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笔先——信息化背景下转变学生绘画观察方法的探究 目录 摘要、关键词 一、研究的价值意义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美术课中存在的问题 二、《假如我是莫奈》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的性质、背景和基本理念 (2)研究目标 (3)方法与过程 研究第一阶段——真假《日出印象》 研究第二阶段——构思《我心中的勒阿弗尔港》 研究第三阶段——画出你心中的勒阿弗尔港口 三、《向外看、向内看》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的性质、背景和基本理念 (2)研究目标 (3)方法与过程 研究第一阶段——《剪影的主人》 研究第二阶段——《鉴影度形》 四、研究成果和成果要点 研究成果: (1) 形成了《日出印象》观察学习单 (2) 完成了风景素材的分工搜集、整理、修改工作 (3) 完成了原创作品规划表 (4) 完成了基于主动观察形成的绘画作品 (5) 完成了石膏几何体素材的搜集、加工和整理 (6) 完成了剪影度形的小组互动观察及绘画作品 (7) 完成了石膏像拼图游戏模板制作 成果要点: (1)学生形成了以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的习惯 (2)作画前先放下画笔进行主动观察,成为了极其有效的美术教学途径 五、成果创新点 (1) 虚拟绘画情境的创设 (2) 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完成对画面关系的预判、呈现和纠错 (3) 让学生进行绘画素材的摆放 六、效果与反思 (1) 学生主动察所总结出的绘画理论能够更为有效的反映在绘画实践中 (2) 剪影观察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3) 要让学生转变观察方法,老师首先要做到“意在笔先” (4)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意在笔先——信息化背景下转变学生绘画观察方法的探究 成果主件 张烨 上海市紫竹园中学 摘要 只有先解决了“怎么看”的问题,学生才能解决绘画中的各种问题。但在我 们的美术课堂上,单向灌输式的绘画技能训练往往会对学生观察方法产生误导。 而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给了美术老师改变现状的契机。《假如我是莫奈》和《向 内看、向外看》两种课程研究,尝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自主、合作、探 究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学会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美术学科知识及 信息素养与技能转变绘画中的观察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成效。 关键词 美术课 绘画 艺术类高中 主动观察 信息技术 色彩 素描 正文 一、本研究的价值意义以及目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绘画自古以就是一门“看”的学问,赏画者如此,作画者亦是如此。古时就 有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之说,而如今学习绘画的孩子,或许过度专注于绘画技法 的实际操作能力,反而没有能够在落笔前先学会主动观察。而观察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人审美水平及绘画创作能力提升的关键。所以,研究如何让艺术类高中的 学生从被动观察转变为主动观察,对高中专业美术教学有着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简称“双新”)的深入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 深化,育人方式的转变是当前艺术教学的重中之重,一场高中教育教学的新探索、 新实践和新变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在美术课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 否能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学会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综 合运用美术学科及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形成高中生必备的图像识读、美 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美术教育 的核心。这些,都促使着我们完成对以往美术教学模式弊端的改良。 一直以来,“绘画知识的传授者”似乎成了美术老师一贯的角色。在艺术类高中里,老师往往通过绘画示范和作业修改来传授绘画技法。而学生则通过聆听 作业讲评、观看老师的绘画示范和课堂作业修改来解决绘画技法上的问题。这样 的模式虽然有其教学效果立竿见影的一面,但也有着比较明显的弊端。 (1)学生通过观看老师的讲解、示范、修改来学习绘画,其实是一个被动接受 的“灌输式”教学过程。学生不带着思考,被迫去观察,结果往往是老师画明白 了,但学生没看懂,自然也不会反映在自己的画面上。这种被动观察并不利于他 们在课堂上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在这种传统的老师画——学生看——学生画的教学模式下,几乎全程都是 老师操作,师生陷入单向交流的境地,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容易形成一种“老 师管老师画,学生管学生画”的尴尬局面。而且绘画的演示过程仅仅是画面的一 种解答方式,而并不等于这幅画只允许这样画。一味强调范画的权威性会造成学 生对范画的依赖,最终画出来的作品千人一面,甚至连老师画面上的问题,学生 不经思考就去复制。 (3)在崇尚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的美术课堂,这种“依样画葫芦”、“师傅带 徒弟”的教学方法,仅仅只是绘画技法的传授,忽略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开 发;忽视了情感教育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会抹杀学生艺术创造上的个性。 要让学生真正养成正确的绘画观察方法,则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也需要 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碰撞。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 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如何跳出传统美术教学的框架,从更高的维度审视绘画艺术, 在解决画面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的同时,使得美术核心素养更好的落地。而在信息 技术逐步成熟的今天,美术老师有了改变现状的契机。 二、《假如我是莫奈》研究方法与过程 课程研究的性质、背景和基本理念 印象派绘画的认知和鉴赏是普通高中必修课程《美术鉴赏》中的内容之一, 而色彩风景是艺术类高中的必修课程,也是学生学习色彩理论、组织色调、用色 造型的必经之路;更是观察、感知大自然中色彩情感的一门课。但在目前艺术类 高中生的色彩学习中,学生对于色彩理论的理解仅限于文字表述,一旦拿起笔要 画了,往往又是陷入到被动学习的误区中。色彩理论的学习和绘画实践无法结合 起来,是目前色彩教学中美术老师们的巨大困境之一。虽说任何理论都必须结合实践才能产生效果,而在绘画中,手头上的演练只 是学习技法的途径,但观察和感知却是绘画实践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学生此时需 要做的是放下笔,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课程研究目标: 学生突破固有的“老师画——学生看——学生画“的美术学习模式。利用三 课时的时间,围绕油画作品《日出印象》,进行反向观察、重构画面、主题创作 三个环节。培养学生色彩观察和感知能力,掌握色彩风景中色彩关系协调的基本 原理,并完成对大师作品的致敬。 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课程研究的实施对象为紫竹园中学高二(2)班的学生,他们分成三个创 作小组,每个小组由 7 名学生组成。 研究第一阶段——真假《日出印象》 (1)观察三幅不一样的《日出印象》 教师通过 photoshop 将莫奈作品《日出印象》画面上的日出部分、船支部分 去掉,呈现给学生《没有日出的日出印象》、《没有船的日出印象》、《没有日出和 船支的日出印象》三幅不一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并考两个问题:1: 画面出现了什么问题?2:画面中的船、日落以及其余部分,对画面的色彩关系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没有日出的日出印象 没有船的日出印象 没有日出和船的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2)分组讨论,将最直观的观察感受写下来,填写学习单 小组 A 的观察学习单 《没有日出的日出印象》学习单 以色彩、时间、主题三个维度说说画 面带给你的总体视觉感受: 画面以蓝紫色为主,搭配少 量的橘色和柠檬黄。我们小组并 不能确定画面呈现的明确时间, 感觉像雨后的港口,或者带着薄 雾的清晨,也有点像日落傍晚的 渔港。几艘渔船航行在海面上,后 面像一个繁华的港口,很多渔船 等着出海,总体感觉朦朦胧胧。 说说你在画面中发现了哪些色彩对比 关系? 1.天空中微弱的橘红色和大面积 的蓝色和紫灰色产生了轻微的冷 暖对比。 2.渔船的深蓝色和画面大面积的 灰色产生了强烈的深浅对比。 从色彩的感受上,你觉得画面缺少些 什么? 我们小组曾试着把这幅画改 成单色模式,但整体感受和彩色 的区别并不是很大。有点像一幅 单色作品,素描关系很好,虚实控 制得很棒,第一眼就有强烈的空 间感。但没什么颜色变化,看上去 比较平淡。小组 B 的观察学习单 《没有船的日出印象》学习单 从色彩、时间、主题三个维度说说画 面带给你的总体视觉感受: 用了很多蓝色系和紫色系的颜色, 但饱和度都很低,少量的橘红橘黄柠檬 黄加以点缀。我们判断画面描绘的时间 段是清晨或者黄昏,但太阳看上去很 小,应该是日出。画得可能是工厂,烟 雾缭绕,空气污染比较严重,所以看不 太清具体的建筑。 说说你在画面中发现了哪些色彩对 比关系? 1.太阳和它的倒影呈现出橘红色,同大 面积蓝蓝的颜色产生强烈的冷暖对比。 2.天空中微弱的橘红色和天空蓝紫色 产生冷暖的弱对比。 3.太阳的纯颜色和整幅画大面积的冷 灰色产生纯度对比。 从色彩的感受上,你觉得画面缺少 些什么? 画面的色彩对比很鲜明,色彩关系 控制得非常好。但我们小组一致认为这 幅画空间感拉不开,有点像一幅草稿。 画面的视觉中心就是太阳和倒影,没有 什么看得清的物体。小组 C 的观察学习单 《没有日出和船的日出印象》 学习单 从色彩、时间、主题三个维度说说画面 带给你的总体视觉感受: 冷色调,在蓝色紫色中寻找变化, 笔触奔放,表现力很强。画面表现 的时间段应该是冬天的傍晚,太 阳刚落山,留有一丝余晖。画的是 大雾中的城市,工厂和海港。 说说你在画面中发现了哪些色彩对比 关系? 1.画面上半部分少量的橘红色和 大面积蓝色产生微弱的冷暖对 比。 2.远处的建筑和天空,海面产生 微弱的深浅对比。 从色彩的感受上,你觉得画面缺少些什 么? 我们小组一致认为这幅画有 点像一张舞台布景,总觉得布景 前面应该发生一些故事才对。也 就是说色彩的深浅变化,色差变 化都很小,有种贫血无力的感觉, 应该增加一些鲜明刺激、对比度 比较强的“主角”画面才能显得充 实丰满。 (3)观察《日出印象》原作,以三幅不一样的《日出印象》的观察结果作为对 比,产生最直观的观察感受,写下来。三组学生再次填写学习单。(此处以小组 A 为范例)《日出印象》原作 《日出印象》观察学习单:小组 A 《日出印象》学习单 从色彩、时间、主题三 个维度说说画面带给你 的总体视觉感受: 大面积的蓝灰和紫灰色调中,夹杂着纯度极高的橘红、橘黄 色,小面积的蓝黑色块迎合着冷灰色调,整幅画的色彩仿佛一 首结构严谨的协奏曲。 清晨的薄雾刚刚开始消散,一轮红日缓缓升起,映红了海 面。虽然远处的海港仿佛还沉睡在朦胧之中,但出海的渔船已 经向我慢慢驶来。 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 在画面中发现了哪些色 彩对比关系? 1、 太阳和它的倒影呈现出橘红色,同整张画面蓝蓝的颜色产 生冷暖强对比。 2、 渔船比较深的冷色和整幅画面淡淡的冷灰色产生了明暗 强对比。 3、 太阳的纯度极高的橘红色和整幅画大面积饱和度很低的 冷灰色产生纯度强对比。 4、 天空中微弱的橘红色和天空蓝紫色产生冷暖的弱对比。 5、 太阳的倒映的暖灰色相对太阳本身纯度较低,和水面更低 纯度的冷灰色长生纯度弱对比。 6、 远处的建筑和天空,海面是同类色,产生明度弱对比。 比较四幅画面,为什么 《日出印象》是四幅画 里面色彩关系处理最好 的? 《日出印象》画面中同时具备了明度的强对比和弱对比,纯 度强对比和弱对比,冷暖强对比和弱对比。所以画面中的任何 元素都完善了画面的色彩关系,缺一不可。研究第二阶段——构思《我心中的勒阿弗尔港》 (1)教师创设虚拟情境,学生转换角色为创作者 老师围绕莫奈的《日出印象》为学生创设一个绘画情境:假如坐在勒阿弗尔 港口的不是莫奈而是你,你会在一天中的哪个时间描绘这里的景色?此时教师引 导学生主从“观察作品”中跳脱出来,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 (2)搜集素材,初步建立作品的设计思路 A、B、C 三个小组,从上节课《日出印象》的观察学习单入手,参考《日出 印象》这幅画的取景特点,按照组员自己的喜好,在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景点。小 组成员去往该地点,并通过分工,在相应的时间段观察、拍摄、收集、分析景点 的色彩关系,配合完成作品的初步设计思路。 (3)根据实地搜集的素材,改变《日出印象》中的色彩关系,完成作品规划表 每个小组根据在取景地搜集的素材,参考一天中某一时刻的观察结果,用软 件改变《日出印象》这幅画的色彩关系。调节《日出印象》中天空、海面、云朵、 船、近景和远景的颜色,制作出自己想要在最终作品中表现的基本色调,同时也 可以增加或者删减画面元素使画面关系变得更为统一。把调整后的效果以及照片、 文字素材整理归纳,完成《我心中的的勒阿弗尔港》作品规划表。 在研究过程中,三组同学分别选择了正午、黄昏、夜晚作为观察时间,以《烈 日午后的港口》、《日落印象》、《月下的港口》作为作品名称。非常巧的是,他们 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距离学校比较近的徐汇滨江大道作为观测点。徐汇滨江这一景 点不仅能够体现出上海建设的新变化,也能够同时观测到黄浦江、渔船、港口和 浦东的建筑。每组中的两人负责拍摄照片,两人负责撰写文字稿,四人负责作品 草图的编辑工作。 由此每个小组获得了各自作品大致的样子,以下是三组同学完成的作品规划 表: 《我心中的勒阿弗尔港口》作品规划表(小组 A) 作品名 称 午后的海港 作品设 计 草 搞: 取景地 观察时 间 素材展 示 取景地:徐汇滨江 时间:正午 12:30— —下午 1:30 之间 作品着 重体现 的色彩 关系 观察结果:中午烈日下景物呈现蓝蓝的色调。可以用蓝色、紫色、 绿色搭配少量的纯色为基调组织画面。水面有明晃晃的太阳光反 射,明度对比极高,物体背光面在色彩通透的同时也要凸显光感。 《我心中的勒阿弗尔港口》作品规划表(小组 B) 作品名称 日落印象 作品设计搞 取景地 观察时间 素材展示 素材说明: 取景地:徐汇滨江 时间:下午 5:30——下午 6:30 之 间 作品着重体 现的色彩关 系 观察结果:受阳光影响,黄昏时周围景物呈现暖色调。可以采 用橘黄、橘红、淡黄色搭配紫色以及少量的冷色作为画面的基 调。画面中的物体如果处于背光状态,和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会 比较大。傍晚的太阳面积相对较大,颜色较纯,对环境颜色的 影响更为明显。 《我心中的勒阿弗尔港口》作品规划表(小组 C) 作品名称 月下港口 作品设计草 搞 取景地 观察时间 素材展示 取景地:徐汇滨江 时间:晚上 18:30——19:30 之 间 作品着重体 现的色彩关 系 观察结果:夜晚时环境总体颜色偏重,相对偏冷。可以用蓝色、 紫色、绿色、深红色等来组织色调,我们观察江边港口的夜晚 色彩中发现,月光和远处建筑的灯火,或许可以是画面中比较 纯和亮的色彩,而船的颜色在夜晚看上去比较深,江面和天空 的颜色相对比较灰暗,但明度必须分开一些。研究第三阶段——画出你心中的勒阿弗尔港口 (1) 按照本小组的作品规划表,构思属于自己的勒阿弗尔港 由于每个小组有 7 名成员, 每位组员的作品要在类似的色彩关系中呈现出 不同的画面内容,所以小组成员在最终的作画环节大可不必完全按照本之前的作 品设计草稿来绘制,只要做到色彩关系符合即可。 (2) 用 60 分钟的时间用水粉快速画出《我心中的的勒阿弗尔港》 不需要过多的描摹细节,也不必完全受限于之前所做的作品设计草图,着重 表现色彩关系以及自己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感受。 (3) 作品分享和交流 在作品完成之后,小组之间进行作品的分享交流,分为三部分: 1. 向大家推荐一下你们的作品。 2. 谈谈你在小组中扮演什么角色?你们在创作作品过程中是如何合作的? 3. 你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以下为学生作品范例: A 组学生作品之一《烈日下的海港》 B 组学生作品之一《日落印象》C 组学生作品之一《月下港口》 三、《向外看、向内看》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的性质、背景和基本理念: 素描是艺术类高中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面对学生的素 描作品,单纯用“画得不像,形不准。”来指出画面中的造型问题是无法从根本 解决问题的,此时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动笔,而还是在于怎么观察。 其实素描观察方法上的一大误区,并不是观察者看得不够仔细,而是看得太 仔细。所以在很多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上做减法,并非是要“看“什么, 而是引导他们”不看“什么。我的系列课程《向内看,向外看》是基于学生以上 的问题,对学生观察方法进行引导的素描教学尝试。顾名思义,“向内看,指的 是看物体内部的形态,向外看,指的是看物体的外轮廓。 研究目标: 学生突破固有的“老师画——学生看——学生画“的美术学习模式,利用高 一、高二两个阶段,通过道具摆放、素材收集、鉴影度形、拼图游戏等环节,结 合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绘画中最基本的造型感知能力。养成在作画过程中主动观 察、分析、判断、比较基本形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向内看、向外看》系列课程研究以紫竹园中学高一新生和高二上半学期的 学生为对象。将全班分为两组,每组 12 名学生,分两个阶段完成研究。 研究第一阶段——《剪影的主人》(高一新生): (1)学生摆放、拍摄石膏模具 首先将石膏几何体模具分为两批,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对应一批。每组学生摆放石膏几何体并进行拍摄,收集同一组几何体模具在不同角度下呈现出的 不同形态。 (2)小组成员将收集的素材加工成剪影,并进行筛选 小组成员将拍摄的照片导入 photoshop,去掉照片中几何体的内形,只保 留剪影形,并整理归纳出具备相同或者雷同剪影外形的石膏几何体。 (3)看一看,猜一猜,摆一摆 在课堂上,组长展示制作的剪影形,对方小组分析判断剪影的主人是谁?完 成头脑风暴。下图为 A 小组制作的<猜猜剪影的主人》 如图:通过信息技术将石膏集几何体的内形去除,呈现一个相对陌生的外形 剪影 1 主人 1:八棱柱 主人 2:圆柱体 主人 3:六棱柱 剪影 2 主人 1:圆锥体 主人 2:贯穿体 学生拍摄的几何体照片范例如上图所示,例如课堂呈现一个矩形的剪影形,学生通过“向外看”的分析, 判断它或许是一个八棱柱、也有可能是六棱柱或者圆柱体。呈现一个锥体的剪影 形,其或许也可能是特定角度下的圆锥贯穿体。而一个五边形的剪影,可能是方 锥的底视图,也有可能是二十面体的某个角度。 (4)通过“向内看、向外看”的学习,对原先课堂作业进行修改 每个小组成员将作业画面中的剪影和写生几何体的剪影进行比较,在作业上进行 修改,教师进行作业点评。 剪影 3 可能性 1:六棱锥底面 可能性 2:六棱柱底面 主人 3:多面体 通过“向外看”进行对比观察并修改 几何体实物 学生课前作业 主人:某个底面研究第二阶段——《鉴影度形》(高二上半学期) (1) 学生分组摆放、拍摄石膏头像照片 学生分为两组,摆放、拍摄写生所用石膏像模具的照片。观察、收集各个角 度下石膏人像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每个石膏像至少收集四个角度。 (2) 拆分照片中石膏像的暗部,做成剪影 将拍摄的照片导入 photoshop,改变照片的对比关系,使石膏像仅呈现暗部 和亮部两部分关系,然后拆分石膏像的暗部,遮盖暗部内形,只保留暗部外形的 剪影。 此处以 A 的素材举例,先改变塞内卡石膏像照片的对比度,仅呈现暗部和亮 部两个色块。然后将他的眉弓、鼻底、嘴部等暗部的关键区域拆分开来。将眼睛、 鼻孔、嘴内部等暗部内的细节做成黑色,仅呈现暗部的剪影型,并调换方向使其 变得陌生。 A 组塞内卡石膏像暗部剪影的制作流程 (3) 在课堂上呈现素材,鉴影度形,把对剪影主人的判断画出来 将本小组制作的石膏像暗部剪影图呈现在课堂上,并向对方小组提问:它像 什么?不管想法有多奇特,请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然后由出题小组公 布答案。如图所示,A 组在课堂上呈现出塞内卡鼻底、眉弓、嘴巴暗部的剪影形,并 调换方向,引导 B 小组主动观察(向外看),B 小组成员根据观察结果画出自己 所判断的物体。在不知这四块剪影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B 小组的观察结果是: 鼻底连着嘴巴的这块是一把斧子,眉弓连着头发的这块剪影是一根燃烧的蜡烛, 而另外一个眉弓,以及颏唇沟的暗部剪影,像两根茄子。 结束绘画流程后,小组长向对方呈现剪影的主人。此时 B 小组的同学的观察 焦点变为对石膏像的“向内看”。由于之前对于暗部剪影“向外看”的引导,B 组 同学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塞内卡的鼻底和嘴巴像一把斧子,眉弓和头发像一 支蜡烛,而颏唇沟和另外个眉弓像茄子”的观察模式,而这种由局部变为整体的 观察方法的转变,正是研究目标的达成途径之一。 (4) 鉴影度形,拼图游戏 A、B 小组通过 photoshop,将所拍摄写生对象的暗部剪影形状打散,做成一 套拼版。在课堂上呈现,并让对方小组通过移动暗部各部分剪影的位置,拼出一 个准确的石膏像。 B 小组把对 A 小组所呈现素材的判断画下来 A 小组制作的马赛曲战士拼图 这一环节可视作“鉴影度形”的巩固和提高,也是对“意在笔先”绘画习惯 的一种培养。在之前的各环节中,通过“向外看”和“向内看”的训练,学生初 步建立起对素描中暗部整体观察的意识。而在拼图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会更进一 步意识到暗部位置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对暗部各别形的整体观察,上升到对暗部 和暗部之间位置关系的整体观察。 四、研究成果以及要点 研究成果一览: (1) 形成了《日出印象》观察学习单 (2) 完成了风景素材的分工搜集、整理、修改工作 (3) 完成了原创作品规划表 (4) 完成了基于主动观察形成的绘画作品 (5) 完成了石膏几何体素材的搜集、加工和整理 (6) 完成了“剪影度形”的小组互动观察及绘画作品 (7) 完成了石膏像拼图游戏模板制作 以上成果具体内容均呈现在“研究方法与过程”正文部分。 成果要点: (1)学生形成了以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给每一位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美术课堂不应该是宁 静的,我们或许应该走下讲台、甚至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 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我们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的、互 动共生的。 《假如我是莫奈》和《向内看、向外看》是笔者在目前“双新”教育教学改 B 小组制作的中国老人拼图革以及信息化大背景下引导艺术类高中学生转变绘画观察方法的两种课程探究, 也是笔者十余年美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浓缩。在研究过程中尝试让学生作为学习 的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学会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 综合运用美术学科知识及信息素养与技能解决绘画观察方法中的诸多问题,形成 高中生必备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大成效。 无论是《假如我是莫奈》,还是《向内看、向外看》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的 讲解着,更不会拿起画笔帮助学生完成作品,他只负责提供素材和组织课堂活动。 教师不再是美术课的主宰者和话事人,主角变成了学生。从《我不是莫奈》中徐 汇滨江素材的收集、作品的规划,到《向内看、向外看》中剪影作品的呈现,鉴 影度形、拼图游戏的制作和完成,几乎所有的课程环节都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 中学。课堂上所有的观察、判断、分析;大部分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甚至是争论, 全部由学生参与。 在整个研究实践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绘画技巧和观察方法,还能 够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同学之间的友谊,体会艺术创作带来的乐趣。让学生通 过课堂活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想,这正是当前美 术课应该带给学生的。 (2)放下画笔先学会观察,成为了极其有效的美术教学途径 研究成果表明:只有解决了“怎么看”的问题,学生才能解决绘画训练中的 各种问题。在大部分时间内,《向内看、向外看》和《假如我是莫奈》都是不动 笔的。从摆放素材、搜集素材,制作剪影,归纳整理,到素材呈现,相互判断分 析,到最后才通过绘画实践完成作品,整个流程全部由学生在交流合作中通过信 息技术手段完成。相比对于初学者来说晦涩难懂的美术理论灌输,这两个课程能 够从最直观处入手,解决素描、色彩学习中“怎么看”的问题。 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大师作品,更是成为了提升绘画修养和审 美能力的关键。我们目前课堂上所有讲授的绘画理论,都是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经 典作品中总结出来的,所以相比老师一笔一画的诠释,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大 师的艺术作品,是学习绘画理论的绝佳途径。 但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去引导学生观察大师作品。相比以往的色彩教学, 《我心中的勒阿弗尔港》可以说是一种色彩理论的“反证法”,先不抛出明度、纯度、冷暖这三个色彩要素,先不总结出大面积和谐和小面积对比是画面颜色关 系和谐的关键。而是通过观察缺失了明度、或者纯度、冷暖的画面,让学生自己 去试着发现问题,然后结合自己的观察得出的结论、观察周围的世界,通过对大 师作品的再创造,自己试着协调自己画面上的色彩关系,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的色 彩作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老师一笔一画的技法演示,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 大师的艺术作品,体验大师的创作过程,反而是学习绘画理论更好的途径。 五、成果创新点 (1)虚拟绘画情境的创设 在《假如我是莫奈》中,学生打破了实景写生或者照片写生的单一格局,将 绘画创作的思路引入美术学习中。 颜色的认知是很感性的存在,作画者在感性中总结出的经验虽然是理性的, 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去的时候,仍然需要感性的加持才行。每个人的色彩感觉不 太一样,这就意味着绘画作品应该是能够凸显学生个性的,但在实际情况面前, 我们老师往往会顾此失彼。在目前最常见的色彩教学中,写生景点是老师选的, 静物是老师摆的,画法也是照搬老师的。学生看似都在动手画,但思维的参与度 很低。这就让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是否可以打破实景写生或者照片写生的单一格 局,将绘画创作的思路引入美术训练中。 勒阿弗尔港是一个虚拟的绘画情境,学生并不能亲临法国马赛的港口去写生。 但恰恰是这个虚拟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像一个艺术创作者一样活动起 来。他们走出了画室,从单纯的“观察作品”转为“观察生活”,他们开始观察 这座城市,感受徐汇的变迁,感受一天中周围的色彩变化。而研究结果中的绘画 作品呈现,已经说明这种做法是非常可行的。 (2)借助信息技术完成对画面关系的预判、呈现和纠错 学生在作画时,对于色彩关系的控制和画面调性的把握一开始是比较薄弱的, 这就导致在学生在拿起笔开始画时往往已经决定了画面的基本效果。往往是一笔 下去,悔之莫及。虽说画面关系的建立能够在对画面的修改和调整中逐步完成, 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意识先行、意在笔先、对于画面关系在落笔前就做到胸有成 竹,才是更为妥当的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给了学生更多在画面上试错的空间,让色彩关系的建立和修改、推翻和重建;素描造型的修改和整体明暗关系的把控有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图层编辑和复制、仿制图章、色彩平衡、调节亮度对比 度、抠图、图层移动等基础的信息操作技术,学生不用在画纸上动一笔,就能完 成画面元素的增减移动、色彩关系的调整、画面亮暗改变等关键步骤。信息技术 的使用,使学生用一种更便捷的方式调整画面所有的关系,非常有利于他们去主 动观察画面,感受颜色、感受光影,感受造型艺术。 (4) 让学生进行绘画素材的摆放 长期以来,学生绘画练习中的素材都是由教师进行摆放的,事实证明“老 师摆、学生画”这一点,明显不利于提高学生绘画观察能力。 《向内看、向外看》的研究证明,如果学生参与到素材的摆放,在摆放的过 程中,首先就对写生对象进行了各个角度全方位的主动观察,这一点改变看似微 不足道,但其实对与学习“怎么看”是非常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被动观察到主 动观察的有效途径 六、效果与反思 课程效果: (1)学生主动察所总结出的绘画理论能够更为有效的反映在绘画实践中 很显然,在《我心中的勒阿佛尔港》三个阶段的实践中,教师没有进行理论 灌输,但学生的画面却给出了比之前更好的答卷。他们在充分尊重自己观察结果 的前提下,也非常在意自己的画面是否变成了那三幅有问题的《日出印象》。之 后,我将这堂课的内容和航海、祖国、大自然、双减的主题相结合,指导三位学 生结合《假如我是莫奈》的研究的成果完成了三幅作品,参加了“航创、未来” 第四届上海高中生论坛——航海于海洋艺术作品评选和 2022 年上海市学生绘画 书法摄影作品展,均获得上海市一等奖的殊荣。 《凯旋》指导教师:张烨 《海的守护者》指导教师:张烨(两幅作品均获得第四届上海高中生论坛——航海与海洋艺术作品评选上海市一等奖) 《双减阳光下》指导教师:张烨 (荣获 2022 年上海市学生绘画书法摄影作品展上海市一等奖) (2)剪影观察法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启发学生探究更多的主动学习方法 实践证明:通过《向内看、向外看》课程的学习,在今后每一次素描写生时, 不管画什么,学生都形成了主动“向外看”的意识,通过外形来进行判断比较, 解决了一系列画面上的比例问题。他们意识到了“画繁为简”的重要性,最终形 成内外相结合的整体观察的方法。 如下图,受到课程的启发,在高三阶段,学生在描绘陕北青年石膏像时,会 主动按照课程思路,将写生对象拍摄下来制作成黑白基本关系,同自己的作品照 片重合,观察每个每个点的错位关系,进行造型纠错。更有学生为了概括出石膏 像头部最整体的的正侧面关系,给石膏像模具戴上了口罩去观察交界线的起伏变。 学生之后自行研究出多种新的观察技法来发现问题。这些新方法的诞生,不仅是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加强,更是对素描学习中绘画观察方法的深入领悟。 学生主动通过“剪影重叠法“来检验画面上的造型问题 反思和展望: (1)要让学生转变观察方法,老师首先要做到“意在笔先” 目前依然有很多美术老师认为:学生画画不会观察,老师画一遍给学生看就 可以了。或许这就犯了和学生不加观察思考就拿起笔画一样的错误。 美术教学上的“意在笔先”,也就是在学生动笔、或者自己动笔画之前想学 生所想。通过长期教学经验的的积累,总结学生绘画思路,观察思路上的根本性 问题,并对其画面效果有所预判,从而在思维方式、观察方式上进行引导。这样 就使得老师在教学中不只是建立在技能操作层面上的示范和修改,而是真正触及 到美育的核心问题。 不管是《向内看、向外看》还是《我心中的勒阿弗尔港》,都是以学生绘画 上出现的问题为起点,以改变学生观察方法为目的,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让学 生走出教室,走近生活,相互沟通协作。这其中看似教师的参与度没有学生多, 但整个研究构思的关节,需要老师对原有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在拿起画笔教技法 之前先思考更为根本的问题。 (2)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在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教学手段上以不变应万变往往是故步自封的开 始。我们是否能够结合新技术去突破一些固有的模式,以此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 所带来的种种变化,或许是这个时代衡量一个老师综合能力的一把尺。 所以说,教师能否通过信息技术来让美术教学站在更高的纬度上,使学生在 意识上达到真正的深度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也正是 我在这两个课程研究中所要去尝试和探索的。 希望有一天,伴随美术老师走进课堂的不仅仅有纸笔,还有信息技术带来的 新设备和新思路,而伴随学生走出课堂的不仅有美丽的作品,还应该有一双更为 学生通过口罩观察法来分析面部的转折点明亮的,真实的眼睛。 主要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专著类:陈玲 信息化教学系列·跨越式实现高效课堂(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专著类:(美)安德鲁.卢米斯.路米斯经典美术课(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8. 专著类:(美)萨尔瓦.卢比奥.莫奈:逐光者(M):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