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主要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其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以及对材料的直接操作来完成。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有形的物体。这一思维特点也决定了其学习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包括探索学习、模仿操作、交往、阅读和实际的观察调查等。作为调查者参与调查活动,是他们学习和体验周围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发现意识较强,能积极主动地尝试操作和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教育者应当通过给予幼儿多种多样的感知机会、鼓励幼儿在安全、合理范围内调查、感知、体验和实际操作,来扩大认知范围,丰富见识和经验。加之大班幼儿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对周围世界的关注逐步强烈,对生命起源、人的差异性探究也不断加深,为我们组织幼儿完成调查等活动提供了基础。
现阶段,我们看到中大班甚至在小班,教师就一项话题或者一项活动的开展使用调查单的形式让幼儿参与调查活动。这背后是教师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再现,也是幼儿参与活动、参与学习的见证。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要保持理性的看法,开展反思活动,以期幼儿参与调查能取得更大的价值。
一、幼儿参与调查活动的意义
(一)促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活动共建的需要
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在探索操作中,幼儿获得的感性认识最容易内化,成为幼儿真正的经验。但是如何让幼儿操作?应提供什么样的操作环境?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教师提供机会让幼儿参与调查活动,使幼儿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也使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都回归幼儿。教师则减少预设,设计弹性化的方案,让每个幼儿感到“我会说”“我要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课程和活动是幼儿发展的载体。儿童本位理念下,我们倡导把游戏还给幼儿,把计划的制定、组织和实施还给幼儿,提供机会让幼儿更多地参与到课程共建中来,在幼儿参与活动参与调查中实现幼儿的发展。
(二)促进科学思维、逐步养成学习品质的需要
幼儿参与调查,可以提升其调查能力和科学思维。在幼儿园阶段,通过制定问题、设计调查内容、开展调查、采集数据、整理结果等一系列步骤,可使幼儿学会观察、提问、收集信息、分析和解释结果,逐步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参与调查,幼儿要实地观察或者操作,获取信息,并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然后得出结论,提升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进行调查时,幼儿需要主动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如询问问题等。通过互动,幼儿学会倾听、表达观点和想法,甚至学会妥协,学会与人合作完成任务。通过调查,可帮助幼儿提升社会交往技能和合作精神。
(三)发挥辅助功能,为成人提供了解幼儿的窗口
调查表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幼儿使用调查单参与调查,使每位幼儿都参与活动,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前期经验和需求,为后续活动开展提供准备。此外,调查表能提高效率,通过调查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全面了解每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爱好,还能帮助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提高效率。
二、幼儿参与调查活动的现状
(一)目的定位模糊,存在“为调查而调查”的现象
我们随机抽查了一个幼儿园的12个班,发现有11个班级发放过调查表,其中10个班不止发放过一次,让幼儿完成调查单。同时,我们访谈了11位教师,了解发放问卷的目的,发现: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即将开展的活动提供前期经验的准备;其次,是通过调查提供每位幼儿参与的机会;再次,是通过亲子共同调查,成为家园共育、参与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最后,是提供幼儿多元学习方式的一种途径。另外,还有将近一半的教师有基于环创的目的,把幼儿做好的调查单呈现在教室里,凸显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性资料,留下幼儿痕迹。
(二)形式和内容单一,未能体现幼儿发展需要
针对“教师设计调查单的时候,是否考量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适切性”这一问题,我们访谈了12位教师。教师们都对幼儿年龄特点有所考量:中班幼儿因为认识事物的方式比较简单单一,所以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事物表面,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浅显和容易被发现的。而大班幼儿因为思维的发展和认知方式的多元化,能够在关系中判断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之间的关系等。所以,教师在设计问卷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在关系中验证一些发现。
但现实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大班幼儿调查单形式上基本一样,开放性问题居多,问题的聚焦性不够,幼儿在调查的时候很可能找不到抓手,且调查结果呈现出来的“规范性”和“文字化”不太符合幼儿的表达表现特点。这样的形式和内容很难体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班级之中也很难体现同龄幼儿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三)结果呈现缺乏思考,调查质量难以保证
大部分教师会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但是这种方式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部分教师在请几个孩子分享后,把调查单订成册子挂在教室某个地方,供孩子们回看。还有极少数教师会根据调查的内容和幼儿一起分享,统计各项内容,共同分析归类,使幼儿零散的经验系统化。
我们还发现了两种现象:一是中大班幼儿的“调查形式”是一样的;二是中班将近80%的内容为家长完成,文字居多,虽有图画形式,但是成人痕迹明显。而大班约65%的内容为家长完成;三是呈现形式方面,大多数为夹在一起挂在教室低矮的墙面上,供幼儿查看。
三、幼儿参与调查活动的实践改进策略
(一)明确调查内涵,确定调查目的
调查法作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研究者有较高的要求,如调查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的设定精心设计,研究者收集数据后要分析梳理、整合数据。这些既为研究服务,又能提升研究者的素养。而幼儿参与调查活动,则有别于成人的调查研究。他们参与调查有多种形式,如根据调查内容的实地观察,再如根据幼儿发展所需进行的访谈调查等。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明晰请幼儿参与调查的目的和实施方式。
根据访谈情况,总结教师们的观点,90%以上的教师认为幼儿参与调查的目的有三个:
首先,基于主题的实施和对幼儿经验的了解。活动前调查幼儿经验准备,能够链接幼儿的经验,为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其次,基于幼儿的好奇心和内心需要,满足幼儿的愿望。部分调查结果能够显现幼儿兴趣,具体指向幼儿求知的欲望,探索的兴趣。在调查中,每位幼儿参与活动的权力得以践行,教师对每位个体的关注度提升。例如,幼儿在午点中看到了黑芝麻和白芝麻,他们对两种芝麻的颜色、口味和作用产生了好奇。于是,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了关于芝麻的调查,以进一步了解幼儿对黑白芝麻的不同和食用价值的认识。还有班级基于幼儿对螳螂的好奇开展了“螳螂调查表”等。
再次,对应幼儿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追寻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综上,教师在请幼儿参与调查前,应该锚准定位。要正确定位参与调查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找准角色,站在幼儿发展的立场和幼儿一起设计调查内容。
(二)源于真实情景,发展学习品质
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依托一定情景的观察和调查,其经验更加容易内化为幼儿的直接经验。幼儿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多一些实地调查,因为幼儿感知获得直接经验符合其学习特点。通过现场调查和实地调查,幼儿观察真实场景,收集需要的信息,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最后还能向同伴或者成人分享自己的观点,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例如,幼儿园在春天开展“花朝节”活动前,教师和幼儿一起设计调查表,幼儿提出用实物的花朵来完成调查单,教师和幼儿商量可以利用地上掉落的花瓣或者树叶来呈现调查结果。这种源于真实情景的调查和亲身体验,让幼儿感受到春天百花盛开的盛况,也让幼儿逐步学会观察和学习。
(三)聚焦差异特点,保障活动质量
任何活动的实施都要注重幼儿的体验过程,考量活动的质量。幼儿参与调查更应如此。幼儿参与的调查活动,一定不是追求形式的花哨和场面的热闹。要保证幼儿参与调查的活动质量,活动前,教师除了需要通过调查对幼儿的认知经验有一定了解,还要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充分考虑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设计调查单,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表达的形式。教师可以和中班幼儿一起设计调查内容和调查方式;激发大班幼儿基于自己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或者遇到的问题提出调查问题,设计调查内容和调查方式。
其次,在问卷结果的呈现方面,中班调查结果呈现简单,如打勾、画圈圈或者涂颜色等;而大班幼儿调查结果呈现形式更多元化,以思维导图、图符甚至录音和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满足幼儿多元体验的需要。
再次,内容方面,可以先进行预调查,中班的调查单设计完成后,可以请个别幼儿试试看,验证幼儿是否了解调查内容的涵义以及完成调查的形式。大班幼儿合作商量完善调查单,甚至可以修改,以期所有幼儿都能理解调查如何实施。如,结合幼小衔接活动,幼儿了解怎样做一个自信的人,他们想通过调查找到身边的自信达人,便开展了调查。
最后,要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完成问卷,而不受束缚于统一的要求。
(四)借助分享环节,确保有效调查
在观察调查表呈现时,我们发现,中大班教师在呈现幼儿调查表的方式如出一辙:要么把部分幼儿的调查单张贴在墙上,要么将所有调查单订成册悬挂在墙上,和主题活动的墙面放在一起,供幼儿“翻阅”。但实际情况是,他们翻看调查单的频率并不高,有的幼儿说不出调查了什么。
访谈也发现,部分成熟型教师会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并和幼儿一起梳理数据,得出结论。对于能够计算出数量的部分,教师会以统计的形式呈现出来,幼儿在调查操作中初步体验了统计的意义。如许多幼儿特别喜欢芦丁鸡,教师便和幼儿一起设计了关于芦丁鸡的调查单,让幼儿有机会深入了解芦丁鸡,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
而对于不能量化的调查数据,有的教师会和幼儿一起把调查结果分类,类似的调查结果放在一起。这样,幼儿能够体验到对于调查内容,大部分人的观点是什么。幼儿不仅感知了分类,还能从中看出大众化的观点。
(五)做好三方配合,方能事半功倍
针对调查单的使用,我们随机抽取了三个大班幼儿,倾听他们眼中的调查是什么。幼儿的回答基本分为三种:一是部分幼儿是在完成作业;二是做调查也是在学本领;三是探索未知的途径。
在访谈中,近三分之二的老师认为,幼儿完成调查单的过程,也是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家长可以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更好助力家长对教育的认知和认同感。
其实,幼儿完成调查单的过程是合作的过程,幼儿会和被调查对象合作商量,会和爸爸妈妈商量,并向他们求助,幼儿之间有时候也会合作。所以,其过程也是三方配合甚至是多方配合的过程,只有各个环节配合顺畅,调查单的设计和调查活动的开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发放问卷的时候,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活动,而不是代替幼儿完成;家长通过协助调查知晓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幼儿的学习特点,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一次活动任务。通过这样的配合,增强亲子关系,让幼儿学会学习。如中班结合《周围的人》主题活动,开展了“职业大调查”,提供机会让幼儿了解成人的职业以及为我们带来的方便等。
(六)反思推助成长,教师专业提升
针对幼儿参与调查活动的开展情况,教师需要反思本班幼儿是否具有参与某项调查的能力;设计好问卷后,需要尽量站在幼儿立场,思考并预设幼儿可能怎样参与调查,甚至幼儿会有怎样的呈现方式;教师还可以在设计问卷前倾听家长的声音,了解家长眼中的幼儿调查是什么,并对个别孩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了如指掌。
幼儿参与调查活动,不仅关乎幼儿参与活动共建的程度,还关乎后续活动的开展,彰显了调查活动的教育价值,也是儿童立场理念的生动实践。当然,如何提高幼儿参与调查活动的质量,仍需要我们持续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