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发展
——以小学一到五年级篮球教学为例
上海市徐汇区东二小学 龚殊泽
[摘要]:基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推出的背景下,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又被提上了体育课程理念的新高度。为更好地实施“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本文以小学一到五年级篮球教学为例,从“教、练、赛、评”四方面阐述在新理念视角下小学篮球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为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一体化;小学体育;篮球教学;教会、勤练、常赛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老师们通常会选择单个技术动作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学习目标、重难点、练习方法和评价手段等都是围绕掌握单个技术动作展开设计的。久而久之,大家的教学内容多呈现出重复和碎片化的特征,知识、技能和情感之间缺乏系统性的联系。而学生往往在掌握技能之后不知道怎么在日常活动和比赛中练习和运用,更无法产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方面的正向迁移。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之下,又重点提出了要落实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并提出了大单元教学的新概念。这对于优化传统体育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比如:要对体育教学内容、目标、学练形式等进行科学、系统、结构化的梳理和编排设计;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要提高各大单元之间的有效衔接性等。这样才能使“教会、勤练、常赛”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落实,形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方面的正向迁移,最终让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关联
关于“教会、勤练、常赛”,早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21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两个文件中被相继提出。准确地解析其内涵,有利于教师打开教学思路,走出教学中的“死胡同”,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应用找到切实可行的“着力点”。
(一)什么是“教会”
“教会”是一种状态,是学生在学习之后理解、掌握和能用的综合体现。“教”的主体是教师,“会”的体现在学生,“教会”的重点在课堂。要达到“教会”的效果,首先要改变主体“以偏概全”的教学观念;其次要围绕“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依靠教材的特点,并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科学、系统、层次递进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串联性,以培养学生在多情境下运用技能的能力。
(二)什么是“勤练”
“勤练”是一种补充,是学生在理解、掌握和能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为改善技术动作、提高技术动作运用能力和增强身体素质,在课内外进行有质量的身体技能锻炼的综合习惯体现。做到“勤练”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已具备自主练习的安全知识;练习的动作必须正确有效;制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练习内容、形式、时间、次数和负荷强度;能够自我评价及优化练习动作。具备以上“勤练”的要素,保障好学生每天在校内外运动各一小时,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落实好“勤练”。
(三)什么是“常赛”
“常赛”是一种检验,是学生利用自身知识技能体系中能用的、成熟的知识和技能在不同场合、情境下,以多样的组织形式,为产生运动情趣,衔接技术动作,提高项目实战水平和检验技战术水平为目的的综合功能体现。“常赛”是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产生从“常赛”、“会赛”到“乐赛”的体育学习核心素养的内在转化,这才是“常赛”的真正目的。
(四)“教会、勤练、常赛”之间的联系
“教会、勤练、常赛”之间是层层递进,又是相互依存构成一体的关系。虽说“教会”是“勤练”和“常赛”的基础前提;但“勤练”也是“教会”的强化补充,是“常赛”的必要手段;而“常赛”则又是“教会”和“勤练”的检验反馈。只有将三者之间构成整体的设计,对教学内容从三者之间的视角有机整合,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从而更有效的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教会、勤练、常赛”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建立顶层设计的思维方式
要有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要具备顶层设计的思维方式,不断强化对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和大单元教学等等的整体认知。
1.重构教学内容
篮球教学要打破“繁、浅、偏、断”的现象,需要遵循“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的模式,从“知、能、行、健”的教学维度对小学学段篮球教学的内容进行水平划分,对篮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能运用、展示比赛、体能练习、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七个方面进行内容的重新构建,形成结构紧密、科学有效的学段教学内容水平计划表。笔者是这样构建的,请看下表。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水平计划表 | ||||||||||||
学校 | 小学 | 运动 项目 | 篮球 | 大单 元数 | 十 | 总课 时数 | 180 | |||||
水平 | 水平二 | 水平三 | 水平四 | |||||||||
年级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上 半 学 期 教 学 内 容 | ①篮球的起源与发展史 ②球感热身操、双手向上抛接小皮球、原地拍皮球、抛投入矮框筒等 ③拍球+抛投 ④拍球比多;抛投比准 ⑤“赶小猪”、折线跑、抓尾巴、持球跳云梯、持球绕桩跑、跳短绳、仰卧举球等 | ①运球技术 ②行进间直线运球、换位抛接球、胯下8字绕球、双手胸前投入矮框筒等 ③直线运球+投框筒;抛接球+投框筒 ④运球折返比快;投框筒比准 ⑤快速跑;连续跳短绳;持球蹲跳起;高抬腿跑等 | ①投篮技术 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原地换手变向运球、双人双手胸前传接球、无球防守等 ③传切 ④运球接力;半场2v1 ⑤追赶光电球、迎面传接球接力跑、跳云梯等 ⑥了解违例 ⑦观看比赛 | ①持球突破技术 ②禁区内投篮、击地传球、半场行进间三步上篮、人盯人防守 ③传切、突分④半场跑篮+传接球接力;半场4v3 ⑤原地/行进间运球、对墙投篮和传接球、四线跑等 ⑥了解犯规 ⑦观看比赛 | ①球员位置与职责 ②抢后场篮板球、中长距离传接球、中距离投篮、全场行进间三步上篮、胯下运球、区域防守等 ③防反、快攻、传切、突分等 ④半场斗牛;半场4v4;全场5v5 ⑤原地/行进间运球、运球折返跑、仰卧起双手接球、摸高、俯卧撑、波比跳、跳双飞、云梯练习等 ⑥小裁判;识别违例 ⑦观看/评论比赛 | |||||||
下 半 学 期 教 学 内 容 | ①篮球概况:球、场地、服装、人员、技术名称、比赛形式等 ②三绕环、原地左右手高低运球、双人抛接球、抛投入框等 ③运球+抛投 ④运球比稳;投篮比准 ⑤“背小猪”、绕场运球走、半场快跑等 | ①传接球技术 ②行进间绕桩运球、对墙双手胸前传球、胯下8字滚球、双手胸前投篮等 ③绕桩运球+投篮;传接球+投篮 ④绕桩运球投篮比快;半场2v2 ⑤全场侧滑步;侧身跑等 | ①抢篮板技术 ②原地三步上篮、行进间换手变向运球、多人双手胸前传接球、有球防守等 ③突分 ④传接球接力;半场3v2 ⑤运球加速跑、三角传球、跳矮栏等 ⑥了解违例 ⑦观看比赛 | ①防守技术 ②头上传球、罚球区投篮、半场行进间接球三步上篮、补防换防 ③策应、传切 ④半场接球三步上篮接力;半场3v3 ⑤原地/行进间运球、四角传球、急停急起、登山跑等 ⑥了解犯规 ⑦观看比赛 | ①全场攻防基本战术配合解析等 ②抢前场篮板球、行进间传接球、持/接球突破上篮、急停跳投、二三联防等 ③传切、突分、快攻、掩护、策应、协防等 ④半场斗牛;半场4v4;全场5v5 ⑤篮下1v1身体对抗、全场变向运球上篮、台阶练习、脚搁高处俯卧撑等 ⑥小裁判;识别犯规 ⑦学习篮球偶像 | |||||||
技能评价内容 | 上:原地拍球 下:原地运球+抛投入框 | 上:直线运球+定点投框筒 下:绕桩运球+定点投篮 | 上:传接球+3米定点投篮 下:运球+原地三步上篮 | 上:行进间三步上篮+补篮 下:行进间接球上篮+传球 | 上:全场行进间上篮+传接球+自投自抢 下:行进间突破上篮+传接球+急停跳投 | |||||||
①为基础知识;②为基本技能;③为技能运用;④为展示比赛;⑤为体能练习; ⑥为规则与裁判方法;⑦为观赏与评价 |
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准确地制定出学年教学计划、大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从而让教师教得明白,让学生能用会赛。
2.设定学习目标
建立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目标体系也是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理念的重要体现。以《新课标》中课程总目标和专项技能水平目标为参照依据,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着手设定篮球教学的学年学习目标、大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形成至下而上、由易及难、层层递进的学习目标体系。
将“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融入到学习目标体系中,并以目标为导向认真开展篮球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让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面向每一位学生。下表是笔者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中的课时学习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 | 1. 知道篮球传接球在比赛中的作用,学会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动作以及练习和巩固的方法,能够结合运球和原地投篮等技术进行半场2v1的比赛;通过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学、练、赛来发展力量、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2. 养成快速适应课堂环境、相互协作、管控情绪等能力,并具备学、练、赛时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3. 增强规则意识,在学、练、赛中友爱同伴,尊重对手和裁判,在逆境中勇于克服困难;学做一名文明且有风度的“小陶子”。 |
3.衔接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是《新课标》中出现的新的教学形式,也是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重要载体。较之前小单元教学它具有学时多、跨度长、内容广的优势,但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提高大单元教学的整体衔接性,其表现形式为各大单元间的水平衔接和大单元内的技术衔接。要在“教会、勤练、常赛”新模式下,对单元的内容、目标、重难点、主要问题、学练任务、比赛、评价反馈和作业设计进行整体衔接,确保在单元整体的角度下呈现“教会”的状态,得到“勤练”的补充,最后达到在“常赛”中学以致用的目的。下图是笔者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的思路框架。
![]() |
(二)树立“以学定教”的教学观念
《纲要》中指出:“改变单一学习知识或某项技能的现状,从综合育人、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高度和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思路,强化‘教会、勤练、常赛’过程与结果,有效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目标的达成。将‘以教定学’观念转向‘以学定教’,充分把握学情,注重个体差异,合理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1.关注学生身心特点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的教学,首先要充分地了解学习主体学生的基础情况,在“教、练、赛”的过程中既要抓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阶段性心理需求,从而让学生能以兴趣或其他内因为驱动主动进行“学、练、赛”。为此教师要多了解小学阶段男女生群体的身心区别以及低年龄段学生和高年龄段学生之间的身心变化,以便在大方向上科学地开展“教、练、赛”。
在小学低年龄段篮球教学中所采用的内容、方法、形式等应偏向于轻松有趣、简单易模仿、游戏化、单人或双人合作等特点。比如,笔者常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捣蛋鬼”的游戏来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运控球能力,规则是两人一组在各自运球不掉球的基础上去破坏对方的运球,这个游戏很受低年级学生喜爱,学生学会方法和规则后便会在课后自行练习和比赛,而且还会不断添加条件来提高难度;而在小学高年龄段教学中所采用的内容、方法、形式等应偏向于富有挑战、实战运用、情境化、小组合作等特点。比如,笔者常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半场或全场运球+传接球+突破上篮接力的游戏,比哪一组达成率高,这个游戏很受高年级学生喜爱,学生学会方法和规则后便会在课后自行练习和组织比赛,而且还会根据水平自行增减难度。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模式应面向全体学生,而全体学生中必然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对于这些差异教师不能避而不见或是置之不理。教师要客观理性地识别和对待学生之间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表达、运动能力、身体发展、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从内心深处尊重每一位学生及其不同之处,并且能够通过因材施教或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学、练、赛”的努力之后都能在“知、能、行、健”等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
在小学篮球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特点,使其在小组学习、练习或比赛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职责、发挥不同的作用,比如笔者是这样做的:沟通能力强、组织能力好、体育品德高的学生让他担任组长或球队队长角色;身高体壮、移动能力欠佳的学生让他担任中锋的角色;个子矮、灵活性高,技术好的同学让他担任后卫的角色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
3.致力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先生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学以致用”是教学根本目的。据此教师更要以“学以致用”为教学目标,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形式、拓展应用场景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在“知、能、行、健”等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小学篮球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单个技术动作的教学,应该根据实战运用的需要,通过在学练过程中层层添加练习条件或组合练习动作等方式,尽可能贴近在比赛场景中的运用情况,让学生在“学、练”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知道如何在比赛中运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会这样做:在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添加轻微干扰、假动作摆脱等练习条件或组合移动跑位、接传球、抢篮板球等动作,使其接近实战运用的效果。
(三)形成“以评促教、练、赛”的正向反馈
评价既是检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核心素养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教师教学策略及其效果的及时反馈,因此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促进“教、练、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篮球教学中,教师要将《纲要》中所提出的“丰富评价内容”、“要更加注重‘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鼓励引入人工智能等评价方式”、“改进知识评价”、“突出能力评价”、“完善行为评价”、“强化健康评价”评价建议融会贯通,并要抓住时机让评价穿插于“教、练、赛”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及时的评价反馈来改进教法、学法、练习(内容、形式、次数、强度)、比赛规则等,形成“以评促教、练、赛”的正向反馈,进一步助力“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有效落实。下表是笔者所作关于五年级第二学期篮球持球突破上篮教学的评价表。
小学体育教学评价表 | ||||||||
班级 | 姓名 | 运动项目 | 篮球 | |||||
评价 维度 | 核心素养 评价内容 | 主要 观测点 | 评价标准 | 自评 (√) | 师评 (√) | |||
运动能力 | 体能 | 台阶测试 | 根据相关量化表 | 1 2 3 4 5 | 1 2 3 4 5 | |||
运动认知及技战术运用 | 突破上篮 突分配合 | 掌握时机快速突破 能用会用有效配合 | 1 2 3 4 5 | 1 2 3 4 5 | ||||
展示或比赛 | 5v5 | 参与比赛勇于得分 | 1 2 3 4 5 | 1 2 3 4 5 | ||||
健康行为 | 意识与习惯 | 观察沟通 | 能够相互协作 | 1 2 3 4 5 | 1 2 3 4 5 | |||
健康知识、技能 | 赛前热身 | 能够预防运动损伤 | 1 2 3 4 5 | 1 2 3 4 5 | ||||
情绪调控 | 良好心态 | 能够及时调整心态 | 1 2 3 4 5 | 1 2 3 4 5 | ||||
环境适应 | 融入课堂 | 能够融入教学情境 | 1 2 3 4 5 | 1 2 3 4 5 | ||||
体育品德 | 体育精神 | 积极进取 | 能够克服困难 | 1 2 3 4 5 | 1 2 3 4 5 | |||
体育道德 | 遵守规则 | 能够公平竞赛 | 1 2 3 4 5 | 1 2 3 4 5 | ||||
体育品格 | 文明礼貌 | 能够做到文明举止 | 1 2 3 4 5 | 1 2 3 4 5 | ||||
自评结语 | 语言表述 | 自评总分 | 师评总分 | |||||
师评结语 | 语言表述 | 50 | 50 |
三、结语
总而言之,要落实好“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理念,首先要建立顶层设计的思维方式,将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等进行系统的编排和重新设计,构建好“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其次要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观念,要致力于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发展;最后形成“以评促教、练、赛”的正向反馈,进一深化“教会、勤练、常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这样才能使“教会、勤练、常赛”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落实,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形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方面的正向迁移,最终让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EB/OL]. www.moe.gov.cn,2022.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www.gov.cn,2020.
[3] 教育部办公厅.《<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EB/OL].www.moe.gov.cn,2021.
[4] 于素梅.《<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十大政策要点落实策略探析.[A].体育学刊,2021(9)第28卷第5期1-13.
[5] 浏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的重点与主要变化.[A].课程·教材·教法,2022(10)第42卷第10期54-59.
[6]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新教育,1919(10)第2卷第2期19.
[7] 纵克.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以小学中高年级篮球教学为例.[A].体育教学,2022第3期8-10.
[8] 吴建军.“教会、勤练、常赛”视角下小学篮球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应用.[A].体育教学,2022第8期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