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模拟辩论情境的课堂实施策略

模拟辩论情境的课堂实施策略

许玮暄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定义,而创设情境化课堂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以部编版九下口语交际版块《辩论》为切口,探讨了初中语文模拟辩论情境的课堂实施策略。教师通过模拟辩论情境,开拓课文之外的语文实践空间,依托具体文本,立足语文核心知识,在过程中带领学生深度学习,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催生追问-探究型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境化;辩论

作者简介:许玮暄,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2]沿袭了这一内涵与定义,并指出“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那么,如何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生根”? 创设情境化课堂是主要途径之一。

所谓情境,是指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3]。部编版九下口语交际版块,提到“辩论”是一种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常用的以驳倒对方观点、确立己方观点为目的的程序性较强的口语交际方式。笔者将“辩论”定义为模拟情境,它不是生活化的真实情境,也不是任务驱动型的问题情境,而是模拟出一种口语交际的互动场景,依托具体文本,立足语文核心知识,开拓课文之外的语文实践空间,在过程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催生追问-探究型课堂。

为何模拟辩论情境能有效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

我们将弗洛伊德“本我”和“自我”这组概念迁移到学生这一主体上。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型认为,人的个性由三个动态的组织系统互动组成: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geo[4]。其中,“本我”是人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而“自我”则要对“本我”激发出的本能行为做出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学生对知识产生疑惑进而提出质疑,是一种受求知欲望驱动的潜意识的“本我”行为,而这时的“自我”就是来满足个体需求,通过决策和行动与外界互动的一方,即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过程中,唤醒出来与“本我”进行对话和较量的存在,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会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追问“怎么办”,对知识追本溯源。

在传统课堂中,“自我”的角色往往由教师来扮演,教师通过设置逐级体现思维水平的问题,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回答。然而教师的提问或经常带有强烈的指向性,通过引导学生说出预设的答案,以期推动课堂学习任务的落实和环节的推进。而由学生主导的课堂便应该把“自我”的角色交还给学生自己。模拟辩论情境便是唤醒学生自我意识的有效学习支架,进而催生追问-探究型课堂。

我们以部编版八上语文第六单元课文《愚公移山》为例。在对文本进行疏通文意之后,教师大可以大胆地将第二课时的内容理解交由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来完成。辩论一般分为立论、攻辩、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四个环节,于是我们严格遵照一辩立论陈词、二辩驳斥立论-深化论点、三辩盘问质疑-质辩小结、四辩总结陈词进行职能分工。模拟辩论情境,旨在创设真实的语言活动,因而教师需要在赛前设计一套精致周密的赛制,赛制设计越丰富,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就越强,积极性和投入度就越高。笔者借鉴到时下的热门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中的赛制流程进行改良设计:

辩论赛制流程细则

1.以自荐和票选的形式,推选出四位辩论队创始人,以创始人和加盟者双向互选的形式,完成分组,展开A、B两组“同题异辩”的初赛。

2.剩余未加盟的同学组成一支大众评审团,参与正反双方观点讨论会的旁听。

3.两组辩论各20分钟,严格遵照一辩立论陈词、二辩驳斥立论-深化论点、三辩盘问质疑-质辩小结、四辩总结陈词进行职能分工。

4.大众评审团进行赛后观点的质询和补充。

5.由大众评审团票选出两组辩论赛中的获胜队伍,推选一支最佳联创队全员晋级。

6.大众评审团进行统分确定剩余三支队伍的顺位排名,总分最高的队伍产生两个晋级名额,总分垫后的两支队伍各产生一个晋级名额,组成一支全新的四人联创队。

7.经过初赛的选拔,一支原班联创队和一支重组联创队晋级决赛,进行冠军角逐。

8.决赛辩题基于初赛辩论中有争议的辩点来确定。

1 辩论赛制流程细则

以自由联创方式组队,以自荐和票选的形式诞生四位创始人,带领正反双方各两支辩论队,以创始人和加盟者双向互选的形式进行自由组队,确保各支队伍实力均衡,以强带弱的协同合作模式。设置A、B两组“同题异辩”的初赛,是为确保参与辩论的学生基数,不局限于少数资优生,也允许学生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和观点百花齐放。初赛之后,四支队伍中最终获胜者将团队全员晋级决赛,强调团队协同合作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剩余三只队伍根据团队顺位的排名,依次产生相应的晋级名额,重组辩论队,增强竞技比赛的观赏性,激发辩手的潜能和胜负欲。所谓情景化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创设一个即时的氛围,也要考虑到延时的效果。因而决赛辩题将基于初赛辩论中有争议的辩点,作为课后延伸活动展开,引导学生运用高阶思维解决问题,锻造学生的语言意识。

在赛前准备阶段,教师还需要参与学生的观点讨论会,指导学生如何确立己方观点,构想批驳思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观点的确立和佐证观点的论据必须要立足于文本内容,取之有道,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理解的外延。如温儒敏所说,“要避免过于重视情境和活动而忽视经典阅读的问题”。

以下是上海市某中学八年3班正反双方一、二辩的观点节选:

辩题:愚公能不能移山?

正方一辩(立论陈词)

反方一辩(立论陈词)

我方认为愚公能移山。

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见他的子孙也会跟着去移山,他这样做是为造福千秋万代。而智叟用自己狭隘的目光不做改变,来断送子子孙孙后代们能够畅通无阻地走出山谷的希望,这才是最目光短浅的决定!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决心,移山大业便一定能做到。

我方认为愚公不能移山。

现实角度出发,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和移山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的距离,可见移山并不具有可行性。且移山属于愚公的个人提议和决策,从他提出这个设想开始,往后的子孙就要放弃自己本来的事业将这辈子的精力花费在移山上,这是极不公平的且移山会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珍稀动植物。

正方二辩(驳斥立论-深化论点)

反方二辩(驳斥立论-深化论点)

反方一辩所说的移山是愚公的个人决策有误。首先,愚公基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这一现实阻碍提出移山的想法,是在此居住的所有百姓都将面临的问题,这说明他有强烈的民本思想。当他提议时身边人皆“杂然相许”,在这一过程中,有“荷担者三夫”、始龀的“遗男”等人都出手相助,说明他们对此表示支持,何况“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勇于挑战和直面困难的精神力量也为后世子孙做出良好示范,文末“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其山”,虽带有神话色彩,实则是为了传达人定胜天的思想。再者,你方提到移山会造成资源损耗,但移山过程中也可能挖到是矿产和石油。

  我方认为,愚公所在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甚至是奴隶社会,当时的思想观念也跟现在不一样。在古代,家是他们的根本所在,古人安土重迁,这也可能是他们选择移山的初衷和动力。你方也许会提出更有效率的策略,但却未考虑到“安土重迁”恰恰也是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我方认为你方所认为的“人定胜天”“事在人为”更多时候是一种自我感动,却缺乏理性考量。

从技术和人力角度,“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移山所用的技术是纯靠人一铲一铲地挖,而这两座大山险峻高大,用这种人力技术是无法完全铲除的,且你方所说的的“荷担者三夫”和“遗男”的意愿并不能代表所有的邻居和村民的意愿。从经济效益方面,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把种田的劳动力都用在移山上,显然是不行的。从时间安排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耗费时间长,当时移山是为了通路,为了尽快地走出去,显然在时间上是有限制的,而移山如果要耗费几代人的时间,“走出去”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从村民舆论来说,一开始村民可能还是“杂然相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效果甚微,肯定会引发村民的的质疑和反动。

所以,愚公精神固然值得赞赏,但不是有信念就一定能实现的,还需要考虑各种现实因素。

2 辩论观点节选

通过模拟辩论情境,课堂完全交由学生来主导,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得以实现。“深度学习”这一概念目前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和实践方式。钟启泉(2021)认为要覆盖三个视点[5]“主体性学习”、“对话性学习”、“协同性学习”。学生在赛前准备环节需要事先撰写辩论提纲,分析并明确己方观点,还要考虑对方可能使用的论据与论述思路,推测对方可能出现的漏洞,构想己方批驳的思路,由此检测己方的观点表述和逻辑推理是否周密严谨,防止对方在攻辩驳论环节时有可趁之机,这一过程中通过批判性思考,不断追问和探究,对现有知识进行拓展迁移,深化认知,便自觉唤醒了自我意识,因而主体性和对话性学习得以彰显。辩论作为一种以协同合作形式开展的思辨性口语实践活动,在辩论过程中内部观点要保持一致性,不能自相矛盾,立场游移,一支队伍中的四位辩手要在有限时间内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频道一致,发现对方观点和论据的错漏、论证方法的错误等问题,要群策群力,精诚合作,“深度学习”中的“协同性学习”得以体现。

而未参与课堂辩论赛的其余学生,也应具身参与其中,他们可以组成一支大众评审团,参与正反双方观点讨论会的旁听,负责比赛纪要,评价量表的设计,以及赛后观点的质询和补充,遴选出“最佳辩手”,完成辩论赛赛制的闭环。

以下是大众评审团评价量表模板:

 

 

 

评分项目

具体要求

评分

观点纪要

正方

反方

正方

反方

论辩内容

20分)

①观点明确,有见地

②论据合理丰富,能充分证明论点





逻辑推理

20分)

①论证方法合理

②逻辑清晰



辩驳能力

20分)

①提问简明扼要

②回答问题准确无误

③辩驳有力,有理有据,直中要害



临场反应

10分)

①反应敏捷快速

②善用论辩技巧及艺术



团队协作

10分)

①分工合理、协调一致

②衔接有序,配合默契,气氛调节有度



语言表达

10分)

表达清晰,语言流畅



综合印象

10分)

仪容仪态大方得体



总分



最佳辩手


3 评价量表

模拟辩论情境,强调学生的经历与具身参与,一改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在特定的赛制约束下,学生需要将既有知识与经验链接起来思考,以文本为证据确立观点,关注逻辑与推理,展开批判性探讨。在辩论赛中要发挥临场应变能力,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同时,辩论这一口语交际形式,不仅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我观点的空间,观点若有冲突,可以在双方交辩中进一步深化和切磋,因而也给足学生容错的空间。自我意识在被唤醒的同时也逐级呈现学生的思维水平,由此促进对文本的思辨性阅读,提升辩证思维的表达,激发学生真实情境下的能力和素养,催生出一堂追问-探究型的好课。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 —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 语文建设,2019(1):4-7.

[4] 弗洛伊德.本我与自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5]钟启泉.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J].基础教育课程,2021(11):5-20.

 

作者信息:许玮暄,中学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

联系电话:18816927995

联系方式: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388号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