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艺术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浅谈中学歌唱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指出: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歌唱的本质,是表达情感是追求生命与自然和谐的律动。多元化教学做为与专一化、单一化教学相反的教学方式在当今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中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学生的心田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并在特定的艺术表现情景中激发想象力、发挥创造力、在集体中获得成就感。课堂中的音乐教学应该怎样实施,才能提高教学时效、满足学生对艺术之美地追求呢?看似不受约束的多元化教育方式不失当代歌唱教学的良策。本文将从教学的主体(学生)载体(教材)以及教学的多元有效手段来探讨当今的歌唱教学。

 

关键词  初中音乐   歌唱教学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开始到今年已第九个年头。它为我们之前初中音乐课堂的发展指引了新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使我们的课堂由枯燥单一迈向了多彩高效,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歌唱作为音乐表现能力的“强音符”,在现今音乐课堂中需要教师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技能,为后续的创编活动和更高级别的学习铺上一层厚厚的地基。

一、了解对象 解剖教材

1、了解学生程度 把控整体目标

 

了解学生程度就是所谓的备学生。学生和学生有差异,班级和班级间又有差异,年龄的差异,嗓音条件的差异,备课中涉及到的课程目标也不同。如初二上教材内的《土风舞》。这首歌整个曲子为一个八度的音域,对于初二女生来说原调1=G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对于大部分男生来说,音域比较窄。针对这种情况,有几句可以安排给女生完成或者整体把调再往下挪个小二或大二度,从 G调移到 F调或升 F调,这样男生唱歌也不会被变声期影响。

 

2、了解教材 吃透内容

 

要教唱一首歌曲,首先教师对自己要有高要求和高标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不仅要做到熟悉歌曲的歌词,明确它的主题思想,正确理解歌曲的音乐形象。还要把歌曲的风格、题材、体裁等都剖析透彻。 涉及到歌曲作家创作背景以及和歌曲相关的人文内容也要了然于心。这样在讲解歌曲启发学生的时候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地调控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六年级第二学期教材内的《尼罗河畔的歌声》,这首歌曲除了调需要移到 F外,让同学们了解一下神秘的埃及尼罗河,放些尼罗河的风光幻灯片,讲述古代埃及人民的辛苦,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的“悲伤”?探索一下歌词里动人的“阿拉戈”又是什么。让学生唱歌的时候仿佛置身于此景,更能带给学生美的体验。

再者,吃透教材的本身是确保知识的连贯性,为孩子们后续学习提供正确的方向。比如:每学期第一课总是以中国民族歌舞音乐为切入点进行一系列的感知体验表现创造活动,第二课则是古典音乐为切入点,第三课都是以正能量的流行音乐为切入点,第四课是外国民族民间音乐,第五课是中国音乐,第六课都是现代化数字音乐。在每次课程中总能温故知新,知识层层推进,确保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又有对新事物的向往。

 

 

二、多变的方法 有趣的教唱过程

在大家的印象中,学歌先唱谱。这句话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一下子就有了畏难的情绪。长期以往,孩子们就会觉得歌唱是一种负担,教师也会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感到苦恼万分。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有趣的导入方式。

 

1、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导入

   比如:我们在学《说唱脸谱》(初二《艺术》)歌曲的时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涉及到传统京剧脸谱的视频进行剪辑播放,揭示出我们的主题。伴随着优美、铿锵、京韵满满的音乐,“古往今来,演绎五彩斑斓呈现鲜活人物;置身其中,所谓人生百态,不如细细道来……”等文字的导入使学生耳目一新,同时又发人深省。这样的方式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随即产生了强烈的学习的欲望。

 

2、用美丽的诗歌和图片引导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瞧,黄绿相间的豆叶上,跳动着一个个黄色的精灵。那是农民日复一日的耕耘;那是农民世世代代的依靠;那是农民收获的希望”多美的诗句!配上我们的八年级歌曲《土风舞》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体会歌曲和诗之间的关联。借着诗兴和对应的图片激发学生们对新歌的学习热情。

3、故事与表演导入,引人入胜

   比如:在学类似像《小放牛》的歌曲中,可以让学生们自发去收集赵州桥的故事,还有歌词里面涉及地八仙小故事讲述各显神通的神仙们,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使学生们身临其境。不但引发了他们对赵州桥的好奇,还激发了他们学唱歌曲的渴望。

三、多变的手段 美丽的音色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自己的嗓子是一种天然的、自带的乐器。通常情况下说一个人唱得好或不好,是建立在音准、音色、咬字吐字三点来评断的。在歌唱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教授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声方法和歌唱方法,帮助音准上有困难的学生,合理引导,让这部分同学客服自卑的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科学掌握呼吸

(1)一般,解决呼吸方法,我通常运用发“丝”的音,用丝丝丝丝 丝--- 和 丝—————————— 来练习气息长短。

 

(2)用闻香气的来教学生把气吸到丹田。

 

(3)想象被惊吓到,突然倒吸一口冷气的感觉即“急吸”来训练学生的急吸。

 

(4)用假装手碰到烫的东西,用嘴巴吹起地感觉,来让学生体会急吸急呼。

 

2、音准形象化

音准是看不着也摸不着的东西,用语言也难以描述。所以,比较倾向于用手势法或图案来提示学生在七个唱名中全音或半音的关系。虽然初中学生对"do re mi fa sol la si"这七个唱名的熟悉程度是比较高,但具体实施中教师还需给与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明确音与音之间的准确关系。

3、以学生为主寻找难点

启发学生在歌唱学习过程中找出难点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涉及的难点还是比较明显。大跳音程、临时升降记号等音准问题和力度、气息的把控问题都属于难点,如果一味由教师指出,就好比填鸭。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表面上短期效率比较高,实际上却阻碍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愿望和能力可谓是孩子们天生的才能了。所以,作为教师应发挥学生们的天性,让他们自主性学习并激发孩子们学习意愿的强度。这将是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动力。所以在找难点这个方面教师们的责任就是引导。 所谓循循善诱,就是如此。学生自己找出难点在歌唱学习中就是长期的、必要的过程。对此,在寻找难点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避免枯燥。

(1)对比式 通常针对大跳音程和临时升降记号等音准问题。请不同学生唱唱,再听老师唱唱,让同学们对比,比较出做得不足的一面。而通常几个学生都没做到的就是难点了。

(2)循环式 通过几次小组间旋律循环哼唱,让学生自己发现不足的一面,引发学生战胜困难地决心。

(3)选择式 让孩子们自己选择乐句并演唱,选择最少的即是旋律难点了。这样几种方法,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也可以根据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来调整教师教授的整体节奏。

 

4、多角度切入在演唱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

每一首歌曲除了优美的旋律,更有富有诗意的歌词。那么,如何让学生们在歌唱过程中感受旋律和歌词的美呢?如果,一首歌曲循环演唱十遍,一堂课下来在学生心中已经没有任何美感了吧!

 

(1)从歌词切入

歌词有三类,分别描写故事、描写景色和描写内心。所以针对不同歌词,可以对歌曲少许动作化。比如六年级第二学期的《雪花飞》是由聂耳作曲柳倩填词地一首对旧中国贫苦孩子生活描写的歌曲,有一定的叙事情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增添学生唱歌时对歌曲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歌声的审美体会以及了解当时生活的苦难,可以对情景进行简单动作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们对歌曲演唱时的理解又让他们体会到一丝当时旧中国孩子的疾苦,同时又能让他们感受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

 

(2)从旋律切入

从教材看旋律基本有两类,分别是舒缓的旋律和节奏感强的旋律。根据不同旋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入适当的音响效果来作为辅助。 在八年级第二学期的《邮递马车》这首歌中,可以在前奏与间奏中适当提示学生加入模拟的马蹄声。 学生一般会选择用嘴巴或敲击桌板模拟马蹄声来加强音乐节奏。这样既演唱了歌曲,又让学生们投入地为自己的歌声添上妙笔,沉浸在自己的歌声中。

 

四、歌舞再创作 展示自我的风采

歌唱教学并不是单一教学,它也是一种综合艺术的体现。这是舞台文化的简易化模式,更是现代音乐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它也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也是一种学科综合性的体现。 演唱可以存在于欣赏演奏和创作中。 为了展示美,唱歌必不可少。可怎么唱?一味地独唱?那最后只能把老师在之前的层层铺垫化整为零。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没有人不想体会成功的喜悦吧?所以,在歌唱教学中应该贯穿着“合作”二字。教师首先应在初期就开启分组模式培养小组从零开始的合作能力并使评价机制贯穿始终。

1、合理化构建合作小组

合理化构建小组为小组合作的基础。划分小组有一个原则,就是尽量按照学生的能力,平均分配。如果把擅长表演的都放一起,那势必就一家独大。没有其他竞争的组,就如同“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最后大家都了无生趣。所以,得把有舞蹈基础的同学和没有舞蹈基础的编在一组;把擅长歌唱和不太擅长歌唱的同学编在一组;把有表演基础的和内向的同学编在一组。在组内还得分工明确,除了能唱会跳会演的,其余的艺术基础较弱的同学都明确各自职责,并从中选拔组长,辅助老师,组织组员讨论、排练等。

比如: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六课创造与拓展三中,原教材的要求是吹奏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也可用人声模唱。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感受乐器吹奏和人声模唱。通过引导,学生会发现,这首乐曲如果展示的话,光靠一项是不可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经过小组讨论,有三个小组是歌唱并伴奏,还有一组是配乐朗诵加歌舞。这样不仅使整堂课充满了乐趣,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合理化评价机制的运用

评价是促进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和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一座桥梁。评价并不是一味地褒扬课堂上优秀的学生贬低有困难的学生,这类评价是有严重缺陷的。用评价机制尽可能来发掘所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及时表扬。特别是有一些表现力较弱学生的“劳动果实”,绝对不能置之不理,通过建立档案夹与合理的评价机制来肯定他们,使周围同学也尊重他们,哪怕一点点的付出和进步,进而提出更深层的要求,提供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和大家一起进步。在六年级《尼罗河畔的歌声》中,我布置了分组创编,使这首歌曲更为丰满。几个小组的个别同学,虽然没有参与演唱、表演,但是后面的背景图还有PPT以及表演同学朗诵的诗歌都是他们寻找制作播放的。最后,我们在生生评价中,那些表演的同学特别给予了这些幕后“英雄”的高度评价。

 

综上,唱歌教学并不是为教唱而教,整个过程充满了学生们心理理想的环境和氛围。教师通过一首歌,向学生们展示的是春日的盎然、夏日的骄阳、秋日的思雨、冬日的暖阳;是各国劳动人民的声音;是流淌在历史长河里的音符;是流动的建筑。这歌引导学生们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分辨美,连接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从而达到“歌以咏志”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赵娇健.初中歌唱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方法研究[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

王璐.初中唱歌课歌唱教学实践与启示[J].儿童音乐,2012(1):52-53.

冯涛.初中音乐课中的歌唱教学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