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巧用短片 增强同理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用案例

巧用短片 增强同理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用案例

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 赵倩

 

一、背景说明

同伴交往是初中生适应初中生活的重要议题。一个人的同伴交往能力强,会带给自己带来好的人缘,从而提升自我的价值感,增加归属感;反之,则会导致一个人在班级里形单影只,无人理会,甚至受到排挤,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同理心,即共情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能力,在同伴交往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人缘好的人更可能拥有较高的换位思考能力。因此,我们设计了一节换位思考主题的心理课,旨在通过一些活动和角色扮演,了解换位思考的内涵,提高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促进同伴交往。

然而,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目标达成度并不高,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表示,换位思考真的很重要,但是问起他们换位思考的内涵是什么,怎么做还算是真正的换位思考,大多数同学仅仅能说出要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之类,也有同学提出然而我就是做不到。在对这堂课进行反思时发现,本堂课的课程设计里面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换位思考,实操性不强,因此学生对这节课的感受并没有那么强烈,更别提对自己同伴交往的帮助了。

如何上好这堂课,让学生学有所悟,对他们起到真切的帮助呢?通过查阅资料库,我们发现一个叫做《同理心的力量》这个短片很好的诠释了换位思考的真谛。因此,我们想到了使用小视频这个方法。

 

二、资源分析

(一) 资源内容

《同理心的力量》这则动画短片,专门介绍了换位思考,具体内容是伤心的小狐狸在小熊运用了同理心的帮助安慰下,心情由阴转晴的过程。这则短片用一种很直观的方式告诉了学生同理心的内涵及做法等,比如采用小狐狸头顶上在下雨来说明小狐狸此刻心情不好,感到很悲伤;用小熊将小狐狸的悲伤表情收入自己口袋,来说明小熊对小狐狸悲伤情绪的接纳和理解;用小熊跟随着小狐狸一起下到地洞里,来说明小熊愿意和小狐狸站在一起,共同感受和体会小狐狸的心情,等等,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二) 资源优势

1、 动画形象吸人眼球。主角是两只可爱的小动物,一只小熊和一只狐狸,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就被带入具体场景中。

2、 用外化的技术替代空洞的说教,学生容易理解。短片用一种非常直观并且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方式,告诉学生,把对方头顶上下雨的状态收进自己口袋代表了对对方情绪的接纳和理解,和小狐狸一起下到黑暗的地洞里代表了陪伴,等等,学生接受度和理解度高。

3、将换位思考的内涵融入短片中,实操性较强。短片其实对于换位思考包含很多层含义,比如接纳和理解,不评判、感受对方的感受和相互陪伴,等等。当看完这个短片之后,学生大致知晓如何做才是真正的换位思考了,避免了教师过多的繁琐的解释。

 

三、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运用这则短片的过程中,共播放了两遍。

在第一遍播放时,由于是英文字幕,这一遍不要求跟上字幕,重点关注动画,包括小狐狸和小熊的表情和动作等细节。

接着,在第二遍播放之前,抛出两个问题:1、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2、看完这个短片之后,你觉得什么是同理心(即换位思考)?

学生带着上面两个问题观看第二遍。之后要求学生来表达自己对同理心的理解,这时候发现学生都能说出一二,比如不让急着去评价,先闭上嘴巴听对方讲完,比如要接纳理解对方的情绪,等等。整个课堂氛围变得走心而温暖。说明他们理解了换位思考的内涵,也知晓了具体的做法。

运用短片介绍同理心之后,紧接着呈现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具体情境,请学生思考怎么说怎么做才算是换位思考,就发现学生的发言更言之有物了,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成效与反思

(一)主要成效

    这个短片是一个经典的介绍同理心的短片。学生不仅即时反馈良好,更是对于他们的同伴交往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学期末,要求学生写一写对本学期最深刻的一节课的体会时,很多同学都讲到了这个短片带给他们的收获,以下摘录几则学生的感悟体会:

学生甲:“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视频,是一只熊帮助一只狐狸。熊把狐狸的悲伤塞进了自己肚子里,是我印象深刻。是的,当我们了解并接受了对方的伤心时,才能真正帮助到对方,了解到对方的伤心之处才采取措施,这是换位思考很重要的一点。”

学生乙:“心理课上,老师跟我们讲同理心。开始我不以为然,心想,不就是同理心吗,就是同情心吧。直到一个视频打动了我。原来同理心也要让自己体会他人的悲伤等心情。”

学生丙:“有一次,我和别人起了点矛盾,当时我非常生气。刚要说他时,我想到了换位思考。我深呼吸了几下想:如果我听到那些话也是会非常生气的。于是想到这里我就跟他道歉了,他也跟我道了歉。我对这堂课印象最深是因为它让我保持了更多的友谊,也化解了很多的矛盾。”

    通过学生的表达可以看出,这节课对他们的印象较为深刻,有些同学已经可以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运用到同理心。因此,通过两次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后者,也就是运用了《同理心的力量》短片的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对他们的同伴交往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 反思建议

当然,这则短片其实对于预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一是语速过快,学生有时跟不上,二是有些内容有些深度,比如同情心和同理心之间的差别,甚至有同学会问:“老师,那难道拥有同情心不好吗?”可能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因此,在后续使用时可以尝试进行一些调整:

1、 放慢播放速度。

在播放这则短片时,本人一般会降低播放速度,同时会播放两遍,并且在播放前就提醒学生要认真观看,带着问题来观看。

2、 进行中文配音。

由于这则动画是英文字幕,同时语速较快,不少学生放慢速度依旧跟不上内容。因此,后续可以尝试找学生进行中文配音,降低理解难度,提高观看兴趣,可能效果会更好。

3、 多寻找同类素材。

在上这节课时,播放短片会挤压掉其他活动的时间,如果使用英文版本两遍的播放时间会让本课的内容容量变小了。未来还可以再多搜集这个主题的类似视频材料,优中选优,找到更适合的视频素材。

 

     在心理课堂中,运用经典短片是常见的一种既能调动学生兴趣,又能形象诠释主题的方法。如何在众多短片中选择既符合学生学情又切合教学主题的短片,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秉承的原则应该是心理短片资源的运用最终还是要为教学所用,为达成教学目标所用,最大化发挥效用。


责任编辑  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