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中的美育与戏剧教学
“教育的使命是塑造人的生命,培植人的灵魂”。【1】对于人的塑造,不单单是塑造学科方面的巨人,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灵成长更是需要呵护与关注。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有教育家们开始提出,美育是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目标的良好把手。
美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情趣、气质、胸襟、激励人的情感,温润人的心灵。【2】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更是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而戏剧则是“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地与群体及外在接触。”“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由实作而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3】同时,戏剧教育家张晓华更是指出,“戏剧教育的重点不是培养专业演员与艺术素养,其本质是运用戏剧的元素,即运用情境、场景、情节、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元素,将情感价值观以及相关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质。”【4】
由此可见,戏剧本身所具备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交流功能都符合美育教育实施的基础。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戏剧教学展开美育教育呢?
二、戏剧在美育教育中的应用
戏剧是一门集声、台、形、表、编、导、舞美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艺术,同时,从观演关系来看,戏剧中更不可少的是观众和演出者两者的存在。那么,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都有一定的美育价值。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并结合戏剧的综合性特点来进行美育教育。
1、让学生在戏剧中发现美、感受美
戏剧的美首先是文学性的,无论是儿童剧还是经典名著,其根本都有剧本作为文学的底色。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戏剧的解读首先都是对于文本、对于故事、对于剧本的理解。如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给低年龄段学生排练的戏剧作品中,多以经典的儿童剧、成语故事、绘本改编作为首选。在进行落地排练之前,师生之间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对文本进行讨论、分析与解读,高年龄段的学生甚至需要数次的剧本围读。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就是对编剧、作者文字美的一种感受。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初中语文课文出现的《威尼斯商人》《虎门销烟》进行授课时,首先进行的是剧本围读。课程中,所有人围坐在一起之后,随机认领角色进行角色朗读。剧本围读之后,学生很快感受到两篇剧本在文字上的美是不同的。莎士比亚剧本的语言美是生动诙谐的,同时他常用排比句与比喻修辞,使得人物对话显得大气澎湃;而《虎门销烟》的剧本语言美则是含蓄而威严的,这也是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人物性格。而在这之后,笔者与学生们更是一起阅读了曹禺、郭沫若、田汉等人的经典作品,郭沫若的豪情、田汉的小资情调、曹禺的知识分子情怀,学生们在他们的作品中一再感受戏剧的文字美。
戏剧的美更是一种现场美。无论是在剧场里,还是黑匣子,亦或是在礼堂、教室里进行的汇报演出,戏剧的现场呈现都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一片有限的场地,在演出者与观众共同度过的一段时光内,通过舞台设计、服装造型、音乐音响等变化,将所有的有限“限制”变成无限的“可能”。
在感受戏剧现场美的初期,首先是观赏礼仪的营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首先要知道剧场的规则,如观看戏剧时能做到安静有礼,不和同伴说话、不随意拍照录像等等。随后,在正确的观剧礼仪中,才能很好的欣赏戏剧的现场演出之精彩。如笔者在改编散文《小巷深处》的课本剧中,将文章前后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人物变化、场地转换,通过服装化妆、音乐效果、意象道具等手段将剧本内容规于15分钟内展现。
学生在排练、观看戏剧的时候,将直观的感受这一多种艺术形式的成像。因而可见,戏剧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是多方位而综合性的。
2、让学生在戏剧中提高审美
生活之中发现美,戏剧场景里感受美,是美育教育的第一步,其次,美育教育更应当是审美的提高。正如赵其坤所言,“学校教育不是被动地迎合学生的审美趣味,而是要主动引领,将经典艺术通过美育传递给青少年。”【5】
在戏剧教学的过程中,初级、中级的学生都以经典的作品作为戏剧教学的把手。通过优秀的经典作品教授,也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的熏陶。
如徐汇区发挥区域戏剧教育中心的特色和优势,分层推进“戏剧进校园”的工作。在与儿艺、上戏等专业院校、院团的合作中,将优秀的儿童剧推给全区小学生观摩进行观摩,从而塑造初步的审美能力。
再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导学生如何演出,更要将他们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进行对比观摩。如排练课本剧《守财奴》的教学中,除了自己的排练之外,更要求观看人艺版本的《守财奴》;在排练《威尼斯商人》的课本剧之后,更要观摩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版本的《威尼斯商人》等等。这样的自己排练——大师剧观摩过程中,立体且潜移默化的教授了学生如何观摩、评价一部戏剧的要点,打开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3、让学生在戏剧活动中创造美
除了传承,戏剧更应当是当下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除了改编经典,戏剧更应当是原创的、属于学生自己的。因此,在戏剧课程中,能够发现美、感受美、懂得审美之余,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美。因此,戏剧课程中,更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原创戏剧小品、作品的编排,从而让学生能够从模仿走向自己的原创。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制定适合学生能力范围的计划。如在低年龄段的学生中,教师可完成一个规定情境,让学生在规定情境中进行一些语句、人物行动的创作。如笔者在1年级的戏剧教学过程中进行过一次“过马路”的戏剧小品排练。其规定情境为,小明还有两分钟就要上学迟到了,可他却偏偏遇到了一个红灯,在与学生的讨论之后,笔者试让学生自己上台对人物的台词、人物的行为(是否要闯过这个红灯)进行即兴的设计和表演。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在情节中做到“有话可说”“有话可编”“有事可演”,这便完成了一个初步的戏剧小品创作。
而在高年级学生的戏剧课程中,教师则更应当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关心身边的事,从而帮助他们一起完成属于他们的戏剧作品创作。如笔者在与高中学生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许多初三同学因为政策的原因无法在上海进行中考,因此在初三下班学期的时候便回老家了。而这其中,也有很多他们的好朋友,他们为此感到过伤心,感到过遗憾。借由着这样的现实情况,笔者与学生一起创作出一部反映三个女生友谊的作品《长裙飘飘》,并最后在上海市艺术展演活动上进行了演出。小演员们在每一次演出中都不自觉的流泪,询问到原因时,她们说:每一次演到这一段、说到这一句话时,都忍不住想起自己初中的好朋友,真希望他们在老家也能学业顺利。
三、结论
戏剧的内容是丰富的,样式更是多元的,然而追求根本,都是以“内容、思想”为核心而发展辐射出去的。这个核心内容本身是具有德育、智育功能的,而戏剧的形式则是“熏陶性的”、“趣味性的”、“开放性的”,这中美育的特性便与德育、智育的“规范性”“理性”“刻板性”相辅相成,互补统一。因此,戏剧在中小学美育中有着重要的价值。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戏剧的这一综合特性以及学生的生长特点,坚持“以美育德”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戏剧教学内容和方式,逐步深入的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审美,并创造美。
【1】赵其坤,《美育,塑造新时代真、善、美、爱的心灵》,《上海校外教育》,2018年第五期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71号
【3】张晓华,《创作性戏剧原理与实作》【M】,台北:财团法人成长文教基金会,1999
【4】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5】赵其坤,《美育,塑造新时代真、善、美、爱的心灵》,《上海校外教育》,2018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