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语文
探寻阅读路径,重构复习教学

探寻阅读路径,重构复习教学

——以《小说阅读专项复习》教学为例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许冰洁

 

复习课,是初三教学的重头戏。阅读复习课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于机械重复的练习加讲评,要摆脱盲目刷题的老路子,真正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就要探索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帮助学生明确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本文结合《小说阅读专项复习》的教学过程,来探究小说阅读复习课的内容确定与实施。

 

一、背景介绍

《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中,对于现代文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在阅读时的重要任务是:理清作者写了什么,读懂作者想表达什么。

另一方面,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及统编教材的“上线”,中考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延续“关注现实生活,引领精神成长”的命题思路,在关注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考查思维能力层次方面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从分值分配的变化、命题形式的变化、命题重点的聚焦中不难看出:新形势下的中考返璞归真,回归阅读与表达的本原;注重整体感知,逻辑思维;关注语言实际的运用。

2017年中考记叙文《十七岁那年的单车》为例,文章写的是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炼中获得成长的故事。这篇微型小说在故事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刻画,尤其是语言的运用方面富有鲜明的特色。第22题和第23题均考查了学生语言品味与运用能力。其中,第23:细读第24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本题直接点出紧扣加点之处,指向明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及其语言表现力的感受。结尾段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文章主旨,并能够用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的命题切口小而境界大,问题浅而用意深。

但对于一部分初三学生而言,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存在着对文章理解片面或者失当的情况。他们并没有完全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方法,只是凭感觉阅读,只是蜻蜓点水地看了一部分就匆忙下了结论。

因此,这堂《小说阅读专项复习课》的总目标定为“把握文章主旨”。结合选取例文《十七岁那年的单车》的文本特点,将具体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两点: 1、在概括故事的基础上,学习关注情节设置,把握文章主旨。2、学习关注细节,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把握文章主旨。试图借助解读一篇文章,学习解读这一类文体的阅读方法。

 

二、设计思路

1、从关注小说三要素到关注小说的叙述

通常的小说教学,往往想到的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而展开。因此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和把握主旨三大环节。

而事实上,小说三要素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人物的活动构成情节。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人为地将这三要素割裂,实际上是破坏了小说阅读,也根本与普通读者阅读小说的思路相违背。更要命的是,这样机械化的解读一篇篇小说,让学生知道的只是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一个个主题,而非让学生学会如何真正地进入小说所呈现的世界里去。

曹刚老师的《课文可以这样读》一文中提到:“初中文本解读的内容不能停留在文本的内容层面,而是要发现文本语言形式的特点”。小说的本质是虚构与叙述。好的小说一定有好的叙述技巧。读小说不仅要关注小说写了什么,更要关注小说是怎么写的,即关注作者的叙述技巧。因此,经过修改,我安排了(1)梳理情节,关注情节设置;(2)关注细节,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3)探讨主旨及学法小结这三个环节。

这样的环节安排,更好地还原了普通读者阅读小说的思路: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重点关注作者的写法,就是理解作者的匠心,就能更接近文章的主旨。

2、从着眼单一细节到勾连几处细节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句话等,用特定的镜头放大,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等最重要的方法。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就关注到了细节,希望借此来帮助学生走近人物、走近人物内心。

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特地布置了一道预习题:试分析父与子的形象。格式示例:父亲/儿子是         (性格特点)的人,从文中“            ”可以看出。此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来把握人物形象。

但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这道题,只能够非常单一的看待人物。他们往往寻找了一处细节,就迫不及待地下了结论。是题目出了问题!我猛然发现,题目的导向不就是就一处细节论一种特点么?这自然是无法完整全面地看待人物了。

于是,我进行了教学设计的调整,我有意设置了这样一项课堂活动:(1)圈划作者花笔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2)尝试着将你圈划的语句勾连起来;(3)思考并简单批注: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表达意图?

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将细节勾连起来看,关注到了同向叠加的细节、对比相反的细节、互相印证的细节等。而正是这样的联系,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了小说中的父与子,关注到了父子关系之中不变的是爱,变化的是爱的表达。由此,也能够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以及对两代人亲子关系的思考:爱需要表达沟通。青春期的孩子应该多用心发现父母眼里背后的关爱和期待;人到中年的父母应该多发现孩子倔强外表下向上向善的动力。

3、从概括故事内容到明确概括故事的具体要求

检查学生是否知道文章写了什么,通常的做法是布置概括故事内容的预习作业。然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概括是“千姿百态”的——长短不一,顺序不一,内容详略不一……

由此,我布置概括任务时,根据教学目标定下了明确的要求。在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中,预习作业修改为 “读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要求:1、保留与主旨相关性高的要素。2、字数180字内。”字数的限制,是希望达到的缩减程度,即尽可能地将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而保留与主旨相关性高的要素,考察的其实是学生初读文章时对于文章主旨的一种不自觉的意识。学生的回答也印证了我的想法,他们在概括中关注到了重要情节,也意识到叙事中的因果关系,关注了情节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我借助于学生不同的概括顺序,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情节设置对于推断作者写作意图的作用。

 

三、分析反思

(一)文本解读亦是复习课教学设计的根本。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主要指学生阅读的“文章”。“文本解读”主要指的是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及语言形式的把握。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设计只有建立在正确且充分的文本解读基础上,才可能明确教学目标,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初三的复习课,教师往往会着眼于试题、题型、考点、答题思路,但一味只关注这些,教给学生的只有“套路”,而对于学生真正学会阅读,是益处不大的。

初读文章时,我局限于中考题目,带着“套路”开始阅读,对于文本其实是一知半解的 。既然作品是作者创造的,那么它就承载了作者的意图。文本就是作者反映其匠心的舞台,关注这些作者“有意”为之的内容,愈探愈出,愈研愈入,就可以解开文本的奥秘。

(二)探寻阅读的思维路径。

传统的小说教学总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展开,然而真正的阅读是不可能机械地进行切割的,这不符合普通读者阅读小说的基本习惯。

小说阅读的教学也应当符合普通读者的阅读思路,即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更要重点关注作者的写法,即作者是怎么样写的,读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非那样写。换言之,就是要理解作者的匠心,才更接近文章的主旨。

教师通过研读文本,形成思考路径并还原成问题链,最终形成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告诉学生怎么读,还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活动,感受、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将阅读过程提炼成一条逻辑链,形成一种思维路径。这样,学生们就能理清思路,进而掌握这一类文体的阅读方法。

阅读复习课,更需要助力提升学生对文本阅读类化的能力。对文本类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归纳这类文体的共性特点,以读懂这一篇的方法去读懂这一类。这是对学生归纳演绎思维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不但要善于揭示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什么,还要探究其是怎么思维的,其思维的逻辑是怎样展开的。虽然探究学生怎样思维的问题也许比探究文本怎么写的问题要曲折一些、困难一些,但这也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最终指向“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学习力。

(三)在学生困难之处作文章。

作为初三复习课,时间应该用在刀刃上,也就是应将时间留给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品读细节的课堂活动。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克服三大困难:一是知道找什么细节,二是知道哪些细节可以勾连起来,三是从勾连的细节中读出表达意图。通过对学生活动时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第二点和第三点上有困难,更主要集中在第三点上。

基于此,在学生读懂语句基本表达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其与普通表达形式的差异,分析这一表达形式的特殊性,理解其对情感、主旨、结构的表达作用,以及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效果。这一过程,正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感觉体验语言的魅力,并将语言规律无意识的认识,转化为有意识的发现。

当然,本课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有难度的问题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于学生的回答还不能准确提炼并进行有思维深度的追问;对于文本的解读还可进一步深入等等。

 

黄玉峰老师说过:“为人师者的思维习惯:回到常识;回到原点;回到理性;回到真相;回到自我。”《小说阅读专项复习》一课是对阅读复习课的一次再认识,是对小说阅读路径探索的一次新尝试,也是对小说阅读教与学关系的一次再审视。初三复习课的主要目的不能只着眼于分数,更是为了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思维得以发展与提升。希望在教师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提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 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曹刚 课文可以这样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