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体育
“双新”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数字化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双新”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数字化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上海市位育实验学校     倪钟慧

 

摘 要:随着“双新”的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时代新人,变革教学方式已成为当今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而数字化教学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上海市是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徐汇区又是“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试验区”,中小学教学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本市初中体育教师数字化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在教学中数字化应用面临的问题,旨在为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对新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培训与支持,为实现体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和保障,更好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双新”;核心素养;数字化应用;调查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了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教育部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持续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来变革教育、教学系统的过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2022年版)要求课程目标设置、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评价实施等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在多个方面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旨在通过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运动能力与健康素养,并提出学校需合理配置信息化教学设备。由此,体育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正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数字化赋能育人模式、教学方法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人才。

上海是获批为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徐汇区是“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试验区”,所以都迫切需要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调查初中体育教师的数字化应用情况,分析应用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剖析应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推动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研究发现:学校在数字化设备引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课堂教学和体育测试与评价环节对数字化设备应用尤为迫切。教龄、年龄、职称与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预算投入、教师培训支持、设备简便性以及教师的态度与认知则与数字化技术应用呈正相关关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上海黄浦、杨浦两个行政区域中的55所学校的259名(其中43所公办学校218名,12所民办学校41名)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以及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以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师”和“数字化”搜索并查阅相关文献10余篇,为更好的分析本文数据夯实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设计《“双新”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数字化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问卷,于2024年11月至12月对黄浦、杨浦两个行政区域中的55所学校的259名初中体育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有效问卷259份,有效回收率99%)。本研究问卷中的四个变量(个人背景特征、学校重视程度、设备易用性、教师态度与认知)数据真实可靠,能够较好反映初中体育教师数字化应用现状。

1.2.3数理统计法

分别对相关问卷变量问题内容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对学校已有数字化设备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图1 公办与民办学校引进数字化设备情况对比

当前,体育数字化应用设备一般包括多媒体教学黑板、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智能化设备、运动心率手环、体育教学智能化软件、智能光电球等。

从回收的有效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初中学校引进了体育数字化设备。

从学校已有的数字化设备统计分析,发现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数字化设备引进现状存在异同点:

共性选项中多媒体教学黑板(公办学校65.6% vs 民办学校60.98%),体育教学智能化软件(公办学校24.31% vs 民办学校24.39%),其他为仅购买供应商服务(公办学校3.21% vs 民办学校2.44%)、光电球设备(公办学校7.34% vs 民办学校4.88%),不同性质学校引进比例相对持平。

多媒体教学黑板应用比例最高。如希沃教学一体机兼具多学科特点且性价比高,通过多媒体教学黑板能够集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黑板展示技术动作、组织形式、比赛规则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开展学练,并且还可以设计互动环节,如即时反馈、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课堂更加活跃有趣。其次为体育教学智能化软件,如CLASSIN教学平台、天天跳绳APP等、市场供应较为充足,且价格相对合理,使得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都有能力引进这些软件。此外,软件供应商也适当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提供了相应的单次收费或免费教学技术服务支持。从而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在引进体育教学智能化软件方面差异不大。智能光电球则主要应用于体育课堂的体能练习板块,旨在丰富体能练习的手段与方法或创设更多的教学情境,降低体能练习的枯燥与乏味感,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是当下体育教学流行的数字应用设备,但根据新课标体能课程的11项教学内容(身体成分、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及平衡能力),应用智能光电球进行教学就略显局限性,更多在于灵敏性与反应能力的提升,各学校应用普及率均不高。这就需要发挥体育教师智慧,更好的运用于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教学中,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质增效。

差异性选项为运动手环(公办学校29.36% vs 民办学校12.2%),AI智慧体育教学屏(公办学校20.18% vs 民办学校14.63%)、AI智慧体育锻炼屏(公办学校17.89% vs 民办学校2.44%)、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智能化设备(公办学校50.92% vs 民办学校36.59%),出现此差异性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

在“双新”落实持续推进下,相比民办学校,公办学校所承接的市区展示课与公开课任务较多,其中运动手环可视量化了体育新课标对科学设置运动负荷的要求,也成为了量化评价体育课负荷标准是否达标的依据,成为了市区公开课的热门标配,公办学校对运动手环的引进要远高于民办学校。

AI智慧体育教学屏、AI智慧体育锻炼屏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智能化设备虽然在评估学生体质、跟踪体质变化、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预防运动损伤、减负人工采集数据工作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此类设备采购价格都较昂贵。相对而言,公办学校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财政支持,能够更容易地引进和采用这些新型体育教学设备和技术,民办学校则可能面临资金和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导致在引进先进体育数字化设备和技术方面的投入有限,对于体育教学设备的引进也更加谨慎,会选择更符合学校定位和需求的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有6.88%的公办学校教师和26.83%的民办教师表示自己学校没有办法及时更新体育数字化设备,这不仅直观反映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更新迭代体育数字化设备或系统之间的显著差异,也引发了对教学资源优质均衡分配的思考,即数字化应用硬件设备的及时更新迭代是一线体育教师能够进行数字化技术探索与实践的根本保障。

 

2.2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数字化设备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图2 学校在体育教学中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情况

根据学校体育教学中数字化设备应用的数据分析可见: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和体育测试与评价环节的数字化设备应用较多。其中,课堂教学环节的运用占比高达69.11%,这充分说明了体育教师们期望将数字化技术融入课堂,能够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而体育测试与评价环节数字化设备应用也不容小觑,达到了58.69%,这反映了教师们对于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实时、精准评价的迫切需求,这与新课标中强调的“积极开发与利用多种现代数字化技术,加强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开展实时和精准的评价”理念不谋而合。

相比之下,备课环节和体育作业环节的数字化设备应用相对较低,分别为30.5%和33.98%,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两个环节在数字化转型中可以被忽视。相反,这可能揭示出当前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于现有的备课和作业管理方式尚感满意。与此同时,随着上海等地深化推进中小学教学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三个助手平台的建立与普及,未来这两个环节的需求量将有望迎来显著提升。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备课环节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作业环节也将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反馈与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大课间环节对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比例最低,仅为30.12%。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大课间主要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段,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而非单纯追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数字化技术在大课间活动中没有应用价值。相反,通过适度应用数字化技术,如引入AI智慧体育锻炼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丰富活动形式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管理效率;如引入智能化跳绳、智能化立定跳远、运动智慧屏等,让学生自主锻炼,养成锻炼习惯;教师们也应主动探索适合大课间特点的数字化应用,为全面推进体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体育数字化技术应用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教师们应根据实际需求,积极探索适合各环节的数字化应用方式,聚焦于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实际需求将数字化技术有效应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必要驱动力,同时也是当前教育改革浪潮中的重要航标。

2.3相关影响因素

2.3.1教师背景特征

表1 数字化应用与教师背景特征的相关性(*P<0.05 **P<0.01)

项目

平均分

标准差

频率

教龄

年龄

职称

学历

频率

3.70

1.05

1





教龄

2.80

1.06

-0.23**

1




年龄

3.00

0.96

-0.24**

0.86**

1



职称

2.65

0.76

-0.14*

0.68**

0.65**

1


学历

2.18

0.50

0.07

-0.37**

-0.24**

-0.21**

1

对初中体育教师日常体育课堂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情况设计了李克特五级量表题,即“您在日常体育常规课堂中一直应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结果显示,日常大多数初中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对变量之间进了皮尔逊相关分析,分析如下:

数字化应用与教龄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教龄较长的教师在日常体育课堂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程度相对较低。此结果可能反映出教龄较长的教师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的保守性,以及对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依赖。

数字化技术应用与职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职称与教龄和年龄之间则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职称较高的教师往往教龄和年龄较大,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上表现得不如青年教师。

学历与数字化技术应用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但与教龄、年龄及职称之间均呈现显著负相关。这表明,较高学历的教师往往教龄较短、年龄较轻,可能更加愿意接受和尝试新事物,因此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更加活跃积极。

综上所述,尽管教师的教龄、年龄和职称与数字化技术应用之间的相关系数值相对较小,但这些因素仍然对教师在日常体育课堂中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些发现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教师在数字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强调了在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年龄、教龄及职称等因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不同背景的教师提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推动体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2.3.2学校重视程度

表2 数字化应用与学校重视程度的相关性(*P<0.05 **P<0.01)

项目

平均分

标准差

频率

重视

预算

培训

频率

3.70

1.05

1




重视

4.12

1.01

0.68**

1



预算

3.90

1.05

0.74**

0.80**

1


培训

4.02

0.94

0.72**

0.78**

0.75**

1

从学校变量维度对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学校设备引进预算及教师培训支持与初中体育教师日常课堂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通过皮尔逊相关性系数计算,我们得出以下发现:

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课堂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程度与学校领导对体育信息化教学设备的重视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发现表明,学校领导的积极态度和支持力度对于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积极性和频率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当校领导重视体育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引进与应用时,体育教师更倾向于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融入数字化技术元素。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数字化技术与学校对体育信息化设备的预算投入及采购计划的纳入也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这进一步实证了数字化应用硬件设备的及时更新迭代是一线体育教师能够进行数字化技术探索与实践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设备采购上有足够的预算支持,教师才能拥有更多的教学工具和资源,从而在日常教学中更加灵活、有效地运用数字化技术。

体育教师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程度还与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数字化技术培训支持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通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字化技术,从而在日常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技术。

在针对学校领导重视引进体育信息化教学相关设备的态度调查中,我们得到了积极的反馈。绝大多数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其中“很符合”选项占比高达47.88%,“符合”选项也有23.94%的比例,合计有71.82%的受访者表示认同。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学校在体育信息化教学设备引进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支持。然而,仍有6.02%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或认知不足,未来在推进体育数字化教学转型时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

综上所述,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预算投入及教师培训支持是影响体育教师在日常课堂中应用数字化程度的重要因素。数据不仅实证了学校管理层态度对体育数字化教学应用的推动作用,也为我们未来在推进体育教学信息化改革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3.3数字化设备的简便性

表3 数字化应用与设备简便性的相关性(*P<0.05 **P<0.01)

项目

平均分

标准差

简便性

课时量


频率

3.70

1.05

1



简便性

3.85

0.91

0.74**

1


课时量

2.60

0.83

-0.00

0.01

1

在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与教学设备便捷性和课时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发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设备的便捷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清晰地表明,体育教师更倾向于使用操作简单且便捷的设备,这符合他们日常课前的准备需求,并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

然而,对于教师课时量与数字化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我们并未观察到显著的相关性。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进一步进行了分析,以下是分析结果表格:

表4 数字化应用与课时量分析

每周课时量

教师人数

符合/非常符合

一般

很不符合/不符合

10节以下

33

18 (54.54%)

11 (33.33%)

4 (12.12%)

10-15

62

16 (25.81%)

26 (41.94%)

5 (8.06%)

15-19

139

40 (28.78%)

52 (37.41%)

12 (8.64%)

20节以上

25

14 (56%)

9 (36%)

2 (8%)

从表4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每周课时量的增加,认为能“符合”或“非常符合”在日常体育常规课中一直应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要求的教师比例呈现波动。具体来说,课时量较少的教师群体(10节以下)和课时量较多的教师群体(20节以上)中,有较高比例的教师能够做到一直应用数字化技术,而课时量适中的教师群体(10-19节)中,这一比例相对较低。

这一结果侧面强调了设备的简便性与易用性对于教师持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即使面对繁重的课时任务,如果教师能够轻松上手并熟练操作教学设备,也更有可能在日常体育教学中频繁应用数字化技术。因此,提升教学设备的便捷性和易用性,是保障体育教师在不同课时量下都能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的重要因素。

2.3.4教师态度认知

表5 数字化课堂应用与态度认识的相关性(*P<0.05 **P<0.01)

项目

平均分

标准差

频率

态度

素养

认知

频率

3.70

1.05

1




态度

4.36

0.78

0.58**

1



素养

4.00

0.83

0.74**

0.68**

1


认知

3.34

0.67

0.68**

0.61**

0.62**

1

在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教师自身态度与认知之间的关联时,我们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计算了各项指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显示:

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课堂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程度,与其主动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教师对于学习新技术的热情越高,在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频率也就越高。

教师应用数字化技术的程度与其对自身体育信息化教学素养的自我评估之间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教师如果认为自己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具备较高的素养,就更有可能在实际教学中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

教师应用数字化技术的程度还与对数字技术在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价值认知呈正相关。这意味着,教师越能认识到数字化技术对于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就越倾向于使用。

综上所述,数据实证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与其自身素养、学习态度以及认知的主观能动性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积极作用。因此,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技术素养、激发其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并增强其对数字化技术教学价值的认识,是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关键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初中体育教师在日常课堂中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平均应用程度较高,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在体育数字化设备引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学资源优质均衡分配是体育教师数字化应用的根本保障。

3.1.2体育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和体育测试与评价环节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最为普遍,在备课环节和体育作业环节上应用相对较低,大课间环节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最低,聚焦数字化应用于教学各环节是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必要驱动力。

3.1.3教龄、年龄和职称与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学历与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相关性不显著,但高学历教师往往更年轻,更倾向于应用数字化技术。

3.1.4学校领导对体育信息化教学设备的重视程度、预算投入及教师培训支持与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是影响体育教师在日常课堂中积极应用数字化程度的重要因素。

3.1.5数字化技术应用与设备简便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设备的便捷性是教师持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重要因素。

3.1.6教师主动学习新技术的态度、对自身体育信息化教学素养的自我评估以及对数字化技术提升教学效果的价值认知均与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对于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

3.2建议

3.2.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育数字化思维。教育数字化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教师需全面理解数字化转型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革新,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并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推进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3.2.2加强培训指导,提升教师数字化技术素养。上级教研部门开展对数字化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教师技术培训支持,提升教师的教育数字化技术素养。鼓励初中体育教师探索在体育教学各环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数字化应用成为教学的常态化要求,为教学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3.2.3 助力课程高效落实,推进“双新”实施。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体育数字化教学的重视与支持,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引进必要的体育教学智能设备,确保公办与民办学校在体育数字化设备引进方面的教学资源优质均衡分配,不断探索数字赋能教育教学的有效路径,推动数字技术与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双新”实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3.2.4 引进简便实效的体育数字化设备,满足学习和锻炼需求。在引进体育数字化设备时,应充分考虑设备的便捷性和易用性,挖掘更多的功能,提高其灵活性、实效性和高效性;数字化设备不仅能运用课堂上,还能运用到课外和校外,方便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监测,从而为学生养成科学的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2]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

[3]王伟,李华.(202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J].体育教学与研究,(4),56-60.

[4]张丽,赵雷.(2022).新教材实施中初中体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信息化,(11),34-38.

[5]刘涛,陈静.(2024).双新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78-82.

[6]李娜,王晓燕.(2023).初中体育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J].体育教育, (6),45-49.

[7]赵强,杨柳.(2022).数字化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8), 90-94.

[8]陈明,马超.(2024).初中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 (1),23-27.

[9]杨芳,张伟.(2023).双新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数字化转型[J].体育评价研究, (3),67-71.

[10]周涛,李萍.(2022).初中体育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研究[J].教育技术学报,(5), 44-48.

[11]王敏,刘洋.(2024).初中体育教学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34-37.

[12]李勇,张华.(2023).初中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 (7), 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