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从“要我戴”到“我要戴” ——幼儿园“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的实践探索

摘要

本文以幼儿园“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园所地处城市繁华区域、家长接送依赖电动车和汽车的实际情况,系统阐述了通过警校联动构建专业教育体系”“校园宣传打造全方位渗透阵地”“常态化检查建立约束机制”“家园共育激发内生动力”以即时服务强化实践保障等举措,推动家长和幼儿从“被动遵守”到“主动践行”交通安全规范的转变过程。实践表明,该行动显著提升了家长和幼儿的交通安全意识,强化了家园共育合力,其创新做法对幼儿园交通安全教育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关键词

一盔一带;交通安全教育;家园共育

 

一、实践背景

“天下之大,黎元为先。”交通安全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民生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幼儿园作为培育幼儿安全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场所,在交通安全教育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近年来,随着“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推进,其对于保障弱势群体(尤其是幼儿)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园位于城市核心繁华区域,周边商圈密集、道路纵横,交通环境复杂。据统计,家长接送幼儿的出行方式中,电动车占比达65%,汽车占比25%,其余为步行或自行车。在行动开展前为期一个月的观察中发现:骑电动车的家长中,仅30%能坚持为自己和幼儿佩戴头盔;驾驶汽车的家长中,70%未要求后排幼儿系安全带,部分家长甚至认为“短途出行无需防护”。这种淡薄的安全意识,与复杂的交通环境形成尖锐矛盾,给幼儿出行埋下极大隐患。

幼儿作为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群体,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风险预判意识,其交通安全需依赖成人的引导与保护。基于此,本园自2024年3月起,联合辖区交警大队启动“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举措,旨在提升家长与幼儿的交通安全意识,纠正不良出行习惯,构建安全、有序的校园周边交通环境,为幼儿健康成长筑牢第一道防线。

二、行动举措

(一)警校联动:构建专业宣传教育体系

警校联动是突破传统安全教育“园内闭环”的关键举措,通过引入公安部门的专业资源,提升教育的权威性与实效性。

1.专题讲座强化认知

本园与辖区交警大队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每学期邀请2-3名具有丰富事故处理经验的民警进校园,开展“一盔一带”专题讲座。讲座设计充分考虑幼儿与家长的认知特点,采用“案例 + 实验 + 互动”的实施模式:

1)案例解析:民警选取与校园周边交通环境相似的真实事故案例(如电动车与机动车剐蹭、汽车紧急制动等),通过动画演示还原事故过程,重点标注“未戴头盔导致颅脑损伤”“未系安全带造成幼儿甩出车外”等关键伤害节点,让家长直观感受“一盔一带”的防护价值。

2)模拟实验:使用与幼儿头部比例相近的仿真模型,在安全防护措施下模拟电动车以20km/h 速度碰撞固定物的场景。实验数据显示:佩戴合格头盔时,模型头部所受冲击力可降低70%以上,而未佩戴头盔时,模型“颅骨”出现明显裂痕。这种可视化实验让家长与幼儿深刻理解头盔的“生命防护”作用。

3)互动教学:针对幼儿设计“交通安全小问答”(如“骑电动车时,头盔应该怎么戴?”“坐爸爸的车,要系什么呀?”),对回答正确的幼儿奖励印有安全标语的卡通贴纸;针对家长则设置“安全知识闯关”,通过扫码答题巩固头盔选择标准(如认准“3C 认证”标识)、安全带使用误区(如“儿童不能使用成人安全带”)等实用知识。

2.情景模拟深化体验

为弥补讲座中“认知与实践脱节”的不足,本园联合交警部门在操场搭建 1:1 模拟交通场景,包括红绿灯、斑马线、电动车专用道及突发障碍物(如突然冲出的“行人”模型),每学期开展“交通安全体验日”活动。

活动设置“对比体验”环节:家长在教师与民警的指导下,分别在“佩戴头盔”和“未佩戴头盔”状态下骑行仿真电动车(速度控制在5km/h 以内),完成“避让障碍物”“紧急刹车”等任务。体验后通过匿名问卷收集反馈,结果显示:92%的家长认为“佩戴头盔时头部稳定性更好,面对突发状况时更从容”;87%的家长承认“未佩戴头盔时,会下意识用手护头,反而影响骑行平衡”。

针对幼儿设计“小司机闯关”游戏:幼儿佩戴卡通头盔,在教师引导下驾驶玩具电动车通过模拟道路,学习“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走斑马线”等规则,在游戏中强化“佩戴头盔是安全出行前提”的认知。

(二)校园宣传:打造全方位渗透阵地

充分利用校园空间与媒介资源,构建“静态 + 动态”“园内 + 线上”的立体宣传网络,让交通安全知识融入日常。

1.静态宣传常态化

1)主题宣传栏:在教学楼入口、家长等候区设置3处“一盔一带”专属宣传栏,采用“每月一主题”模式更新内容:3月聚焦“春季出行安全”,解读雨水天气头盔防滑技巧;9月围绕“开学季交通提示”,强调新学期接送规范。宣传栏内容以图文结合为主,针对家长的板块侧重法规解读(如《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驾驶电动车未佩戴头盔将被处罚”的条款)和事故数据(如“某区因未系安全带导致幼儿伤亡的事故占比”);针对幼儿的板块则采用漫画形式,讲述“小熊戴头盔安全回家”“小兔系安全带保护自己”等故事。

2)环境浸润:在楼梯扶手张贴“头盔是安全小帽子”“安全带是生命小腰带”等童趣标语;在户外活动区绘制“安全出行”主题地面彩绘,将斑马线、红绿灯等元素融入游戏场景;在班级区角设置“交通安全角”,摆放头盔模型、交通标志拼图等教具,让幼儿在触摸与操作中加深认知。

2.动态宣传精准化

1)校园广播:每日上下学时段(7:30-8:30、16:30-17:30),通过校园广播播放原创交通安全儿歌(如《头盔歌》:“小头盔,真神奇,骑车戴上保护你;卡扣紧,不松气,安全出行笑嘻嘻”)、安全小故事及教师录制的温馨提示(如“雨天路滑,请家长务必为幼儿佩戴头盔”)。广播内容每周更新,采用幼儿喜爱的童谣节奏,增强记忆点。

2)线上推送:由安全教研组筛选优质资源,每周在家长微信群推送1-2条“一盔一带”相关内容:周一发送“安全知识卡片”(如头盔清洁方法),周四推送短视频(如“30 秒学会正确佩戴头盔”),周末分享家长投稿的“安全出行心得”。同时设置“互动话题”(如“你家的头盔是什么颜色?”),鼓励家长晒图交流,形成线上学习共同体。

(三)检查监督:建立常态化约束机制

通过“检查反馈激励”的闭环管理,将安全规范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

1.晨间检查规范化

成立由园长牵头、值班教师与保安组成的“安全检查小组”,每日7:30-8:10在园门口开展头盔佩戴专项检查,实行“三查三记”制度:

1)查佩戴率:对骑电动车的家长逐一核查,记录“家长佩戴”“幼儿佩戴”“均未佩戴”等情况,每日统计后在教师群通报。

2)查规范性:检查头盔是否系紧卡扣、是否适合幼儿头围(避免过大或过小),对不规范佩戴者当场指导调整。

3)查特殊情况:对未佩戴头盔的家长,详细询问原因(如“忘记带”“头盔损坏”等),记录在《安全出行台账》中,并由班主任后续跟进。

2.评比激励长效化

每月开展“交通安全模范班级”和“安全守护家庭”评选,形成正向激励:

1)班级评比: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幼儿家庭头盔佩戴率、参与安全活动积极性等指标评分,得分前2名的班级授予流动红旗,并在班会课上邀请教师分享管理经验(如“如何通过儿歌提醒家长”)。

2)家庭评比:由家长自主申报,经教师核实后,评选出 10 户“安全守护家庭”,颁发证书及实用奖品(如儿童安全座椅优惠券、定制头盔贴纸)。在家长会上设置“经验分享环节”,邀请获奖家长讲述“如何让孩子主动提醒戴头盔”等做法,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四)家园共育:推动习惯养成内生动力

通过亲子互动与家庭实践,让安全意识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

1.亲子主题活动

每学期开展“交通安全亲子嘉年华”,设计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活动:

1)绘画比赛:面向小中班幼儿,以“我的安全出行”为主题,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创作。作品中,有的幼儿画出“爸爸戴头盔骑电动车送我上学”,有的则用红色蜡笔标注 “安全带要系好”。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在园内展览,成为生动的宣传素材。

2)手抄报制作:面向大班幼儿,要求亲子合作完成“一盔一带”手抄报,内容需包含至少3条安全知识(如“头盔要定期检查是否有裂纹”“汽车后排不能坐未满4岁的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家长通过查阅资料与幼儿共同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3)安全情景剧:由家长与幼儿组队,演绎“闯红灯的危险”“正确佩戴头盔的步骤”等场景,在表演中深化对安全规范的理解。

2.家庭安全实践打卡

设计《安全出行打卡表》(详见下表),内容涵盖出行方式,是否佩戴头盔等

表一:安全出行打卡表

日期

出行方式

家长头盔佩戴

幼儿头盔佩戴

安全带使用

家长签字

幼儿监督签字


电动车

□ 否□

□ 否□

——




汽车

——

——

□ 否□



家长每日接送后如实填写,由幼儿负责检查并签字。每周五,幼儿将打卡表交给老师,连续打卡 21 天的家庭可获得“安全小达人”电子勋章。许多家长反馈:“孩子会主动提‘妈妈,今天还没打卡呢’,现在不戴头盔都觉得不习惯。”

2.签订承诺书

开学初,组织家长签订《“一盔一带”安全出行承诺书》,明确“骑行电动车时为自己和幼儿佩戴合格头盔”“驾驶汽车时确保所有乘员系好安全带”等6项责任,并约定“幼儿为家庭安全监督员”。

为确保承诺落地,建立“双向反馈”机制:教师每周通过班级群提醒承诺内容;幼儿发现家长违规时,可向老师领取“提醒卡”(印有“爸爸,记得戴头盔哦” 等字样)交给家长。学期末,对履约率100%的家长授予“诚信家长”称号,增强其责任感与荣誉感。

(五)即时宣传:强化实践保证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通过人性化服务化解家长实际困难,提升行动认同感。

每日上下学时段,安排名教师在校门口发放《交通安全小贴士》宣传单(内容包括“今日天气出行提示”“头盔保养小知识”等),针对老年人家长还提供“语音讲解”服务。

考虑到部分家长因疏忽忘记佩戴头盔,在门卫室设立“爱心头盔借用处”,配备适合成人与幼儿的合格头盔20顶,标注编号与消毒记录。家长需登记姓名、联系方式及借用时间,当日放学前归还,由保安统一消毒后再使用。这一举措实施以来,平均每日借出头盔3-5顶,有效解决了“临时忘带”的难题,家长纷纷表示:“学校的服务太贴心了,既保障了安全,又没让我们觉得被指责。”

三、实践成效

经过一学期的系统推进,“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家长交通安全意识显著提升

行为数据显示:骑电动车家长的头盔佩戴率从行动前的30%升至95%,其中“家长与幼儿均佩戴”的比例达92%;驾驶汽车的家长中,后排幼儿安全带使用率从30%提升至98%。

在家长访谈中,85%的受访者表示“现在不戴头盔就觉得少了点什么”,78%的家长认为“通过模拟实验和亲子活动,真正理解了‘一盔一带’不是形式,而是保命措施”。部分家长还主动在微信群分享“头盔选购攻略”“安全带使用技巧”,形成自主传播的良好氛围。

(二)幼儿交通安全素养明显增强

教师观察发现: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会主动提醒同伴;看到图片中未戴头盔的骑行者,会脱口而出“他这样不安全”。在期末交通安全知识测试中,幼儿的平均正确率从行动前的62%升91%,其中“头盔佩戴步骤”“安全带作用”等知识点的掌握率达95%以上。

更重要的是,幼儿的“监督意识”显著增强:有家长反馈,“现在只要一出门,孩子就会先检查我的头盔有没有系好,比闹钟还准时”。这种主动参与的态度,标志着安全意识已内化为幼儿的行为自觉。

(三)家园共育合力有效强化

行动期间,家长参与校园安全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亲子绘画比赛的参与率从60%升至98%,安全讲座的到会率从75%升至92%。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内容也从“幼儿饮食起居” 拓展到“交通安全协作”,如共同讨论“如何让幼儿在雨天愿意戴头盔”“小区内骑行的注意事项”等实际问题。

一位班主任在工作总结中写道:“现在家长不再觉得‘戴头盔是学校的要求’,而是会主动说‘我们一起想办法让孩子更安全’,这种转变让家园合作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四、创新之处

本园的实践探索为幼儿园交通安全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其创新点与推广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创新宣传教育模式,提升实效性

突破传统“说教式”安全教育的局限,通过“警校联动”引入专业资源,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实验、体验与互动,解决了 “家长知道重要但不愿行动” 的认知偏差。这种“认知体验实践”的递进式教育路径,可复制应用于其他安全主题(如防溺水、消防安全等),帮助幼儿与家长建立“知信行”统一的安全观念。

(二)构建家园协同机制,强化持续性

通过亲子活动、家庭打卡、承诺签订等方式,将家长从“教育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幼儿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监督者”“传播者”,形成“幼儿园引导家庭实践幼儿反馈”的闭环。这种角色重构不仅巩固了交通安全教育的成效,更为家园共育提供了新范式——在任何教育主题中,只有激发所有参与者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从要求到自觉”的质变。

五、结语

“要我戴”到“我要戴 的转变,看似是一个行为习惯的改变,实则是安全意识从“外在约束”到“内在认同”的升华。本园“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的实践证明:交通安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交警部门的合作,尝试将安全宣传延伸至社区(如联合社区开展“交通安全进家庭”活动);完善“安全银行”激励机制(家长与幼儿的安全行为可兑换积分,换取亲子活动机会);探索“幼儿交通安全课程”开发,让安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以“守护幼儿生命安全”为初心,以“家园协同”为路径,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定能让“安全出行”成为每个家庭的自觉习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平安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郭小倩.浅谈幼儿园交通安全教育[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3):60-61.

[2] 王凤娟.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方式[J].天津教育,2025,(09):186-188.

[3] 姚杜倩.情境模拟教学法在幼儿园安全教育中的应用[J].新智慧,2025,(17):109-110.

[4] 黎晓明.“家园社”协同共育的幼儿园交通安全课程构建与实践探索[J].求知导刊,2025,(18):125-127.DOI:10.14161/j.cnki.qzdk.2025.18.049.

[5] 马慧霞.幼儿园安全教育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