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积极认知”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程设计中的运用与反思 ——以《看见,游戏背后》课程为例

摘要:个体的认知在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积极认知”融入心理健康活动课程设计之中,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投入和意义,培养积极的认知框架。通过教学实践表明,以此进行课程设计可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的充分表达;突破学生认知改变的难点,引领学生建构积极的生活观。

关键词:积极认知;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反思

一、“积极认知”的概念和运用背景

依据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社会适应是高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一,其中包括了引导学生接受现实、应对挫折,寻找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这就需要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去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生活。如今,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压力,“作业太多、没有自由、竞争大、环境越来越卷……”成为很多学生的心声。因此引导学生如何以主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自身周围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更能够为学生之后融入社会环境积累经验。

以往的心理课在进行相关主题的设计时,更多是围绕“问题”视角,如从学生面对的学业压力、情绪困境、人际烦恼等出发,引导学生用“发展的、全面的、相对的”辩证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克服认知中的静止性、片面性和绝对化等倾向。而积极心理学给了我另一个启发,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优势和内在积极力量积极认知是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的认知过程。它是基于理性的,对过去事件的积极解释、对自身当下的积极效能感和对未来的积极预期。[1]积极心理学强调幸福,抑或是“完满的生命”是由三个主要的方面所构成,即乐趣、投入和意义。当一个人有了可以享受和期待的事情(乐趣),有了让其全心投入注意力的事物 (投入),以及让生活拥有目的感和方向感 (意义), 便有能力过一种更完美和更幸福的生活。可以用以下的方式,帮助一个人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投入和意义,培养积极的认知框架[2]

1.将提问作为主要的沟通形式;

2.发现资源和优势,将注意力引导至乐趣、投入和意义之上。

3.更多聚焦于内在目标,重拾对于目标的“主权”。

因此,是否可以“聚焦于生活中的“乐趣、投入和意义”,从学生本身具有的优势和潜能出发,找到他们本来就具有的积极认知的应用情境和经验,借以迁移、扩展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成为了我内心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课堂中,一次针对“心理学在游戏中的应用”的讨论活动给了我启发,我发现网络游戏作为学生成长中熟悉的“伙伴”,这个话题自带热度,学生能够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积极表达,并且网络游戏是一个非常好的观察自身需求、自我期待、认知模式和行为表现的“窗口”,它可以作为学生用以反思的载体。因此,我就由此对学生的“游戏生活”和“学生生活”进行了关联,设计了《看见,游戏背后》这节课程。引导学生去了解自己真正被网络游戏吸引的原因是什么,利用游戏具有吸引力的背后的心理机制,重新思考学习生活,将学习生活设计得更有吸引力。在此过程中,觉察积极认知,激发自觉行动,借助从游戏中汲取的积极力量,促进自身成长。

二、“积极认知”在课程设计中的运用过程

1.课程导入:欣赏《头号玩家》电影片段——通过提问将注意力引导至乐趣、投入和意义之上

通过播放《头号玩家》电影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课主要讨论的问题:通过探索游戏吸引我们的原因,思考如何利用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去优化我们的学习生活”,既为后面活动环节的探讨做铺垫,又通过提问将注意力引导至如何建立愉快的、投入的和有意义的生活

2. 主题活动一:游戏中的“吸引力”——发现资源和优势,觉察以往生活情境中使用积极认知的经验。

PPT上展示热门游戏的图片集合,邀请学生围绕一款喜欢的游戏,游戏具有吸引力的原因”进行解读和分享。在学生分享时,引导学生觉察自身在游戏中的积极认知,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游戏中的困难和失败,用“好奇的视角”看待游戏中的各种体验,“主动选择”游戏中的任务等。接着,教师就学生的回答进一步的追问,引发学生思考:“是否能利用游戏活动带给我们的体验,给生活中的其他活动以启发呢?”从而过渡到主题活动二。

3. 主题活动二:重新设计学习生活——对积极认知的运用与迁移,激发学生重拾对于生活目标的“主权”

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请学生们结合游戏背后具有吸引力的心理机制,思考如何将学习“生活”设计的更具有吸引力。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较为抽象,因此我在ppt上设计了一些具体化的情景和小问题,更容易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具体化的表达。如:“在你曾经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具体的某一个场景、时刻,让你觉得学习特别有吸引力?在学习中,会不会遇到一些让你觉得压力很大、感觉无趣的任务?游戏的视角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游戏”链接到生活,让学生转换思路,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生在互动、积极表达、同伴辅导和老师辅导下,对于自我和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在过程中实现转换认知视角、促进自身成长的目的

4.课程总结:

游戏是了解我们自己内心的一个渠道无论我们在游戏世界里有多风光,终归要回归生活中生活才是最好玩、最真实、最持久的游戏。尝试运用游戏背后具有吸引力的机制,用积极的认知方法,打造愉快的、投入的和有意义的生活。

三、使用“积极认知”设计本课程的价值和反思

1.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的充分表达

以往的心理课在进行“调整认知”相关主题的设计时,更多是围绕“问题”视角,如从学生面对的学业压力、情绪困境、人际烦恼等出发。在讨论这些问题时,高中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自我防御,较难完全的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而本节课从具象化的情境出发,无论是“游戏生活”还是“学习生活”,学生都有较多的经验、具体的事例可以表达。通过对话的方式和学生讨论具体化的情境与实例,可以向学生展现积极认知的迁移过程

2.突破学生认知改变的难点,引领学生建构积极的生活

虽然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做认知上的改变和调整还是具有难度从游戏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转换视角,将学习生活设计的更有吸引力,是本节课的亮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达中怎样进行辅导呢?在课程中,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游戏带来的愉悦感出发,关注生活中的“乐趣”:对待学习,引导学生愉悦接纳学习,学习本身其实就是每个人的成长,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满足我们的好奇和探索,这我们本身内在的一种需求。

2)从游戏带来的愉悦感出发,关注生活中的“投入过程”:从游戏带来的新体验出发,如果我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只追求输赢的结果,可能过程就是不愉悦的,运用到学习中也同样如此。我们在学习中会有成功,有失败,有新的经历,新的成长,享受学习整个的过程。

3)从游戏带来的成就感出发,关注生活中的“目标和方向” (意义)游戏之所以带来成就感和胜任感,是因为大部分的游戏都比较容易上手,而且在过程中不断的调节任务的难度,以免让玩家“知难而退”。引导学生为学习自主设定合理的预期和目标,可以先从现在能够解决的做起,小步递进,慢慢提升,而不一定要急于跨越一个很的目标,以免带来更大的挫败除了外在的反馈带来的成就感外,引导学生去寻求内在的自我肯定。

4)从游戏带来的自主感出发,重拾对于生活目标的“主权”。认同学生对于自主选择权的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在学生生活中的“自主选择”:如可以自主分配时间、选择作业完成的顺序、选择感兴趣的拓展课程,设定自身学习目标,而不仅仅是成绩目标

当然,这些总结也只能预设到学生回答的一部分内容,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回答会非常发散和个性化,教师要能够灵活的进行回应。通过结合游戏和学习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学会选择用积极的认知视角看待学习。此外,在学生表达和聆听的过程中,也会自然而然的存在同伴辅导的作用,某些程度上,同伴辅导的作用会比老师的辅导效果更好。因此教师要能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引导学生充分的表达,给予学生充分的倾听,这样才能引发学生之间对于自我和生活更深的思考。

image.png 

 

学生讨论的答案

3.积极认知不等同于价值中立,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

要向学生强调本节课绝非鼓励青少年沉溺在网络游戏之中,也不是为了强调网络游戏对人有益无害,而是为了引导学生觉察自己在游戏中的行为和需求,从而更有效的去控制行为,而不是被游戏设计者所操控自我决定论认为激发青少年去探索满足自身需求的多种方法,从而实现由“受控”动机向自主动机转化[3]通过说明游戏生活、学习生活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取决于我们看待他们的视角和方式,来激发学生内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娜. (2015). 青少年积极认知、积极情绪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湖南师范大学).

[2]伯恩斯, & 高隽. (2012). 积极心理治疗案例:幸福、治愈与提升.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卡尔M.卡普. (2015). 游戏, 让学习成瘾. 机械工业出版社.


责任编辑  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