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活动·探究”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演讲单元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演讲的本质特征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了一套可实施的演讲教学策略。该策略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递进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演讲的本质,掌握演讲的结构技巧,并训练其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旨在使演讲教学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初中语文演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演讲教学;活动探究;本源性教学;教学策略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活动·探究”单元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突破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演讲”为主题,通过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和举办演讲比赛等活动,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序列。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一单元的教学效果往往 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面对“活动·探究”单元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有效组织教学;部分学校将演讲教学简化为朗读训练或写作指导,忽视了演讲本身的特质和综合性;此外,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活动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演讲本源的深入理解和系统的教学设计。演讲不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融合了思维、情感、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性活动。从演讲的本源出发,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演讲单元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从演讲的本源入手,探索一条回归语文教学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路径。
当前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活动·探究”单元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定位不清的问题。教师们在理解“活动”与“探究”的关系上存在偏差,有的教师将活动理解为简单的教学形式变化,将探究简化为知识的讲解与习得,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深层次的能力培养。在演讲单元教学中,这种定位模糊表现得尤为明显。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有机整合教材中的四篇演讲词,对这些文本的教学停留在理解内容和分析特点的层面,未能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演讲实践。教学进程安排也缺乏系统性,往往是零散地进行文本解读,再匆忙布置演讲写作任务,最后草草进行一次演讲展示。这种教学方式既没有体现出“活动·探究”的特质,也未能触及演讲教学的核心。演讲单元的教学不应仅仅是读懂几篇文章或写一篇演讲稿那么简单,而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过程,需要教师对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及评价进行整体设计,构建一个有机的教学体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部编版演讲单元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的局限性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大多数语文教师虽然在文本解读和写作指导方面有丰富经验,但对于演讲这一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缺乏专业训练和系统认知。他们对演讲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层次,无法把握演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难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倾向于沿用传统的文本讲解模式,对演讲的身体语言、语调变化、现场应变等核心要素关注不足。同时,教师在设计演讲活动时常常忽视学生的起点差异,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使得基础薄弱的学生望而却步,基础较好的学生则缺乏挑战。此外,教师对部编版教材“活动·探究”板块的教学目标和实施策略理解不深,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导致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最终使演讲单元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学生是演讲教学的主体,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实效性却普遍不足。演讲活动往往被视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或旁观状态。课堂上,当教师布置演讲任务时,许多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害怕公开场合表达,担心出错被嘲笑。这种心理障碍源于学生缺乏足够的演讲基础训练和成功体验。在演讲稿的撰写环节,学生多数陷入套路化的写作模式,内容空洞、形式僵化,难以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到了实际演讲环节,不少学生表现为背诵稿件,缺乏与听众的眼神交流和情感互动,演讲流于形式。此外,当前的演讲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全面,过分强调最终展示的效果,忽视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长。这导致学生更关注结果而非过程,追求表面的技巧而非内在的能力提升。演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其教学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成长,通过渐进式的训练和多元化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效果。
演讲作为一种古老而重要的口头表达艺术,其本源特质体现在公开性、目的性和交互性三个方面。公开性意味着演讲是在公共场合进行的有计划的表达,要求演讲者克服怯场心理,掌握公众表达的基本技巧;目的性表明演讲总是带着特定的意图,如说服、启发或感染听众;交互性则强调演讲不是单向传递,而是与听众的互动过程。这些特质决定了演讲的核心要素包括内容的真实性与说服力、语言的精准性与感染力、表达的生动性与亲和力。以《最后一次讲演》为例,闻一多先生面对国民党的暴行,在公开场合毫无畏惧地表达了对专制的愤怒和对民主的向往,其演讲内容真实有力,语言直接震撼,表达充满激情,成功地唤起了听众的共鸣和行动意愿。与此相对,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则在学术场合以冷静理性的语言阐述科学探索的精神,通过自身研究经历的分享,赢得了听众的信服和尊重。这两篇演讲虽风格迥异,却都体现了演讲的本源特质和核心要素,为我们理解演讲的本质提供了鲜活范例。初中语文演讲教学应该从这些本源特质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演讲的真谛,而非简单地模仿表面形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演讲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学生应“学会根据交际需要确定演讲内容,撰写演讲稿,并能比较自然、大方地进行演讲”。这一要求体现了语文课程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将演讲视为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展示。课标将演讲能力的培养纳入应用性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范畴,注重实践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在实践性方面,课标强调学生应通过实际演讲活动检验和提升能力;在过程性方面,要求关注学生从选题、构思到表达的全过程;在发展性方面,注重学生演讲能力的持续提升和自我反思。部编版教材通过设置”活动·探究”单元,为这些要求的落实提供了平台。例如,《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一文中,王选院士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自己在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为学生提供了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演讲内容的范例。教材还通过“撰写演讲稿”环节,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开场白,如何安排论点论据,如何设计有力的结尾,帮助学生掌握演讲稿写作的基本方法。这些内容与课标要求高度契合,体现了演讲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急剧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开始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渴望表达自我,展示个性,同时又面临自我认知不足、表达能力有限、心理调适困难等挑战。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也容易受挫折和同伴评价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演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勇气,同时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公众表达的基本技能。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发现八年级学生对演讲既充满期待又心存畏惧。例如,在一次班级演讲活动中,有学生准备了精彩的内容,但上台时却因紧张而声音颤抖、不敢抬头;还有学生虽然台风自然,但内容空洞,缺乏个人思考。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在演讲能力发展上的不平衡状态。因此,演讲教学需要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从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始,逐步过渡到主题演讲;从小组内部交流起步,逐渐扩展到全班甚至更大范围的公开演讲;从提供范文模仿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达。只有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演讲教学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面对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活动·探究”中演讲教学的诸多困境,我们需要回归演讲的本源,构建一套系统化、目标明确的教学设计。演讲教学不应是简单的文本解读或机械的技巧训练,而应是一个有机整合认知理解、结构掌握和表达训练的综合过程。本节将从三个维度展开探讨:理解演讲本质,帮助学生从文本解读走向演讲意识;掌握演讲结构,引导学生从模仿学习迈向创造表达;训练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完成从内容准备到现场呈现的转变。这三个维度相互支撑、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旨在提供一条可行的演讲教学路径,帮助教师突破当前教学困境,为学生打造真正有效的演讲学习体验。图1直观展示了这一教学设计的整体结构和实施路径。
演讲教学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理解演讲的本质,从被动的文本接受者转变为具有演讲意识的表达者。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深度阅读教材中的四篇演讲词,不仅理解内容,更要感受演讲的目的性、针对性和交互性。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需要“将阅读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之中,强调阅读为实践奠基”,这要求教师在设计阅读环节时就需建立“阅读-分析-转化”的三维认知路径,使学生系统把握演讲作为动态交际活动的本质特征,实现从文本解读者到语言实践者的角色转换。
在这一阶段,教学设计应注重分析文本的语境、受众和表达策略。“演讲与其他文体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现场感和听众性。”教师可运用“语境还原法”重构演讲时空场域,如教学《最后一次讲演》时,通过历史影像还原李公朴追悼会场景,让学生体会即兴演讲的爆发性语言特质;解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时,补充1991年“情系中华”颁奖礼的嘉宾构成,引导学生思考丁肇中如何平衡海外学者身份与国内听众期待。
此外,对比阅读是突破演讲教学瓶颈的有效策略。肖培东在《以演讲的方式学习演讲》中示范了对比实践的价值: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与学术论文对比,学生能直观发现演讲词中“举自身案例论证”、“第二人称对话”等交际策略;对比《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与《少年中国说》,前者严谨的三段式结构展现管理者理性,后者排山倒海的设问句式彰显改革者激情。通过分析三篇演讲的开场白差异——丁肇中在颁奖礼的权威建立、闻一多在追悼会的群体共鸣、王选在讲座中的代际距离消解,学生能深入理解受众定位对表达方式的制约。
语言技巧的对比分析同样具有启发性。范维胜提出的"三性教学法"强调,需紧扣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展开语言分析,例如丁肇中善用数据对比(“10%理论物理、90%实验物理”)增强说服力;闻一多高频使用呼告(“你站出来!”)制造情感张力;王选通过自嘲(“卖狗皮膏药”)实现平等对话。这种对比使学生理解不同修辞图谱的交际功能,避免将演讲词异化为普通议论文。通过系统性对比阅读,学生能建立受众分析意识,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
演讲结构是演讲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模仿优秀范例开始,逐步过渡到创造性表达。“结构教学应遵循‘解构—构建—重构’的路径”。在“解构”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演讲词的结构特点。在学生对演讲词优秀范例的结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应引导他们按照基本模式进行构建。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演讲的基本结构和逻辑,能够独立撰写一篇完整的演讲稿。
在构建演讲结构之前,学生首先需要明确演讲的目标和受众。例如,如果演讲的目标是激励听众,那么演讲的语气和内容就需要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第二,根据演讲的目标和受众,设计合理的结构。一般来说,演讲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场白、主体内容和结尾。开场白需要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主体内容需要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结尾需要总结观点并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在设计好结构后,学生可以开始撰写演讲稿的草稿。在撰写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演讲稿。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演讲结构和逻辑后,教师应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重构创新。例如分析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时,教师可以将其结构可视化,展示其“提出命题—论证分析—总结升华”的清晰层次,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论述类演讲的结构特点。在实践环节,教师可以设计递进式的任务:先让学生完成一篇结构已定的演讲稿,如提供开头和结尾,要求学生补充主体部分;然后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主题自行设计完整结构;最后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创造个性化的演讲结构。韩向东指出,这种从“框架填充”到“自主构建”的进阶训练,能有效避免演讲教学陷入模式化窠臼。在一次课堂实践中,教师让学生以“我与科学的故事“为主题撰写演讲稿,一名学生采用了“提问—讲述—启发”的结构,开篇以“你是否好奇过星空的奥秘?”引起听众兴趣,中间讲述自己观星的经历,最后呼吁同学们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这种结构设计既借鉴了范文特点,又体现了个人创意,展示了学生从模仿到创造的进步。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训练,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演讲的骨架构建,为内容填充提供支撑。
演讲的最终目的是现场表达,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从内容准备到现场呈现的完整链条,培养他们的综合表达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应关注语言表达、声音控制、肢体语言和现场应变四个方面,通过多元化的训练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语言表达方面,鼓励学生使用准确、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在声音控制方面,注重语速、语调的变化与情感的表达;在肢体语言方面,强调目光接触、手势运用与站姿调整;在现场应变方面,培养学生的临场应对能力。教师可以设计系列微训练活动,如“一分钟即兴演讲”、“声音表情训练”、“眼神交流练习”等,帮助学生逐步克服怯场心理,提升表达自信。在某班的演讲课上,教师设计了“三步训练法”: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演讲,获得初步反馈;再让学生在班级进行演讲,体验更大范围的表达;最后组织年级演讲比赛,挑战更高水平的表达。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最初的紧张不安到最后的从容自信,其演讲《为梦想而坚持》不仅内容打动人心,表达也越来越自然流畅。这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了逐步成长的机会,使演讲能力的提升成为可能。
演讲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演讲本源出发设计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培养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演讲单元教学的现状问题,从演讲的本质特征、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三个维度追溯教学目标,提出了“理解演讲本质—掌握演讲结构—训练表达能力”的递进式教学策略。这一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体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演讲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持续探索演讲教学的有效途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使演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培东.以演讲的方式学习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思考[J].语文建设,2019.
[2]毋小利.演讲类文本教学的指向和路径[J].语文建设,2016.
[3]韩向东.演讲教学文体个性的迷失与重构[J].语文建设,2016.
[4]李亚莉.演讲单元教学策略:从阅读、写作到实践[J].语文建设,2023.
[5]范维胜.抓住“三性”设计演讲教学[J].语文建设,2016.
[6]彭心培.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实践化作业设计[J].语文世界, 2024(33).
[7]陈家尧.”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9.
[8]迟浩楠.初中语文开展任务群教学整合内容策略探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育与创新融合研讨会论文集(五).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