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艺术
中国传统线描在现代壁画中应用的研究

现代壁画看中国传统线描艺术

现代装饰线描中的传统认识

中国传统线描在现代壁画中应用的研究

一、何谓线

线,是人类最初描画视觉对象的最基本而共同的手段,是人类在崖壁或器物上运用简单的图形勾勒物象的手段。后来绘画的表现手段日益丰富起来,尤其是当西方绘画中的线逐渐被明暗和色彩所湮没取代后,更是失去了它独立的审美价值。马蒂斯曾说:“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色彩是诉诸于感觉的,那你就应该先画线条,等到心灵得到磨练之后,它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线的运用实际上是由我们的内心支配的,它成为我们心灵与物象美沟通的媒介。

线描的表达,必须在没有线的物象中提炼、抽象、概括出来,而这种提炼与抽象,就有主观观念的介入,修养与气质的介入,文化品位的介入。难怪线描的个性感强,表现力强,艺术气质味便浓。线的价值在于它擅长表现形象的自由性、独立性,它的清晰和简略,还有它在视觉中的流畅感与韵律感。以下简单介绍线的几个特点:

1、线的造型性:线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它将繁杂的对象单纯化,肯定地、简约地将物象的结构与形象的特征勾画出来,从而避免了去描绘物象繁杂的细节。但是,正是因为它较强的概括力,使其具有较大的难度,它需要肯定、精确,而不是似是而非的把握与运用。以单纯的手法表现出对象丰富的内容,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组织画面能力,即以线造成复杂结构的能力。

2、线条的变化和组合:线条本身的变化不大,只是靠线的长短、粗细及点(点,也可看成是短线)的组合来形成丰富的变化。在表达形象时有长线则必有短线,相反运用短线时一定要有长线的辅助,以此呈现出一种疏密对比强烈、富有节奏感的视觉式样。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唐宋石刻造像均是以密集的线条构成特殊的画面效果,形成饱满,有量感的画面。粗与细、轻与重、虚与实的线条是这些艺术家塑造形象的基本手段,也是形成线条丰富变化的主要方法。此外,线条本身也会根据工具的不同把握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变化和风格效果,并因它的轻重、虚实处理的不同而表现出对象的不同质感与空间形态。

3、线条的表现性:线作为绘画语言中的一种表现符号,以其简略、清晰、单纯而富于流动感的特性常为艺术家所运用。线条有很强的形式因素和情绪性(如行书、草书),流畅自如,飘逸而有动感的线条能传递轻松愉快的信息,而短促、粗壮、凝重的线条则流露出深邃、雄健或沉重的痕迹。运用线条既要表现出物象的结构关系,如质感和量感(粗。细、刚、柔对比,疏密对比)以及空间感(强弱。虚实对比)的表达,又要注意情绪的传达和线条本身的趣味性。

二、壁画中的线描

1、线的认知、感知和表现,是东方艺术独具的语言和审美传达。

在东方特别是中国,线一直是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段,并发展成为具有哲学理念和审美理想的独立的艺术形式。众所周知,中国绘画的基础是文字,文字则是由线条所组成,这种线条的运用,我们在殷商的龟甲书契、铜器铭刻纹样中都能见到,且已有颇为精巧的表现,是为上古绘画样式技法的一种有力的旁证。早在汉代的诸种遗物上,线及空间的利用在多数画像石中还是有浓厚的力量传达。如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嘉祥县武氏祠,前者是阴刻,用阴刻的线条来表示眉目衣褶,粗重中见飘逸;后者在人物、楼台、器具以外的空间,则故意刻低一层,类似于薄肉浮雕,浑厚刚健。

在敦煌壁画的造型海洋中,用笔生动的线描作品更是俯拾皆是。莫高窟虽历时已久,许多变色剥落后的人物只存一头、一手或一脚、半身,但只要仔细观察其未变色的轮廓线,就会发现其造型研美、隽雅、无与伦比。唐代伟大的艺术巨匠们能通过对毛笔的自由支配,将轻重、徐急、提按、使转等各种技法所描画出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就像一首旋律起伏的交响乐,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所绘之物间不同的资质。尤其是人物的晕染,将唐代运笔粗狂豪放的圆圈晕染变为合理而细腻柔和的晕染,使其与面部肌肉的起伏相结合,线描显得更加秀劲莹润,如春蝉吐丝,如行云流水,技巧之纯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部分颜色发生了变化,浓重灰暗的色彩逐渐掩盖了线的形态和造型,意外产生了另一种浑厚朴拙的艺术效果。

再审视山西永济永乐宫元代道教壁画的重新发现,使人们又一次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其题材之丰富,画技之高超,除了继承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之外,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从而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独特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入胜的一章。永乐宫壁画在艺术上巧妙地利用了寓动于静的构图方法,组成宏阔的构图,形象之间顾盼有神,表现出传统线描艺术的高度成就。其描法比较丰富,“线”的类型比较齐全,作画者从实际出发,通过线的节奏、错落、虚实等排列组合的变化,很好地表现了物象的质感。有的寥寥几笔就将画面勾画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有的细画密描,却并不繁琐累赘、节外生枝。飘舞的丝带,当风的衣袖,流动的彩云,各种人物的神情风韵,都通过线的运动,生动地跃然壁上,给人以灵魂上的洗礼。

2、东西方艺术之间的借鉴与融合

西方油画是以光与影来立物的,以此撑起物像的“骨”。而中国画则是用线条的技法来表现物体的,以此撑起物像的“骨”。但两种艺术并非水火不容,西方艺术大师梵高就吸取了日本版画的线法创造了富有个性的油画作品,毕加索作品中的人与物也多有中国画线条的支撑。

从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诸流派的画家,特别是后期印象派画家,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在画中重视线的运用,注意抓住对象的结构,减弱明暗关系等等,使得西方的绘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在回过头来研究这段艺术,就可以发现,欧洲的艺术家是如何保存他们绘画艺术中色与光的优点,同时去吸纳东方艺术在线条表现上的长处,从而使西方艺术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革。这段历史,对我们如何保存我们传统艺术的精华,吸收西方艺术的某些长处,是有启发的。

3、线描艺术在现代壁画中的运用

现今,线描艺术对现代壁画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蔡迪安的《华夏戎诗》,壁画融汇楚文化、吴越文化及南北文化的艺术精粹,使壁画富有浓郁的民族艺术风采和现代审美意识。在表现技法上吸取了我国汉化画像石、画像砖中挺拔而流畅的沥粉线条,古拙奔放的造型基础,飘逸而雄厚的装饰风格,使画面更具清晰与层次感,丰富了壁画的肌理效果,增强了画面的节奏和韵律。在色彩布局上,横贯整体的红白基调中又有微妙的冷暖色变化,像音符伴随着旋律的奏鸣与和声,给人以丰富变化的色彩情趣而产生的那种醇厚的、朦胧的美感。

又如段兼善的《丝路友谊》。壁画以古代的重要史迹如张骞出使、中外和亲、唐僧西行、马可波罗东游等为主线,展现了中外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主题。在艺术手法上借鉴了敦煌壁画中北魏、西魏壁画的夸张手法和构图特色,融合了唐代壁画的线描技巧,用线和空白表现动态的韵律,体现当时欢快的民族气氛。用色则单纯淡雅,以灰黄色为主调统一全画,和甘肃厅的整体气氛相协调,体现了黄河中上游的文化特色和乡土气息。

蔡迪安还有一幅《赤壁之战》,是线描对当代壁画艺术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的实证。壁画以战争前期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为主题,战争之中的宏大气势,飞动的火船,厮杀搏击的战船,直至战争的终结。作者极力拓展楚文化的浪漫气质,运用大量迂回翻卷的水纹线条来表现动荡、狂奔、激烈的江上战争,在纵横交错中,构成一种强烈的形式感,凸显“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雄浑气派,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手法,展现出一场磅礴的战争的全过程,叱咤风云的博大气势使人感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发展中国壁画以线造形的重要意义

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进步,主观上都离不开两个条件,即传承与创新。现代中国壁画的发展也是同样如此,不仅需要继承前人壁画中优秀的文化成果,又要突破现有的艺术形式探索创新,开拓新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壁画所独有的艺术特征,一般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是在学习、实践一种表现方法,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探索之后才会产生变化,而壁画创作从一开始便容易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给人一种突变的感觉。因此,我们能轻易地在当代壁画中看到传统的身影,又能看到西方或者当代艺术的影子。这种变化虽然快速,但绝非简单的模仿,也不是勉强的拼凑,它有自身清晰的脉络可寻。随着社会建设日益腾飞,中国的现代壁画仿佛是如梦初醒,充满生机地登堂入室了,并且越来越被人们视为社会公共艺术、环境艺术中不可遗忘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中国现代壁画家们具有优越于许多国外同行的独特条件,这就是中国民间与传统美术工艺中对线描艺术的重视与发展,都可以充实和运用到壁画中来,正如潘天寿先生曾指出的那样:“艺术在历史上最光荣的时代是混交时代”,不同艺术间合理的叠加与使用正是艺术生命力不断延续的强有力保证。但也有人说:“因为壁画艺术制约于客观的功能上、审美上、观念上、材料上、以及表现语言的不同要求,因此现代壁画艺术相较传统壁画艺术的概念已具有了难以界定的发展”。对于此,笔者并不敢完全苟同。敝人认为,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面貌,同时又蕴含当代科学精神和技术进步的现代中国壁画艺术正处在百川汇流,势不可挡的时代,有着诸多的有利条件去完善自身的外在面貌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当艺术家们深入到对线的研究与实践中之后,便更能发挥壁画艺术的精髓,凸显中国壁画的风格标志,并在此基础上,反过来深入理解“以线造形”在中国壁画中的重要意义。这就是一个哺育与反哺的辩证关系,值得当代壁画艺术家们的再三思考。

 

【参考文献】

绘画媒介与造型样式,赵维华,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傅抱石,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敦煌壁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9月第一版

永乐宫壁画全集,天津美术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毗卢寺壁画,河北美术出版社,1884年7月第一版

洛阳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单锡和线描装饰,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辽代壁画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

敦煌壁画线描图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线描艺术,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壁画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壁画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附件列表:
浅谈中国壁画之线描艺术 李彦.pdf (404.811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