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生活中的“小确幸”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用案例
上海市徐汇中学 王愚
一、背景说明
依依,女,14岁,初二年级学生。父母离异并均已再婚,目前周一到周五住在父亲家,由父亲监督学习,周末回外婆家。前段时间因为偶像问题与几个好朋友发生矛盾并“绝交”,情绪十分低落,时常整夜哭泣,并产生轻生念头。在极度痛苦中,依依来到了心理室向我求助,经过初步评估,结果为高风险,经依依同意报送上级领导,并组成危机干预小组,约谈家长建议就医。依依在妈妈的陪伴下前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重度抑郁,医生开了抗抑郁药物。在药物治疗期间,依依继续来心理室进行心理辅导。
前3次的辅导中,我采用倾听、共情等技术与依依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让依依宣泄自己的情绪,并搜集信息。这个过程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在我试图调动依依自身的资源,鼓励其进行改变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我询问依依最近有没有什么事物能让她感觉好一点,依依表示没有,整天都很难过,一秒都开心不起来。即使再三引导,依依仍然想不出,辅导因此陷入了僵局。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依依,开阔辅导思路,我翻阅了心理资源库,发现了一篇《抑郁的归因理论与归因训练》,对我很有启发。
二、资源分析
(一)资源内容
《抑郁的归因理论与归因训练》这篇文章就抑郁的归因理论及相关问题进行一些介绍和探讨,并简要介绍了抑郁的归因训练。其中Abramson提出的无望感理论认为无望感是抑郁形成中的重要角色,而无望感和抑郁在个体将负性生活事件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和全面的原因时,最容易发生。而正性事件的归因对于抑郁恢复十分重要,抑郁患者如果能改进归因方式就有可能恢复希望感,并从抑郁中走出。
抑郁的归因训练,就是促使抑郁患者对成功和失败的消极归因方式转变为期望的归因方式,从而使无望感消失,出现希望感,并带动行为的改变,达到治疗抑郁的目的。训练方法既包括认知行为技术,也包括情绪的技术,比如角色扮演、自我指导、应激接种训练、正性事件强化、家庭作业、放松训练、想象、 情绪稳定训练、书写和身体练习、音乐治疗等。
(二)资源优势
我决定在依依的辅导中使用抑郁的归因训练,原因在于:
(1)Seligman,Abramson等从归因方式的角度提出的关于抑郁的认知理论,一直是抑郁研究领域的热点。抑郁的归因训练就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在很多个案中都有使用。
(2)依依由于人际关系的丧失产生了无望感,从而看不到生活中的正性事件,这又无疑更加剧了依依的无望感。这一循环印证了Abramson提出的无望感理论,非常适切。
(3)训练方法丰富多样,能够根据依依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最适合的技术。
三、过程与方法
在第4次辅导中,我先与依依一同回顾了前三次辅导,让她谈谈自己的感受,依依说来心理室之前很崩溃,状态很差,每次辅导完会好一点,但是回去还是会忍不住想和朋友绝交的事情,觉得自己很差劲,越想越难过。于是我试图扰动依依的认知模式,帮她确认一些认知歪曲,并跟她说明她的情绪困扰与持续出现的自动思维和重复消极暗示有关。之后我与依依讨论辅导目标,确定为缓解负面情绪,改善人际关系。于是我带领她做了一次正念冥想,并教了一些情绪稳定技术给她,如着陆技术、颜料罐技术等,让她在情绪低落时练习。最后征得依依的同意,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她记录下生活中的正性事件,制作自己的幸福笔记本。
从第5次到第10次辅导,依依幸福笔记本里的内容逐渐变多,类型也变得更丰富。期间她崩溃大哭时,我建议她看一看笔记本,她能慢慢地安静下来,并表示感觉好多了。这说明将正性事件记录下来并时常翻看,能让记录者通过回忆找到快乐的资源。当美好回忆被唤起,快乐不断累积,主观幸福感能够提高,从而能够从容应对遇到的挫折和痛苦。
在认知调整技术和情绪技术的帮助下,即归因训练,依依的情绪和认知偏差都有了一定的好转,并且意识到了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话不留情面,对于朋友情绪的敏感度很低等等,于是我就开始引导依依学习掌握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技能。
第10次辅导结束后,过了大半个月,依依再次来到了心理室。我注意到她脸上的表情是轻松愉快的,她告诉我她已经和之前绝交的朋友重新开始说话了,虽然有些生疏,但是感觉很不错。依依说她现在每天都过的挺好,重拾了自己的爱好,原来严格的父母也放松了要求。我向依依表达了我的开心和祝福,并叮嘱仍然要遵医嘱服药,就此阶段性地结束了与依依的咨询。
四、成效与反思
(一)主要成效
依依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寻找自己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个时期同伴关系尤为重要,如果能从人际中获得正向、积极、一致的经验,就能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反之,如果像依依一样得到比较糟糕的人际反馈,甚至被同伴拒绝,就会形成混乱的自我,甚至危害到心理健康。
发展成重度抑郁的依依,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归因训练,调整认知和稳定情绪,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能够感受到身边的温暖,抓住生活中的“小确幸”,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并且人际关系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可以说归因训练对于依依是比较适合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二)反思建议
然而回溯整个辅导历程,我在资源的使用上仍有一些不足。例如幸福记录本只是简单写下正性事件,并未要求依依进行打分,如果能标注不同事件的快乐程度,讨论的空间将会更大。再者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情绪调节上,认知调整的部分比较少,家庭作业的形式比较单一,如果能将非理性信念也记录下来,并加以讨论,以理性信念加以替代,对依依会更有帮助。
抑郁归因训练是从消极的归因方式入手,运用认知行为等综合的方法,将其 转化为积极的归因方式,带动情绪和行为的改变,达到缓解抑郁的目的,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但它早在上个世纪末便已提出,如何根据当前时代的特征和来访学生的情况进行拓展丰富,这是我们心理老师需要考虑和研究的。相信抑郁的归因训练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帮助更多的来访者!
责任编辑 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