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一)德育实践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中介和载体,是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德育活动中最直接的体现。班华在《现代德育论》说:所谓德育课程,是具有育德性质和功能因而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是整个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重点在于如何增进学生的参与程度,这是德育实践性课程按道德教育办事的关键问题。人的品德形成和完善,离不开个体主观学习,但更多的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化交往,这些活动能給品德提供体验和深化的机会,达成客观物质生活与主观个人认知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就是品德践行。道德实践能力不是通过讨论就能求得,而是在活动中才能提高道德认知及人的反省能力,基于此我们把德育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纳入学校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化交流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主要概念的界定:主题类实践性德育课程是指具有育德性质和功能,能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主题类实践性德育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要教育形式的课程类型,是以主题实践活动来构成的德育校本课程,把过去零散、孤立的学校及年级活动变成系统的、适合本校特色的德育实践课程。主题类实践性德育课程主要有以下特征:1)间接性,德育目标隐含在活动中;2)灵活性,内容的安排可因时空、对象的不同而异;3)实践性,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交往、协作达成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4)计划性,德育活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体现出计划性的特点。在德育活动课程设置时要体现:一、课程内容的动态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伴随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发展;二、课程内容的螺旋上升性,随着学生认知的发展,对社会认识的加深,德育的内容要与之匹配。让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三)研究目标(探索怎样的教育规律):在活动中要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由重视知识向学生体验转变,淡化德育痕迹,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自我责任意识,在体验中完成自我道德自律。杜威说:“只有在活动中,在与人交往之中、在人与人群、与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才可能在在实践中生效”。活动的设计必须考虑能让学生主动、自觉参与的,尽可能多地开辟学生自主思考、体验、创造和发展的实践活动的空间,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尤其是要在学生的感悟上做文章。学生应是活动过程的实际参与者,而不是对已经安排好的活动计划、活动过程的简单接受者。对于德育来说,实践性课程的实施不是传统德育模式在时间方面的简单修补,而是新的德育模式建立的契机和起点,他不是以知识教学与思维训练为目标,而是以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的。
在学校课题《高中主题类德育实践性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立项通过后,即组建了课题组,课题组开会初步定下了那些活动作为贯穿始终的校级活动,如高一年级的军训、南京社考活动;高二年级的写生与学农活动、参观上海博物馆;高三年级十八岁成人仪式;以及全校性的志愿者活动、校科创节、艺美节等。设置这些活动是因为这些隐性的活动能够搭建起道德认知与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活动达到对情意和行为的感染、调节和控制,从而养成良好的心里和道德品质。
(四)构建志愿者活动课程的背景及目的:
1. 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背景:
在该主题活动确立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校内高中生志愿者服务队“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松散管理模式,2014年下半年校团委就开始酝酿《紫竹园中学青年志愿者服务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印制下发了《紫竹园中学志愿者证》、《紫竹园中学志愿者服务手册》,让每位青年学生明确志愿者注册制度,志愿者活动以项目为抓手,采用项目问责制,鼓励紫中青年学生按照项目自主申报、项目落实与开展、项目反思与建议、项目总结和项目接力等一系列环节自主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社交能力,倡导随手公益,快乐志愿的思想,以主题类德育课程的形式进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将紫中的志愿活动纳入正轨。
2015年,随着全新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落地以及博雅网志愿者服务平台的正式上线,志愿者活动正式纳入综合素质中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学校的志愿者活动逐步向课程化转变,同时将该主题活动与学校的美育特色相结合,同时着力加强志愿者服务的注册、培训、服务基地的资源开发等基础工作,让更多参与活动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成长。
2. 实施志愿者活动课程的目的:
作为一所美术特色学校,结合学校美术特色和学生的艺术特长,充分利用参与余德耀美术馆、西岸龙美术馆、西岸摄影艺术中心、上海京剧院等艺术场馆志愿者服务的机会,用艺术服务公益,既开拓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也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提供了平台;即使是传统的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们也通过为敬老院的老人画速写、唱红歌、乐器表演等艺术表现形式来奉献爱心,为老人带来欢乐,增强学生的尊老爱老意识;学生们还与共建基地上海市徐汇区紫薇幼儿园长期开展“大手牵小手”环保创意绘画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与园内的孩子一起绘制绿色环保宣传画(长卷、海报)的活动,向社区居民和园内孩子的家长宣传环保理念,传递公益思想。
二、研究的内容、过程、方法
(一)让有志青年走入志愿者服务的大家庭——志愿者岗前培训、招募制度:
迁址罗秀路校区以后,学校每学期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加入了志愿者培训这一必修课,从志愿服务的目的,我校志愿服务的特色,志愿服务的个人要求等方面向高一新生宣传志愿服务,同时通过特色志愿项目的招募制度,挖掘校园内真正热心公益的好青年,发挥优秀志愿者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更多的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在志愿者服务正式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之后,岗前培训还加入了博雅网注册,个人信息维护,及时确认服务时长等内容的辅导,并借助团委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供学生及家长随时查阅。
(二)集社会资源成为孵化志愿者的优良土壤——志愿者社会实践基地分布情况:
市级基地:3个。 上海禁毒馆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街道。
区级基地:6个。 上海植物园
上海市长途客运南站。
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敬老院。
上海市徐汇区紫薇幼儿园。
(三) 用画笔绘就爱心——“益+艺”紫中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特色项目是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植物园、紫薇幼儿园、长桥街道敬老院等单位携手开展“就医导图(漫画版)”、“植物笔记”、“大手牵小手——共绘环保创意画”、“最美夕阳红——画画慈祥的您”等品牌公益活动,依托学生的美术特长开展志愿服务,既发挥了学生的优势,又传递了爱心,助人助己描绘美好梦想,成为团委志愿活动开展的有益探索,也成为各支部争创“一团一品”建设的主要抓手。
“火热的暑假、火热的志愿心”。紫竹园中学高一的部分志愿者们来到了街道敬老院,通过参与“红心向党 歌声飞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红歌会”的形式开展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与院内老人共庆抗战胜利时刻,也获得了宝贵的实践锻炼的机会。
随着7月9日,龙华“艺术志愿行动”启动仪式在余德耀美术馆举行,作为龙华“艺术志愿行动”现行试点的5家学校之一,紫竹园中学热心公益爱好艺术的志愿者们就投入了余德耀美术馆的艺术体验活动和展务支持等志愿活动中去。
“益+艺”的启动,不仅为紫中学子增添了一个志愿者社会实践的平台,同时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志愿精神、倡导文明新风、提升公民素质,促进“汇善汇美、文明徐汇”建设的具体体现。有学生在感悟中写道:
作为紫竹园中学第一批高一在余德耀美术馆进行志愿者服务的同学,一开始我很好奇也很兴奋。带着心里这份小小的悸动,我和伙伴们来到了余德耀美术馆,接受馆方的培训。美术馆整体形象就像一个玲珑的绿色玻璃盒子,据说是由旧厂房改造的,可谓是匠心独运。
刚开始,我被分配到了雨屋排队区,负责维护秩序以及检票,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包含着对事物的应变能力。有许多游客并不清楚他们应该走哪条通道,往往是花时间排队,却走错了通道。这时,需要我们耐心地跟他们解释,并引领他们去正确的通道排队。我遇到过很多种情况都是游客很急躁,甚至会不听从你的解释和劝说,一开始我感到很无助,很窘迫,只能找来馆方的工作人员给他们一个答复,而我只是在一旁观察馆方的工作人员是以一种什么姿态去面对这些急躁的游客。渐渐地,我发现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耐心,当我再次面对这些焦虑的游客时,我试着微笑,用我最真诚的话语与他们沟通,一遍不行就再解释一遍,直到他们理解为止。
也许是出于工作上的热情和认真,我被调到了前台。这里的工作强度更高,更加辛苦。不仅有国内游客的咨询,更有国外的游客来向你寻求帮助。期初,我忙的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因为有些英语单词听不懂,而且我也不能准确地表达我的意思,与国外的游客交流。沟通受阻,而身边的长期志愿者们却应答自如。我向他们寻求帮助,他们告诉我,培训时下发过基本的问答情景,我可以试着将这些背出来。于是我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熟读了这些对话,果不其然,在于国外游客的交流中渐渐变得自如起来,即使有些特殊情况,也能用肢体语言把我想说的表达出来。
每周的周末总要抽出一天的时间做余德耀美术馆的志愿者,这牺牲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段时间过的很漫长也很疲惫,但是却很有意义。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艺术领域的展品,技术方面的运营与岗位体验,更重要的是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团队意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处理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相信这些能给予我帮助,让我能更快地适应周围的环境,更好地与身边的人相处。我不会忘记当时成为志愿者的初心——懂得驾驭自己的善良和勇敢。
三、研究结论:
(一)设置高中主题类德育实践性课程是提高高中德育实效性的现实需求,通过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可以将德育工作真正融入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在既不挤占学科课程的教学时间又能使学生在现实的活动体验中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不仅如此更因为统一、规范、标准化的教育教学形式往往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排斥感,而在实践活动中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实现无痕渗透,提高德育的实效。
(二)设置高中主题类德育实践性课程是强化学校特色的重要辅助,学校在前几年教育部课题的引领下初步形成“以美育德、德美一体”的教育模式,而今再加入主题类德育实践性课程可以实现和构建系列化、系统化、特色化德育模块,使之成为学校特色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志愿服务是高中生德行发展的重要途径:
1. 丰富心理世界。
高中生作为即将成年的青年群体,是形成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关键时期。引导高中生产生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归属感,培育他们形成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希望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回报社会的意识,从而积极推动社会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符合广大大学生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这也是高中生加入志愿者行列的最直接原因。
2. 提高道德评价。
当代高中生主体意识普遍较强,他们内心崇尚自我激励、完善,以构建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独立、健全的人格。志愿服务活动与志愿者精神符合现代的道德规范,获得了社会的积极评价。志愿服务虽然不计报酬,但收获了心灵的净化,提升了社会、集体和他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这对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积累社会经验。
高中生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大多走出校园,逐步以校外的社会需求为服务终端。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当代高中生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的一条重要途径。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现在的高中生,已经不满足于校园内的固步自封、孤芳自赏,他们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今后能够迅速的融入社会。
4. 收获成长自信。
随着志愿者行动的不断深化,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专业化、特色化特点愈发明显。我校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能够充分结合自身美术特长,并在服务中发挥特色,同时提高服务活动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渴望被承认,特别注重外界的肯定,在我校的组织的志愿服务课程活动中他们收获自信,感受美术特色和志愿服务带给他们的成长,掌握交际能力,得到外界对他们所具备的能力和特长的肯定,就成为我校学生从事志愿者工作可期待的最直接回报。
责任编辑 张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