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双新”指的是新课程、新教材,“新”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它强调立德树人,强调素养指向,强调让学习真正地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核心素养设计单元教学,引导深度学习。以“艺术提高生活”的单元项目化活动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引导其运用不同设计元素、艺术语言与形式探寻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性,合作完成单元任务,从而构建“德育为先,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双新”;“德育”;“艺术提高生活”;“单元项目化”
“双新”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意味着讲授中心向实践中心的转变,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思考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启发式的问题链设计和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项目式学习,实现深度理解”的课程要求下有的放矢,让“学习真正发生的高中艺术教学实践”得以全面开展。
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对高中生未来发展具有结构性支撑作用,其影响渗透至职业竞争力、社会关系网络、终身发展潜能等核心维度。因此,需要在教学设计中运用中华优秀艺术文化和世界多元优秀艺术文化进行德育渗透,让资优生产生情感体验并积极思考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开阔的世界观、自豪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在当前的学校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教学方式难以动态地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层次较浅。如大多数教师采用PPT课件开展教学,但在对学科中疑难知识的深度理解,对复杂问题的系统探究、体验感悟和激发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多场景、全流程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育人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变革传统的教学组织结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信息传递方式,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和创新的学习者。通过不断突破和迎接这些挑战,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艺术学科领域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
一、学生的学情分析
(一)以大单元教学指向深度学习
2000年课程改革以前,强调“双基”,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000年以后,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15年开始,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这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解决现实生活复杂问题情境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促进其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逐渐深入学生内心。在此基础上,建立在“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项目式学习,实现深度理解”“让学习真正发生的高中艺术教学实践”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参考。又因学生在初中艺术课堂上已经对于情景剧创演设计、配乐设计、舞美设计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九年级第一学期-艺术-沪教育-第三单元的单元综合活动中有关于编演舞台剧知识的学习、九年级第二学期-艺术-沪教育-第二单元的单元综合活动中有关于配乐知识的学习、九年级第二学期-艺术-沪教育-第四单元的单元综合活动中有关于舞台声光电知识的学习等)。这都为我“献礼上海中学校庆160周年--为校歌设计情景剧”项目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学习平台提升综合能力
上海中学优渥的艺术空间与完备的硬件设施,通过艺术课程、艺术发展课、艺术活动构建了完善的艺术教育教学发展体系,营造高雅的校园艺术氛围,为开展艺术“双新”开展项目化活动提供了有力而丰沛的条件。
在《艺术提高生活》单元活动设计中,我的单元任务是献礼校庆160周年--为校歌设计情景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情景剧的创演设计、配乐设计、舞美设计,以拍摄视频或现场展示手段,进行表现,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在电脑音乐制作发展课上学到的音乐理论、音乐创作、音乐编曲、音乐录音、音乐混音、数字音频工作站、母带处理等知识以及在艺术节班级语言类节目创演中,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沟通技巧、表演技巧、剧本创作和改编技巧、团队协作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综合再一次提升前提下结合本人的艺术课程有的放矢、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课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艺术的实践能力以及艺术表现力。这为我本节课的开设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从校园生活中找寻德育素材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主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深刻阐明新时代文艺源于谁、为了谁、属于谁的问题,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本课程的创作出发点基于新时代文艺发展的要求,宣扬了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的同时发挥学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属于新时代的文艺作品,对学生有思想政治的教育意义。时代在变迁,立足于上中学子,以“双新”为背景,坚持从校园生活中找寻德育素材,在保证学生有足够兴趣的同时弘扬民族精神、锤炼学生思想内涵。
(二)以真实情境关联学生生活
新课程方案培养目标中指出:“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其目的是使学习活动能“注重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关联,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追求真实性学习。而课改中的“情境”主要指与学生学习相联系的个人情境、社会情境和职业情境等真实情境。其中“职业情境”即“像专家一样思考”,让学生学习、体验该职业专家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创设联系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采用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工具和方法过程进行研究,并完成作品至关重要。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转变成师生教和学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如我这节课关于校歌《龙门发轫》的情景剧剧本创作就是根据上海中学(曾用名:龙门书院)真实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真实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上海中学校歌《龙门发轫》作为学生常常挂在嘴边的红色歌曲,围绕其设计情景剧,能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引导学生作为主体为校歌设计情景剧,在这过程中切身体会并学习上中校歌中蕴含的“淞沪精神”。通过模拟淞沪会战前期上中学子的爱国行为,设计相应的角色、情节和冲突,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历史情境的同时布置相关任务,如分组编写剧本、准备道具、选定演员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在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教师需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提供历史背景资料、解答疑问、指导表演技巧等,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丰富剧情和人物形象,力求打造一部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情景剧。旨在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总结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价值判断能力。
三、新时代德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
现在的中学生出生在物质极度丰富的和平年代,成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他们思维活跃,价值多元,文化多样。面对爆炸式无序的信息,他们需要主动筛选、辨明真伪、判断价值,发现和利用真实、准确的信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长知识见识,形成信息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同时,在数字环境中,始终保持对国家的热爱、对法律的敬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保持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切实承担起责任。复杂多元的环境更加考验学生的能力、定力和毅力,因此高质量的德育活动要把握时代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要在真实的物理空间完成,也要在虚拟的数字空间实现。立德树人工作成效,不仅要经受线下教育的检验,也要经得起线上活动的考量。发挥学生主体性德育模式,运用榜样示范法和实际锻炼法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校歌情景剧设计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配乐中灵活运用AI生成软件以及音乐制作软件,凸显了高质量德育的时代性。
(二)以现代审美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以《艺术提高生活》课堂教学为例,本人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素材进行引导环节的讨论,从改编红色经典,唤起当代共鸣的角度出发,引发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当前,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在当代社会彰显出影响力与时代价值?红色舞剧如何守正创新,以现代审美弘扬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在这些问题上,《永不消逝的电波》都给人以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几年来,文艺创作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便是令人惊喜的收获。正如总书记所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不绝的电波传递着信仰的伟力,穿越时空震撼着我们的灵魂。它以催人泪下而铿锵有力的艺术呈现方式让我们铭记:长河无声奔去,那爱与信仰依然滚烫!这部作品的红色守正创新,以现代审美弘扬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的价值观和我本节公开课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站在新时代中学生的角度弘扬先辈伟大精神的单元任务(为上海中学校歌创作情景剧)有异曲同工之妙!用《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教师引导环节,与德育教学环节中榜样示范法完美契合。
四、素养培育视角下的跨学科融合
(一)“双新”背景下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跨学科课程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理解科学技术理念和使用数字化工具能力、思维想象力、独立学习能力、与人相处技巧的培养。跨学科课程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不仅向学生呈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方式,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还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发展。此外,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课程强调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验证自己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迁移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都能够得以提升。不仅能够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培养整体性的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同时它作为学科课程的补充与延伸,对提升学生学业质量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实施跨学科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双新”背景下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
以本人单元任务(献礼校庆160周年--为校歌设计情景剧)为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情景剧的创演设计、配乐设计、舞美设计,所涉及的跨学科融合较广,包括艺术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技术等方方面面。校园情景剧本身就是艺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需要结合音乐、戏剧、舞蹈等多个艺术形式来进行创作和表演;校园情景剧创演运用到了心理学理论,通过模拟人们的行为和决策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更好地处理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情绪问题;校园情景剧创演运用到了教育学知识,通过模拟历史事件、地理位置、政治场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地理、政治学科知识;校园情景剧配乐与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相互关联,探讨音乐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关系和影响,同时,音乐还可以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此外,情景剧配乐还涉及到计算机专业跨学科,主要包括AI音乐生成软件、音频处理、计算机音乐、计算机辅助音乐创作等,音频处理涉及到对声音信号的采集、处理、编辑和合成,这需要计算机专业提供技术支持,计算机音乐利用计算机生成、处理和演奏音乐,是计算机科学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校园情景剧设计的跨学科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和潜力,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素养。
五、结语
艺术是人类精神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各种媒体、语言、形式和技术的创造性过程,精心制作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质的艺术表达。艺术教育作为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根本上说是以弘扬真、善、美的价值观为中心,同时培养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意识,培养人们对美的深刻体会。因此,应充分利用当代信息化资源教育优势,着重突出研究性学习的趣味性、探索性、创新性特点。在“双新”背景下,强调立德树人,以素养为导向进行学科育人,打破原本单一的教学模式,重组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探索与素养目标和内容结构化相匹配的学习方式,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方式的变革,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单元项目式学习活动为教学方向,强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艺术实践来感受艺术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增强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协同进步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吕秋红.中学艺体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10-21.
[2] 宗钰.红色文化在中学德育创新中的着力点[J].教学与管理,2017(34):15-18.
[3] 陈艳茹.素养培育视角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2:20-42.
[4] 李金梅.基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跨学科课程整合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0):46-48.
[5]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 (01):3-25.
[6] 钟启泉.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J].基础教育课程,2021(11):5-20.
[7] 钱熹瑗.艺术学科利用空中课堂教学资源实现混合式教学的行动研究[M].2023: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