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家校共育理念下学生发展的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改革强调要切实提高育人质量,坚持“五育并举”,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得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得以巩固,家庭教育不可缺位的地位得以强化,家校协同育人已然成为新时代教育主要趋势。本文结合研究调查和实际案例,对新时代家校共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优化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对策进行充分探讨,实现家校深层次合作,践行“双减”,形成教育合力,推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生发展;“双减”政策

一、研究背景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高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切实提高育人质量。而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得以巩固,家庭教育不可缺位的地位得以强化,家校协同育人已然成为新时代教育主要趋势。

二、家校共育面临的问题

(一)   家校协同育人意识的淡薄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部分家长顺势将培育孩子的任务交给学校,自己当“甩手掌柜”,只养不教,认为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把学生送进了学校,就是履行了自己全部的教育义务,极其缺乏家校共育的意识。提高育人质量,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提升家校共育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效率,而家校双方在合作意识上亟待提升。

(二)   家校协同育人沟通的不足

首先,家校沟通的内容单一。经调查显示,只有35%的中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以外的兴趣爱好经常或总是关注[1]。家校沟通的内容主要聚焦在学生的成绩上,对于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品质、劳动素养等对于学生具有长效性影响的特质培养却很少提及。

其次,家校沟通不充分。如在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学生不想在学校完成作业的情况,询问学生原因后得知这类学生一般在校内完成作业后,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在校认真完成作业,回家后还会布置一部分作业让其完成。这种情况的发生充分反映了家校在学业安排上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协同,其结果就是学生不仅没有减少学习负担,更会被迫接受家校两头的作业清单,增添学业负担,违背政策实施初衷。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降低学生学业负担同时又不降低学业质量,关键是要在家校间建立有效的沟通,但在现实的家校沟通上却存在一些问题。

三、优化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家校共育意识

深入贯彻“双减”政策,提升教师和家长协同育人的意识。学校可以为家长和教师开设“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专题讲座、云论坛等平台,增强家校共育的意识,帮助家长认识家庭的主体责任。通过双方针对于学生作息习惯和学习习惯等进行交流和沟通,引导家长用更长远、开阔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发展,孩子的成长发展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百米冲刺,人生的成功不是以学校时期的成绩作为评判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时期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优秀品德价值观和关键能力。力求家校在育人方式上的同频共振,以保证教育的协同性。

(二)构建沟通机制

有效的合作少不了良好的沟通,而高效的沟通更能使得家庭和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出共同努力。在“双减”政策下,构建家校沟通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以“我你”为沟通起点的家校关系。马丁·布伯提出:“我你”的关系是一种主体与客体彼此理解、相互平等的维系[2]。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的前提条件是家校关系的平等。教师与家长在育人过程中虽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略有不同,但两者都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对话,尤其是与后进生的家长进行沟通时不能带有情感偏见,要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和平等心态与每位家长进行耐心的沟通。如笔者班级里的A同学是个成绩中等,比较内向的女生。在预初,A各方面发展尚可,但从初一开始,她的身体情况每况愈下,长期低烧导致每个学期只能来上一个月的课,在她为数不多来上学的日子,笔者经常以大姐姐的身份找她谈心谈话,让她对我打开心扉。笔者渐渐了解到她父母离异,抚养权归父亲,但继母也经常冷落她,无人关心她的情绪,使得正处青春期的A内心沉闷压抑。初二的第二学期,她被查出患有轻度抑郁,长期低烧主要是心理异常导致的一种不良身体反应。到了初三,由于课业压力加大,她长期不来学校上学,导致成绩大幅下滑,而笔者在暑假里煞费苦心帮她建立起来的信心又慢慢被瓦解,但作为教师不能就此放弃,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此后,笔者经常找A的亲生父母进行线上、线下的沟通,尝试发掘A的美术天分,调节好情绪,不耽误学业,走特长生的路线。经多次讨论征询,最终选择一所A喜爱的美术学校进行高一阶段的学习。前段时间笔者向A的亲生母亲了解最近A的情况,从A母亲那里得知,孩子现在比较自信阳光,几乎不发烧了,老师觉得孩子在美术上也很有天赋,每次作业都能获得很高的分数,文化课成绩也不错。家长的言语中充满了感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家长充分相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端正育人态度,理性分析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双方育人观念不一致时,应保持理性的态度,多换位思考,形成家校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亲密友好协作关系。

第二,构建“多方面”沟通的合作形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家庭合作沟通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思想,对学习者的主体诉求加以重视,沟通过程中避免出现偏重学业成绩而忽视个性发展的功利性取向,家校都需清楚了解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目标定位,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高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切实提高育人质量。例如,笔者班级里的B同学是个成绩中等,性格比较外向的男生。在预初,他时常会与几个同伴一起在班级里做些“恶作剧”,心思并没有放在学习上。对于这种情况,笔者先是对几个同学一起批评教育,但发现效果并不理想。随后,笔者改变策略,采取逐个击破的方式。先分别与几位同学谈心聊天,对于B同学,笔者通过平时与B同学父母的沟通,引导家长多多关注孩子兴趣爱好,从而了解到他平时喜欢养乌龟、守宫等动物。在课下,笔者会时常向他请教关于乌龟饲养方法,跟他说老师也准备养一只小乌龟。在他跟笔者介绍方法心得的时候就像一位小老师一样,自信大方。他逐渐不再召集同学做“恶作剧”了。笔者对B同学说:“B同学,在乌龟饲养方面你是我的小老师,老师也经常向你请教相关知识。在学习上你是不是也可以多来找老师问问呀?”B同学回答:“老师,我以前不敢来问您题目,怕您会觉得我问的问题太简单。今后我会时常来找您问问题的。”从那天起,B同学每天都会带着不同的数学题来找笔者进行答疑。到了初二,成绩已经稳定在班级前三。最终中考以高分录取市重点高中。从兴趣爱好上获得的成就感,逐渐被教师引向学习,从而获得全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在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在“多方面”沟通的合作形式下,也要注重双向沟通。一方面,需要家长将学生平时在家的思想动态、学习表现情况、家庭教育方式和风格及时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情况,知晓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日常生活产生的正面影响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措施,增加与家长的信任和协同育人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将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学习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培养的情况反馈给家长,有利于家长清楚的了解学生在校学业、品德、情感、思想等方面动态,提升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度,并且做好校外配合,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也按照学校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强化学生在校学习成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真正形成家校共育的和谐局面,形成教育合力。

四、结语

从实践价值来说本研究丰富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沟通渠道和路径。“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尤其需要义务阶段学校和家庭协同合作,强化家校共育意识;构建沟通机制;促进双向交流,相互信任的密切合作关系得以建立,各自承担责任。形成教育共同体,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达到1+1>2的效果。高效的沟通更能使得家庭和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目标,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的效率,共同促成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责任编辑    张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