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语文
面向薄弱学生,指导“自育自学” ——立足部编教材语文课堂改革

面向薄弱学生,指导“自育自学”

——立足部编教材语文课堂改革

南洋初级中学 郑丽萍

[摘 要] 实现学生的自我觉悟以及自我构建,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随着语文部编教材全面铺开,面向基础薄弱的学生,立足课堂改革,为实现学生的自育自学,建构“以学为本”的认知启动式语文学堂。笔者在具体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与实践:设计专题活动,分阶段阅读整本书,循序渐进探索作品内涵;任务驱动,在活动探究中自主学习、融会贯通;以写促读,再以读促写,多角度掌握写作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让古诗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寻找课文的反常处提问。

[关键词] 薄弱学生;自育自学;部编教材;课堂改革

 

根据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1]因此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名师曾宪一也认为教学是经由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教师正确恰当地组织与引领,促进学生自我觉悟与自我建构的自主学习过程。[2]让学生学会自育自学是正确的路径。

随着语文部编教材的全面铺开,面对的平行班不变,如何平稳过渡?如何利用新教材指导我的学生自主学习呢?如何通过自主学习落实新教材中的单元目标和知识点?如何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些成为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自育自学”才能水到渠成。面对新形势,根据学情,笔者立足八年级部编教材,立足课堂改革,针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以下实践与探索——

 

一、设计专题活动,分阶段阅读整本书,循序渐进探索作品内涵

以八年级上半学期的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为例,通过分阶段阅读、循序渐进探索来指导学生把握整本书籍。具体规划与推进情况如下:

活动阶段

专题

学生主要活动

教师建议

动员布置

读书方法指导

阅读书籍扉页“推荐人的话”、序《走进名著》、《阅读建议》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推进

阶段

第一阶段        (第1~4章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摘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点评(书上加批注)

2、读书交流会

细读第三章和第四章(旁批自己的感受)

第二阶段

第5~8章

关于长征

1、撰写《红军长征小故事》

2、读书故事会

借助影像资料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加深理解

第三阶段    (第9~12章

信仰与精神

1、 制作关于“长征精神”的

小报

2、读书报告会

先组内展示,小组推荐优秀代表,再班内交流

分小组设计

“自我测评”

命题举例:

1、内容信息题——如:作者曾带着哪些问题前往“红色中国”?作者深入到哪里进行采访?采访了哪些人?有什么收获?此书出版的意义?

2、请以“我最感兴趣的一位红军领袖”为题,组内演讲。

3、红色旅程——用表格形式整理一系列长征大事件。

4、读完此书,归纳出“报告文学”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并以身边的人为采访对象,完成一个采访片段写作。(300字左右)

由于这本书是报告文学,又是革命题材,很多同学看不进去,而一些比较细心、能力相对强一点的同学在交流自己感受的时候带领大家翻看书中一些细节,带动另一部分比较薄弱的同学细看名著,实现了自主完成读书任务。同伴间的互助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分小组分专题开展阅读活动,让每一个孩子有信心坚持下去。

 

二、任务驱动,在活动探究中自主学习、融会贯通

以八年级第一单元的新闻单元为例,该单元属于“活动探究”单元,所选文章体裁均是新闻,选文配以注释、旁批,补白等形式提供了充分的自学材料。面对全新的单元,需带领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自主学习、设计表格。通过横向比较消息、特写、通讯等主要新闻体裁,把握选材侧重点、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各方面的特征,通过改写、仿写、完成采访与写作任务等方式来达成单元目标。活动探究过程如下:

活动

阶段

活动

板块

活动

主题

学习内容与活动任务

第一

阶段

学习与

探究

单元

导读

内容

1、初步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2、交流自带的报纸、新闻积累作业,初步了解新闻特征。

3、激发学生阅读新闻的兴趣,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目标

1、把握新闻内容,初步了解消息的结构和特点。

2、体会新闻语言的特征,能从字里行间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3、培养关注社会热点新闻的习惯。

任务

小小播音员

(分小组开展新闻播报;各组召开选题会,准备热点采访)

新闻采访指导

内容

阅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进行采访指导

目标

1、学会新闻采访技巧,编写采访提纲,为新闻写作做准备。

2、形成实事求是、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

3、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任务

假如诺贝尔先生健在,而你正好可以采访他,请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列出拟定采访的三个问题。 (课后作业)

比较

阅读

内容

比较阅读(《消息二则》《“飞天”凌空》《一着惊海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目标

1、了解新闻内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通过比较,把握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以及新闻评论的特点,能区分不同的新闻体裁。

任务

归纳与比较,先独立设计并完成表格,再在小组内交流,明晰各种新闻体裁的异同

新闻写作指导

内容

学习同一事件的不同文体的报道

目标

1、通过对比不同文体,明确新闻写作的相关知识。

2、运用新闻写作的技巧,完成多种形式的新闻创作。

3、学会准确、负责、言必有据的表达。

任务

将《“飞天”凌空》这则新闻特写改写成一则“消息”(注意电头、导语、倒金字塔结构)

第二

阶段

实践

活动

采访与

写作实践

实践一: 以班级近期开展的活动为素材,撰写一则消息,标题自拟,正文包括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要素。

实践二:930日校运会(新闻采访 + 特写《校运会精彩一幕》——捕捉精彩镜头,截取某一瞬间,撰写一篇新闻特写)

实践三:  9月底~10月初   建国70周年系列  (培养发现新闻的能力)

——国庆期间采访小区居民,挖掘有意义有价值的素材,以“我身边的国庆新闻”为主题,尝试“消息”或“通讯”的写作,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新闻小报。

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

总结

反思

写作与交流

分小组总结活动收获

 

以语言为核心,以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循序渐进、生动多样的单元任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内驱力,不少学习薄弱的同学也争当“小播音员”“小记者”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探究过程中我对学生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机会展现其“闪光点”;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锻炼也在活动中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以写促读,再以读促写,多角度掌握写作方法

    在人物传记单元中,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在落实精读课文知识点的基础上用好自读课文,在方法引领的基础上,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总结传记的文体特点,然后学以致用。

例如,《列夫·托尔斯泰》一课,原先的设计处理很常规,从传主生平事迹导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赏析比喻夸张的语言。经过研讨后改变了策略:尝试用写作任务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即预学再教,从教学理论上看,预学再教也蕴含了主体性教学、因材施教、教是为了不教等教学理念。[3]在教学过程中先告知学生写作任务,让学生有个目标,自行学习传记的相关知识。然后再自读课文,明确学习重点,在小组讨论、课堂交流中,教学目标自然而然能够落实并实现。根据“自学少教”的原则,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该单元写作的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

 

一、阅读47页的“学写传记”,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二、自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任选一篇从传记的特点角度进行分析。

三、如果为 藤野先生或朱德的母亲写传记,你会保留文章哪些内容?

 

这里有意识地将两篇回忆性散文和两篇传记的文体进行了比较区分,前期“以写促读”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自主把握传记的写法,后期再“以读促写”在整合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传记的特点,然后再落实写作任务就不困难了。

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思辨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预习必不可少。预习是自学的一部分,预习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预习作业不能有套路,有时换个角度,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挖掘,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四、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让古诗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第三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有部分篇目是沪教版教材学过的,针对这些重复篇目,我重新设定了第三单元课文的教学序列,采取了一些促读策略:

(一)让学生主讲,以旧带新。比如《答谢中书书》》《钱塘湖春行》《黄鹤楼》是六年级学过的,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来讲解,温故而知新,唤醒记忆后顺利过渡到本单元写景的同类其他古诗文上,单元目标的达成也就容易多了。

(二)挖掘古诗文中的“留白”,让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绘画面,带动对诗歌意境和主旨的理解。比如《野望》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山林秋晚图,我们可以诵读文字来想象诗人所看到的景致是非常清幽的,从而体会诗人闲逸中带着几分彷徨苦闷孤独的心情。《黄鹤楼》中日暮远眺思乡之情和《渡荆门送别》中沿途所见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以及《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豪迈都需要依靠画面想象来感悟。

(三)鼓励质疑,深入研究文本。如在执教《与朱元思书》时,下课前由季节引发了一场课堂争论。快下课的时有同学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老师,《三峡》里面分别写到了不同的季节,那么这篇写富春江山水的美文究竟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呢?”。下面立刻有同学说是春天,因为“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只有春天才有这种景象;但立刻有同学否定了他,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蝉则千转不穷”明显是夏天的景象;但更多人认为是秋天,因为“皆生寒树”说明气温下降才会感觉凄寒……在大家争论不休的过程中,把文中有特征的写景词句又回顾讨论了一遍,这种在文中找依据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非常值得鼓励,形成了思维活跃的课堂局面,并鼓励大家今后也可以这样大胆质疑,这种主动探究深入思考的过程难能可贵。

(四)通过归纳与比较,揣摩作品主旨。如《钱塘湖春行》和《渡荆门送别》写景的句子都是情景交融,都有视角的转换,但作者的情感和艺术风格不同;比如《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都是写给朋友的,都是山水美文,但行文结构和语言特色不一样,结尾处抒发的情感不一样……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指导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关注对错,要看到学生思维方式的可贵之处,注重学生的发现、体验及其理性思考,及时鼓励,通过有价值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是本单元给我最大的启迪。

 

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寻找课文的反常处提问

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课文中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引导学生围绕其大胆发问,寻找切入点探究主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主阅读方法。

如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蝉》,是一篇可读性强的文艺性说明文,用引导学生学会自读作为备课的总体思路:在梳理层次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本文的特别之处进行问题探究继而把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此文的说明顺序跟一般说明文相比有什么不一样?语言表达有何特别之处?将这两个核心问题作为学生自主探究本文的突破口。

首先在预习单上,设计了一组填空题帮助学生回顾说明文的一般解读路径;然后针对初读时的困惑质疑。课堂上学法迁移,运用已掌握的方法梳理本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明确说明对象“蝉”的习性。学生会发现说明顺序在安排上是不符合逻辑的,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作者的用意何在?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主旨也就明确了。接下来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提示与旁批深入研读:感受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学习本文运用拟人化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特点。课后将课堂上未解决的问题与本单元“名著导读”结合起来,拓展阅读《昆虫记》,让学生课外了解法布尔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更深切地体会作者可贵的科学精神,落实阅读目标,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或感受、看法也写成“旁批”,标注到书上。  

 

五、结语

让基础薄弱的孩子也“动”起来,需要老师有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关爱与投入、更多的教学智慧,努力让孩子一点点去改变,改变学习习惯,建立自育的信心,掌握自学的方法,在实践中慢慢提高思维能力,最终才会开花结果!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把“自育自学”当作教育的最高理想,叶圣陶先生定义学校教育“教是为了不教”。[4]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老师也主张“自育自学”,在其去年6月的一场主题为“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讲座中,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在教师引导和鼓励下,经过必要的训练学会自主阅读的过程。这是钱老亲身教学实践的体会,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

面向新时代,开启每一个孩子的求知欲与探索心,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学习的小主人,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实现学生的自育自学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与探索下未来终将实现这个理想。

 

 

作者信息:郑丽萍,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地址:龙华中路200;邮编:200032;电话:13817711412;邮箱:idea_zheng@163.com.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曾宪一.语文学堂[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43-45.

[3] 屠锦红,李如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学理分析、价值透视及实践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3):24-29.

[[4]]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论集(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6-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