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色高中美术作品个性化反馈指导的实验研究报告
紫竹园中学 毕因心
一、问题的提出
艺术类高中学生的美术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为主。以艺术类高考为主要目标,其内容分为素描,色彩,速写三门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的从零起点的基础教学到考前强化训练等一套完善的教学训练体系。在这长达两年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美术作业来巩固教学,提高学生绘画能力。但在长期的作业批改和学生反馈中,我发现了很多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也发现了艺术类教学中诸多无效训练的原因所在。如何解决学生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绘画训练在不受教师监督的时段也能体现出高效,如何通过美术作业来解决不同学生美术学习上的问题,是本课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目标。
1、学生作业的统一布置和批改,忽略了学生作为不同个体在艺术学习上的个性。
长期以来,共性化指导是艺术类教学指导方式的主流。学生是不同的,但教师给他们的学习任务和指导方式都是相同的。绘画所讲究的熟能生巧,是正确绘画方法下的融会贯通,而不是问题作业量的堆积。如果学生每天,每周通过作业去重复绘画上的问题,那就变成固化缺点,效果适得其反。而这恰恰是现在艺术类高中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生绘画技能的提高变得缓慢。
2、美术作业只有打分,忽略了真正带给学生的指导和反馈。
老师根据作业质量会给学生A.B.C.D,或者一个具体的得分作为对作业质量的评判。即使老师内心很清楚得分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但由于美术作业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在教师不分析对比的情况下,对很多学生而言他们并不清楚自己作业的问题在哪里,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学生淡漠成绩,老师随意批改的局面。所以,作业的打分,在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之分的艺术类教学中不能算作最有效的反馈指导。
面对以上局面,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给予不同的指导,给每一个学生开启一个个性化反馈指导的循环模式,是否会更有利于他们绘画水平的提高?
二、实验过程:
带着这个疑问,我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实验方法。我把班级的20名学生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10名学生。每一组学生的美术专业课成绩参差不齐。A组10名同学按照原有固定的作业模式完成每天的速写作业和每周末的素描、色彩作业。B组的10名学生,我将他们的速写、素描、色彩作业进行个性化反馈指导实验。两组学生作业模式具体区别如下:
A、B两组学生作业模式表格:
A组 | B 组 | |
作业内容 | 给十个人布置相同的作业,每天变化。 | 第一次十个人相同,之后根据每个人的作业情况分别布置不同的作业。 |
作业完成方式 | 完成,上交。 | 根据上一次作业的指导内容来完成新的作业。 |
作业指导方式 | 批改、打分、下发作业。 | 以作业为起点,为不同学生给出改进画面的个性化反馈指导。下发作业,并根据上一次作业存在的问题,给学生布置个别化作业。(作业不一定要打分) |
B组学生个性化反馈指导循环图:
我的实验首先从学生每天都要完成的人物速写作业入手。作为为提高绘画中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的重要训练项目,人物速写是艺术类高考中常见的项目之一。相比素描,速写更能间内直接观察出一个学生造型能力,以及整体控制画面关系的能力。画好速写必须要大量练习,注重积累,速写找对方法进步很快,但是一直不画退步也很快。行内有句话:速写一天不画自己知道,两天不画老师知道,三天不画全年级都知道了。所以每天的速写练习是艺术类高中生最常见作业形式。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画速写,老师每天也要批改速写作业,无效作业很多时候集中在速写这门学科。以速写作业作为实验的主要内容也相对比较容易对比出效果。所以我首先把两组学生半个学期的速写作业进行了对比。
A组实验案例:
首先是第一组的实验情况:这一组的作业模式基本遵循了艺术类高中一直以来的速写作业模式:即每天所有组员统一画一张速写画照片,根据速写能力的高低画单人或者双人组合。所以第一组的学生每天的速写作业,除了让自己的手感不生疏之外,似乎没有什么绘画技法上的实质性提升了。就算是老师给了作业效果较差的学生一个D,该学生下次交来的作业并没有明显变化,因为一个比较差的成绩,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改变就是改变了他们下一次作业的绘画态度,但就算是绘画态度上的端正,也掩盖不了他绘画技法上的拙劣。
例如下图是A组成员曹××整个3月和4月具有代表性的速写作业,王××的速写在全班属于中下水准,一直以来陷入画面平庸,画面缺乏亮点的绘画瓶颈里,可以看见无论老师给了多少分,两个月以来他在作业效果上没有任何变化,其实这是很多美术老师比较苦恼的一点,即该学生既没有不认真画,也没有认真画,即使认真画,也不明白自己哪里画得有问题。
下图是A组成员徐××三月和四月的两张速写作业,三月的一次速写作业构图太小,老师提示了构图太小,一直到四月份,她的作业依然是构图太小。老师对作业的批改和提示,学生因该是明白的,她完全知道自己画得太小,但作为零起点的学生,她的速写基础很薄弱,老师如果不详细告知她要改变起稿定位的位置,不做改变构图的步骤示范,她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把构图画大的。所以徐××在两个月每天的速写回家作业中,始终面对同一个问题,始终重复发生同一个错误,在不停的练习中,她反倒是让构图问题变得异常顽固和难以改变。
A组实验结果:
A组的所有成员,面对相同的作业,成绩始终保持着一样的档次。基础强的学生并没有突破自己,基础弱的学生也始终没有明显的飞跃。他们每天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去完成作业,通过老师的打分,大部分同学也无法突破和提高,小部分同学甚至通过无效演练使得画面错误得到了重复和牢记。
B组实验案例1:
以B组成员李××的速写作业举例:我第一次布置的作业是两个人物组合的照片写生,在三月一日的作业中,我对她的作业进行了第一次的个性化反馈指导,指导内容如下:1,两个人物的前后关系拉不开,画面平均化,缺少主次。给出两种拉开人物前后关系的方法,分别是减弱后方人物粗线条的浓度和加强前方人物下半身服饰的色块,并作简单示范。2,人物眼神要往一处看,不要出现对眼的问题。并在作业上作放大的眼睛部分示范,让学生能清楚看清眼白,眼珠,虹膜三者的关系。(作业效果和批改情况见下图)
在3月3日的速写作业中我们可以发现,前面人物下半身的色块已经得到加强,后面人物身上的粗线条已经弱化,两个人物已经出现明显主次关系,眼神也都往一处看,此时我给出了第二次个性化反馈指导,内容如下:前后人物头部的线条拉不开空间,前面人物面部线条和细节要加强,后方人物的面部线条适当弱化。并对前方人物的线条力度做了示范。(作业效果和批改情况见下图)
于是在3月20日的速写作业中,我们看到两个人物面部出现了空间的前后关系,后方人物的五官故意得到弱化,而前方人物的眼神和帽子等细节作了精致刻画。此时我做了第三次的个性化反馈指导,内容如下:前后两个人物的鞋子缺少虚实关系,后方鞋子细节要减少,前方鞋子的鞋带,鞋孔,中底都要作认真刻画。(作业效果和批改情况见下图)
在3月28日的作业中,我们看到两个人物不仅双脚的前后关系明显拉开了,而且前方人物一前一后两只脚也有了虚实关系。而且这张作业中两个人物头部的前后关系处理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头发的处理,虚而不空,实而不死。(作业效果见下图)
在之后的速写作业中,李一直没有出现过相同的问题。我们对比3月3日的第一次反馈指导,李××同学用一个月的时间,三次个性化反馈指导,顺利解决了双人组合速写中,前后两个人物缺乏虚实,主次关系的问题。
B组实验案例2:
B组成员陈××是班级速写基础中等的同学,线条缺乏变化,人物形象呆板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于她的每一张速写作业中。在第一次的反馈指导中,我给出了人物腿部和手部添加粗线条,以及速写中让形体产生强烈光影关系的方法,我给出的指导性建议是:可适当结合一些明暗关系,使画面效果通更为生动醒目。(作业效果和批改情况见下图)
经过几次指导和反馈的循环,在3月21日的作业中,他的速写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粗细浓淡不一的速写线条让她的速写看上去生动,立体了很多。(作业效果和批改情况见下图)
B组实验案例3:
B组成员叶××和李××一样,是班级里速写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她有较强的造型能力,但速写线条僵硬缺乏变化,画板死板是她速写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在2月28日的作业中,我给她做出了第一次的反馈指导,内容如下:适当减弱轮廓线力度,加强线条的粗细浓淡变化。并给出了简单的示范,标注了一块局部区域所有线条的浓淡变化示意图。(作业效果和批改情况见下图)
在她一周后的作业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她的线条正刻意变得非常轻非常淡,甚至淡到不太符合考试得要求,但我没有阻止她这样完成作业,因为她是在往恰到好处的线条迈进。
在她这样画了几周后,在3月20日的作业中,我给出了第二次反馈指导,内容如下:可适当加强主体人物线条的强度,并加强上下半身的色块对比。并作了前方人物下半身加强力度的线条示范。(作业效果和批改情况见下图)
由于我的要求是在线条减弱力度的基础之上再加强力度,所以在下周的作业中,叶××的速写线条达到了有轻有重,变化多端,恰到好处的地步,整体画面的格调轻松了许多,技法得到了显著提升。(作业效果见下图)
B组实验案例4:
随后我针对学生的色彩作品又进行了新的实验,色彩这门学科考察的是学生对于色彩关系的把控能力以及用色彩去造型的能力。比较典型的是B组成员姜×同学,她的色彩基础比较一般,画面色彩关系不明确,画面灰暗是她一直以来的典型问题,作为第二组的成员之一,在三月四日,我对她的一次色彩回家作业进行了个性化指导,内容如下:把画面上的不锈钢盖子,不锈钢的反光面都提亮,画出完整的不锈钢把手。整块蓝布,整块白布提亮一倍。背景降低纯度,少加黄颜色。画面中的苹果,番茄,农夫山泉瓶子等红色物体都把受光面提亮。然后要求她回家把这张作业按照要求重新画一遍。
(作业效果和批改情况见下图)
由于之前刚画过一遍,所以姜同学对画面所有区域的调色方法都留有印象,所以我指出需要提亮的色块,她都能比较准确地去改变色块的颜色。所以下周一该学生交来的作业如图,画面的整体明度提升了很多,画面效果果然好了许多,此时我做出第二次反馈指导:请在下次色彩作业也保持这样的画面明度。背景颜色趋于合理,但纯度还是太高,提亮降纯。不锈钢周围的物体明度尚可,但塑造过于简单,过渡面的笔触不够充分,请用同样的色彩明度画出一张冷色调不锈钢蔬菜类静物组合。在这次反馈指导中,要求学生以之前那幅画的色彩明度为标准,同类静物为题材,画出一副不同色调的作品。
在姜第三次交上来的作业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在一个统一的冷色调中,画面的色彩明度得到了提升,不锈钢物体的反光质感,蔬菜的细节刻画也都有了更精微的表现。姜在接下去的课堂作业和回家作业中,基本已经解决了此前一直改不掉的老问题。
B组实验结果:
B组的所有同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绘画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面对自己的作品,他们每一位同学都寻找到了突破口。
三、实验过程的分析讨论:
1、个别化指导的一般流程
(1)艺术特色高中美术课堂常规个别化指导流程
目前很多美术高中生源大部分在美术基础当年处于“零起点”状态,怎样在时间有限的高中阶段,准确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最有效的教学和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果,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是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美术高中的专业课教学是在画室进行的,老师一般会按照集体授课和个别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学。教师会统一作示范,配合对关键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学会新的绘画技能。然后在集体作画的环节,一个班的学生通常会按照绘画能力的高低被分为几组。教师通过给每一组的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使得不同的学生解决课堂作业中出现的不同的问题,以点带面,促使全班绘画能力稳步提高。应该说,在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就在老师眼皮底下,一个控班能力强,教学能力出色的老师,会是学生始终跟着他的步伐走,所以说,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指导是在老师监督之下完成的,他的效率一般能够得到保障。
(2)从课堂个别化指导到回家作业个别化指导的转变流程
在艺术类高中,美术回家作业长期以来是不受教师监管的。由于全程独立完成,而且学生绘画能力和学习态度有明显差别,导致了相同的作业,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其实学生美术作业之间的差异过大,是对全班成绩提升不利的。我觉得,面对作业内容,教师一直集体批改打分,他们的作业效果将会出现不可控的局面。美术作业的个别化指导模式成败取决于教师是如何安排每个学生的每次作业的,而个性化的反馈指导让学生的作业不再是一天天独立的,反馈循环让几次作业形成一个单元,集中解决学生画面上的几个典型问题。
2、两种指导方式中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有效性分析:
(1)艺术类学生自身美术起点的各不相同决定了只有采取个别化指导方式才能起到针对性解决画面问题的作用。
一般来说,艺术类高中的学生在美术专业课的学习上分为一下几种:
从小就喜爱画画的,对画画有浓厚的兴趣,并从小就接受正统的美术专业教育。
对画画没有任何兴趣,也没有较强的绘画天赋,为了高考被迫学习美术专业课,进校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美术训练。
进校前没有美术基础,但对绘画感兴趣,有一定的绘画天赋,但未被激发出来。
面对这三类学生,我们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时都会把他们进行分层,每一类学生的课堂训练内容往往会不一样。例如基础差的孩子高一时会先从最简单的削铅笔开始学习,有基础的孩子一开始就会安排他们进行光影素描的写生。但问题在于,我们在课堂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小班化教学模式,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但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我们往往就是随口一句:回家作业一张素描一张色彩两张速写。在批改作业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得打一个勾,给个分数,写一个日期,或偶尔写上一句评语。所以说A模式其实是一种蜻蜓点水试的指导模式,虽说给每个学生布置相同的美术作业,有利于教师用同一套标准去评价,但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艺术学习的评判标准的非唯一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指导一道数学题一样有固定的解法,学生的问题也不可能集中在一个点上,可以统一解决。不同学生的同一画面各有各的问题,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带着同一个问题去完成每天不同的画面。所以B模式就好比给每个孩子拟定了一套提高画技的个别化指导方案,完全针对每个孩子自身特性入手解决问题。
(2)作品的个性化反馈指导让学生从同学间的比较转变为同自己的作品间的比较。
在A模式中,老师会按照评分标准,给每张作业打分,分高的表示完成效果较好,分低的表示完成得不好。老师也会在课堂上表扬分数较高的作业,批评完成得不好的作业。但一个从小学开始画画的学生,和一个高一才开始画画的学生,用同一套评分标准,其实会造成学生心态上巨大的差异。基础好的学生会觉得获得好成绩比较轻松,在那么多基础差的学生的衬托下,他不必花费太多作业时间就能取得理想的分数,甚至会被老师公开表扬;而基础差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零起点开始学美术,而那些分数高的同学比自己早学那么多年,自己分数低他们分数高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即使自己花比他们多几倍的时间去完成作业,也无法达到他们的分数。这种以攀比作业成绩评判学生学习成果高低的作业模式,不管对于基础好还是基础差的学生来讲,周而复始,都会造成他们对作业的厌倦,散漫情绪。另外,在模式A中,学生甲乙都是班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在同一次作业中都获得了A-的分数段,但是A-说明画面仍然有不足,但甲乙两个学生由于绘画特点上的不同,他们画面存在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一个A-所传递出的信息,只能是告诉他们这个成绩在班里属于比较好的,但对他们起不到什么指导作用。
而在模式B中,首先不同美术基础的学生作业内容是有区别的,基础较强的孩子面对难度比较高的作业,会觉是一个挑战,自己需要用更高的专注力去完成自己的作业。基础弱的孩子会觉得压力比较小,因为基础强的孩子和自己画的内容不同,不会拿来做比较。其次评分标准也会不同,个性化反馈指导,教师针对一名学生一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为其给出独立的批改和反馈,设定专门的目标。学生每次作业需要做到的是和自己之前那一次作业进行比较,而不是和全班同学进行比较。学生每天拿起画笔画作业时,能获得什么分数段已经不重要,他们要做的是按照老师给出的反馈指导去战胜自己,让自己每一次作业要画得比之前那次更好。在模式B中,学生已经从自身和全班的作品比较转变为自身和自身的作品比较。
(3)两种指导模式有效性分析
模式A是艺术类学校最常见的作业模式,给不同的学生相同的作业,实验证明其优点是便于用统一的标准来对作业进行评价,能够横向比较出全班不同学生之间绘画能力的差异。但对于回家作业来说,这种差异学生往往是未知的,也就是说老师不可能利用美术课时间每次都全班讲评作业,学生也就不知道自己与其他同学作业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而最为关键的是,模式A对学生个体而言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容易走入学生随意完成,教师随意批改的死循环。
模式B是一种新颖的作业模式,通过作业反馈给每个学生分别布置不同的作业,继而通过再反馈重新布置新的作业。实验证明其优点要明显大于模式A,该模式将美术作业的模式从全班一锅粥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针对每个学生对号入座,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作品改进方案。通过学生对方案的实施与教师的作品反馈相结合,逐步解决学生绘画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将学生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相结合的作品指导模式,或许作品的评价没有了一个全班统一的标准,但的确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四、结论
事实证明,在艺术类高中美术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中,我们常用的模式,起到的是一个学生绘画能力的保温工作,对提高学生绘画技法的作用收效甚微。而对作品的个性化反馈指导,能真正对症下药,更有效的解决学生画面上存在的问题。
但这一结果,又对我们广大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个性化反馈指导是建立在个别化指导的模式上的,这就需要美术教师有更强的尽业心和奉献精神,利用课堂,甚至课余时间去进行作业反馈。毕竟统一布置的作业,加上蜻蜓点水式的批改,的确让教师的负担变得比较轻,但或许我们改变一下思路,调整一下指导模式,就能完全改变学生作品的效果,改变我们自身观念的同时,也改变学生的作业观,把回家作业的效率提升到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