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民间艺术感受传统之美
-------------《扎染艺术进课堂》教学案例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 邵霄雯
一、案例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快消文化渐渐充斥着孩子们的世界,而作为民族精神文化载体之一的民间艺术似乎逐渐淡出了年轻人们的生活。将民间艺术融入课堂,让更多的青少年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它们,是唤醒民间艺术最好的方式,对于它们的传承和发扬更是至关重要,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宝贵的体验。
有关于民间艺术的内容很早就被编入教材中,但欣赏类的题材比较多,较少有让学生动手体验的,主要就是材料的准备受到限制,环节比较繁复,但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实践来获得经验加深理解进而展开探索是解读艺术的最佳途径。
二、案例分析
1.直观展示,激发兴趣
在第一节课上课前先让学生在教室外等候,我用事先完成的一些扎染作品放在在教室里,布置成一个小的展台。待上课后让学生依次来到教室近距离的欣赏和把玩这些作品。有扎染的围巾、抱枕、桌布等。然后提问学生觉得这些作品美不美?美在哪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被吸引觉得非常美,有的回答颜色特别美,彩色的非常绚丽,像彩虹般的颜色;有的说蓝白色的比较的美,有一种安静自然的感觉;有的说图案很特别,有些是对称的有些是不规则的。于是还有些学生开始思考这些漂亮的图案和色彩是怎么画上去的?还有同学提问,这些颜色会不会像颜料一样一洗被洗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始了一场关于扎染的探索之旅。
2.亲身实践加强感受
材料:白色纯棉手帕、各色的染料,扎染的蜡绳,脸盆,筷子,塑胶手套,剪刀,晾衣绳,夹子等。
第一次操作前简单介绍了一下我国民间扎染艺术的发展和起源,在操作上并没有上太多理论课程而是直接在课上让学生们放开大胆的进行试染,采用的是自由捆扎法。这种方法不需要什么理论基础和经验,直接让学生每人用一根绳子和一块白色的手帕进行随意捆扎,根据绳子扎的松紧和手帕的不同折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扎染效果,成功概率非常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后能对扎染产生更多的兴趣和信心。
课堂上我将不同颜色的燃料搅拌均匀后倒入几个大脸盆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将他们扎完的布放入相应的颜色盆中。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希望作品能一部分染色一部分留白,我让她独立思考后用自己的方法尝试一下,她将扎完的布一头用夹子夹在脸盆边缘,一头浸入染料。于此同时我启发其他同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尝试各种不同的小变化。
十五分钟后,基本着色完成,我让两位学生带上塑胶手套帮大家清洗染布,随后大家拿到了各自刚染完湿乎乎、热乎乎的作品,将布完全打开的一瞬间,大家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因为自由捆扎法的图案几乎是不可预见的,带有非常大的偶然性,这也是扎染的魅力所在,没有一块布染出来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很多同学染出了意想不到的美丽花纹,有的在自己的预期内有点小惊喜,而有的由于绑扎环节扎得不够紧导致花纹不太明显,但是大家都在这一刻得到了经验和满足感。
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第一次试染后有的同学发现,颜色虽然染上去了,但是洗洗很容易掉色,我让学生自己到网上查阅资料,找出相应对策。这位同学和其他几位同学自发讨论研究,经过一星期的努力,他们发现原来是染布步骤中的固色环节有点问题。按照一般染布步骤来说在固色环节中扎完的布要和染料一起放在开水中煮20分钟来使颜色牢固地附着在染布上,假如在课堂上烹煮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我和学生们在课堂上一起反复试验后发现如果只是把刚烧开水倒入染料并搅拌均匀然后放入布,一段时间以后再一次加入沸水同样可以把颜色附着在布上,已经比第一次效果要好得多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发现认知问题,并且找出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寻找答案,远比一开始老师就帮忙解决要有意义得多。
4.课后延伸,拓宽思路
有了第一次的成果经验后学生们明显对下一次的扎染更有期待了。于是,我让他们分成小组,每组3-5人。然后由小组形式共同探索扎染的各种技法。例如,夹扎法、针缝法等,都取得了丰富多样的作品成果。在一段时间后,大家有了一些作品积累,我们在课堂上举行了扎染作品鉴赏会,每个小组带着自己组里的作品在教室进行展示,然后大家畅所欲言,选出各自认为最美的作品,然后让大家各自评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它美在哪里?有的学生说美在形式,扎染的纹理有不规则的美,像大自然的产物。而有的同学则喜欢规整的、对称的作品,他认为有种韵律之美,大家讨论得热烈而开心。
5.传统之美结合生活美学
经过半学期的学习和练习后,学生扎染的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我给学生提出新的思考点:传染扎染如何结合生活带来新的灵感?扎染工艺如何结合传统美学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经过讨论提出:结合二十四节气背后蕴含的关于自然美学的象征意义,通过扎染赋予形象或抽象的表现。例如有同学提议设计二十四款代表二十四节气的扎染图案,利用所学的扎染技法以及对于色彩的运用,通过大致构思,做出既符合节气特点的又带有偶然效果的作品。把二十四节气通过季节对应某些具体事物如植物,天气等,尝试用扎染的效果来表现。学生通过查找网络了解二十四节气各个节气的时间段、季节特点以及背后代表的文化涵义,给每一个节气赋予不同的颜色形式,利用扎染技法进行尝试,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后获得了效果不错的作品,虽然表现技法还是略显稚嫩。
(部分学生作品)
三、案例反思和创新
扎染课程教会学生的不只是一种工艺技法,更多的是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和热爱,并且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以往的课程更多的是教授技法,这系列课程注重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到艺术表达方式的创新,并且理解劳动人民创造美的过程。后一阶段我还打算将中国传统染色法结合历史背景引入课堂,化工染料虽然颜色鲜艳但是对环境污染严重,天然植物染剂独有的淡雅色彩和中国传统审美不谋而合,结合出土文物织物的颜色和历史典故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植物染。虽然在染色工序上虽然更加复杂但是更原汁原味的还原了最传统的工艺,课堂上我讲和学生们一起用一些我们先人沿用至今的植物来染色,例如靛蓝、玫瑰花、洋葱皮、茜草根等。我已经利用假期做了一系列的做前期准备和试验,相信会在课堂上碰撞出更多的艺术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