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海市初中艺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和我区的《艺术教学指南》中,对戏剧教学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戏曲教学是中学艺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索了戏曲教学在初中艺术课堂中的实践价值,通过教学反思整理了中学艺术课程中戏曲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感人以行,动之以情》单元教学设计,给出了具体方法和思路,为艺术教师提高戏曲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戏曲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一、初中艺术课堂中有效实践戏曲教学的价值探索
戏曲艺术以其美轮美奂的舞台表演、独具特色的唱腔韵味和极具传承价值的文化内涵,已逐渐发展成为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树一帜的“中国符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学艺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上海市初中艺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和我区的《艺术教学指南》中,也对戏剧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初中艺术课堂中实践有效的戏曲教学对于反思戏曲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充分研读和理解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和我区的《艺术教学指南》,总结若干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增强艺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戏曲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有着众多积极意义。
1、有利于戏曲育人价值的挖掘和实施
中国戏曲将众多艺术形式以自己独有的审美标准聚合在一起,其表现内容大都是历代文人骚客的文学创作,极具文化价值。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唱的是故事,演的是人物,传递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中国人的智慧和精神,展现着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可谓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戏曲教学设计只有围绕“艺术语言”“艺术文化”“审美实践”的中学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在规划教学目标、活动、作业、评价的过程中,以育人理念引航前行,深度探索教材的主题内涵和人文价值,找到教材内容和要求的相关联系,确定清晰准确的人文主题,并结合自身优秀经验创设有利于实现戏曲育人价值的情境,才能把握好戏曲艺术的应有内涵和特征,发挥教学效益。
2、有利于规范戏曲教学行为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艺术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艺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和展开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基本要求是课程标准的一种转化形式,是教师聚焦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准确把握“基于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只有依据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的戏曲教学才是规范的、有效的,是体现国家教委对艺术教师的要求和责任的,也是艺术教师的出发点和归宿。
3、有利于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艺术课程以艺术审美为核心,通过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与人文、科学、技术等学习领域相关课程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艺术通感、迁移思维和整体素养的形成。教师只有结合自身优秀经验、重整戏曲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活动、课后作业、评价等基于基本要求的设计和实施,才能打破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学习模式,构建融合探究性、研究性、接受性的多样化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戏曲学习的兴趣,突破戏曲局限,发展艺术思维,形成艺术通感和艺术判断。
二、初中艺术课堂中进行戏曲教学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在中小学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已将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艺术融入音乐、美术、艺术、语文、历史等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并纳入评价内容。戏曲艺术在初中艺术(音乐)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有所增加,呈现出剧目丰富、剧种多样、多元融合、层次鲜明的特点。然而,就目前的教学成果看,大多数中学生对戏曲依然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喜爱和传承。河南省青年豫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戏曲表演艺术家范静老师曾深有感触地说:“如今戏曲的受众范围极窄,几乎只有四五十岁往上的人才愿意听。戏曲的普及问题一直得不到重视,新生代的孩子们不了解戏曲,也就没办法产生兴趣。”不可否认,各式各样流行音乐的盛行,以及传统戏曲枯燥乏味、脱离时代等因素影响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但显然,戏曲教学在中学艺术学科中的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戏曲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艺术教师未能充分理解中国戏曲的育人价值
具体表现在戏曲教育目标不清晰,部分教师对中国戏曲的育人价值和功能认知不足,实际教学中重戏曲形式、轻情感表达,只讲剧情不讲人文,学生只记住了故事或样式,却将戏曲文化抛诸脑后,缺乏有质量的、示范性的戏曲单元教学设计,这样“流于表面”的戏曲教学无法真正落实艺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2、戏曲教学脱离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的规范和依据
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不以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为依据设计戏曲单元,仅仅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想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想怎么上就怎么上,随意拔高或降低学习要求;有的教师随自己的喜好确定教学内容,如果不喜欢戏曲,就直接跳过这一单元不上;有的教师对戏曲不甚了解,要么粗枝大叶的一笔带过,要么对涉及的戏曲知识不求甚解、乱讲一通,严重影响了戏曲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形式约束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知和表达
具体表现在大部分教师往往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仅仅是学几个动作,唱首戏歌,没有结合学生学情的活动设计,学生不能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得不到有效的体验和思考,对戏曲艺术仍停留在“听不懂”“过时老套”的认识中。戏曲教学结构依然以单一课时为主,不注重单元教学的连贯性和有序性,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作业布置和评价各环节欠缺有效的情境设计、问题设计和方法策略。
4、教材内容与课程资源不能完全满足戏曲教学的需要
具体表现在现有的中学艺术教材中戏曲部分较少,且普遍分散在不同主题单元中,知识技能学习水平不清晰,单元主题与戏曲内容关联不紧密,使得教师极易忽视、无从下手。
三、初中艺术课堂中有效实践戏曲教学的方法与思路
基于对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的反复研读和理解,笔者重新整合了上教版初中《艺术(音乐)》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课《美丽的传说》的教材资源,设计了《感人以行,动之以情》教学单元,针对其中戏曲教学的美育探索与实践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1、深掘教材育人价值、依据基本要求,重视单元规划设计
《美丽的传说》一课内含众多中外经典传说题材的艺术作品,他们的表现形式灵活生动、各具特色,表现内容主题鲜明、极具情感内涵和人文价值。笔者在整合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发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六年级“为新中国音乐家喝彩”单元简单欣赏过,越剧《楼台会》表现的同样是《梁祝》这一中国传说故事,而越剧《梁祝》作为越剧中最经典的代表作品,在艺术形式、艺术内容、艺术体验、艺术创作几方面都蕴含丰富的学习意义和美育价值。
单元教学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是一个教学单元的灵魂和主导。设计单元教学,就是设计一个结合教材、课程、教学的主题式综合单元,单元规划就是将教材内容、课程要求与教学实施连接起来统筹规划的重要环节,也是单元设计的起点。笔者仔细研读了《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逐一分析《基本要求》中学习内容与要求及其关系与表现特征,最初确立了艺术形式、艺术内容和艺术体验、艺术创作四个课程内容。在单元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将四个课程内容全面完成;育人价值和人文内涵始终是艺术教学挖掘的主题,教学成果要落实在学科核心素养之上;戏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需要遵循其本体的一般规律,所谓先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八年级学生对中国戏曲的认知水平和艺术能力还不足以准确表达艺术感受、完整演绎戏曲表演。经过反复思考、多次修改,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积累和经验,将单元侧重点放在了艺术内容和艺术体验上,将单元综合主题设定为“感人以行,动之以情”,开展主线为感受和理解艺术作品中情感表达的学习。教学内容增加了动画片《九色鹿》、动画电影《花木兰》的拓展欣赏和感受,初步规划了3课时教学。
研读标准 | 规划范围 | □学年□学期√单元 | |
内容侧重 | □艺术形式√艺术内容□艺术风格 √艺术体验□艺术创作 | ||
确定内容 |
课程内容 | 艺术形式 | |
艺术内容 | *表达情感的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
| ||
艺术风格 | |||
艺术体验 | *艺术感受的表达 | ||
艺术创作 | |||
教学材料 | 教材素材 | 《艺术(音乐)》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课
| |
补充材料 | 动画片《九色鹿》、动画电影《花木兰》 | ||
规划单元 | 单元综合主题 | 感人以行, 动之以情
| |
单元总课时数 | 3 |
单元规划决定着整个单元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它为单元教学搭建了结构框架和行为主线,为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教师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特别是越剧《梁祝》感受、体验、理解、创编等过程的方法策略,提供了方向引领和理念支撑。
2、丰富教学手段、善用艺术通感、关注戏曲艺术化的情感表达
笔者在第一课时感受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形象、内容、情感,熟悉音乐主题旋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主题旋律的基础上,第二课时运用比较欣赏的方法导入越剧《梁祝的》赏析,既帮助学生运用艺术通感,将音乐形态的梁祝与戏曲形态的梁祝连接起来,自然拉近与戏曲的距离,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关注视角,对戏曲的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形成认知。
其中,笔者用几个设问创设了戏曲情境:(1)戏曲片段表现了梁祝中的哪段剧情?主人公是谁?如何得知?(2)梁山伯和祝英台各自心里的想法是什么?通过哪些手段表现出来的?(3)这些表演手段和方式方法表达了哪些内容?这三个设问既引导学生感受戏曲表演的方式方法,又直指戏曲的情感表达,有助于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正确理解,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此同时,笔者运用自身所长,面对面的向学生表演戏曲片段,营造身临其境的戏曲世界,用表演代替说教,使被动接受变为自主探究,学生一边看戏一边体会,师生共同交流分享对戏曲情感表达的感悟和理解。
3、设计有效学习活动、注重戏曲学习经历、获得情感共鸣
艺术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艺术综合体验和实践,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高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与健康的审美情感。笔者第二课时摒弃了模仿“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法步”的传统戏曲教学,而是在赏析越剧《梁祝》片段后设计了“课堂魔方”活动,通过自由组合、自选“十八相送”的小片段,分角色观察、模仿戏曲人物的语言、动作、面部表情、眼神等表演手段并开展排练、表演、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发挥自主探究精神,在实践与亲身体验中体会戏曲情感表达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这个活动不仅能巩固已学知识,积累表演技能,还能带领学生走进戏曲,体验戏曲形式,体会戏曲艺术的情感内涵。同时,合作与分享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表现欲和想象力得到激发,学生会将自己的艺术理解和积累运用到体验和接下来的创编活动中,既有利于学生艺术的多元发展,又能促进艺术学习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在模仿体验活动之后,笔者紧随其后以两个有深度、有高度的问题展开了“比较与思考中外《梁祝》作品的情感表达”活动,问题一:两部《梁祝》作品情感表达的方式方法一样吗?有何不同?问题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影响?针对不同的班级和学生,笔者也设计了不同的活动方法,对于思维活跃、参与度高的班级或学生,请他们小组讨论后当堂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对于有些内向、不善言辞的班级或学生,请他们课后写下自己的观点,下节课上进行交流。这个活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化背景对不同艺术作品情感表达的影响,以及艺术形式与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的依托关系,还使得学生在对戏曲的认知提升中产生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在丰富有效的戏曲学习经历中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喜爱。
戏曲教学在初中艺术课堂中的有效实践必将携手单元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始终围绕戏曲育人价值和人文内涵,在戏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突破传统戏曲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真正认识戏曲、走进戏曲、喜爱戏曲。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初中艺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中学艺术单元教学设计指南【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