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从“小”做起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姜 芳
俗语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是很多时候往往是事与愿违。暑假返校的那天,当我以新班主任身份进行开学动员讲话渐入角色时,同事来告诉我D妈打电话过来,必须要班主任接听。我只能告知学生去接电话。令我意外的是D妈告诉我:D因为妈妈洗了他的绒毛玩具而和妈妈怄气,不肯返校,需要向我请假,但D不要老师家访。我无言以对。看来要么D不是一个好管理的学生,要么就是D妈太溺爱自己的孩子了,这是我的第一感觉。真是万事开头难啊!
开学了,紧张忙碌的工作让我暂时忘记了D妈的那通电话。为了尽快地、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我有时间就到教室,与学生聊天,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借此深入了解他们。我惊奇地发现,坐在第一排的D总是拿着一个脏兮兮的绒毛玩具,很专注的嗅着,一副很满足的样子。作为班主任的我怎能坐视不管呢?在我的要求下,D很不情愿地将绒毛玩具放进书桌里。接下来就表现出坐立不安,无所适从。可就在我一转身,D又拿出那个绒毛玩具专注地嗅起来。看来D对他的玩具很依赖,我意识到这对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讲是个棘手的问题。在我的询问下,同学告诉我:D从小学三年级就这样了,任何人都不能碰他的绒毛玩具,大家戏称他为D包。以前的老师也试图阻止过他,但是并没有成功,也就默认他这样了。言外之意,不用管他。我不由得想起了学生返校时D妈的那通电话。于是,我约了D妈进行交流。从D妈口中,我知道了D妈很关心D,但是D都不认同,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就是你让我向东,我偏要向西。看来,D与其妈妈的对立情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深入交谈后,我了解到原来D在两年级时,忙于工作的妈妈无暇照顾他,就让他寄宿在学校。从那时起,D与妈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僵。分析下来,我觉得D过分依赖绒毛玩具,不允许任何人碰他的绒毛玩具的原因是认为妈妈不再爱他,感到非常孤独,他是在绒毛玩具上得以寄托情感。看来,绒毛玩具不失是一个深入了解D的切入口。
利用休息时间,我与D进行了第一次非正式谈话。我们的话题围绕着D的绒毛玩具展开,拘谨的D谈到他的玩具居然会眉飞色舞,与平时判若两人。看来我有个好的开始,我不禁窃喜。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D渐渐的减少了以往的对我的那种戒备,我们的交谈内容也宽泛了许多。在我与D完成《绒毛玩具上的微生物培养与观察实验》后,我们达成共识,D可以拿绒毛玩具,但是为了健康,他必须保证绒毛玩具是干净的。我也在班级里让所有的同学也参与到监督的行列。在大家的监督下,他的绒毛玩具变得干净了,大家都感受到D的变化,不再漠视他的绒毛玩具了。D妈也很高兴,D现在允许妈妈帮他洗玩具了,这是以前D妈想都不敢想的。我也很欣慰,我与D之间的距离在缩小,这也意味着我可以再进一步走近他。
D是一个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孩子,尤其在理科方面。针对这一点,我借带队参加竞赛活动的机会,让D参与其中。在辅导的过程中,我有意无意地让D远离绒毛玩具。我发现当D专注于竞赛题目时他并不依赖玩具,而且也没有不适的表现。这是一个好的信息。于是我偷偷地藏起了他的玩具,加大他的赛前训练,D并没有发现这一改变。D的努力换取了区级一等奖的好成绩,我趁机将他成绩的取得与训练时不玩玩具,认真钻研联系起来,得到了D的认同。于是我们又有了第二次的协议:上课不拿玩具。一段时间后,当同学们发现D上课基本不拿玩具出来时,我们又有了第三次的协议:上学不拿玩具。时间在悄无声息中流逝,D对绒毛玩具的依赖也在一点点地减少,D与妈妈的关系也在逐渐地改善。偶尔D也会将玩具带到学校,但经过大家的提醒后,他会把它藏在书包里或者放到我的办公室里,几天都想不到来拿玩具。同学们戏言:我们的D包不见了。同学们给予D更多关心和爱护的同时,D也不负众望,在理科上成绩一跃千丈,成为班级数学、物理的排头兵。
对于D的表现,结合我对他家长的了解,我感觉到主要是D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感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他对妈妈的对立情绪、对老师同学的漠视以及对绒毛玩具的过度依赖都充分体现这一点。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D从依赖脏玩具到拿干净玩具,从短时脱手到长时不用,我们都让D充分感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对他的关爱和理解,我们让D从心理上逐渐摆脱对绒毛玩具的依赖;“天生一人,必有一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无论是大是小,我们也充分利用D天资聪颖这一点,让D在专注于他事中,逐渐减少对绒毛玩具的专注,实际上是一个循序渐进、从“小”做起、琢璞为玉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无私、高尚的爱是教师一切教育行为的内在动力。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要用爱与理解去发掘那些极不显眼的“小”,对好学生,这是快马加鞭的良机,对特殊学生,则是让其迷途知返的良药。正如发现小问题,利用小优点“消灭D包”一样,如果说利用小优点对教育学生能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那么利用小问题则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小问题更应该引起班主任的特别重视。学生对失败的忧伤、对前途的迷茫、对成长的烦恼、对青春的困惑,对压力的不适等表现出来的微妙变化都可算之为小问题。如果班主任不及时发现、开导、指正并妥善处理这些小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健康成长。如何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学生的这些小问题,就需要班主任主动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良好沟通,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可信、可亲、可敬,这样才能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化解疑难。正所谓: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若为学生故,文章从“小”做。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