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艺术
高中艺术课堂活动设计策略初探

 

摘要:艺术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文化科目,实践性是其显著的特征。本文在遵循《高中艺术课程标准》下,结合高中艺术课程的特点与高中《艺术》教材的编排方式,将艺术课堂活动设计分为两种——体验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笔者就两种类型的活动提出自己的探究策略。 

 正文:

一、高中艺术课程的实践性与课堂教学形式的统一

高中艺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必修课程。艺术课程是涵盖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课程。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在艺术分别与生活、文化、科学等相关联的情境中获得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文化理解等四方面的艺术素养。

艺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艺术感知是学生对各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思想情感的感受和认知,是艺术学习与实践的基础。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中的创意表达是学生在各种艺术实践中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审美情趣和文化理解才能得以培养。总而观之,实践性是艺术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基于实践性这一特质,高中艺术课堂的形式需要通过课堂活动的推进得以体现,

课堂活动是学生主体得以充分展示的教学策略。科学的课堂活动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知、体验和理解教学内容,理解作品运用艺术语言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思想情感。艺术课堂的活动设计和落实是基于课程特质基础上的艺术课堂教学策略,以帮助实现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课程理念。

 

二、高中艺术课堂活动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二十世纪世界知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教师的作用是让孩子身上的音乐种子生根发芽,让孩子通过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这样的理念同样适用于艺术课堂。高中艺术课程的课堂活动应该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因材施教,制定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艺术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文化科目的讲授、演绎、推理、归纳、总结。艺术课堂中如果没有有效地设计课堂活动,学生会无法领悟艺术作品传递的情感,难以解读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的艺术语言,不能和授课教师产生情感和认知的共鸣。因此,体验类活动就如音乐种子生根萌芽的土壤,实践类活动将激活孩子去想象和创造,成长为艺术的参天大树。

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有两大盛行的哲学流派,以当代美国埃利奥特为代表的实践论教育哲学家认为音乐学习在于践行,是以音乐表演为中心的亲身参与的过程。实践论强调行动,看重过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以贝内特·雷默为主要代表的审美教育哲学主张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注重情感体验的获得以及音乐审美感受力、音乐创造力的丰富和提高。

高中艺术教材以专题的形式交织呈现艺术相关的基本概念,各种艺术形式的概况介绍,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经典艺术作品简介。教材中艺术知识技能的介绍占有一定的比重,经典作品的介绍则更为丰富。艺术课程的性质本身以及课程内容的编排形式需要兼容并蓄,通过不同的课堂活动展开,综合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意表达等核心素养,通过体验性活动催发学生艺术感知和审美的种子;借助实践类活动激活学生创意表达的艺术实践能力。

 

三、高中艺术课堂活动策略的有关思考

艺术课堂的这种体验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需要因材定夺,两类活动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并决定课堂时间的分配占比。

  1. 体验性活动多用于导入环节和主要内容的呈现环节。心理学认为,体验是一种与主体的情感、态度、想象、直觉、理解、感悟等心理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心理活动。贝内特·雷默提出“基于体验”的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让所有表现形式的音乐体验尽可能广泛地达到所有的人,并且对每一个人都尽可能丰富地培养这种体验。”j 高中艺术课程中涉及音乐作品、歌剧、音乐剧、舞蹈、话剧、戏曲及影视作品等多种体裁,在课堂中,体验性活动最适合用于导入环节和经典作品的呈现环节。 艺术体验类活动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参考以下策略:

    1)兴趣引领,因时因地制宜,灵活选材

    高中《艺术》教材多以传统、经典的艺术作品、艺术体裁作为教学内容,考虑到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时下流行的某些艺术作品或现象恰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如高一的《歌情乐韵 悦耳爽心》单元中第一课主题为“音响展现的魅力”,围绕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概念展开。教材内容选取了《青藏高原》《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等作品,时下大量歌手综艺类竞技节目也涉及同一作品不同歌手进行二度创作的现象。在课堂活动设计时教师可以选择高中生更熟悉的二度创作作品进行体验,如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国》对比李谷一版的《我和我的祖国》,平安版的《我爱你中国》对比殷秀梅版的《我爱你中国》。学生对于王菲和平安的熟悉程度更易引起他们对作品的兴趣,有利于进步一理解作品,理解二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2)遵循艺术表现规律,多样引导

        高效的学习者需要自己去发现和转换复杂的信息,艺术课堂也一样,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是编剧、导演、场务,甚至是观众,学生才是聚光灯下的演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去发现意义,而不是一言堂或掌控所有的课堂活动。

    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时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当代艺术风尚和学生的喜好,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设计把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传统的被动体验变为积极的主动体验。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感受。在高一《艺术》上册的“歌情乐韵 悦耳爽心”单元呈现音乐剧《钟楼怪人》,在导入部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了选秀活动,活动中教师将剧中三位男主人公侍卫队长、副主教和敲钟人的照片呈现在学生面前,采用递进式提问。猜测三位人物的身份;是通过哪些画面信息获取他们的身份;如果选择其中一位作为信任的朋友会选择谁。 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要呼应艺术作品对于真善美真谛的理解。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进行了感知、审美体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发了学生好奇心,激起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兴趣。艺术体验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是有章可循的。教师在体验类活动设计时必须了解艺术的表现手段,遵循艺术表现规律,在艺术思维的指引下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活动。

     

  2. 构建情境式体验活动

        情境式教学是指通过现场情感色彩渲染而产生具有特定心理氛围的教学策略,是以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情境式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艺术作品的情感,与作品内涵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作品。如高一第一学期《艺术》教材第二单元“肢体语言、心灵律动”秧歌舞的教授中,教师在组织情景式体验活动时先通过语言描述作为铺垫,进而观看屏幕上投射的陕北地区农民丰收的情景。学生在了解陕北的地理、人文特点,感受到陕北的风土人情后,在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中能更好领悟到劳动人民在庆祝丰收、欢庆佳节时是如何用秧歌舞的肢体语言表达喜悦之情的,通过这种情境创设的活动,学生们能更好地感受秧歌舞的魅力。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学生对作品的体验更形象,将个人的感受与作品中人物的感受相结合,更好地体会到作品的内涵。

     

  3. 实践性课堂活动是艺术课程核心素养创意表达的最高效,最直接的形式。艺术课程在各模块教学中通过歌唱、演奏、描摹、改编、编创等多种实践活动得以实施。教师需要理解艺术教育的实践性特点,通过实践性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艺术领悟力,提高艺术表现技能,促进学生艺术表现的素养。实践性课堂活动多用于课堂主题呈现之后的中后段,是对艺术技能和作品风格相关知识的巩固。教师可以参考以下策略。

    1)遴选经典片段,模仿实践,领悟艺术特点

    一部好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它即能体现该艺术形式的典型特征,又能引起观众情感共鸣。高一第一学期《艺术》教材“戏剧传情、演绎人生”单元中,教师在讲解越剧特点时,选出吴凤花、陈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的经典片段来进行解读,让学生通过感知了解越剧的特点,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深情厚意。教师聚焦这一经典片段,通过实践性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唱其中“过了一山又一山。”“前面到了凤凰山。”这句,进行肢体语言和唱腔的模仿,并进行小组互评。这一课堂活动设计非常有效地帮助同学理解越剧“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的特点。这种通过经典片段的模仿和互评,能让学生更深刻领悟艺术作品的特征,拉近了和传统艺术作品的距离。

     

  4. 结合生活实际,用艺术形式进行创意表达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常常以现实生活为源泉,进行具有艺术特质的审美创造。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艺术家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体验并运用艺术语言进行独特创造的过程。在艺术课堂的实践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这种艺术创作的手段,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到切入点进行创意表达,让学生从更深层面理解艺术形式。

    以高一第一学期《艺术》教材“戏剧传情、演绎人生”单元中的话剧主题为例,教师在讲解了话剧经典作品之后,布置了创作类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组合,内容限于体现校园宿舍生活,编创7分钟以内的小品并进行展示和参评。这一编创和表演的实践过程,锻炼了学生运用艺术语言创意表达的能力,可以将课程所学的话剧艺术的基本特征进行一次完整的体验。这样的艺术实践活动的效果是无可比拟的,完全达成艺术课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5. 设计跨文化交流实践活动,用使命感激活艺术中的文化意识

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挑战也随之而来。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自然而然形成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这成为了跨文化交流潜在的障碍。从文化输出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研究自己民族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了解交流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以适当的交际情景进行呈现。艺术是超乎国界和种族的全球性语言,这种属性让艺术成为了跨文化交流最具亲和力的手段。我们在艺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艺术语言的这种特质,设计跨文化交流实践活动。这种跨文化的艺术实践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能让学生理解艺术精神,提升文化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认识文化多样性。

例如,不同国家之间的姐妹校经常会组织访问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机会进行艺术层面的交流,我们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结合艺术课程的专题,进行艺术创作和再创作。美术背景老师在讲授高一第二学期《艺术》教材“构画想象 彩绘世界”主题单元时,恰逢泰国曼谷的姐妹校来访,他们会走进课堂进行体验。老师捕捉到这一时机,在课堂实践活动中以建筑中的民族符号如长城、石库门等为题材进行创作。音乐背景老师也同样利用这个契机组织学生选用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进行欢迎仪式的节目表演,类似这样的跨文化交流实践活动,使得艺术教育具有了使命感。在夸文化校际交流的同时,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艺术课堂活动的设计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本文总结的是最为常规的体验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的几点建议。艺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自己的经验,应该拓宽思维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在教法和活动设计中进行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3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版,第105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3.[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海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第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