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艺术
初中跨学科美术课程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应用

初中跨学科美术课程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应用

——以二十四节气为例

上海师大附中附属龙华中学 朱莎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教学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重点之一。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运用灵活变通的活态传承方式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与传承。本论文以二十四节气为例,研究在中学校园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媒介,开展跨学科艺术课程。引导学生能够在艺术课程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逐渐创造一个利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校园文化环境。

 

关键词:跨学科美术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本论文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为例,研究在中学校园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媒介,开展跨学科美术课程,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单纯的美术课堂教学,同时加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帮助促进不同学科的教学语言相互交流融合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受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美。引导学生能够在美术课程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逐渐创造一个利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研究意义

在继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学美术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同时,教育者也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单纯的艺术课程,而是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使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久而久之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对于创建一个完整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有推进作用。

 

二、研究方法及步骤

(1)实证研究法:以二十四节气为例开展有关本论文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做好相关资料收集工作,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相关课例并进行分析研究。

(2)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媒介,查找相关资料,收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跨学科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

(3)案例研究法:收集和整理他人的优秀课例并进行经验总结,为有关本论文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在执教过程中通过观摩、听课的方式收集其他学科老师的优秀教学案例,开展跨学科教学。

4)问卷调查法:学期结束后对六年级学生分别抽样调查,每个班级抽取二十名同学,共八十名同学,进行相关主题的问卷调查。

 

三、中学美术课程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应用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主要还是依托民间手工艺人或是表演团体进行展示,大部分还是以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来传承。这种情况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保证了传承人的手艺精湛,但同时也要冒着无人继承的风险。

   但是随着传统文化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非遗元素也逐渐加入到教材之中,让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接触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有目的有计划同时普及范围广泛,选择以基础教育中的学生作为普及对象,从小对传统文化建立起认同感,引导他们主动的去接受。

    选择适合的非遗元素进入课堂,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方式。

 

(二)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中学美术课程应用时所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技能培养而忽略了情感传递

将非遗元素带入到基础教育课程中,不单单是想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获取传统手工技术,而更是希望能够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主动的去传承传统文化。

(2)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在传统手工艺的课程中,学生能够轻松的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衍生性元素,但是却说不出其中的内涵。所以,在传统文化的传递过程中,对文化源头的讲解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缺乏创造力,墨守成规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在保留原有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加入新的力量。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内容、形式、手法的创新。

(四)局限于艺术课堂中的传递

    说到非遗进入课堂,人们的第一反应还是以美术、音乐、舞蹈为主的艺术类课程,但非物质文化的传递不单单只有这几方面,在文学、科学上,古人同样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要做到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活态传承,就要采取跨学科教学方式,将不同的教学语言相互融合,帮助学生对非遗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四、以二十四节气为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中学跨学科美术教学中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二十四节气”本身是一个复合型的非物质文化,不同地区在不同的节气会有不同的习俗。古代有名的文人也留下了很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诗词,不同的节气也有相对应的气候现象、故事传说等等,囊括了多样的习俗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美术、舞蹈、音乐、语文等不同课程来表现,利于跨学科美术课程的开展。

 

(一)以“春分”节气为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跨学科跨学科教学

通过跨学科美术教学方式,以二十四节气为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作为主题,将艺术类课程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交叉,突破传统狭隘的学科界限,帮助学生能够在艺术类课程以外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传统文化也能够有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更好的帮助非遗进行活态传承。同时也促进各个学科领域互相融合,将所有学科整合为一体,帮助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美术课程:

在春分节气到来时,民间有玩“竖蛋”的传统游戏的习俗,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提前让学生准备好新鲜的鸡蛋,比一比谁先可以将鸡蛋竖立起来,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改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通过“竖蛋”的游戏,有不少同学联想到西方万圣节中画彩蛋的习俗文化,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绘画工具材料,描绘出春分时节,岸柳青青、莺飞草长的春日景象。

 

2.语文课程:

如今,美术教学中加入语文知识其实已经运用的非常广泛,特别是在欣赏中国艺术史和中国优秀水墨画时。“诗情画意”这四个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艺术的长河中,美术与语言文学是不可分割的。

负责六年级语文课程的张老师以“春风吹过”作为主题,先让同学仔细的观察春天到来后,校园里的一些小变化,随后张老师向同学展示了几首有关春分时节,描绘春日场景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配合上北宋郭熙在《早春图》中,描绘出了极具氤氲生气的春日图景。古代诗人们也仿佛受到春天到来的影响,一改冬日诗句中的苦闷,字里行间中表现出生活的愉悦和轻松。

3.音乐课程:

在春分过后两三天,就会迎来农历三月三日, “壮族三月三”在2014年申遗成功,三月三将广西壮族及名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

负责六年级音乐课程的宋老师以“对歌”为课堂主题,让同学们在课堂中体验到少数名族的独特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音像资料先让学生欣赏在三月三日壮族歌节的场景。随后将班级里的同学简单的分为两个大组,并自己绘制简单的少数名族头饰,分唱壮族歌曲,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内既欣赏了传统壮族歌节中盛大欢庆的场景,也自己体验了一把少数名族独特的对歌方式。

(二)不同教学参与者的课程反馈

教师:通过跨学科课程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一方面非遗元素在基础教育中并不算普及,教师要一边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一边调整教学方法以最好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跨学科教学方式要求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配合,同一步调,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传统文化。教师在课下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观摩优秀课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除了研究自己本专业的课程内容以外,其他学科的优秀课程也要观摩学习,将其他学科中专业知识加入进自己的课堂之中,相互融合。这个过程不仅学生获取了知识,对于教师也是一个扩展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

学生:通过跨学科美术教学方式,学生在艺术课堂之外同样能够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更加全面的了解传统文化。将所有学科知识相互整合,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帮助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魅力、自主探索艺术之美。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教学语言的相互融合帮助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学期结束后对六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每个班级抽取二十名同学,共八十名同学,进行相关主题的问卷调查。

可以发现电视媒体资源仍然是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同时艺术课堂也成为主要方式之一,在经过跨学科教学课程的开展后,学生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中也能够获取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可以发现,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非遗的传承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保持活态传承的观念。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绝大部分学生并不满足于单纯的教师教授的方式,而是更倾向于自己操作体验,想在传统的文化中加入进自己的想法,这对于非遗的活态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

 

根据这个问题的调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思考如何从内容、形式的创新上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同时也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与学生水平相当的内容进行授课。

五、思考与总结

(一)跨学科教学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有目的有计划同时普及范围广泛,选择以基础教育中的学生作为普及对象,能让学生从小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他们主动的去接受。

所以学校教育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也要打破人们所认为的只有艺术课程中才能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固定思路,结合跨学科教学方式,善于开发其他文理学科中有关传统文化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方面体验传统文化的教学环境的同时,也利用非遗将校园文化整合,

(二)加强师资培训是校园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前提和保障

校园文化建设中,老师扮演者重要角色老师。建立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完备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一个全新接触的课题内容,那么就需要针对这一方面对教师做专业培训。定期组织教师观摩、学习、体验传统文化,开展课程开发的研究讨论,帮助教师从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两个方面提高能力,同时以创新的教学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对建立校园文化也有推进作用。

(三)善于利用场馆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综合展示的平台,将平时上课时传授的内容通过小组或班级的创意改造进行展示,利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相关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学生以外,还有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员,扩大辐射作用,让更多人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接触到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随着非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教育类、艺术类场馆中也出现了非遗的相关内容展示,比如重新对外开放的上海大世界,就是非遗的传承基地。学校可以选择与场馆相互合作,将学生带出单纯的学校教育,以馆校合作的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借助现代网络信息公众平台,扩大影响辐射

随着微信、微博等网络公众平台日渐推广,学校的网络公众平台成为家长和学生互相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信息公众平台打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更具有开放性、传播性。学校可以在公众平台中更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主题专栏,定时更新,除了学生和家长以外,社会上其他对相关主题感兴趣的人也可以阅览到,提升社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欧阳婷. 二十四节气引入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可行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2]颜慧珍.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3]李晓曼. 浅析在教学实践中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的实现[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6):165.

[4]刘佳雯. 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5]谭宏. 构建民间美术的教育传承体系——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视角[J]. 民族艺术研究,2011,(03):155-160.

[6]周丽芳. 依托区域文化资源,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上海市徐汇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10,(2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