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历史
从中国的视角感受探寻新航路——关于《探寻新航路》影响的教学探讨


摘要: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探寻新航路》一课历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点,是人类文明由孤立走向整体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于探寻新航路的历史意义,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长期采取“欧洲中心”的分析方式,关注于探寻新航路对于世界市场商业革命的影响。本文冀图通过中国的视角,运用新的学术成果,在教学中从中国的视角来观察探寻新航路的世界性影响,同时结合中国古代史关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知识点,有助于同学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历史事件彼此之间的互动联系。

 

关键词:探寻新航路,资本主义萌芽

 

《探寻新航路》在课本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它宣告了文明间彼此孤立隔绝时代的结束,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开始。因此,人教版教材在《探寻新航路》一课的末尾,将《探寻新航路》的影响总结成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可谓恰如其分。如何讲授这种整体”,将世界从探寻新航路之后世界各地的联动关系展现给学生,视角其实是非常多元的。从人教版教材的角度来看,主要还是采取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视角,暨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物价革命,从而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笔者在阅读、借鉴其他学术成果时,发现如果从中国的视角观察探寻新航路的全球性影响,不仅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市场”这一概念,同时能够打通中国古代经济史与世界经济史的连接。因此,本文冀图通过从中国的角度,观察新航路的影响,希望能够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一)白银流入与中国明清以来经济的发展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最能够将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商品,莫过于白银。这一点在岳麓版教材中已经有所涉及,岳麓版教材在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课中就已经提及明中期以来“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如果我们只将其作为古代经济史的一个知识点的话,这个知识点就非常孤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设置一个问题,问学生这些白银从何处而来,这个问题就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有机的联系,因为就在之后,岳麓版课本又说道:“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之一”。

如果能够将书本的这两个知识点结合,我们可以引导出学生得一个结论:外来白银的大量输入推动了中国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是我们的推测,也是经济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正在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岳麓版教材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德国学者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第206——208页的研究成果。日本学者岸本美绪在其著作中也认为白银的流入与中国明清时期国内物价波动、商业发展有着复杂而紧密的联系,她说:“分析伴随国际贸易的银的动向以及与此相关的长期性变动局面,是整合地理解清代前期社会经济诸现象的一条途径”。岸本美绪认为,明中期以来形成的“都市有力者”与白银的流入有着莫大的关系,而清代初年的海禁,更是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萧条,这“无意间证实了明末以来中国经济对海外贸易的依赖性”。另一外学者林满红也认为白银的供应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兴衰,在《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她说道:“在东亚国家中,唯独中国因大量使用拉美白银而深深依赖于更广阔的世界经济。18世纪末期中国对白银的依赖的日益增长,以及几乎全从拉美获得,使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干扰银矿生产与全球白银供应,对1808——1856年间中国的白银外流及其全国性冲击提供了背景”

正是因为观察到了这种情况,早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学者全汉昇在将这一时期物价的变动大胆的命名为“中国十八世纪物价革命”,可谓对探寻新航路以来的价格革命在中国的余波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二)上述相关学术成果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事实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条的新的思路,比如根据岸本美绪勾勒出中国物价自明中后期开始上涨,在清朝初年物价的暴跌,乾隆时期物价又开始上涨的粗略图景,我们在解释清楚货币发行量大量增加会带来通货膨胀这一经济学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就此考问学生:为何物价会出现这样的变动情况呢?在解答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明代中后期,世界上正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个变化就是探寻新航路及伴随着探寻新航路后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既然是世界市场,自然也就要包含中国。白银从美洲流入欧洲,同时也流向中国,这个时间刚好与明中后期的相重合,白银的流入,带来物价的上涨,流通货币的增加,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对于清初物价的萧条,我们又可以提示学生:当时正处于什么时期?清初又实行了什么政策?引出知识点——清初闭关锁国、海禁带来国际贸易的萎缩时期,国际贸易的不振,白银流入减少,物价自然也就回落,海禁在清中期左右解除,对外贸易重新开始发展,物价又开始暴涨,我们甚至可以让学生回忆,鸦片战争时期赔偿的是2100万“银元”而不是“两”,为什么会这样?银元就是来自西班牙的银铸货币,这还是清中期之后白银重新流入中国有着直接联系,直接赔偿银元,其本身就说明了当时这种货币在中国应用之广泛,反衬出中国早在鸦片战争前就与世界经济有着很深刻的联系。这样把几个知识点一串起来,原本孤立的知识点立刻产生了有机的联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关系,学生对于“走向整体的世界”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仅仅是以欧洲为中心来分析探寻新航路的影响。

对于全汉昇提出的由白银流入带来的“中国十八世纪物价革命”这一观点,我们可以采取对比中西的方法,商业革命、物价革命在西方有力的推动了资产阶级的发展,封建地主的衰落。那么在中国,社会有没有因为白银流入,物价的暴涨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这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全景式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的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有很多新气象,都跟白银流入,外贸发展有关系。比如人教版列举的知识点“农产品商品化”,其中的茶叶、丝绸等农产品有相当数量是供应出口的,当时就有外国人记载道:“从中国输出的丝绸数量几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每年有一千英担丝绸从这里输出到葡属印度群岛,输出到菲律宾”。这种商品化农业在广东地区更为普遍,如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就记载说:增城白蔗尤美……售于东西二洋,曰洋糖,次白者售于天下”。可以视为探寻新航路后海外贸易增加推动的农业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留给学生思考一个比较宏大的问题,为什么学术界认为的“资本主义萌芽”会在明清发生,中国明清以来的一系列变化跟探寻新航路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虽然很大,也很深奥,但是并没有超出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只要他们了解货币的流通量增加与物价变动,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些问题都能够进行粗浅的探讨,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明清经济的了解,更能够让学生获取一种多角度分析历史的学术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

(三)结论

我们在分析探寻新航路影响时,往往从欧洲的视角出发,探讨世界市场的形成,物价革命、商业革命的影响,很少有人从结合中国的情况来分析中国在探寻新航路后所受到的冲击。正如上文所讲,如果我们能够把视角从西方移到东方,从中国在明清时期变化的角度出发来重新观察探寻新航路的影响,会得出很多新的教学思路,也能够让过去孤立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知识与世界历史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更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明清的商业、手工业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是我们所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