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班幼儿在区域运动中因多种因素产生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幼儿在区域运动中的表现,还对其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在区域运动中应如何支持幼儿的差异化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依据多元智能、最近发展区等理论,提炼和总结了开放材料选择、开放玩法探索、保持开放结局、高低敏感度切换、潜移默化等实践支持策略,为教师提高区域运动的差异化教育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让每位幼儿都能在区域运动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班幼儿;区域运动;差异化发展;支持策略
一、区域运动中支持中班幼儿差异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中班幼儿发展差异性客观存在
所谓差异化发展是指每个幼儿由于身体素质、家庭教育、兴趣个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表现出的不同发展速度、水平和方向。在区域运动中,中班幼儿因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兴趣个性、心理因素、家庭教育、教师指导、区域运动设置等因素产生差异,这些因素又与遗传、营养、爱好等方面息息相关,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否重视幼儿体育运动的培养,或家庭中是否有良好的运动氛围,将间接影响到幼儿运动的理念和状态。
当然,这种差异反映了每个幼儿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这要求教育者在设计和实施区域运动时,必须考虑并尊重幼儿的个体需求。
(二)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亟需差异化支持
中班幼儿(4-5岁)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年龄特点决定了在区域运动中需要差异化支持:
体能与动作技能的差异:中班幼儿的体能和动作技能发展不均衡,部分幼儿可能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如跑、跳、投掷等,而另一些幼儿可能还在学习这些基础技能。因此,在区域运动中需要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运动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
认知与探索能力的差异:中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兴趣点各不相同。一些幼儿可能对某种特定的运动材料或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另一些幼儿可能对完全不同的活动更感兴趣。差异化支持能够尊重并激发幼儿的不同兴趣,促进他们的自主探索和学习。
理解能力和规则意识的差异:中班幼儿在理解复杂规则和指令方面的能力有所不同:一些幼儿可能能够快速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而另一些幼儿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示范。因此,在区域运动中需要提供不同层次的规则和指导,以适应不同幼儿的理解能力。
当幼儿出现差异时,教师的支持方式和区域运动的设置便成为影响幼儿长期发展的关键。面对不同的个体,切勿用一刀切的教育理念,而是要针对个体进行分析和解读,剖析内在需求,真正做到读懂幼儿,进行差异化支持,才能够切实地满足幼儿独特需求,激发其探索欲和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教育公平与个性发展要求差异化支持
差异化支持体现了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理解,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向上获得成长和发展。这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运动材料并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差异化支持,能够激发幼儿在不同领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幼儿的多元智能和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区域运动中支持中班幼儿差异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要求“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反对用统一标准评价儿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提出“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原则。
多元智能理论:人类具有多种智能,每种智能在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各异。这一理论为理解幼儿的差异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提示教师应尊重并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根据每个幼儿的优势智能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引导。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为幼儿提供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支持。这一理论为教师在区域运动中提供差异化支持提供了理论指导,强调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供适宜的挑战和支持,促进其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知识,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其认知发展。
三、区域运动中支持中班幼儿差异化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开放材料选择
1.允许自主选择材料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当幼儿自主选择运动材料时,其动作发展水平可提升23%。
区域运动时常被教师误解为孩子在设定好的环境材料中进行运动,玩的方法会因为材料的结构和特性而受到限制。教师应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运动材料,结合场地环境图初步商量主器械的选择,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如:我与幼儿一同前往运动房记录了幼儿园有哪些器械,并初步认识了这些器械基本特征,孩子们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定主要器械,对于主要器械教师会提供超过一半幼儿人数的量,而对于个别幼儿喜欢的器械,教师将这些列为分散器械少量放置。这种自主性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既考虑到了全体,又重视个体需求。
2.允许探索中筛选
幼儿在尝试过程中对筛选材料也是材料开放的重要环节之一。孩子们在区域运动中发现部分器械在不同场地的趣味性和玩法存在不同。如:幼儿在迷宫滑梯附近的柏油路选择了降落伞这一器械,这块空地左右分别是树木和围栏,通风程度一般。孩子们拿着降落伞不停地来回奔跑,但降落伞始终没有飞起来,于是对这个器械的尝试兴趣骤减。
我通过运动笔记和一对一倾听了解到:“降落伞飞不起来,我已经跑得很快了。”“怎么样它才能飞起来呢?”“是不是没有风?”就在这一声声疑问和不甘的情绪中,教师在下一周区域运动中再次提供了少量的降落伞,运动场地是在一个四周空旷的场地。有一名幼儿注意到降落伞并且开始尝试,这一次她们顺利地将降落伞飞了起来,这一次幼儿再次燃起了对该器械的尝试与探索。于是在集体交流分享的环节,教师发现孩子们对该器械讨论的热度十分激烈,他们也发现了降落伞这个器械适合在空旷的场地进行运动,就这样,孩子们每次选择降落伞这一器械时都会仔细观察场地的空旷程度。直至有一次孩子们在山坡上玩起降落伞,发现从上而下奔跑既不费力,又能让降落伞顺利起飞。于是每当遇到大山坡这个场地,降落伞这一器械就成了她们的首选材料。
于是,在每周的区域运动开始前,我会带领孩子们实地观察下周的运动场地,并结合的天气预报、场地湿度、气温等因素,与幼儿一起探讨商量出适宜的器械。在区域运动中,每位幼儿能根据自身的运动体验筛选器械的数量和种类,教师将其进行归类记录,同时保留个别需求。这种自主筛选材料的过程让幼儿变成了运动的主人,不仅尊重幼儿的选择权,而且还让不同幼儿在探索中进行调整,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材料。
3.鼓励绘制运动图谱
将幼儿通过一次次体验后筛选出的器械绘制成班级运动小图谱,每周更新幼儿优选器械类型与数量,经过多次循环后形成稳定的班级器械图谱,以便后期轮转不同场景时器械趋于稳定。在运动笔记本上,幼儿记录了自己对器械的玩法和喜好,教师定期翻阅幼儿的运动日记本,实时了解幼儿的动态。
(二)开放玩法探索
1.自主探索
尊重幼儿对器械玩法的探索欲,每个幼儿对不同的器械都有自己经验和玩法。执行“三不原则”:教师在幼儿区域运动过程中做到不要求幼儿按照教师意愿进行运动、幼儿体验尽兴时不打搅、失去兴趣时不阻拦,确保幼儿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的自由度,给幼儿对器械体验留下的良好的印象。如:三名女生开启了首次的轮胎体验,将近20分钟的时间,她们一直在将轮胎堆叠成不同高度的路径,并多次在轮胎上行走,直至第二次玩轮胎,虽然增设了其他材料,但她们依旧沉浸在路径似的玩法。当时间过去36分钟后,小婧开始将路径拆成赛车轨道,孩子们跟随一起体验,直至今日孩子们都想不起路径这一玩法。
这种开放式的自主探索满足了幼儿的安全感、掌控感、权力感等基本需求,激发了创造力,使他们在自由探索和尝试中获得了乐趣和成长。幼儿选择任何一种轮胎的玩法都是探索的过程,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兴趣使然,在运动中让幼儿完全的释放自己,满足本我的探索欲。
2.拓展经验
尊重幼儿自我探索固然重要,但是拓展幼儿的认知和实践经验更是教育者的职责,只有让幼儿见识更广阔,幼儿才拥有真正地选择权。教师通过运动集体教学活动、体育游戏或集中、分散活动中拓展幼儿对器械的玩法和经验,让幼儿在有条件选择的情况下进行探索,而不是固步自封。如:幼儿在玩轮胎运动的时候出现以下几种类型的幼儿:有经验且有兴趣、有经验但兴趣骤减、无经验但有兴趣,无经验且无兴趣,对于第一种类型的幼儿教师可以开展即时调整帮助幼儿维持探索,而对于后面三种类型的幼儿缺失的则是对轮胎玩法的经验,教师便在一日活动合适的环节渗透轮胎的多样玩法。在这以后以上四类幼儿都各自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玩法,并加以探索。
(三)保持开放式结局
教师在实施差异化支持的时候,总希望每一个幼儿在指导和支持下都以最快的速度往好的方向发展,导致在支持过程中教师过于激进,这样的状态给到幼儿的是压力,不是动力。
保持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结局,是给幼儿创造宽松的运动环境,无论幼儿最后轮胎玩成何种情况,教师都要保持一种接纳理解的心态,宽松的环境下幼儿的创造力才会喷涌而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记录属于每个幼儿的运动时刻,通过儿童相机或运动日记的方式将孩子的运动时刻留下来,教师可以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幼儿则是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华点。
(四)高、低敏感度切换
高敏感:通常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具备高度敏感性、洞察力和关怀品质。他们能从幼儿的情感、需求、行为以及神态中立刻获取信息,并及时作出回应,过度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以至于做出夸张的回应。供大于求。
低敏感:通常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具备高度敏感性、洞察力和关怀品质,能从幼儿的情感、需求、行为以及神态中立刻获取信息,但采取延迟回应,能通过对幼儿的了解,辨别筛选幼儿的真实需求。供等于求。
1.少高多低:特指玩法
教师的高敏感度能给到幼儿身心极大的满足,在幼儿得到的回应是正向积极的时候,幼儿探索的主动性便会提升,当幼儿呈现出的玩法较为单一的时候教师应提高敏感度,给予更多回应和鼓励,以激发其探索新玩法的兴趣;反之,当幼儿已经表现出多样化的玩法时,则应创造宽松环境,让幼儿自由发挥。
2.疏高密低:器械数量和种类
区域运动中器械的数量和种类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体验感,适中恰当的材料提供会激发幼儿更好的探索欲和创造力,当器械数量不足、种类单一时,教师应提高敏感度,及时了解幼儿的需求和想法,并适当增加器械数量和种类;反之,当器械数量和种类已经满足幼儿需求时,则应撤回过度关注,避免干扰幼儿的自主探索。
3.杂乱高规整低:幼儿的运动状态和思路
幼儿的运动状态是影响幼儿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幼儿出现游离、发呆等行为时,教师应特别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和需求,通过儿童会议、视频记录等方式了解幼儿的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反之,当幼儿在区域运动中出现规则类游戏且游戏规则有序统一时,则应降低敏感度,给幼儿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自主探索和发展。
(五)潜移默化
1.日常的运动教学和运动素养培养
对于幼儿在区域运动中的支持策略除了即时、后期调整等,还有一个方法是日常的积累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对于有些擅于潜移默化的幼儿来说,日常的运动规则和玩法会被广泛运用在区域运动中,正所谓玩法的迁移。而对于另外一部分幼儿来说,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也能帮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如:幼儿在探索轮胎玩法的过程中出现以下类型:独立探索(呼吁同伴教同伴玩、自己探索得出玩法)、模仿追随(模仿成功继续模仿、模仿失败兴趣骤减)。对于独立探索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制造热点的方式,让有想法的幼儿将经验传播出去。同时创造机会让这类幼儿作为领导者组织运动游戏的开展。而对于模仿追随类型的幼儿,教师则要进行个别持续观察与追踪,同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让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2.了解幼儿运动外的兴趣爱好
具有强烈个体差异的幼儿,教师可以从其运动外的活动中发现的他的兴趣爱好,由爱好入手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来了解其兴趣爱好,并将其融入区域运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如:骏骏对拖拉小车感兴趣,教师将绳子投放在区域运动中,激发了他的探索欲。通过自由探索和尝试,骏骏不仅掌握了拖拉小车的技巧,还与其他幼儿一起创造了新的玩法,最终掀起了全新的运动潮流。
四、感悟与经验
教师收放自如:差异化支持考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具备强烈的感知力、敏捷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分析力,以提升支持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学会在支持和引导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不过度干预也不过于放任自流。
幼儿运动状态在线:幼儿运动状态影响差异化支持效果,教师应关注幼儿状态,培养良好运动习惯后再对症下药。教师应通过观察和分析幼儿的运动状态来了解其需求和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支持策略。
日常教学必不可少:差异化支持离不开平日积累,教师和幼儿都应具备良好基础,才能发挥差异化支持的最大效果。教师应将差异化支持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持续的观察和引导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本研究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提出了中班幼儿在区域运动中差异化发展的支持策略。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这些策略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如何通过持续优化和改进策略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以及教师如何结合当代科技信息技术,对幼儿差异化的分析更加客观,使教师对差异化发展的支持更全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56-6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 .北京: :教育部, 2001.
[4] 李季湄.《幼儿教育观新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5] 董旭花.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差异化教学策略[J].早期教育,2019(12):30-33.
[6]华爱华.幼儿区域活动的年龄特点与指导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0(5):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