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徐汇区建襄小学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在已形成的学校德育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聚焦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确定了具有“设计力”、“共情力”、“交响力”的优秀建襄学子作为德育导向,积极探索德育新实践,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设计开发了“JX”德育课程,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关键词】 核心素养、设计力、共情力、交响力、德育课程
一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德育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回应时代的需求
围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文件精神,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以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德育目标为导向下,建襄小学德育课程运行系统将如何在保持原有“严谨务实”的基础上,坚持立德树人,以服务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目的,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情感养成,注重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面向未来生活,成为了学校顺应时代发展,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依据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
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小学,有着光荣办学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学校在新一轮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学校发展目标——秉承“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办学理念,依托师德高尚、富有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将学校办成一所师生发展“和而不同”,学校课程“丰富生动”,校园文化“以情化人”的具有“徐汇气质、上海风范、世界眼光”的区域内一流的新优质学校。
我们认为,以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德育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优良的品德,构建学校德育课程顶层设计对学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依据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辖区地段,家庭教育基础良好。学生向往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追求主动的学习和交往,渴望参与体验社会生活。但学生对学校德育课程的评价是:学校提供的课程较为丰富,但课程选择性不高,实践体验较,学习兴趣不够强烈。
因此学校提出:在“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以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德育目标为导向,将建襄的学生努力培养具有“设计力”、“共情力”、“交响力”的优秀学子作为德育导向,旨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获得成长的惊喜,与核心素养、未来培养人的观点不谋而合。
二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德育目标
(一)学校德育总目标
秉承“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办学理念,以“坚信、精心、惊喜”为核心的“JX”德育理念,以德育课程建设为核心,依托师德高尚、富有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为保障,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加强学科整合,协同家长、社会资源,注重学生的经历和体验,通过多元评价,逐步培养“设计力”、“共情力”、“交响力”的优秀学子,并力求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生存和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小公民。
(二)“JX”德育理念阐述
“JX”两个字母是代表了建襄小学的一贯的德育理念,指价值取向、方法指向、目标导向。
坚信(价值取向):坚信每一位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坚信每一位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坚信每一位孩子都有闪亮的优点。
精心(方法指向):精心设计好每一次活动;精心营造好每一处环境;精心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惊喜(目标导向):让孩子们在每一次德育活动的经历都体验到收获、成长的惊喜。
(三)聚焦“三力”培养的德育内涵:
“设计力”、“共情力”、“交响力”——即“三力”是三大全新的思维能力。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根据学校实际,学校重新表述了培养具有“三力”的建襄优秀学子目标内涵:
设计力:即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具有科学规划、统筹思考、创意解决、有效推进、审美表达的能力素养。在建襄的育人目标中,主要指向学生作为个体的自我感知、自我建构、自我完善。
共情力:即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察觉自我、感知他人、换位思考、建立理解、产生共鸣的能力素养。在建襄的育人目标中,主要指向学生与他人作为独立个体之间的体察、沟通、理解。
交响力:即培养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具有合作分享、和谐融入、协力共赢的能力素养。在建襄的育人目标中,既指向学生作为个体处理与集体及社会关系中的主动参与、和谐融入、积极贡献,也指向学生具备跨学科学习、联结性思考、综合性创生的高阶能力。
(四)聚焦“三力九维”培养的德育分目标
根据培养具有“设计力”、“共情力”、“交响力”的建襄学子育人总目标,学校围绕“三力”设定了低、中、高年段的“九维”德育目标,具体解析如下:
1 低年级:善于思考、懂得倾听、学会欣赏
符合最基本的价值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乐于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思考;初步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技巧,懂得倾听、并学会欣赏。
2 中年级:善于统筹、懂得体察、学会融入
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等实践体验中提高学生的统筹协调能力,在与伙伴交往中能相互融合、懂得体察他人。
3 高年级:善于规划、懂得感恩、学会共生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懂得感恩,增强责任意识、理想信念教育。善于在课堂与生活中了解目前的学科学习和未来生涯发展的关联和影响,依托体育与劳动教育,艺术与人文教育推动学生在与他人交往、合作中在懂得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赢。
三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德育课程内容设置及说明
学校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把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五大板块内容进行了校本化的建构与实施,进一步完善了“三力九维”为核心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1 强化学科德育课程
学校将德育目标融入到语、数、英等基础性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学校分年级开设了专题教育、班团队活动,在班队活动中,安排了4—6课时校本读本《新三字经》教学。
2 开发活动德育课程
1)节情教育
节情教育是建襄全体学生参加的限定性拓展课程,课程是由传统节庆日加上大队部自主设计的活动共同构成的。
2)快乐“1+8”活动
学校的快乐“1+8”课程是指,在小学阶段,每一年,经历一次成长仪式;每一年参加两次春秋游、两次社会实践、两次假日活动、两次家长课堂。
3)兴趣拓展课程
兴趣拓展课程——学校少年宫,是每位学生参与的自主性拓展课程。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广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了“艺海拾贝”、“科技天地”、“运动健身”、“博学多才”四大类60余个科目。
4)家社教育
学校注重整合各类资源,努力引入家长、社会资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来自成年人和社会的关怀,在与他人交往、合作中懂得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赢。
(二)德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1 传承中创新校本德育课程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育人导向,根据办学特色、育人目标、课程传统、学生兴趣及发展需求,适时打造了传承历史文化与优秀传统美德的《新三字经》、《京韵润襄童》等课程。2007年,学校开设了《新三字经》校本德育课程,此课程在1——5年级共分为“学礼仪”、“爱学习”、“赞山河”、“承文化”和“立志向”五个主题。十年过去了,学校对原有的新三字经进行了新的调整与修改,使其更增强时代感和时效性。
课堂上,教师们组织学生采用阅读、演讲等各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了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国悠久文化之魅力所在;课堂外,教师组织学生前往龙陵参加成长仪式……学生被《新三字经》中众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深深打动了,铭记于心,见诸于行:每逢节假日,学生主动为社区、阳光之家、敬老院老人做好事……学生用行动展现了学校德育的总目标——逐步培养“设计力”、“共情力”、“交响力”的建襄学子。
2 体验中推进德育活动课程
1)整体推进 分类实施
学校活动的德育课程内容非常丰富,通过整体推进、分类实施有效落实。如:“节情教育”是建襄小学全体学生参加的“必选”限定性拓展课程,课程是由传统节庆日加上大队部自主设计的活动共同构成的。其中,节日课程系列化是大队部“节庆教育”一大特色,该课程是建襄小学弘扬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大队部以传统节日为基础,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进行道德教育。例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开展祭英烈活动,使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节日课程中蕴含的文化知识,运用有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适时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在活动的设计上大队部渗透“三力九维”的德育理念,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享受团体合作、互帮互助的乐趣。
2) 自主探究 重在体验
学校的德育课程主题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专长,尝试打破学科界限,跨学科学习, 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善于思考、统筹、懂得倾听、体察、学会欣赏、融入等能力,进而培养培养“设计力”、“共情力”、“交响力”的建襄学子。
如:学校在三年级“今年我十岁”成长仪式德育课程中开展了《遇见未来的自己》职业体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整整二个多月时间,学生们通过调查问卷,认识了自己的兴趣,思考兴趣和职业的关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根据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学科的教师打破了学科界限,分领域进行了分学科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探索职业精神。例如:学生通过阅读名人的事迹或故事,感受了职业精神;通过探索实验项目,体验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寒假中,孩子们以雏鹰小队的形式,根据自己选择的职业领域与小伙伴合作,共同完成一次访谈、一次体验。整个活动结束后,每个孩子在不同学科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求职简历;自主选择或用画文同步方式绘制《未来的我》、或用演讲的方式表达《遇见未来的自己》、或用模拟招聘会、或辩论赛方式呈现自己对于职业世界的认识。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在设计中学会了统筹,周密思考,在活动中学会团结协作,大胆表现,懂得体察,学会融入。
3 家社助力 形成合力
学校地处隶属天平街道,总体上家长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期待普遍较高,基于此,学校组建了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完善了家委会工作机制。同时把家长资源引入学校的活动,发挥家长的作用。如:学校系统设计了“建襄小学亲子60分课程”;邀请了家长驻校办公,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的全过程;开设了“家长课堂”……
4 社校合作 助力教育
学校充分分析并整合利用了社区、协作单位的教育资源,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及课程目标,努力在国家课程的设计、实施及评价方面进行校本的尝试与突破。自然学科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手设计“走进中科院”学科探究课程;美术学科与中国上海画院联手开发《新苑新苗》校本课程;音乐学科在上海音乐学院指导下开发《器乐教学》校本教材;四年级“漫步天平”亲子定向寻访根据社区中的名人故居……同时,学校还与中山医院、五官科医院等多方联合,开发、设计兴趣拓展课程,不断增加德育活动课程的选择性。
5 多元评价 促进发展
学校在培养具有“设计力”、“共情力”、“交响力”的襄园学子的育人目标引领下,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切的课程展现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兴趣拓展课程着重采用表现性评价,通过完成《建襄小学拓展型校本课程学生学习评价表》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在节庆教育、快乐“1+8”活动,家社教育课程上,学校关注评价的多维与有效,通过《善行知礼,童心飞襄》成长足迹册、“飞飞币”的收集及兑换,以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表现为主要依据,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
(一)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建襄小学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每一项环节和各个要素努力与学校办学理念及培养相关联、相匹配、相衔接,体现育人价值,使学校德育工作更迈向专业化、规范化、时代性、发展性。但在实践中,深感学校现行的德育课程如何能更充分、清晰、明确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形成一套丰富而有逻辑性、联系性、时代性的德育课程体系,部分活动德育课程的开发如何走出瓶颈,不断地在将来开发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课程探寻新的思路,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二)需要更加个性化、精准性的评价保障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套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课程实施尤为重要。学校德育评价能够为确保德育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保障。学校将积极探索系列的相应课程实施和评价策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内化,指向每一个学生适切的发展,成就更加好的自己。
五 参考文献:
1. 李东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2)
2. 顾明远 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 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3. 杨九诠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4. 夏雪梅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上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
5. 周凤林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实践案例》【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
6. 【美】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M】 浙江 人民出版社,2013(5)
7. 教育部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J】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19(6)
责任编辑 江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