墙面色块等……提供给孩子们愉悦、舒适的进餐氛围。随着孩子们的兴趣、当季热点主题的变化,我们还将餐厅装修成风格各异的主题餐厅,如宝贝厨房、西餐厅、中餐厅、动物餐厅等,通过创设不同主题风格的餐厅环境,激发孩子们对就餐的喜爱之情。

对标《保教管理》中“课程与方案”水平5的指标:我们打破餐厅单一的用餐功能,结合园本生活特色,渗透有关幼儿健康的主题内容。餐厅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和途径,我们通过环境布置中的规则提示,帮助幼儿养成更好的就餐规则,如摆放餐具规则、吃饭保持整洁、进餐保持安静等。在餐厅中放入有趣的餐点小知识,例如西餐礼仪、中国传统食物等,让幼儿在养成良好就餐习惯的同时,也拓宽视野和了解更多的美食小知识。

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不同班级的特色课程布置个性化内容,让孩子们在小细节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也在不同的餐厅里设置了丰富且适宜的活动,满足不同年段孩子的发展与需求,让一成不变的餐厅变得温馨有趣、具有教育功能,丰富了幼儿的体验与经验。

观点:我们的生活需要仪式感,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餐厅大不同就是让孩子的吃饭不再是例行公事、一成不变,一点变化就能情趣无限。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妨就从餐厅开始,让吃饭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儿!

故事2:餐前十分钟

我们都知道餐前十分钟是进行餐前教育的良好契机。《指南》中建议“要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于是,“餐前十分钟”成为了生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短短的十分钟不仅能让孩子了解当天的午餐内容,引起食欲,还能丰富营养小常识、拓展认知,改善饮食习惯、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促进自主学习。

不同年龄段是如何来安排设计每天的餐前十分钟呢?

小班“美味餐车”

小班老师在餐前时间时常会用巧虎、佩奇等幼儿喜爱的卡通人物导入,在精心布置的移动餐车上展示着香喷喷的实物饭菜,来引发幼儿的食欲。久而久之,孩子们每到这个时刻就期盼着和卡通人物见面,了解今天的午餐。

中班“大嘴小嘴一起说”

中班的午餐播报更注重孩子们的主动参与。我们邀请家长协同参与,在每周“平江绘生活”中去查阅当天的午餐内容,帮助孩子共同准备午餐播报内容。除了介绍当天午餐,还介绍关于食材的生活习性、餐前礼仪和各种烹饪方法等;播报形式和内容在不断丰富。到了中班下学期结合主题“好吃的食物”,在午餐播报中孩子们开始渐渐关注食物金字塔,了解食物的种类及营养价值。

我们把孩子每天午餐播报拍成小视频发在了班级群里,家长们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他们发现孩子在集体面前说话声音响亮了、介绍的内容语句完整了,还能说出不少吃的学问呢!大嘴小嘴一起说,越说越欢乐!

大班“美食发布会”

大班的午餐播报就像一场“美食发布会”,随着孩子们的自主性增强,他们不仅自己独立完成播报,而且还会运用各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表达表现。比如:彩绘式: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记录着当天的午餐内容,并用字母、符号、图像表达各自的营养价值、口感和作用。各种符号传递着孩子们的想法,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表格式:有的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精心设计了午餐播报的表格,表格中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今天吃什么?”第二部分“这些食物有什么营养?”。表格式的表达方式拓展了孩子们前书写的表征形式,让表达更有条理性。思维导图式:在午餐播报时,“思维导图”能帮助小主播们快速记忆午餐播报的内容,在介绍的时候可以脱稿,面对听众们侃侃而谈。

链接【评价指南】的思考:

对标《保教管理》中“设计与组织”水平5的指标:吃饭是幼儿每日必须做的事情。在“习惯与自理”的表现行为中也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相应的表现行为,如:“在引导下,不偏食、不挑食”;“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进餐时能细嚼慢咽”。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年段和发展水平,从多种角度开展不同的餐前活动,使原本说教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使幼儿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成为生活的小主人。

观点:餐前十分钟给了孩子们一个时空,让他们展现自我,自主学习,了解膳食,爱上吃饭!


三、感悟

学无止境、学以致用。我们将继续围绕《评价指南》的方法体系,依托区域与学校的共同研究,促进教师树立走近幼儿的意识,培养研究幼儿的习惯,形成一种有效保教实施的行动方式。我们将继续结合《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的学习,去不断夯实学校的日常保教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