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体育
“双新”背景下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以上海市中国中学为例

“双新”背景下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中国中学为例

上海市中国中学  朱梦龙

摘要:

本文立足“双新”从国家战略、教育革新与武术本体价值三个维度阐述了校园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指出其兼具守护民族文化基因、提升青少年体质、构建三维育人体系等多重功能。重点介绍了上海市中国中学武术特色校的创新实践:通过创编校本武术操实现中考项目衔接与文化浸润,组建武术队打造精英培养体系,开发武术剧课程促进创编能力与核心素养融合,并以艺体文化节重构传统运动会模式。研究提出"分级培养+社团创新+自主创编"的系统化发展路径,强调在动作规范中渗透武德教育,在项目化学习中培育家国情怀。实践表明,武术教育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运动能力与健康水平,更通过攻防技法的艺术化呈现,使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命力,为学校体育改革创新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范式。

关键词:

“双新”  武术传承、校园特色、文化渗透

一、前言:

武术作为中华文明"活态基因",肩负守护文化根脉使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太极拳列入非遗印证其文化软实力价值,《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加强武术教学,推动文化强国战略落地。武术"自强不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为青少年铸就文化认同屏障。研究显示系统习武者BMI、肺活量等生理指标显著提升,《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与武术动静相宜特性高度适配,使其在"健康中国2030"框架下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的关键方案。

武术教育构建了"三维育人"体系:在强筋骨层面,基础套路能有效提升学生协调性,通过"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实现神经肌肉综合训练;在启发智慧层面,太极推手中的力学原理可转化为物理教学案例,形意拳的仿生特征能与生物课程形成跨学科联动;在铸精神层面,"学艺先学礼"的武德教育贯穿始终,通过抱拳礼等仪式,培养尊师重道、克己复礼的品格修养。

作为武术教师,笔者在课堂上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套路练习时部分学生面露倦怠,模仿动作时姿势松散。更令人深思的是,有学生在课后坦言"武术学习没什么意思",暴露出传统武术与现代青少年审美取向的错位。随着双新推进,传统武术文化对学校的浸润,让老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下面就以笔者学校的武术课程与教学开展实践研究。

二、传承校园武术文化的实践路径

1筑基固本:校本武术操的日常浸润

作为一所坚持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特色学校,笔者发现许多初中生对日复一日的广播操逐渐失去热情,而体育中考中的武术项目又因缺乏日常浸润,常出现动作变形、神韵不足的问题。如何让课间锻炼既有传统文化的魂魄,又能夯实运动技能?笔者将中考内容少年连环拳拆解重构,融合武术“形神兼备”的特质,创编出一套独具校本特色的武术操。当浑厚的鼓点替代机械的电子口令,抱拳起势的仪式感让操场瞬间染上庄重气息。广播操和武术操交替出现在大课间中,原本机械的课间锻炼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总爱缩着肩膀的男生开始注意挺腰沉肘,习惯低头走路的女生也学会了目随手动。作为区级武术特色校,我们始终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的"结构化技能学习",在武术操中体现为少年连环拳的渐进式渗透;而运动习惯的培养,则通过每日十分钟的沉浸练习悄然实现。当整个操场回响着整齐的吐气开声“哈!哈!”时,传统武术便不再是书本里的遥远文化,而是学生们触手可及的生命体验。

 

 

 

 

2培优育才:校武术队的梯队建设

真正决定武术训练成效的往往不是比赛套路的复杂度,而是藏在步伐拳脚里的功夫。周二、周四清晨,校武术队的训练总是准时开始。与常规赛前突击训练不同,我们武术队将40%的时间留给武术专项热身和基本功打磨——从脚趾抓地的马步稳定性到指尖发力的冲拳精准度,这些看似枯燥的练习实则是浇铸武者筋骨的水泥。武术专项热身,基本功,是每次训练必须练的部分,让感兴趣的学生也能在努力下成为优秀的“小武者”。当学生们对基本功动作规格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去学动作就会对自己严格要求,教学也变得事半功倍。

每次教授新动作前,笔者总会先以多种节奏完整示范,但会特意提醒:"看我的呼吸节奏,不是要你们复制,而是根据个人风格和体能找到自己气息特点”,比起整齐划一的机械重复,我们更追求"形准而神活"

在反复地比较和努力练习下,学生最好的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而这批学生也成为了学校众多武术爱好者中的佼佼者。在日常训练中,笔者还与同学们分享优秀武术展演视频以及武术规则法的讲解,既提升了学生的武术赏析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尊重比赛、尊重规则的良好素养。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当到了比赛期,孩子们穿上潇洒的武术服,站到赛场上挥洒汗水、挑战自己、赢得荣誉。队员们也多次在市级、区级武术比赛中取得了个人和团体赛名列前茅的好成绩。更让人欣慰的,是他们在班级活动中主动教同学武术动作时的那副认真模样——武术的种子,正在更多少年心里发芽。

3协同深化:校外资源的拓展融合

笔者发现,当引入校外武术冠军担任专项教练时,与其说是单向传授,不如说是传统武学与现代教育的碰撞。我们摸索出"双师制"教学模式——训练场上,教练用《少年连环拳》的攻防逻辑雕琢动作劲道,笔者则将武术术语转化为学生秒懂的口令;教练示范"提膝亮掌"时带起的衣袖破空声,让那些总缩着肩膀的男生突然懂了什么叫"立如松";那些曾让老师们头疼的散漫震脚声,在教练一个"脚踏山河"的示范中忽然有了刀劈斧凿的脆响;教练用重复练习训练学生动作熟练度时,笔者同步用小组竞赛激活练习热情,教练们也开始重新理解"效率"的定义。这堂拓展课便成了连接两种教育智慧的桥梁。在双师制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的动作也由刚开始的照猫画虎变成了后面的有板有眼,武术水平也提高了一大截。在每年举行的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武术操比赛中,我校的武术操展演团队的学生们穿上整齐划一的武术服,能够跟随音乐做出规范高标准的武术动作,也常年取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武术传统文化正以更立体的方式浸润校园。

 

4创新赋能:武术剧的跨学科创编

枯燥的武术一定不是学生所想要的,为了在武术教学上进行创新,笔者开发创立了以武术剧练习拍摄为出发点的武术社团——武韵堂。

区别于传统的武术防身术课程教学,因为防身术是比较难以进行真实测评的学习内容,因此在设计之初,笔者把学习的最终目标定成了拍摄一部微武术剧。学生们在最终目标的引导下立刻产生武术学习的兴趣。开始阶段带领学生学习基础的防身术技术,包括出拳的进攻和格挡,如直拳,勾拳,摆拳等;除了掌握鞭腿、弹踢、蹬踢等踢法的进攻和防守技巧外,还需要学习地面技巧中的抱腿摔、过肩摔等摔法。不仅要注重进攻,也要重视防守。主要的学习方式是由教师进行示范,然后进行两人或多人的合练和研讨。笔者会对每个学生的动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学生在掌握动作技能之后,最重要的是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需要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内容进行攻防小组合创编,自主设计5~8个动作的攻防套路并进行展示,在集体观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价,学生们的创意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武术剧的原始动作。这一部分很大程度影响了后面武术剧的质量和表现效果。

最后就着手于武术剧的编排和拍摄。首先需要同学们创设武术剧的背景和故事情节。笔者与学生一起对剧本进行修改和润色,敲定故事情节、各部分的演员分工和台词。在拍摄的过程中,大家不仅学习了拍摄镜头的设计技巧,还对武打动作进行了再次精益求精的提升。将拍摄好的视频进行剪辑和整合,有了初稿之后,笔者与学生一起进行观赏和评价,对不足和欠缺之处进行补拍,最后配上背景音乐特效,防身术课程的最终作品武术剧就完成了。

结尾:

武术剧的创编实践让防身术课程焕发出跨学科融合的生机。当镜头里的招式被赋予角色灵魂,拳脚功夫便化作流动的文化叙事。学生们在镜头前翻腾的不只是身体,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解码——那些曾刻在拳谱里的攻守之道,正通过学生们的镜头语言,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新的传承光芒。

 

三、结论和建议

1、做好校武术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针对具备武术功底的学生,应当进一步加强动作规范;而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则需要先夯实基本功,打好坚实的基础。做好每个年级的武术学习内容划分与训练,做到一学期一套一专:一学期学习一个武术套路,并做到完整掌握、动作规格到位。为了提高学习和理解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动作分解得更细致。例如,将并步对拳分解成三个步骤会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对动作进行有效拆分和教学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大提升。

2、做好武术社团的日常训练和价值导向

在武术社团学习内容的设计中,不能忽视学生日常武术动作的练习。良好的动作是之后武术剧优秀镜头的保障,并且在武术剧编剧时要引导学生发现武术除打斗之外的,能够引领人积极向上、具有家国情怀的学习价值。

3、鼓励学生自主创编,加深武术理解和掌握

学生通过实践自主创编攻防技巧,可以更好地展示和发展个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武术基础以及个人习惯的帅气动作进行参考、改装,增加了之后学生套路展示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攻防来源于合练,多人的团结协作也让学生们抛弃了传统的武术单练的场景,课堂学习探索氛围浓厚。

随着“双新”的推进,相信会有更多的武术爱好者积极参与学习武术,推广和发扬武术文化,从中获得强身健体的效益,并让更多人受益,同时使师生从根本上感受武术文化和武德精神给予生命的精彩强大与富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国务院办公厅。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年)[Z]. 2020-08-31.

[3] 王建华, 李金龙. 武术文化传承的学校路径研究[J]. 体育科学, 2019, 39(12): 56-63.

[4] 刘文武. 学校武术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改革策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 45(7): 89-96.

[5] 张云崖, 王岗. 校本课程开发视域下武术特色学校的实践模式[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0, 54(3): 72-78.

[6]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 中国武术发展报告(2021)[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