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艺术
浅谈小提琴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现与教育的改革,器乐教学对于美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小提琴作为乐器中较为常见的乐器之一,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注重其音乐表现力,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主要对小提琴教学中对于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教学中有效的方法策略。 

一、音乐表现力对于小提琴演奏的重要性

“没有情感,音乐便没有生命。没有生命的音乐,比没有任何味道的食物还要令人难以忍受。”音乐本身是比较抽象,容易意会,不易言明的。任何的乐器可以通过其演奏者的高超的技巧,将音乐作品中的内容与情感表达出来,并感动欣赏者,这就是音乐表现力。音乐表现力越强,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越深刻,也就越能感染欣赏者。而在众多的乐器之中,小提琴因它高贵而华丽的音色、宽广的音域和超强的音乐表现力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在常见的音乐生活中,小提琴同样是一件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小提琴往往在合奏及交响乐中担任主旋律声部,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如果小提琴声部不能通过演奏表达出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将会大大降低整个音乐作品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听上去失去“灵魂”。所以音乐表现力对于小提琴演奏者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二、小提琴教学的现状

(一)被功利心与攀比心影响的学习心态

许多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的培养为全方面发展的人,音乐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孩子从45岁就会开始学习一门乐器,所以近年来学习小提琴表演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这其中不乏一些功利心较重的家长们,希望学习一门乐器能对孩子读书时择校上有一定帮助,就以考级为目的,想让孩子急于拿到更高级别的考级证书。一些最初并没有功利意识,而是更多的着眼于孩子的素质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家长,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考级或比赛的压力,和家长之间互相攀比的氛围下,学习目的也出现了异化。

这些想为孩子升学创造机会的功利意识以及互相之间用“孩子”攀比的虚荣心,都会使孩子学习时态的度越来越浮躁,练习时缺乏耐心和细心钻研的精神。

(二)被“技巧”束缚的小提琴学习

小提琴是一件技巧性很高的乐器,几乎每一个小提琴学习者从刚开始的启蒙阶段学习演奏姿势开始就能感受到小提琴的“难”。从“正确的演奏姿势”到“单音、双音、换把”等各种基本的左手按弦技巧,“连弓、顿弓、跳弓”等右手基本的运弓技巧,再到“揉弦、泛音”等高阶技巧,可以说小提琴的技巧学习可以伴随学习者的整个学琴生涯。这使得一些小提琴教师在教学中陷入了一种误区,即仅重视各种技巧训练,轻视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事实上,小提琴演奏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某个或几个肢体部位的运动过程,而是需要五官以及大脑全方位配合,同时融入自身的情感的。所以单是掌握复杂的技巧是不能称为小提琴家的。著名的当代音乐家黄辅棠先生曾说过:“小提琴家的含义,首先是这个人心里有很多感情,很多音乐,需要用小提琴把心中的情与乐抒发出来。其次,他掌握了完善的小提琴技术,能得心应手低用小提琴把心中的感情与音乐表现出来。”所以 ,小提琴教师不能只教技巧,不教音乐;小提琴学生也不能只学技巧,不学音乐。“技巧”与“音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同样重要。

三、小提琴教学中对于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单一

在如今的小提琴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在教授小提琴的过程中过度的注重小提琴演奏技巧上的训练和教学。这其中有教师内在的原因,也有一些外在的因素影响。我也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一个学生在练习一首巴赫的《a小调协奏曲》,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与一段时间的回家练习,已经把这首曲子的技术技巧基本掌握了,对于乐谱也比较熟悉了,演奏时的基本音准节奏都有了一定的把握性,我也准备和学生一起分析这首作品的特点,如何做出音乐上的处理,能够使其演奏的更好时,这个学生的家长就向我提出了疑问。“老师,我觉得孩子这首曲子都演奏的很熟练了,能不能布置一点新的曲子练习了?”,当然,我最终耐心的最终说服了这位家长,但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少见,不仅仅是家长、学生,甚至教师也会有这样教学上的误区。在教授小提琴时只注重演奏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与理解,以及乐理知识的积累,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以后的演奏中只是在机械的演奏,不能充分的解读乐谱所要表达的感情与思想,只有炫技而没有音乐表现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学生演奏时害怕出错

前文提到,小提琴是一门技巧较难的乐器,学生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经常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提高小提琴的技巧上。我曾经也问过几个学生这样的问题:“你们在演奏一首曲子时都会想些什么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不假思索的说“难的地方我会不会拉错?”、“指法该怎么按?”、“换把怎么换能音准”等诸如此类的回答,却没有一个学生会说“音乐应该如果表现”,或者“在演奏时想象一个怎么样的音乐场景”之类的回答。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演奏时会把所有的专注力都放在动作技巧上,也就是“如何不出错”上,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对乐谱的熟悉程度不高。如果演奏者对乐曲不熟悉,演奏时没有一定的把握性,那么演奏时也一定没有余力专注于音乐本身,去体会理解音乐本身的内涵,自然也无法通过演奏表达出音乐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也就不具备音乐表现力了。

(三)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在古今中外的人才成长史上,已有 无数事实可以证明,兴趣是培养人才能源和动力。对于学习小提琴这样专业性较强的乐器更是如此。音乐不同于美术、文学之类可以直观感受的艺术,它需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感受音乐中的喜怒哀乐,跳动的音符组成了一首首动人的乐曲,演奏者通过用心的演奏再次赋予曲子新的生命,把它传递给聆听者们,这些都是语言所无法直观描述的。所以,如果演奏者对于小提琴演奏没有兴趣,他自然不会在小提琴学习时倾注精力,更不会在演奏时投入自己的感情,没有情感投入的音乐也就没有了灵魂。

四、小提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策略

 结合小提琴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方式可以从“感受”与“表达”这两个方面加以指导。

(一)用心感受音乐,丰富内心世界

想要演奏出富有情感的音乐,演奏者必须先能够感受感知音乐,先有了“感受”,才能够“表达”,所以,如何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前提。

 1.广泛欣赏音乐作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心中先要有音乐,双手才能奏音乐。想要心中有音乐,便需多听好音乐”,这是小提琴教育家黄辅棠先生在教学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此意义来说,唱片是任何名师都代替不了的最好的老师。要提高音乐感知力,很难找到比多听唱片更直接的途径。

在小提琴教学中,通常学生只会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很少会主动聆听一些相关的音乐作品,甚至大部分的学生完全没有听唱片的习惯,所以在演奏时自然没有了情感来源。那么,学生该听些什么?如何去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做出一些适当的引导。比如,可以把正在学或者即将学习的曲子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去欣赏与正在学习中的乐曲同作者的其它经典作品,或者同一首乐曲,用不同乐器或者不同演奏形式演奏的作品等方式。长期下来,学生就会不知不觉的有一定的音乐积累,同时,这种“在欣赏与学习之间建立起关联性”的方式,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丰富生活阅历,提升艺术修养

 我们经常听过这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小提琴演奏也是如此。学生通过演奏用音乐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和音乐形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增加文化知识,积累丰富的生活阅历。

在教学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特别刻苦练琴的学生,当然有些是学生喜欢钻研,更多的是家长们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我曾经也问过学生,发现不少孩子不止学习小提琴,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都在学习各种各样的项目,课余时间还要兼顾练琴,完成一些别的任务,总之,他们自由玩耍的时间非常少。作曲家在每一首乐曲中,都包含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以及生活,如果我们的学生平时只有学习与练琴,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在演奏时也难以与作曲家产生共鸣,感受不到作曲家想要通过乐曲表达出的内涵,又谈何音乐表现力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物,去感受生活,体验人生百态,去了解世界,丰富自己的内心。艺术是相通的,不需要局限于音乐,可以是任何事物,比如欣赏电影、看各类展览,走出去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世界名胜,领会大自然的安详和美丽。只有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阅历,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音乐。

(二)准确表达音乐,培养音乐表现力

 奏者心中有了音乐,就需要用小提琴把这些藏在内心的情感准确的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下几个方面逐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1.重视基础训练,打好扎实的基础

 扎实的演奏技巧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基础。小提琴学习就像在建一座高楼,想要建的高,地基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扎实的地基,才能在上面建立起高楼大厦。

小提琴的基本功包括姿势、音准、发音、灵活性等多方面,这些都是小提琴初学者学习时的必要程。只是当我们经过了初学阶段后,就渐渐的忽略了这些基本功的练习,仅仅重视一些中高级的技巧。但事实上,这些初学阶段的基本功才是掌握中高级的技巧的基石。比如,小提琴中的揉弦技巧,没有掌握正确的左手姿势与按指方式,如何能做到揉弦时放松;又比如右手的发音方式,不能做到自然的运弓,又如何能控制弓演奏出各种强弱效果和各种弓法运用呢?而揉弦、控制力度等这些技巧都是提升音乐表现力的常用技巧方法,如果没有正确掌握其方法,又如果提升音乐表现力呢?所以我在小提琴教学中,不论学生学习到何种程度,每节课堂上都有空弦运弓练习、音准训练等基本功练习的环节。长期保持这样的教学习惯,也会引导学生重视起基本功练习,让他们体会到基础练习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回家练琴时也易于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

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过因材施教,指出要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小提琴教学也是如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能力。前文提到过小提琴是一个技巧性较高的乐器,学生经常在演奏时由于害怕出错,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技巧上,而忽略音乐表现力。所以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现有演奏能力选择一首合适的乐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练习一首乐曲一定会有一些演奏起来感觉困难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难点。学生演奏的乐曲,如果每一个乐段都有许多的难点,也就是无法自如的演奏下来的地方,那么我认为这首乐曲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就太难了,这必然导致学生在演奏时技巧上的负担过重,无法投入到音乐中去,也没有精力去顾及乐谱中的力度记号、表情记号等演奏记号。我认为一首乐曲中的难点比较合适的比例是不超过整首乐曲的30%,可以是每个乐段有几小节的技术难点,也可以是难点集中在一个乐段中,保证大部分乐段学生在演奏时是没有负担的,才能够让乐曲有一定的流畅性和完整性,适合学生理解音乐并演奏出其中音乐性。

其二,是志趣。教师在选择难度适中的练习曲目时,可以同时兼顾到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儿童一般都会听一些儿童歌曲,动画片中的音乐,他们会很快的对这些自己熟悉乐曲产生兴趣,演奏时很容易产生共鸣。而这些短小的乐曲旋律简单,很适合在小提琴初学阶段学习。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些标题性音乐作品来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与表现力。标题音乐的特征是有明确具体的曲名,能够说明乐曲所要表达的主题与音乐情绪等,如《渔光曲》、《念故乡》等。这类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主题,为之后理解更深层次的作品打下基础。对于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历,并且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与个性化的思想,教师不妨多与他们沟通,听听学生的想法,听听他们对哪些作品或者作曲家感兴趣,在能够提升演奏技术的同时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练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选择作品时要根据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作品,这样学生会更愿意去感受乐曲本身的音乐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3.准确理解音乐内涵,培养良好的读谱习惯

想要使乐曲演奏的富有情感和表现力,首先要正确的理解音乐主题,作曲家是通过一系列的强弱标记、音乐术语等表情记号来传达他的主题与意境的,所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读乐谱是小提琴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教学环节。

在对音乐作品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音乐作品的背景入手,让学生了解作者与其创作经历,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用一些有趣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让孩子快速的理解音乐主题;而对于年龄较大一些的学生,则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尝试去寻找答案,而教师可以挖掘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

此外,音乐术语是音乐表演中指导演奏者表演的专业术语。这些音乐术语在教学时必须要求学生规范的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读谱习惯。在读谱时,表情、速度、力度记号都是乐谱的一部分,会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音乐风格,而不能只看音符和节奏,忽略这些重要的提示。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表演

实践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渠道。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表演实践、及演奏活动。我经常和学生说:“学琴不是为了练琴,而是为了表现给别人看,演奏给别人听。”所以,我非常鼓励学生多表演,不需要非常正式的舞台,就从平时的生活中开始,比如在家庭聚会时,又比如在学校的班会上,都可以积极尝试表演实践。通过临场实践,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五、结语

小提琴演奏只有在演奏者充分感受,正确理解了音乐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扎实的演奏技巧,才能准确的把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传递给聆听者。所以作为小提琴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当然、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需要不断累积的。不断坚持通过科学的方法、正确的引导、耐心的培养才能在教学中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音乐之美。

参考文献:

   [1]田宁一.论小提琴情感表达问题研究.戏剧之家.2019(24):59

   [2]张佳乐.关于小提琴演奏中的揉弦技巧及应用分析[J].黄河之声.2018.07

   [3]黄辅棠.《小提琴教学文集》.2000.11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