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乐理知识作为初中音乐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学生们理解音乐,提高音乐素养,丰富情感生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们掌握各类乐理知识是必需的。但在初中音乐学科中,乐理知识是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而非系统集中存在的,如何帮助学生归纳梳理乐理知识,提高乐理学习的效率,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本人成为音乐老师以来一直想要攻克的难题。本文中,本人将从实际教学出发,在教学的一些实际案例和反思中,对初中音乐课堂中乐理教学的知识布局、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讨,为提高初中音乐课教学发展和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乐理知识一直都是初中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了四个核心素养,分别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而乐理知识始终贯穿于这四个核心素养中,并且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涉及音乐编创内容的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两个核心素养中。
但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乐理学习内容在教材中并不是像专业音乐学习那样,成体系的呈现,而是通过作品作为载体,根据中学音乐课程的需要,点状分布,分散出现。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不同的单元学习内容和具体的音乐作品,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来兼顾乐理教学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同时,乐理知识有时也容易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产生壁垒,觉得理论的学习对于音乐课而言太过枯燥或乏味,导致在乐理学习的过程中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得不偿失。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本人在音乐课教学中一直致力于探究乐理的教学方式,找到让学生既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把乐理知识一同牢固掌握的方式,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后的总结和反思,本人凝结出了以下四点经验。
一、围绕学生知识架构,采用螺旋上升的教学模式
乐理教学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初中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具有一定高度,能够涉猎较为广泛且有一定难度的乐理知识,但知识点
难度的把握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教师而言依然是一个挑战。对此,《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上海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的内容要求就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例如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6-7年级)学段目标中就有要求:学生能选用合适的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编创与展示简单的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点在艺术课程标准的学业要求中也有着具体的体现(详见书中各学业要求细则)。教师则能够通过目标要求,反推出学生为了达到此类要求需要具备哪些乐理基础知识与技能。比如要让学生能够编创简单的音乐作品,就需要学生具备识谱能力;正确书写音符及节奏的能力;了解乐器的演奏特点及音色等。
同时在《上海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也针对初中音乐课中可以包含的乐理知识及掌握的程度进行了指导。比如针对音乐要素中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调式和声等就做出了不同学习水平的指导;针对识读乐谱、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基本技能也做出了不同学习水平的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基本要求中的内容作为参考,结合学生的学情酌情增减教学内容及程度。
于是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上海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为纲领,本人将课本中包含的所有乐理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及整合,放入了实际教学中。
当然,乐理教学不可能在一两次教学中就大功告成,所有的知识点也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知识点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依存,要牢固掌握必然要多次重复,螺旋上升。
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将六七年级的音乐课本教材中的单元内容进行分类划分,选取了其中较为有知识代表性的五个单元,按照其内涵的乐理知识难易程度进行重新排序,铺设进了音乐课的学习当中。五个单元作为乐理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分别内涵了节拍节奏-五线谱的识谱-乐器及体裁的辨析-音乐标记和装饰音的运用-调式与调性-音程关系-和声功能等乐理知识,后一部分的知识总是在前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授,内容从易到难,不断重复螺旋上升式的铺设进了音乐课堂中。
(详见表格1)
表格1
单元名称顺序 | 乐理知识 | 顺序说明 |
《非洲旷野的回响》 | 节拍节奏 | 从打击乐器入手,先尝试接触简单的节奏型,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从简谱节奏识谱过渡到五线谱节奏识谱。 |
《“音乐之都”维也纳》 | 五线谱识谱、乐器的辨析、体裁的辨析 | 在对基本节奏型有了了解之后,在此基础上叠加音符及五线谱识谱的认识,让学生在节奏的基础上加上音符,形成旋律的初步意识,并对古典音乐时期的乐器和体裁进行辨析。 |
《欧洲音乐大师的童趣之笔》 | 音乐标记和装饰音的运用 | 浪漫派时期的作品更加具有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在旋律写作上增添自己的独特理解,此单元针对学生已经对旋律写作有了一些基础的前提下,在已有的旋律中,尝试加入各类音乐标记和装饰音,表达自己的音乐想象力。 |
《音乐诉说的民间故事》 | 调式与调性、音程关系 | 民族乐派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这与曲目中的调式调性是分不开的。学生在具备初步的音乐编创能力及识谱能力下,在本单元尝试对不同调式调性的曲目进行分析及鉴赏,从感性的听觉上及理性的分析中明白不同调式调性的特点,并探索音程中音与音之间的关系。 |
《数字化时代的音乐》 | 和声功能 | 学生在有了旋律基本创作能力;体裁乐器的认知;调式调性的感知;音程关系的了解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创编及和声功能的学习,同时结合不同的数字媒体技术,低门槛的进行音乐从零到一的创作。 |
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循序渐进不断重复的学习,后一单元的学习能够从前一单元找到理论基础并进行延伸,能够更加牢固的掌握乐理知识。
二、从理论到实践,通过渗透式学习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脱离生动具体的音乐作品的乐理学习是没有意义的,理论上的知识必须与具体的实际作品相结合,这也是本人在教学中一直在探索的事情。这正是对应了艺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内容,在艺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同时还需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创意实践能力。
发现艺术作品的美并提升艺术创造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们接触的艺术作品有着较高的要求,浩瀚的经典艺术作品在初中学习时期是听不完的,教师必须在广大的艺术范围内,选择内涵理论知识更为全面的作品,做到以点见面,以小见大。如何围绕整个单元教学的核心问题,根据学生的学情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作品,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核心内容,并学会相关乐理知识,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尝试将理论知识的内容和西方音乐发展的时期相结合,采用渗透式教学法,按照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将理论知识融入进其中,因此针对不同单元的教学内容筛选了一批较为经典的作品交由学生进行鉴赏和分析。
比如,在单元《音乐之都维也纳》中主要围绕的是对于维也纳三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了解,还有对维也纳古典乐派经典音乐体裁的辨析,以及对于各类乐器的认知学习。于是本人就将海顿的经典作品《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又名《惊愕交响曲》放入了课堂中为学生进行辨析,让学生既能从作品的背景中了解到海顿式的幽默,又能从作品的体裁中了解到什么是变奏曲,并尝试用变奏曲的变奏方式进行编创。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很快就领略到了变奏曲的魅力,同时编创出了许多有意思的变奏曲片段。
在单元《欧洲音乐大师的童趣之笔》中主要探究的是各类音乐标记和装饰音的运用以及调式与调性。于是本人将圣桑的作品《动物狂欢节》放入了课堂带领学生进行解析,尝试分析作曲家是如何运用各类音乐标记和装饰音来展现各种动物的,并在课堂活动中尝试运用所学的音乐要素对音乐作品进行编创。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很快便了解到了各个音乐要素的运用方式,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作品中进行编创,创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动物形象。
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中,能够从具体的实际作品中主动剖析理论知识,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追根溯源,从而不会觉得乐理知识点与音乐鉴赏的曲目有所割裂,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就将各类乐理知识点掌握了。
三、借助信息化及数字化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如何合理的运用新的信息技术为课堂增添活力,增加课堂的有效性,实现课标数字化,是教师毕生学习的课题,在本人的实际教学中就运用到了大量的信息技术手段。
比如,在先前上音乐课时,学生们会带好自己的笔记本做好笔记及练习,但总会有同学丢三落四的遗落自己的笔记内容,对于课堂学习中的知识点也记录得并不详细。于是,为了让学生对于每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有一整套完整的思维脉络,本人为每堂课的内容都编辑了课程学习单,以此方便学生进行课堂上的活动,同时记录好相应的笔记。而其中乐理学习的部分是脱离不了五线谱和音符的,于是本人尝试使用“西贝柳斯Sibelius”软件,将每一课的课程内容以及相应的练习进行编辑,并按照课时顺序装订成册,最终形成了课堂中所使用的“音乐学习手册”。
与之前学生“东拼西凑”的笔记不同,手册的形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归纳能力,能够在长时间跨度的学习下,及时回顾到先前的知识点,从而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还比如在单元《欧洲音乐大师的童趣之笔》中,为了直观的感受音乐对于特定画面的描写,让学生剖析音乐所体现的不同画面以及音乐要素所起到的作用。本人尝试使用了前沿的信息技术——AI绘画,让学生聆听一段音乐后,根据自己对于音乐的独特感受描绘成词语或者句子,并输入进AI绘画的页面中让AI生成学生内心所想象的画面,让其他同学对于音乐的表现产生一定的通感,这样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音乐及各类音乐要素带给他们的画面想象力。每每运用到此类技术时,总能够勾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期待AI技术带给他们反馈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乐曲鉴赏的印象。
而在单元《数字化时代的音乐》中,会涉及到流行音乐以及和声功能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不同和声功能的区别,以及为旋律编配和声功能,本人尝试使用了“库乐队”和“随身乐队”这一类型的软件,此款类型的软件能够非常直观且简易的编辑不同的和声功能,降低学生操作的上手难度,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后也总会有学生继续往音乐创作的道路上继续探索,诞生了一些好听的原创作品。
四、编写综合类的乐理题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艺术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之一:创意实践中要求: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乐理知识来源于实际的作品中,那么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应该呈现在实际的作品之上。在教授完一定程度的知识内容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综合性题目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题目绝不能是单纯理论上的“计算题”,而应该是能够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题目。为此,本人参考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音乐考级中的乐理测试题目,其中的综合理解题型为本人打开了思路。于是本人根据教学的每个阶段编辑了适配于教学进度的检测题,让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比如在阶段性检验中,本人将穆索尔斯基的作品《两个犹太人“富人与穷人”》进行节选,让学生观看演奏视频并进行分析(见图例1)。
图例1 | |
其中的题型就涉及到了学生对于乐句乐段的鉴赏;音乐要素的分析;乐器的了解;以及音高、谱号的掌握。能够启发学生的综合性思考,同时对于答案的书写也不再是死板的唯一答案,而是开放性的回答,学生可以通过平时的积累,以及自己对于音乐的独特理解来进行作答.
在实践操作后,本人在批改的时候也发现了很多学生视角的独特“惊喜”。比如有的学生能够在分析乐段时带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同时还能够拿出相应的音乐要素进行分析佐证自己的观点;还有的学生对于乐段重新配器有着自己的理念,突破了常规的管弦乐团配器,让本人发现了许多学生视角的创意实践。
五、结语
乐理的教学内容看似只是占到了整个音乐课中的一部分,但却时刻都“隐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对于艺术课程标准中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鉴赏音乐、分析音乐的同时主动“挖掘”出各类乐理知识,使其知其然同时知其所以然。在提高音乐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兴趣的同时,也增长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一直是我们音乐教师共同努力的课题,本人也需要在教学路上继续精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2]上海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
[3]肖玉洁.浅析基础乐理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1,(15):116-117.
[4]卢旸.美国音乐课怎么学乐理?[N].音乐周报,2016-09-21(B07).
[5]李鎏.浅议高中音乐课教学中的乐理教学[J].北方音乐,2017,37(23):146.
[6]周远倩.如何在音乐课堂优化乐理教学效果[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20):85.
[7]孙阳.中学音乐乐理教学的创新思考[J].智力,2020,(2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