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器乐教学作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核心实践领域,是落实“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口琴为媒介,针对初中生情绪稳定性与学习持久性较弱,自我认知的全面性不足,易产生表现欲与自卑感的矛盾张力等问题,构建差异化教学策略体系。通过创设情景、分层教学、合作学习、总结拓展等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合作意识与创编能力,为“小器乐进课堂”提供了可推广的校本化实施路径。
【关键词】有效策略、能力建构、多元评价、持续学习
一、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转型作为落实“双新”理念的核心路径,在初中艺术学科中呈现出鲜明的实践特征。本研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创设情境化教学场域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构建了“深度+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模式。一方面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开展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另一方面融合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慧学习空间,全方位推进育人方式的创新实践。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新课标的重要实施载体,其课堂融入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学生通过器乐的显性化学习,不仅能有效激发音乐兴趣,更对发展音乐理解力、表现力与创造力等核心素养具有关键作用。
二、差异化教学策略内涵
差异化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其核心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资源,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升学习成效与综合素,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最大发展。《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课堂小乐器,让他们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强调了器乐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创造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音乐理解能力有积极作用。然而初中阶段特有的发展性特征为教学实施带来双重挑战。从学生身心维度分析,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迅速变化阶段。具体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与学习持久性较弱,自我认知的全面性不足,易产生表现欲与自卑感的矛盾张力。从学生认知基础维度分析,学校新生普遍存在器乐零基础、练习时空不足、乐理储备薄弱等现实困境,致使器乐表现主动性显著弱化。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激发学生学习口琴的兴趣,如何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能力,如何让他们掌握基本演奏技巧,如何鼓励他们参与不同的互动展示或实践活动,如何开发他们的创编能力等,都给课堂器乐教学有效性带来困难和挑战。
三、口琴差异化教学策略
笔者通过长期研究与实践,为确保教学适应不同学生需求,构建了初中艺术课堂口琴差异化教学模式(图1),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等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以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图1 差异化教学模式框架图
(一)多角度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器乐教学本质上是通过身体-器乐-音乐的交互作用,实现音乐素养的内化过程。笔者根据每首乐曲自身的音乐情境,创设适合学生年龄、乐曲审美意境的教学情境。如语言描绘,图画再现,装饰布置、音响渲染,角色扮演,设悬置疑等多种方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
1、营造气氛、提升吹奏兴趣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为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创造积极的条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究知识,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增益。如在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蔚蓝之海》第四课时《大海》的教学中,笔者基于“环境即课程”的设计理念,利用蓝白色气球和银色装饰丝带,把教室布置成“海洋”,与讲台上蓝色的大裙摆、
蓝色长绸呼应相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空间想象与情境迁移能力,吹奏“大海”的兴趣大幅提升,练习的动力也增强。
另外,营造合适的教学氛围还可使学生沉浸体验在对口琴曲的其他艺术形式创编活动中。如有的学生按照乐曲吹奏节拍,有规律地抖动蓝色长绸;还有同学模仿前期欣赏的视频里的舞蹈动作,跟随音乐甩起大裙摆;有的用“库乐队”为乐曲自制特色音效加强感染力等,最后互评环节,同学们彼此欣赏、彼此交换意见,学习得到了升华。
2、创设游戏、增强演奏信心
游戏是器乐教学过程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法,也是新课标“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如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茱萸重阳》第四课时《萱草花》中,笔者播放三个伴奏音乐片段,请同学们分辨《萱草花》这首口琴曲配合几号伴奏合适?并讲讲原因。学生通过对比听赏,分辨出合适的伴奏音乐,并结合整体乐曲的节奏和音乐风格讲出选择的原因。顺势笔者推出“快速配配配”游戏活动,看哪位同学能以最快速度配合伴奏音乐进行吹奏?由此推进学生通过自行听辨,并尝试配合练习,最后完成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伴奏”在器乐独奏中有着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它能够为主奏器乐提供稳定的节奏与和声支持,使得音乐作品的色彩更加丰满、线条更加立体。课堂上循环播放伴奏音乐,学生积极配合吹奏;在游戏环节中,笔者还适当的增加个性化的奖励机制,快速激发了学生的“胜负欲”,形成有效竞争,最后在展示环节中,学生也敢于表现,大大增强自信心与舞台表现力。
(二)分段教学策略提升能力
双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通过“表现”,掌握声乐、器乐、综合性艺术表演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根据不同年级,采用循序渐进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不同的演奏能力。
1、夯实基础,培养识谱与吹奏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心理处于幼稚、具有依赖性的时期,但也是处于认知能力迅速提升关键时期。他们开始具备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考能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抽象概念。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学校六年级有91.3%学生没有学习过口琴,84.8%的学生不认识乐谱。基于学情和音乐理论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先共同建立学生器乐使用规范,包括口琴保养方法、正确吹奏姿势及课堂指令的辨识;其次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音符、音阶、节奏等基础知识,为后续识谱学习奠定必要认知基础。
笔者运用演示、欣赏、发现、讨论等教学方法提升理论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在识谱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视唱”方法的运用,通过“视唱”提升学生识谱能力,建构相应的旋律和节奏,为口琴的吹奏打好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以掌握口琴基本吹奏为主,乐曲选择要相对简单。笔者通过增加器乐教学的课时等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熟练音阶,熟悉每个音的吹吸、每个音的位置,所以音域范围也要小,最高不超过高音re,最低不超过低音sol。
2、自主合作,提升音乐学习能力
进入七年级,学生身心发育就处于高峰期,此时他们集体意识增强,成人感、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有很大提升。笔者针对此阶段学生认知发展呈现抽象思维优势与学业倦怠倾向并存的矛盾性、行为特征集中体现为探究欲旺盛但情绪波动显著、自主意识增强与自我调节能力尚待发展特点,侧重加强他们的欣赏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编能力。
(1)加强自主学习
基于识谱与吹奏技能基础、深化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笔者采取“预学诊断—探索实践—反思提升”三阶递进模式,即通过预习任务引导学生独立解析乐谱,运用尝试性演奏促进技能迁移,结合反思实践,系统发展学生的识谱迁移能力与音乐思维品质。
(2)扩大口琴选曲
笔者积极突破教材局限,建立补充校本化曲库,鼓励学生自主遴选心仪乐曲开展吹奏实践,同步构建“基础曲目—拓展曲目—创编曲目”三级梯度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培养合作能力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口琴吹奏能力,合作欲望也得到增强,遇到二声部或者三声部的乐曲也不会退缩,反而更有尝试的兴趣和信心,尤其想用口琴和其他器乐进行合奏,学生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好提升。
3、挖掘潜能,拓展创编与合作能力
八年级学生处于认知发展关键期,但同时高认知能力与低情绪管理的冲突更加激化。教学中,笔者更加需要提供学生充分的练习机会,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并及时反馈,指出不足之处进而纠正。同时笔者结合八年级不同学生的特征,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拓展其创编能力。这种差异化指导教学策略,既能缓解学生心理学业焦虑,又能通过艺术成就体验促进自我成长。
(1)数字编创工坊
课堂教学中,笔者运用音乐软件(如“库乐队”、“随身乐队”等),打造“导入-编配-输出”数字音乐学习链,鼓励学生完成口琴曲目的多样态制作,如编配伴奏器乐、伴奏音型、特殊声效等等,培养音乐素养表达能力。
(2)多维展示平台
笔者积极搭建“课堂-校园-云端”三级展示平台,将优秀创编作品通过班级活动、校园艺术节、数字平台(班级群)实现梯度展示,在展示中分享艺术的魅力过程中提高学生器乐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3)协作训练体系
笔者实施“梯度进阶”多声部教学与训练(表1),建立声部责任分工分层协作机制。如八年级挑战《大海啊,故乡》中变化节奏二声部配合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出首席声部、节奏声部等等大家相互帮衬,一起感受乐曲风格。
通过三年螺旋式进阶,学生从机械模仿逐步发展为具备音乐创造力与协作能力的演奏者,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表1 分段教学内容与要求
年级 | 学情 | 学习目标 | 教学重点 | 螺旋上升设计 | 核心能力 | 技能载体 | 复杂度提升点 | 作业设计 |
六年级 | 基础阶段(技能萌芽期) | 1.掌握口琴吹吸基础技巧,能独立完成C大调音阶单音吹奏。 2.通过简单曲目建立节奏感和音准意识。 | 1.吹吸交替控制2.音阶稳定性 | 1.首次循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分组纠正→集体演奏; 2.重复强化 | 单音控制 | 《小星星》 | 从无到有的音准建立 | 吹奏《小星星》主旋律 |
七年级 | 进阶阶段(技能巩固期) | 1.掌握简单和声,能完成三声部合奏曲目(如《八只小鹅》)。 2.通过合作演奏培养音乐表现力,聆听其他声部。 | 1.吹吸交替中保持音程稳定性; 2.主旋律与伴奏声部的配合练习。 | 1.二次循环:复习单音→引入双音→分声部练习→合奏实践; 2.深化应用 | 多声部协作 | 《八只小鹅》三重奏 | 团队合作、听觉注意力分配 | 与同伴录制三声部合奏视频 |
八年级 | 综合阶段(技能拓展期) | 1.掌握即兴创作与情感表达技巧 2.通过音乐创作提升审美意识和文化理解。 | 1.基于C大调音阶的旋律扩展与节奏改编; 2.通过强弱变化、连音断奏表现音乐情绪。 | 1.三次循环:复习经典曲目→分析音乐结构→分组创作→展演互评; 2.高阶整合:运用音乐创编软件,融入改编实践。 | 音乐再创作 | 《让世界充满爱》改编版 | 个性化表达与风格融合 | 1.根据指定曲目运用音乐软件创作伴奏 2.并为乐曲拍摄合适的校园生活场景。 |
(三)以评促学策略优化教学
课堂评价是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笔者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学习效率优化的关键环节。
1、建立多元评价
笔者基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在课堂评价中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下多元化、综合化素质评价。
比如从“能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视谱演奏”——慢慢提升为“掌握所学器乐的基本演奏技巧”——再提高到“能用器乐表达音乐中的力度、速度”。在吹奏前,老师准备好“学习任务单”(表2),随着任务单里的技能不断提升,评价的要求(表3)也在逐步提高,学生从评价表中也会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表2 口琴吹奏学习任务单(七年级)
任务一 准确唱出每个音,节奏无误。 | 任务二 尝试吹奏,找出难点。 | 任务三 根据老师提示能自己攻克难点,并完整吹奏全曲。 | |
第一乐段 | |||
第二乐段 | |||
…… | |||
备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关任务,若能在规定时间内率先完成任务可进阶下一个任务。 |
表3 口琴练习评价表
评价内容 | 评价标准 | 评价等第 | ||
独奏练习 | ★准确唱出每个音 ★节奏正确 ★按乐谱正确吹奏、演奏速度稳定 ★能自己找到并攻克难点。 ★能完整吹奏全曲并修正错误。 | |||
三声部合奏练习 | ★声部音量均衡 | |||
★演奏速度和节拍一致 | ||||
★音准正确清晰 | ||||
★合奏流畅完整 | ||||
★有其他器乐或其他艺术表演方式加入表演 | ||||
评价等第说明:优秀(5★) 良好(3-4★) 合格(2-1★) | ||||
2、多维度指标融合
动态评估的核心特点是“交互性和持续性”,即通过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能及时反馈学生的进步轨迹,进行多维度指标融合,实现“演奏技能评估、学习过程分析”同步。
演奏技能评估一般为“成果性评价”,即学期末开展口琴吹奏评估,六年级学生要独立吹奏课本乐曲;七年级学生可以自行组合,并根据小组合奏评价表(表3)完成合奏曲目;八年级学生能独立或合作创编乐曲。
学习过程分析即为“过程性评价”,通过小组长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如音准稳定加5分,进阶技巧掌握加10分,完成合作加8分等。
四、成效与展望
笔者经过不同年段的教学实践,采取初中艺术课堂差异化教学策略,学生不仅在口琴学习上取得了成效,还激发了他们向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发成立了口琴社团,自发学习“半音口琴”,尝试运用“和弦口琴”吹奏伴奏,还有学生在电声乐队中加入口琴吹奏等。在全区艺术单项口琴比赛中,也实现了学校奖项零突破。
(一)群体共学与个人成长
笔者通过设置不同年段的分阶教学,如六年级(零基础)掌握C大调基础演奏,七年级进阶至声部合奏与伴奏技法,突破吹吸速度控制、颤音及压音技巧。通过群体激励维持学习动力,建立“优带弱”互助机制强化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借助校级展演等活动创设荣誉激励机制,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获得自信支撑,逐步实现从技术掌握到情感表达的升华。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满足学生五大发展需求:体验参与、创新探索、协作互动、艺术表现及成就认同。
(二)基础技能的突破
基础技能突破始于系统化训练。从音阶练习和练习曲入手,重点关注音准与节奏把控,通过钢琴参照校准吹奏准确性。持之以恒的训练既培育听觉专注力,又提升音准敏感度,逐步形成音乐听觉素养。同步发展的视谱能力表现为吹奏前自主视唱乐谱,高年级学生可独立识谱演奏新曲目,学唱效率显著提升。
(三)持续学习的核心要素
口琴的持续学习,可让学生们从被动学习发展至主动寻找喜欢的曲目进行吹奏,进而加强了自身学习能力,同时还对乐曲的文化理解和审美感知有了新的认识。除了在音乐课上的器乐演奏及辅助其他音乐学习内容以外,部分学生还在班级迎新、校艺术节上适时地多声部合奏,甚至还为其他艺术形式的表演吹奏背景音乐,大大提升了艺术表现。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和理解,可以丰富情感认知,提升审美能力,并增强文化自信。新课改要求初中音乐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感受、创造、表现、体验和感受音乐美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去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器乐的引进能够促进教师实现这一目标。在“双新”视域下,教师应深入研究器乐并将其科学地引进课堂,以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学习兴趣、视唱能力、识谱能力、合唱能力等,为学生更好地领悟音乐内涵、喜爱音乐、提升音乐素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⑴义务教育课程编写组.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 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⑵义务教育课程编写组.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 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
⑶曹理,何工.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 2023年版.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23.11
⑷席恒. 栉风沐雨 砥砺歌行——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课改30年[M]. 2018年版.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