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小学 > 体育
浅谈心理学效应在小学低年段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心理学效应在小学低年段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徐汇区向阳小学  刘萌

 

心理学效应是指受到一定的心理因素或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时,人会有所表现或有所变化,能引起预期结果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可以指向性地影响个体的行为,从而影响个体、群体或社会的发展。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运用心理效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有利于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营造,其二是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其三是可以促进学习学习质量的提升。

我踏入教师的工作岗位已有十余年,长期担任低年级体育学科的教学。因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初期,将心理学中的效应原理与小学低年级体育学科教育教学相结合,往往能够比机械性训练或者规范性说教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我将在自己小学低年段体育学科教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学效应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总结提炼,具体如下:

 

一、亲近学生,“自己人效应”让学生“爱”上教师。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对对方提出的难为情的要求,也不太容易拒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自己人效应”,也就是我们为教者所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我非常注重将这种心理学认知运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尤其是与低年级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这种同伴关系的建立要有明确的标准和原则。

原则一:公平公正。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是非观念是强烈的,他们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否公正有足够的认知。对待学生,我讲求一视同仁,并且严格做到对事不对人,无论是对学生的表扬,还是给学生指出不足,都是针对学生的某个具体行为或所做的某件事情,而不是给个人贴标签。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都是有道理的,是充分而客观的。

原则二:亲近学生。我与学生明确:在课堂上我是老师,有明确的规则和纪律,人人都要遵守;在课后我就是他们的朋友,一起做游戏,玩各种流行的玩具;一起聊天,聊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听听他们的心声。一开始,学生不了解我,下课后我就主动和几个性格外向的学生聊聊天,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调动气氛。当我们这里欢声笑语时,就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参与。久而久之,学们生都知道老师不但可以给我们上课,还与我们有那么多共同语言,对我也就越发亲近了。

原则三:研究心理。对待学生我重视“知己知彼”,正所谓教无定法但有常法,这个常法就是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幼儿园一个班级两个老师包班制的授课模式,开始接触小学阶段的分科教学。对于他们来说科目是全新的,老师也是全新的,又一下子要接触那么多新老师,学生的内心是充满好奇,同时也有些紧张。他们会去琢磨每个新老师,这时我就关注到学生的心理,课堂上尽量用轻快的语气、简单明了的内容来向学生讲述什么是体育、运动的注意事项,动作要领等,让他们感到我是一名爽直的“哥哥老师”从而对我产生好印象,进而将这种好印象迁移到我所教的体育学科上。

“自己人效应”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感情沟通,让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进而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也会好感倍增。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自己人”般的关系是建立在基本的底线原则之上的,没有原则就会变成一味讨好,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度的把握做到恰到好处。

 

二、正向引导,“皮格马利翁效应”让学生爱上体育。

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正向期望,会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通过正面积极引导,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快乐。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中出现以下三类情况比较多:

情况一:自信心不足。这类学生害羞内向,当别人在运动时,喜欢默默地呆在一旁当观众。对于这一类学生,我会把他们带在身边,带着他们一起练习、一起活动、一起游戏,有老师的“保驾护航”学生们就开始起劲。接着我在他们的运动过程中,找到他们的长处,大大地、夸张地表扬他们,这样学生们就有了自信,渐渐开始和别的学生一同运动、游戏。当然也会有个别学生的性格特别内向,用这种方法也行不通。这时我就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不勉强他们,不让体育运动成为这些学生的负担,从把最基本的练习完成开始。这种差异性学习目标的制定,让学生的心理上放松了,为难情绪得到了缓解,加之以“迈小步不停步”的循序渐进,同样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情况二:运动能力较差。在一个班级中,总有部分学生特别有运动天赋,大多数学生处于平均水平,小部分学生协调性不好,这是人的身体机能和成长规律决定的。对于协调性较差的学生,我就给予个别辅导,利用校内空余时间开“小课”的方法。当学生在我反复指导下有进步了,我就在课堂上找机会让他们做示范,这样学生会觉得我也可以做得好,从而提升了自信心。有了这样的心里暗示,学生就更加勤于练习,当身体机能适用了动作要求,学生的运动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

情况三:性格偷懒贪玩。这些学生往往运动能力并不差,但是他们比较调皮,上课爱开小差,老师讲的重点没有听到和把握。而在自由操练时间里不愿意好好练习,只顾着自己玩其他的。这样就不能达到良好的运动效果。抓住这类学生爱玩的心理,我会让他们相互间进行比赛,看谁练得好。有的运动内容,我就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进行操练,这样就吸引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运动,发现原来运动也是那么的有趣。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非常经典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注重表扬与批评的平衡性,过度关注正向引导而忽视适度的惩罚,往往会使学生的心理状况逐渐向自我为中心发生转变,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真正的教育效果。

 

 

三、家校协同,“合作效应”让学生得到全面锻炼。

合作效应指的是与一个以上的人一起做事情,其效率和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多方集中各自的优势资源以同一目标为前提开展合作,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了三年疫情和三次大规模网课,人们更加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其是体育学科,家长的言传身教影响到学生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和喜好。

因此,我特别关心学生在家锻炼情况和家长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是我会主动与家长开展沟通联系工作,我选定的联系对象主要集中在两个特点上,其一是班级中“小胖子”的家长,其二是因主课学习而让学生放弃运动时间的家长。

针对这两类家长,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交流沟通:第一,让家长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告诉家长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有充足的体育锻炼,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身体健康,也会让学生有个开朗活泼的性格。第二,教给家长一些锻炼的小方法,让学生在家中也进行有效的运动。例如,“小胖墩”就用简易的小运动来达到减肥的效果;学习任务重的学生,就教一些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却能达到充分的放松,减压效果的小运动。当家长听了我的建议既专业又实用,也就愿意让自己的学生进行尝试。

同时,我还担任了学生足球运动队的教练工作。我校是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20多年的校园足球推进过程中我们感到一名专业的、稳定的、熟悉了解队员的教练对学生足球队的重要性,他不仅能为球队和球员的发展做出系统性的长期规划,能够熟悉、了解、掌握每一名队员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而针对性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更重要的是能与队员的家长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一项体育运动要上升到专业训练,要踢比赛、出成绩,过程一定是艰苦的,只有做好了家长工作,获得家长的全面理解、肯定与支持,运动队训练才能有效开展。为此,我组建了一个足球队家长群,除了日常训练通知外,重点在家长群中展示通过足球运动学生们获得了快乐、自信、坚强等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质,当家长们看到“爱哭鬼”变坚强了,“胆小鬼”敢上台了,“小瘦子”变结实了,他们对我的工作、对足球运动的理解、体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认可也就更坚定了。同时,我还特别关注足球队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一定要求,从一名足球教练的角度通过团队激励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意志力,当学生们的成绩稳步提升,家长们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对学生参加足球训练和比赛也就更加支持。

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学校、社会、家庭有共同承担学生们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教育教学工作不是学校、教师的孤军奋战,而是教师、家长、社会各界的共同合力。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经说过:“培养一个孩子要举全村之力”,在当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一定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合作的结果,任何一方都不可或缺。

 

心理学效应还有很多,比如马太效应、鲶鱼效应、木桶理论等等,通过正确的方法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当中,能够真真切切地作用于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健康成长。人们常说身心一体,将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各类效应相结合,获益的是教师交有其法,学生学有所乐。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