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在幼儿园与在家庭中的进餐教养方式是不同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养育方式的不同、饮食安排的差别和环境因素。本文使用观察法、访谈法发现,幼儿入托后在餐点环节中,存在“依赖成人喂养”“进餐时间较长”等共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依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创设温馨可爱的餐厅氛围、提供卡通多样的餐具、增加情境性、空间布局动线明确这四个方面进行餐点环境的创设,帮助幼儿在自助进餐能力、进餐时长、吃饭的兴趣及习惯上有所改善。
关键字:托班、餐点、环境创设
“吃”是基本的保障,但“吃”也不单纯是生理本能。0-6岁是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期,1-4岁也是秩序敏感期,托班幼儿正包含其中。在托幼一体化的背景下,既要帮助托班幼儿逐步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更要让其会吃、喜欢吃、自助进餐,帮助他们从衔接期慢慢过渡到小班生活,在提升托班幼儿自助进餐能力的基础上,也将生命教育中的进餐礼仪教育逐渐渗透在餐点环节中。
经观察以及与8名托班老师、8名托班保育员的访谈发现,2-3岁的托班宝宝进餐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进餐时将食物吐出、边吃边漏、进餐时间较长、不愿意坐在小椅子上进餐、一到吃饭环节就哭闹、依赖成人的喂养、挑食、还没吃几口就说饱。其中“边吃边漏”“进餐时间较长”“依赖成人喂养”“没吃几口就说饱”是较为共性的问题(见图 1)。
在实地考察中还发现,托班和小班的餐厅环境几乎没有差异,值得思考的是:托班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存在一定差异:托班幼儿喜欢重复及模仿动作,具有直觉行动性特点,大肌肉处于发展阶段,小肌肉的能力则更弱;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逐步增强,动作的协调性也更好,模仿性强。那么,托班环境“如何区别于小班的餐点环境?”“如何在餐点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上支持托班幼儿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基于儿童视角,我们有了一系列的思考、实践和探索。
一、创设温馨可爱的餐厅氛围
托班环境充满温馨、自然,并具有家庭气息,可以帮助幼儿松弛,建立安全感。在托班的餐厅墙面,贴有宝宝在家中进餐的照片,也有在幼儿园拿起勺子大口吃饭的照片。幼儿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自己可爱、积极的模样,看着照片,会对老师说:“你看我呀!”然后挖起一口饭送进嘴里。在墙面上,也会装饰各种各样的仿真食材,幼儿可以和墙面互动,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
每个班级都有属于本班的吉祥物,在餐厅的环境创设里也会出现。例如,托某班的吉祥物是熊猫,在餐厅就装饰着一只“头戴厨师帽、手拿平底锅的熊猫厨师”。在“熊猫厨师”旁,贴着一群小熊猫,每一只小熊猫的脸是本班幼儿的照片,肚子上都贴有一个亮灯装置。当幼儿吃完饭后,就可以拍一下自己的小熊猫。实践后发现,幼儿吃饭的积极性明显增加,进餐时常缩短了。据统计,原先每日的午餐总时长是40-50分钟不等,现在减少到30-40分钟,有充分的散步时间,也更利于幼儿午睡前的消化(见图 2)。
进餐环节时,还会播放背景音乐,音乐的类型也是有所思考的,不同类型的音乐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进餐情绪。
案例:刚开始播放进餐音乐时,采用随机播放的模式。有一次,音响里想起了“小城夏天”这首歌,由于因为比较欢快,迪迪、宸宸挥舞着手中的小勺子,跟着音乐摇头晃脑了起来。接着又播放了“周大侠”,虾饺小朋友跟老师述说着:“这是我偶像唱的歌,我昨天在家看了他的演唱会。”
播放卡通、节奏感强劲的音乐时,幼儿出现手舞足蹈、哼唱的行为,影响幼儿咀嚼。后续调整为舒缓、温和的轻音乐时,幼儿表现得安静且专心。
二、提供卡通多样的餐具
托班幼儿的餐盘是卡通分隔盘。首先,不锈钢材质便于清洗消毒。其次,卡通形状带耳朵的餐盘,在幼儿进餐时便于幼儿抓、握,不容易在移动餐盘时出现手滑、翻洒的情况。再者,我园的餐食品种多样,几乎每天都配有一荤、一小荤、一素、一粗粮加米饭,分隔餐盘可以将这些食物分开不串味,有的幼儿可能也不喜欢将菜肴和米饭混在一起,更能品尝到每个食物的不同口味。
老师会请家长为宝宝在园准备一个围兜。托班宝宝初期手部控制力还不够,容易边吃边漏,弄得衣服、桌面、地面都比较脏,有一个围兜就可以有效地保证幼儿进餐整洁。慢慢地进入发展期时,围兜都挂在墙面上排列整齐。观察发现,幼儿自己在进入餐厅时会自主拿取围兜,请成人帮忙佩戴。到了衔接期时,有一半的幼儿可以脱去围兜,仍然可保持整洁度。
每天幼儿的点心种类也丰富多样,每日早点会提供3种不同种类的饼干,起初会由保育员分配好。到了衔接期,更希望幼儿能自助地拿取饼干。老师提供了小碟子、小勺子还有小夹子,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想要使用的工具来拿取饼干,在自主选择的同时,也锻炼到了手部的精细动作。
案例:大城城是个吃饭不愿意动,比较依赖成人喂养的小朋友。了解到母亲的工作比较忙碌,平日里都是大姨照顾,再加上旅游了一个月后,回到幼儿园一到吃饭环节两只小手就放在桌下。但有人喂时,他会把嘴巴长得很大,才愿意吃。
一天,大城城在吃完饼干后主动说:“我还想要吃奥利奥。”老师回应:“大城城可以到点心台自己加哦!”大城城拿起小托盘走到点心台,拿起勺子舀起一块饼干,动作十分缓慢,眼睛盯着饼干。刚要放进盘子中时,饼干掉了。大城城又拿起了小夹子,手放在夹子的顶端,怎么都夹不起饼干。老师在旁边指导他:“小手可以这样往下拿一点,就能夹起来了,你试一试。”大城城把小手往下挪了挪,很用力地将夹子并拢,终于把饼干夹起来了。老师赶紧将他拿着盘子的另一只手往前推了推,帮助他顺利地将饼干送进盘子里。然后坐回小椅子后,大城城小手拿起饼干享用了起来。
在实践中发现,原本所剩有余的饼干一天比一天少,到每天都没有剩余的饼干,自助添加饼干的幼儿明显增多,进餐的积极性也有明显提高。观察发现,幼儿会在同伴挑选时,耐心地在身后等待,初步有了等待、排队的意识,达到了预期外的效果。
三、增加情境性
改善托班宝宝不愿意吃、不喜欢吃的情况,提高幼儿进餐的积极性,教师会在环境创设中加入一些情境性。例如,在盥洗前,老师与幼儿互动时会问:“今天想和哪个动物宝宝一起吃饭呀?”小朋友会说:“和小鸡!”老师回应:“呀,想跟小鸡宝宝做好朋友一起吃饭。小鸡宝宝怎么叫呀?”“叽叽叽……叽叽。”“那小鸡叽叽叽,快去洗手吃饭吧!”这时想跟鸡宝宝一起吃饭的小朋友就立马起身走向了盥洗室。在餐厅的桌子旁,老师会挂一些小动物,陪伴着托班幼儿一同进餐,增加温馨感、互动感。幼儿如果在进餐过程中专注力下降了,老师也会说道:“宝贝你看,小鸡宝宝想跟你一起吃饭啦,你快吃一口表演给小鸡宝宝看吧!”通常幼儿都会用行动给予回应,因为托班宝宝是富有幻想,认为身边的事物都是真实的。老师就会继续鼓励到:“小鸡宝宝拍拍手,夸宝宝真棒!”这样的互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食欲。
幼儿在进餐时的坐姿也会各不相同,这与家庭喂养方式相关。为了帮助幼儿端正坐姿,也可以增加一些情境性的小妙招。例如,在桌子边缘贴上一些小动物贴纸,在引导幼儿正确坐姿的时候,老师会说:“宝宝,小兔子想和你做好朋友,你要把身体贴近它哦!”幼儿会在坐姿偏离后,回过神来自发地贴近桌子。
四、空间布局动线明确
餐厅的动线必须要合理,不合理的行动路线会让托班幼儿来回走,进而发生冲撞到彼此的情况。所以,在设置餐点环节的动线时,要关注到幼儿进餐前和进餐后需要做哪些事情,并且设置合理路线,让幼儿可以有序地一件一件来完成。例如,餐后需要脱去围兜,擦嘴,放毛巾。那么脱去围兜就需要放在幼儿起身后动线的“第一站”,幼儿脱去围兜的同时,要注意有无落下的饭粒菜渣,防止幼儿滑倒,需要及时清理。接着,幼儿自助地拿起毛巾擦擦嘴,通常会在旁边提供一面镜子,帮助幼儿照着镜子将小脸小手擦干净。镜子就需要放在拿取毛巾的“后一站”。擦完脸后放置毛巾的位置将设置为“最后一站”。在设置合理动线的过程中,也有走过“弯路”。又如,起初将毛巾放在一个推车内,幼儿擦完毛巾后将脏毛巾放入推车的第二层。实践中发现,幼儿拿毛巾后向前照着镜子擦,再回头将毛巾扔进第二层,会挡住正要去照镜子擦脸的同伴,且在扔毛巾时也会妨碍想要拿取毛巾的同伴,造成拥挤。也有出现幼儿直接拿起了第二层的脏毛巾擦脸的情形。所以这个动线很快就被我们调整了。当合理化动线实践了一段时间后,托班幼儿会将擦过的脏毛巾整齐地平铺摆放在一起,而不再像起初随手一丢。合理的空间布局,良好的进餐礼仪潜移默化地在改变孩子们的行为习惯。
案例:虾饺对着镜子擦完嘴巴后将毛巾整齐地平铺在托盘上。后面的小朋友也在这块毛巾的基础上将毛巾铺得平平的,叠放在上面。小新对老师说:“你看我们叠得整齐吗?就像高楼大厦一样变高了。”
在创设餐点环境的过程中,除了共性问题的改善,还应考虑关注到个体差异。例如,有的幼儿咀嚼能力弱,咬不动牛肉丝、鸭肉丝。那么针对个别幼儿的特殊现象,应该做出个性化的支持策略,创设适合个体幼儿的餐点环境,帮助他们有所改善。譬如,家园共育询问家中是否饮食过于精细。在环境创设上可以增加自助餐点桌,帮拒绝有困难的幼儿再将肉丝用消毒过的剪刀再剪小块一些。又如,幼儿有依恋物,在进餐时没有依恋物在身边会情绪低落,甚至崩溃。那也可以在餐厅创设一个依恋物的“家”。把这些物品放在这个“家”里,陪伴、安抚幼儿的情绪。不同月龄的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在创设环境时也要关注到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幼儿当前的发展。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托班餐点环境的创设,一定是基于儿童视角下,依据托班幼儿不同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配合适宜的餐点环境创设,支持并推动幼儿在环境中获得更多自我照料的机会,进而提升幼儿的能力。在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要关注幼儿潜移默化的改变,不断地反思当下的环境创设是否仍然给予幼儿充分自助的机会,尽可能考虑到每一位幼儿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