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小学 > 体育
赋能·联结·共生:课内外联动与家校馆协同下的生态教育实践探索

赋能·联结·共生:课内外联动与家校馆协同下的生态教育实践探索

——以“小脚丫走地球”环保徒步项目为例

上海市徐汇区向阳育才小学  车欣音

一、案例背景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要求统筹用好课程课时,创造条件开展体育锻炼”。在此背景下,学校三年级与上海植物园合作,突破围墙限制,将学习场景从学校拓展至社区自然空间,开展“小脚丫走地球——环保小卫士徒步大行动”项目化活动。活动以体育与健康学科为核心,融合环保教育、科学探究与艺术表达,依托上海植物园场馆资源,构建“课内知识输入—课外实践验证—课内总结深化”的联动模式。通过家庭亲子徒步、自然观察、体能挑战等任务,推动学生体能发展、健康行为养成及环保意识内化,探索“双新”理念下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

二、问题分析

1、资源利用不足

一方面是城市学生过度依赖电子产品,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另一方面是社会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学校周边场馆(上海植物园)未与课程深度融合,停留在“春秋游打卡”层面,学生参与度不足。

2、教育形式单一 

传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内知识传授与课外实践缺乏系统性联动,导致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行动力。课外活动目标模糊,课外任务常停留于“完成作业”层面,缺乏与课内目标的深度关联,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3、家校协同薄弱

家庭与学校在健康锻炼方面的理念和实践存在脱节,家校互动表层化,家长对课外活动的参与仅限于“监督打卡”,亲子交流多围绕学业成绩,缺乏共同实践场景,家庭关系疏离,未能成为课内教育的有效补充,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导致教育效果受限。

4、评价机制不完善

学生的努力和成果缺乏有效的展示平台,难以形成成就感和持续动力。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激励措施。

三、教学实施

本案例以“课内外联动+家校馆协同”为核心,打破课堂边界,构建“学校—场馆(上海植物园)—家庭”弹性学习空间,将知识嵌入真实生态场景,以“课内学习—课外实践—课内深化”为逻辑主线,将体育健康课程与艺术、自然教育等深度融合。课内通过知识输入和任务设计奠定基础,课外通过徒步实践和家庭任务延伸学习场景,两者形成“输入—输出—再输入”的闭环,确保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通过课内外联动,确保学生每日体育活动时间达到2小时,同时将体育健康与艺术、自然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以“小葵花”形象为引导,创设“寻找城市绿宝石”的探险情境,通过游戏化设计和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身体素质。

“怎么设计秘密探险路线?”为例,其实施过程的准备阶段中,通过情境导入进入主题,老师用投影展示上海植物园地图,播放“小葵花”动画,提问:“小葵花在植物园发现了一颗神秘的‘城市绿宝石’,但它被藏在了探险路线的终点。现在需要你们化身‘探险设计师’,为小葵花设计一条秘密路线。路线里要设置3个关卡——环保挑战关、自然观察关、体能考验关。怎么设计才能既安全又有趣呢?”

学生A:(举手)“老师,关卡的位置要藏起来吗?就像寻宝游戏那样!”

老师:“问得好!路线需要保密,只有设计师知道通关密码。比如在‘环保挑战关’,可以设置一个垃圾分类谜题,答对才能获得下一关线索。”

随后老师进行任务拆解,分发植物园平面图,比例尺1:500“这是植物园的‘魔法地图’,1厘米代表实际5米。现在每组需要完成两个任务:1、标出3个关卡的位置(用不同颜色贴纸);2、计算关卡之间的实际距离,确保总路线不超过1公里。”(投影示例:A点到B点图上距离8厘米→实际40米)

各小组进行讨论完成路线设计后,进行关卡任务设计(跨学科整合),任务要求为每个关卡需包含1个学科挑战+1个体能练习小组讨论设计任务关卡,学生展示任务卡草案,任务1:“关卡线索是一句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语文课古诗《竹石》),答案就是竹子!找到竹子后完成两项任务,任务2:测量三棵竹子的间距(数学课测量知识);体能任务:模仿竹子生长动作——单脚站立30秒(体育课平衡训练)。”

过程中小组有争议,学生B:‘环保挑战关’放垃圾桶旁边太明显了,不秘密!学生C:“可以把谜题藏在树洞里!比如‘我不是鱼却需要水,不是船却承载生命’(谜底:树叶),找到树洞里的树叶标本才能解锁任务。”学生们最终解决方案为设置任务关卡3隐藏在樱花林树洞,需清理周边垃圾并解开树叶谜题

布置回家实地测试,与家长一起走一走自己设计的秘密路线,用“三色评估法”反馈:绿色,顺利通关;黄色,需提示完成;红色,无法完成。与家长一起记录下路线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家庭1 家长:“孩子设计的‘体能考验关’要跳过5块石头,实际石间距太大(1.5米),孩子跳不过去,急哭了。学生D:(修改图纸)“我把石头间距改成每块间隔1.2米,这样就能挑战成功了!

家庭2植物园现场:妈妈指着地图学生E,这个松树林关卡的位置你找得到吗?地图上标的是第三棵松树,但实际这里树都长一样!,家长建议学生E 对于信息的描述需要更准确,是否可以换成‘松树旁有红色长椅’作为地标。”学生E经过实地检测,完善补充地标描述内容。

经过课外实践,学生与家长的实地测试,学生们把产生的问题综合带回课堂,在课堂上,各小组答辩讨论,迭代完成最终路线。

四、案例分析

1、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

上海植物园作为“城市绿肺”,是学生生物多样性观察、生态问题探究的天然课堂,将徒步路线延伸至植物园内,利用其专业资源(如植物标本馆、生态讲解员)深化课程内涵。通过学校与场馆合作、家校协同,构建教育共同体,家长从“监督者”转变为“协作者”,场馆从“资源提供者”升级为“课程共建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化为“问题解决者”,实现“知识记忆→行动实践→价值观内化”的跃升。

2、学科目标的全面渗透

徒步活动将体育技能嵌入真实生活场景,打破传统课堂训练的机械性。通过每日“能量加油站”(课外徒步)与课内体能训练结合,提升心肺耐力、下肢力量(行动周日均步数8000-10000步),在行走中发展平衡与协调能力,确保学生每日体育活动时间达标(2小时)。在徒步中融入安全防护教育、环保清洁行动(垃圾分类实践),将健康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绿脚印”清洁任务、家庭亲子徒步中的互助行为,强化责任意识与协作精神。

3、学科实践的真实性突破

以驱动问题(“怎么设计秘密探险路线?”)替代传统技能训练,激发学生自主规划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准备—行动—创作”三个阶段,将体育技能、健康知识融入完整项目链条,实现“学用一体”。

4、评价体系的革新

学生将徒步中收集的落叶等自然物带回课堂,进行美术创作(自然拼贴画);将“徒步故事”转化为写作素材;举办“环保艺术展”,通过将成果整合展示,评价学生在真实任务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让原本各自独立的各学科评价联动起来,实现跨学科整合。

在评价中关注学生在准备、行动、创作三阶段的参与度与进步轨迹,重视过程性能力发展,将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意识等隐性素养纳入评价,拓展评价体系

五、特色亮点

1、情境创设与游戏化设计

通过“小葵花”形象和“寻找城市绿宝石”的探险情境,将体育技能训练转化为“探险任务”,将活动转化为一场趣味探险,激发学生主动性,提升参与热情。设置任务关卡和角色扮演,增强互动性和挑战性。

2、课内外联动的创新设计

课内设计任务框架(“魔法装备清单”、“藏宝图规则”),课外实践验证框架(家庭徒步),课内优化迭代(根据问题调整路线设计)形成任务链闭环。

3、家校协同与亲子互动

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徒步活动,设计亲子徒步任务卡,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协作者”,与家长共同制作“探险百宝箱”(装备清单),设计徒步路线图(“藏宝图”),将课内地图知识应用于家庭协作。家长协助记录徒步步数(数学课统计与换算的实践场景),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教育。

4、成果可见与多元化展示

可触摸、可展示的实物成果,《我的探险手册》、自然物拼贴画和徒步足迹地图,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通过“环保艺术展”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激发持续动力。

5、“学校—场馆—家庭”三维协同

场馆的专业性赋能,弥补教师专业知识的局限;家庭的场景化学习,引导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学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科实践,提升课程价值。

六、反思改进

1、体能训练的差异化设计

问题:部分学生因基础体能差异难以完成挑战组任务。

改进:引入“动态分组机制”,根据周运动数据弹性调整组别,增设“体能加油站”(课内针对性补弱)。

2、运动技能迁移性提升

问题:徒步中发展的耐力未能有效迁移至其他项目。

改进:课内设计“技能转化游戏”,如“折返跑+障碍跳”游戏:在田径场设置锥形桶,学生需模仿徒步中“上下坡”动作,每绕过1个桶完成1次跳跃(迁移下肢力量),持续5分钟(保持心率140-160次/分钟),通过变换运动方向与强度,将直线耐力转化为球类所需的间歇性耐力。

3、长效性机制构建

将该项目纳入校本体育课程,每学期设置不同主题(秋季“湿地越野”、春季“森林探秘”),通过课内外深度联动,将体育与健康学科从“技能传授”转化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塑造”。学生不仅提升了体能素质,更在真实场景中理解了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多元价值,而家校社协同机制的构建,则为“双新”理念下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