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体验其形式美和内容美,增强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融入审美情感教育,可以使幼儿的情感更加丰富,人格更加健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大班幼儿正处于审美情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大多数幼儿的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他们特别注重欣赏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欣赏对象易产生情感。
因此,在幼儿园实施美术欣赏活动,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社会文化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美,能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活动中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加以引导,对提升幼儿的审美情感,促使其人格高尚能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二、美术欣赏活动中影响幼儿审美情感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现实的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往往受到选材、观念和经验等方面影响,未能使幼儿的审美情感得到充分发展。经过调研和访谈,发现美术欣赏活动中影响幼儿审美情感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欣赏活动范围有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指出,要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创造美。但很多时候,教师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时都是在教室或活动室内进行的,虽然幼儿集中,也有助于教师的管理和形成良好的秩序,但是不利之处则是幼儿欣赏的内容和范围有限,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仅仅停留在有限的范围,使他们误认为只有课堂上的美术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教师这样的做法,只是基于成人的视角,而没有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在幼儿的眼睛里,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公园里的花草树木是美的,马路边的房子是美的,幼儿园里他们喜欢的同伴和教师也是美的。因此,教师也需要追随幼儿的视角,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诸如自然景物、生活场所、雕塑作品和建筑作品等中的美,给幼儿以广阔的自由空间,亲身体验,亲身经历。
2.忽视幼儿审美体验
部分教师往往会将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强加给幼儿;不尊重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反映,不重视幼儿在欣赏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容易形成灌输与被灌输的不平等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幼儿是被动接受而不是积极参与,他们无法有效地积累审美体验。其实,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当运用体验的方式,让幼儿体验欣赏对象的形象,来获得对形象或创作者的一种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与欣赏对象交流的喜悦感。同时,这种喜悦感又能成为幼儿进行审美感知和创造力的动力,将他们感受世界的审美能力转变为内心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成为自身欣慰的一种内在自我调节力量,使其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3.过于强调科学认知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总是不自觉地采用科学认知的方法,执着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探索。比如因为有太阳,所以一定是在白天;因为是鱼儿,所以不能离开水而生活等等。教师常常把幼儿针对欣赏对象引发的感知与体验等同于科学事实的了解,而忽略了幼儿在与欣赏对象交流中的自我感受与情感需求,容易把美术欣赏活动当成科学认知活动,未能引导幼儿把真实的生活通过审美想象利用艺术创作的方法进行展现。其实,美术欣赏不同于科学活动,科学活动中感知的目的在于观察客观事实,形成科学概念,强调的是事物的“真”的探究。而审美感知是对事物的各个外在的形式特征,如形状、色彩、节奏、旋律等要素及其完整形象的把握,是一种揭示事物的审美属性的感知。
4.欣赏时间不够充分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给幼儿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幼儿会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对象。但是,部分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中,主要关注点在于让幼儿表达和创造,却没有给予他们充分感受和欣赏的时间。幼儿在没有充分体验、没有充分理解欣赏对象的情况下,表达只能是一种外在的“表演”,没有真正“和大自然对话”“和大师对话”,使美术欣赏活动变成了传统的以幼儿创作为主的美术活动。
5.师幼互动质量不高
部分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中,有时可能会提出一些封闭性的问题,使幼儿缺少思考空间,直接就可以说出答案;有时教师回应的语言较为直白,无法充分触动幼儿审美情感的发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提问技巧,教师语言要尽量做到内容上言简意赅,情感上声情并茂,语调上抑扬顿挫,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欣赏对象后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将这种快乐的体验投射到下一次的活动中。其实教师采用对话的形式,就是要打开封闭式思路,使儿幼儿感到新鲜惊奇、激动、振奋,产生努力探索的愿望,并发现新事物,产生新思想。
6.个体差异不够关注
部分教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事先在脑海中设置了标准答案,不能倾听幼儿的心声,无法接受幼儿与其不同的观点,甚至还会批评与标准答案不一致的想法。久而久之,幼儿对美术欣赏活动失去了兴趣。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有了倾听,才有了交流,有了思想上的火花。尤其是在活动中,当教师尊重和接纳幼儿与其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幼儿才能感觉是被爱、被肯定、被了解。
7.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部分教师除了出示PPT,没有其他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使幼儿的审美感受不够深入,无法充分激发他们对欣赏对象的好奇和审美欲望。美术欣赏活动的活动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加理想的活动效果。
三、美术欣赏活动促进幼儿审美情感发展的支持策略
幼儿的审美情感,需要经历从对欣赏对象的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然后通过感知与体验,与欣赏对象共情等几个阶段才能得到发展。美术欣赏活动是促进幼儿审美情感发展的重要活动。如何基于审美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立足于大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采取多方面的策略,开展能真正促进幼儿审美情感发展的美术欣赏活动,成为了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笔者经过查阅资料,亲身实践和对平行班教学效果的比较,梳理了一些支持策略。
1.丰富欣赏对象 激发幼儿兴趣
美术欣赏对象是实现美术欣赏活动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美感和教育价值,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的效果和幼儿审美情感的发展。教师应当选择可以激发幼儿的审美欲望和兴趣的欣赏对象来吸引幼儿的注意。除了艺术作品,也可以是幼儿喜欢的大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当尽可能提供丰富、多元的欣赏对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在“感受和欣赏”部分,将美的对象分为“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艺术形式和作品”两个维度。据此,这里根据审美对象中人为加工痕迹的程度,将欣赏对象分为自然美(没有人类艺术加工痕迹)、生活美(人类生活痕迹的自然体现)和艺术美(人类基于对自然与生活中美的理解而进行艺术加工的存在)三大类,如下表所示:
如:动物、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星空、高山、海滩、冰雪、霞光、贝壳等 如:玩具、节日装饰、服装、街道、日用品、环境布置等 如:大师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实用工艺、建筑艺术、儿童绘本等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提供真实的物体,通过与真实物体零距离、多通道的接触,才能使幼儿获得最真实、最触动心灵的感知经验。将实物带到幼儿身边,给予他们充足的机会去探索,每位幼儿都可能对其产生完全不同的审美认知与情感体验。建议在收集这些欣赏对象的时候,教师可以发动幼儿一起收集,因为在收集的过程中,已经触发了幼儿和欣赏对象之间的情感。
2.调动多重感官 参与加强感知
尽管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可发展幼儿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但是通过调动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运动觉等多感官的参与,可以构成幼儿联想、想象和情绪、情感的基础,从而对欣赏对象产生全新的印象。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通过多感官的协同作用,可以增强幼儿对美的感受。
(1)调动听觉感知
音乐与绘画有较密切的关系,两门艺术对于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的比重。就音乐作品而言,当听到一个欢快的音乐或乐曲的时候,心情可能是一个愉悦的状态。反之,当听到一个压抑沉闷的曲子时,心情可能就是一个哀伤的状态。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可以借助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增强美术的画面感。两种形式取长补短,互为促进,可营造相应的氛围,达到视听的和谐统一。
(2)调动嗅觉感知
从生理的角度而言,嗅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气味的感觉,同时嗅觉也有心理上的反映和表现,但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嗅觉,都可以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在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是有气味的,这些气味存储到我们的大脑里,会形成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记忆认识它们、记住它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可以利用嗅觉体验,来实现幼儿情感迁移的目的。
(3)调动运动觉感知
人的眼睛获取图像有两种方式:视觉的方式和运动觉的方式。前者是静态的,后者则是动态的。在欣赏各种运动中的对象后,会使幼儿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因而产生对欣赏对象的情绪、气氛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3.通过亲身经历 获得美感体验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需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只有当幼儿参与其中,有较为深入而真切的体验后,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审美感受。因此,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倡导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1)在真实环境中获得美感体验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公园、艺术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亲身接触,获得直接经验。但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也可以将幼儿园周边有艺术性的社会公共空间,如社区广场、公共绿地等都纳入参观范畴,充分发挥其美育价值。
(2)在创设环境中获得美感体验
在无法走出幼儿园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和主题相关的“沉浸式”环境,让幼儿在充满艺术美感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艺术的美,理解和体会艺术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3)在游戏环境中获得美感体验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人类与生俱来的游戏本能是艺术创作的动机与源泉。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的艺术感受是可以在游戏中体验、以游戏的方式实现的。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游戏,丰富幼儿艺术学习的经验,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感觉探索机会,最终促进幼儿美感发展。
4.提供充足时间 满足体验需求
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欣赏者的认识应该建立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它只来自内心体验,因而欣赏是不能强迫的,否则他们的审美经验没有得到提升,欣赏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可以通过提供充足欣赏时间满足幼儿体验需求。在美术欣赏活动开始前,要为幼儿提供自主欣赏的机会。在活动深入的环节,给幼儿充足的自由欣赏和与同伴讨论的时间,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幼儿进行自主的经验联结,实现经验的提升。即便是美术欣赏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把欣赏对象放在教室里,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继续去欣赏感受,使其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
5.通过语言交流 寻找情感连接
幼儿的表达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审美对象的过程,语言则是一种表达自己感受最常见的方式。通过语言的交流,幼儿和欣赏对象之间产生共情。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的提问,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对欣赏对象的主观感受,也可以有意识地用一些优美的语言去回应感染幼儿。当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以及在得到同伴肯定后产生的积极情绪情感。
(1)指向情感的开放性提问
在引导幼儿与作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对欣赏对象的主观感受,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的提问,促使幼儿从多角度感受与体验欣赏对象,在幼儿与欣赏对象间建立情感连接。
(2)助推情感的教师回应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个愉悦身心的过程,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作品,教师引导幼儿表达出欣赏对象吸引人的地方,并用自身优美的艺术语言去回应感染幼儿,教师和幼儿在此过程中互动融洽,从而助推幼儿的审美情感发展。
(3)提升情感的分享交流
幼儿所表现和创造出的美术作品是一种自我表达,它不仅仅满足于幼儿创作过程,更需要表达幼儿自己对作品的情感,期待他人的肯定。因此,在美术欣赏活动分享环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创造作品时的感想,以获得同伴的肯定。
6.尊重个体差异 促进情感发展
幼儿年龄虽小,但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个体。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影响、认知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他们对于欣赏对象的喜欢程度也各不相同,不应当用“一刀切”的方式去要求所有幼儿。教师要秉持着尊重差异、理解差异、鼓励多元化的理念与态度,引导幼儿参与美术欣赏活动。既要允许部分幼儿手舞足蹈,积极热切地与欣赏对象交流,也要允许部分幼儿默默地驻足欣赏;既要允许部分幼儿滔滔不绝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要允许部分幼儿安静思考。
7.丰富体验方式 增进情感交融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有两种力:一种是外在世界的物理的力;一种是内在世界的心理的力。这两种力如果在结构样式上相同,则是“同形同构”,相异则是“异质同构”。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的审美情感实际上是审美主体幼儿心理结构与欣赏对象动态结构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通过欣赏对象的色彩、线条、构图、音韵、旋律、节奏等产生感染力,唤起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情绪反应,从中引起丰富的想象与情感活动,最后完成信息交流以及欣赏审美的全过程。
为此,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多途径的感知方式,提供多方式的体验机会,支持幼儿体验。除了传统方式,还可以运用电子白板、AR、VR等现代化教育活动手段开展。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可以单独运用某种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组织欣赏游戏等,加强幼儿的情感体验,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外化情感功能,减弱幼儿压力,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