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合唱教育作为校园美育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教育者们的重视。在学业繁重的高中阶段,学生参与合唱实践的时间尤为珍贵,因此探索一条科学的、高效的合唱教育之路至为重要。笔者所任职的上海市南洋中学,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新式中学。2021年以来,南洋中学积极探索“朋辈合唱”教育模式,推进学校合唱“一条龙”特色项目建设,目前该项目推进卓有成效。本文将从“朋辈合唱”教育模式概述、上海市南洋中学“朋辈合唱”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及美育背景下高中“朋辈合唱”教育模式发展展望三大方向进行探究。
一、“朋辈合唱”教育模式概述
(一)“朋辈合唱”教育模式的源来与发展
1、“朋辈合唱”教育模式的源来
“朋辈”在中文中通常指同辈好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中,“朋辈”翻译为“peer”,即为同龄人,同等地位的人,相匹敌的人。“朋辈教育”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国家提出的“朋辈互助”概念,随后此概念被引入心理领域,“朋辈心理辅导”成为一种常用的心理医疗模式。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经过专业训练的朋辈咨询员,为身边的朋友或同学提供心理辅导,来帮助在学习、生活上有心理辅导需要的朋辈[1]。
我国“朋辈教育”模式最早运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出现最早的辅导员制度,该制度的特点为:通常由品学兼优,有着很高的工作热情,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政治辅导员,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管理学生事务[2]。
2、“朋辈合唱”教育模式的发展
“朋辈合唱”最早从高校开始运作,例如华南师范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2011年提出“朋辈教育”,该校以校园合唱比赛拉开“朋辈教育”序幕,由经过选拔、专业训练后的音乐学院优秀学生作为合唱专业指导,辅导各个非音乐专业学院学生进行合唱训练,最后全校各学院合唱团同台展演。对于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打破传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音乐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是音乐教育方向,在校期间学生有这样的实践机会,对于未来步入社会大有裨益;对于高校各学院来说,打破了专职合唱指挥教师短缺的困境,为合唱之推广储备了大量人才;对于各学院学生来说,由于指导老师正是他们的朋辈,可以更加平等、友好地交流,各个学院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共促发展。
笔者于2015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习,本科四年当中,对本人影响最大的就是在合唱团中的排练经历。本人依旧记得首次排练时,由本声部的一位学姐作为声部长带领我们学唱自己声部的旋律,再由一位学生指挥进行合排。这样的训练模式大大提高了排练效率。另外,合唱团每学期都组织一定数量的音乐会、演出、比赛展演等,学生通常有机会担任小指挥,上台指挥一首合唱作品。这样的模式给了作为学生的我们很多合唱排练、登台指挥的实践机会。
美育背景下,随着学生日益提高的艺术素养,中小学美育工作也不断发展创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艺术工作者开始探索“朋辈合唱”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平台。比如说,在合唱团中设立学生团长、声部长等工作,作为朋辈榜样,协助教师管理合唱团事宜;在全校范围内的“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当中,由班级中的艺术骨干成员当小老师,全程负责本班级参赛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等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经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锻炼艺术管理能力、提升艺术核心素养。
(二)“朋辈合唱”教育模式的合理性
1、符合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指导原则
《意见》中指出“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完善评价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朋辈合唱”教育模式是中小学美育模式的一次积极革新。“朋辈合唱”是一种以“合唱”为载体的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互助成长的教育模式。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朋辈学生在特定的合唱团体、合唱活动中,学习合唱知识、欣赏合唱作品,提升合唱素养;以优秀学生为代表的合唱骨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帮助基础薄弱的同伴提高演唱能力,在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中完成演出、比赛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面对实际的处境,发挥自身所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收获友谊和成长。这是一种全方位育人、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合唱教育模式。
2、基于“音乐学习”具有的特点
进入新时代,美育倡导融合教学,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一环,本身具有体验性、活动性、形象性的学习特点。[3]
音乐学习的体验性,要求增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亲身感受度和独立探索能力,在“朋辈合唱”中,团员们在相互倾听和交流中探索、尝试,最终将合唱情感、歌曲处理磨合到至臻之境,这比不经过思考的,只是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而达到音乐效果更加令人欣喜。
音乐学习的活动性,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浸润式感知音乐。“朋辈合唱”突破了合唱教学的传统模式,适应了新时代背景下学习者日益提高的音乐素养,通过学生团长、学生声部长组织的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丰富多样的合唱活动,提高合唱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合唱素养。
音乐是一门“流动”的艺术,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旋律线条、速度力度的变化等勾勒出特有的音乐形象。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同一部音乐作品在听者耳中有着不同的形象,音乐的多元形象性使得“朋辈合唱”教育模式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同的合唱团员之间相互探讨,有利于丰富团员们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使得合唱表演更具表现力。
3、基于“音乐学习”的心理过程
音乐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通过来自音乐环境的刺激、对音乐进行内在的加工,从而获得音乐技能的过程。音乐学习过程中相对应的心理活动即为音乐学习的心理过程——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思维[4]。
音乐感知可以是听觉的、视觉的、触觉的,因此,尽可能地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对于新团员来说,相比起教师一对多地合唱教学,或是合唱团员自行学习歌曲,来自朋辈合唱团员的示范、耳濡目染,新团员更能快速、高效地融入集体。对于老团员来说,他们可以通过朋辈合唱团员之间的相互学习,温故知新。
音乐记忆是反复音乐感知而形成的,音乐记忆通常分为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有意识记忆是刻意地、有目的地对音乐旋律、节奏等要素进行记忆,无意识记忆是不经意间地感知到音乐,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在合唱团中,朋辈之间一起进行有意识地记忆合唱曲目,或是有团员在练习时,不经意间使得其他团员留下了印象,这便提高了训练效率。
音乐思维是以审美感知为起点,在音乐记忆过程中形成对音乐的领悟的心理过程。“朋辈合唱”教育模式的魅力之一就是合唱团员们一起歌唱,相互交流,从而进行思维的碰撞。
二、上海市南洋中学“朋辈合唱”教育模式的探索
上海市南洋中学创办于1896年,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新式中学。南洋中学有着悠久的校园合唱文化,曾多次被评为“合唱特色校”。笔者从2021年开始担任南洋中学音乐教师,担任艺术类必修课、选修课教学与合唱艺术团训练指导。2021年以来,为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的指导意见》、上海市教委等六部门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南洋中学积极推进学校合唱“一条龙”特色项目建设,该项目遵循科学规律,聚焦影响青少年合唱艺术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因地制宜、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探索优秀合唱艺术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培养体系——“朋辈合唱”教育模式。
在该模式探索下,近两年校级合唱艺术团建设工作卓有成效,校园合唱氛围浓厚。下文将从校级合唱团建设、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校内外多元合唱平台这三个方面对南洋中学的“朋辈合唱”育人模式进行探究。
(一) 校级合唱团建设中“朋辈合唱”教育模式的探索
1、 设立学生干部,发挥“朋辈榜样”作用
在南洋中学合唱团中,合唱成员由高一、高二年级中,经过挑选的、热爱合唱的、具有良好的歌唱能力的学生组成。在合唱团成员中,有许多歌唱能力强、擅长管理事务、乐于为集体付出的成员,从他们中间民主选举出学生团长、声部长,作为合唱团的学生干部,帮助指导老师管理合唱事务。比如,在每年的招新时,团长和声部长们会一起参与合唱团新生的面试,根据面试情况进行讨论,共同商议入选人员;在学习新歌时,各声部长先录下示范音频,再传给各个声部的成员们,在合排之前,确保每位成员已经学会唱自己的声部,以确保排练的高效性。这些学生干部们作为“朋辈榜样”,带动合唱团员们的积极性,加强合唱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分配任务小组,各司其职
合唱团队建设需要定期的演出、赛事的“刺激”,这样才能组织团员们阶段性地、有目标地共同超一个目标发展前进。“朋辈合唱”教育模式之下,所有的演出、赛事按照级别、规模,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管理小组。由能力强的学生领导者带领相应特长的学生组成若干个演出小组,分配不同的演出任务。这样,合唱团的演出任务不至于全部压在指导老师身上,并且团员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参加某些活动、演出,这就使得整个合唱团焕发活力。
例如,在2024年南洋中学的“三节闭幕式”暨迎新春文艺汇演中,合唱团承接了三个节目的演出任务。分别是歌曲小组唱《永远都会在》、歌舞节目《龙的传人》、大合唱《追》。擅长独唱的9个合唱团员在其中一个学生的带领下组成一个歌曲小组,学生自己完成歌曲的编排、舞台队形变化、服装道具的使用和演出音视频的剪辑;擅长舞蹈、唱跳的10个合唱团员则在其中一个学生的组织下,完成《龙的传人》歌词的分配、戏腔的演绎、rap的表现和现场舞龙的节目设计;大合唱《追》则是由指挥老师指挥,在团长和声部长们的组织下完成节目的排练、走台和最终呈现。
再比如,在2023年10月份,合唱团受邀参与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的林华教授的合唱作品集的教学视频的拍摄。由于指定作品为女声三声部合唱作品,因此由女生团长和女生声部长们主要负责该任务的排练、专家指导、视频等拍摄事宜。而当女生们在排练该作品时,男生则在男生团长的带领下学习新作品的演唱。这样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合唱团的排练效率。
得益于这样的高效运转模式,南洋中学合唱团近年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艺术评比和展示活动,并且获得佳绩。例如2024年获得徐汇区“明星社团”荣誉;2024年获徐汇区学生合唱节一等奖;2023年受邀参与徐汇区学生迎新展演、受邀参与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大会开幕式演出;2023年获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青春歌会一等奖;2022年获首批市级艺术“一条龙”布局项目高中学校社团展示展演评选活动二等奖、优秀案例征集评比二等奖等。
3、重视团队凝聚力的建设
合唱团在于“团”,重在团队凝聚力、团结互助。在“朋辈合唱”模式运行之前,学生中虽然设立团长、声部长,但他们并没有参与到实际的事务当中,因此经常出现学生团长、声部长并不认识合唱团其他成员的情况。
而在“朋辈合唱”模式运行之后,声部长从面试新团员开始,每次的声部作业回课、分声部排练都与自己声部的成员密切相处。他们对团员的了解有时甚至比指导老师了解到的更全面。在排练之前,当指导老师问起某个声部人是否到齐时,总会有人及时报告情况,再也不会出现“相顾两茫茫”的情况。当笔者本学期带领合唱团学习《游子吟》这首合唱作品,女低声部长来告诉我,她们声部的成员们都唤她为“慈母”时、当有位成员因为出国而退学,声部长情不自禁地落泪时,那些瞬间,笔者都被他们之间真挚的情谊所感动。
笔者清晰地感受到,在“朋辈合唱”模式的探索之下,合唱团员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他们在合唱团中不仅仅仅是学习歌唱技巧、乐理知识、完成比赛演出任务,更是感受到关爱、友谊和温暖,团队凝聚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建立。
(二) 艺术课堂合唱教学中“朋辈合唱”教育模式的探索
1、 基于“双新”背景下艺术课堂的要求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高中艺术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新课标要求,艺术课堂合唱教学应注重培养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在艺术课堂中通过合唱知识的学习,理解合唱的艺术表达方式,提高合唱艺术的感知能力;通过课堂中的合唱实践活动,提高合唱表现力;通过合唱作品的鉴赏,培养健康的合唱审美;通过对中国和外国优秀合唱作品的赏析,了解、尊重中国和世界合唱艺术的多样性,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文化理解。
新课标中强调,应当运用多样性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在合唱教学中,可以借助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们的合唱学习、合唱表演得到反馈。“朋辈合唱”教育模式中,更加注重“生生评价”。高中阶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比起艺术教师,学生们也许更在乎朋辈之间的评价。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艺术教师“袖手旁观“,艺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判断。
2、基于高中阶段学生身心情况
(1)高中阶段学生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处于青春期末期,此时他们的身体在迅速发育,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明显增强,在思考和处理事务等方面有了强烈的自主性;而此时他们的情感表达却变得内敛,虽然内心世界非常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因而在音乐课堂上,高中生相对于低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活跃。
在班级合唱教学课堂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若是班级中有一两名学生愿意放声歌唱,那么整个班级的合唱意愿会更强烈一些;若是班级中没有带头的学生,则整个班级合唱的意愿不高。此时“朋辈合唱”教育模式的优势便可发挥出来。在每个班级中挑选热爱歌唱、歌唱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榜样,将他们的位置安置于不敢、或是不愿放声歌唱的学生之间,他们对于带动身边的同学放声歌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高中阶段学生嗓音条件
高中阶段学生处于变声期后期。“变声”指嗓音由童声转变为成人声音的变化过程。男生在变声初期,声音变得沉闷沙哑、发声不稳定、音准不受控制等现象;经过变声期后,男生的嗓音通常会比女声低一个八度,变得低沉浑厚;女生的嗓音变化较不明显,变声期后低音区音色会更加丰满。高中生课堂中,女生大多数音域可以在小字组g至小字2组的d之间,大多数歌曲可以演唱;而男生大多数由于自身音域过低而发不出声音,少数男生可以在比女生低一个八度的音域上歌唱。
经过变声期的学生,已经明显区别于童声,在演唱时也无法所有人按照某一个旋律声部进行演唱。因此在合唱课堂上,应当选择难度与音域都适合学生学情的合唱作品。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简单的二声部作品比较适合目前的学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作为女教师,很多时候在男声的指导时缺少示范性指导,“朋辈合唱”模式的优势就在于,男声中唱得好的同学可以做出示范,让其他同学更直观地感受到要求,并且模仿唱得好的声音。而作为示范的男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自信心可以得到提高,他在指导其他男声时,本身的责任心、对歌唱的要求都会得到提高。
(三)校内外多元合唱平台中“朋辈合唱”教育模式的探索
1、校内平台探索
(1)“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
为落实相关文件精神,近年来“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已成为南洋中学每年艺术节最隆重、规模最大的艺术活动之一。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全体同学都要参与其中,每个班两首合唱作品。合唱形式不限,可设指挥、领唱等,合唱声部不限,鼓励多声部合唱。通过这样的集体性合唱活动,高一、高二的所有学生都感受了合唱的形式之美、内容之美、艺术之美。每个班级的合唱比赛内容由文娱委员、有艺术特长的学生们共同策划,不同班级在比赛现场相互观摩、欣赏,“朋辈合唱”教育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达成。
(2)“南洋好声音”歌唱比赛
“南洋好声音”作为每年艺术节最受欢迎的歌唱比赛之一,鼓励所有爱唱歌、会唱歌的同学参与其中。此项歌唱比赛不限于独唱,也鼓励重唱、小组唱的形式。在备赛过程中,许多同学有了多种方式的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研究参赛所须的合唱作品、声部编配等,“朋辈合唱”模式的实现途径又多了一种实现方式。
(3)午间广播音乐会
2023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指出“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美育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平台,特别是橱窗、展示屏、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网等打造校园文化艺术展示空间”。
南洋中学午间广播音乐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由广播社的同学在每周五时选择由同学们推荐的歌曲,在全校的广播里播放。近年来,随着校园合唱氛围的愈发浓厚,在午间广播音乐会时常常可以听到同学们推荐的许多好听的合唱歌曲。“朋辈合唱”模式不仅局限于参与合唱的“唱”,也在于爱听合唱作品的学生们之间互相分享喜爱的作品,让更多学生了解合唱、喜爱合唱。
2、校外平台探索
(1)鼓励学生参加区级合唱平台
鼓励热爱合唱、有一定基础、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校内积极参与各项合唱活动的同时,推荐学生参加区级合唱。例如,南洋中学所在的上海市徐汇区有许多由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创建的区级合唱团。近年来青少年活动中心创办了一支由徐汇区各高中高一、高二热爱合唱的男生们组成的男声合唱团,我校每年积极推送学生参与,为热爱合唱的学生们搭建平台。热爱合唱的男生们在这样的合唱团中,可以更多地其他学校、同样热爱合唱的男生们交流沟通,优秀的朋辈之间相互学习,相得益彰。
(2)组织学生观摩校外优秀演出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
上海是一座有着丰富资源的城市,得益于这样的优势,在上海的高中生们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走向剧场、音乐厅等艺术场馆。例如在2023年4月,在上海市科艺中心的支持下,我校部分合唱团师生在艺海剧院欣赏了音乐剧《春上海1949》,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体验。当他们走出校园、走进剧场,他们感受到更专业的音乐表演,他们看到更加优秀的朋辈们站在舞台上放声歌唱时,他们的内心是无比激动与憧憬的。相信这一些体会将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一粒音乐的种子,随着岁月的变迁慢慢生根发芽,造就他们今后的人生。
三、美育背景下高中“朋辈合唱”教育模式发展展望
美育背景下,学生不断增加的艺术素养教育需求,要求教育者们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探索一条高质量的、科学的教育教学之路。目前,高中“朋辈合唱”教育模式尚无系统化的理论指导,笔者作为年轻教师,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有更多关于高中阶段“朋辈合唱”教育模式的指导,高中合唱团之间有更多展示、交流平台,共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华:《新时代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22
[2]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历程》,https://www.whcp.edu.cn/2014/1103/c214a13999/page.htm,2014/11/03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P158-17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指定:《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P2-3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
[6]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