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借助原创绘本,开展感恩教育,促进特殊学生成长——德育资源在主题班会设计中的运用案例

一、背景说明

特殊学校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中年级,智障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对自己的认识正逐步发展到家庭及社会事物的认知,他们不应该只是一味地习惯于接受或依赖他人,而不懂得感恩。即使由于先天残障问题,家长怀有愧疚和保护心理,极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也应当会表达感谢。但在实际生活中,笔者经常看到班级有些学生对家人不尊重,如放学时家人忘记带点心,就会发脾气;或者他们已经学会背书包的技能,但在春游时,仍然还是由家长代劳,笔者也曾拎过一些祖辈的书包,分量完全是学生能够承受的量,于是询问祖辈这个孩子在学校是勤劳的劳动达人吗,为何还需要你背呢?祖辈笑笑没有说话。像这样的现象一定不只是个别学生的生活写照,笔者对学生如何将学校获得的感恩教育内化成生活中的感恩行动。

正值4月学校的阅读月,全校师生开展一系列《鸟宝宝成长记》绘本的生态化综合活动,同学们在艺术的熏陶与情感的体验中感受着生命、爱与成长的意义。笔者思考借助阅读节《鸟宝宝成长记》活动的后续效应,希望通过设计班本化的感恩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行动意识来表达对他人的感谢,并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种下一颗感恩的种子。

二、资源分析

   《鸟宝宝成长记》是一本生态化环境下的原创绘本,记录了学校九1班的学生在开学时观察到教室窗台外的小花坛里出现了一个鸟巢,于是班主任老师运用信息技术录制了2个月视频,让同学们观察和记录鸟宝宝的诞生和成长的历程。通过阅读绘本以及欣赏视频版故事,同学们认识到鸟爸爸和鸟妈妈用超强的耐心和韧性孵化蛋宝宝,比如每隔一段时间翻动蛋,使蛋宝宝保持均衡温度,约18天后,鸟宝宝顺利地出生了。在接下来的1个多月时间里,鸟爸爸和鸟妈妈始终辛勤孵育喂养鸟宝宝,在风雨天或遇到天地时,用自己的身体和羽毛给予鸟宝宝温暖和安全,鼓励鸟宝宝练习飞翔,最终勇敢飞离鸟窝。

   由于智力水平受限,特殊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缓慢,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道德教育,未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这本大自然馈赠的生命与感恩主题的原创绘本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在前期阅读节绘本学习、视频版故事欣赏以及绘本剧表演的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了在大自然中父母赋予动物生命以及抚养长大的辛苦和不易。笔者希望在此基础下,与其他学科配合协作,先以学生熟悉的“妈妈”作为感恩对象来切入,开展一系列感恩主题教育,达成以下两点教育目标:

     1.在感受妈妈对自己爱的基础上,知道爱是互相的,自己也要回报妈妈的爱。

     2.会用不同的形式向妈妈表达爱,掌握一项家务劳动技能,尽自己所能为妈妈分担辛劳。

三、过程与方法

    基于我校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认知水平,遵循学生年龄特点,从真实生活和情境出发,聚焦教育主题,围绕目标内容开展两项主题活动。采用故事、游戏、实践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帮助孩子建立报恩行动意识,形成感恩情怀

    活动一:妈妈爱我

    1.我出生了

    结合绘本与视频记录,通过回顾鸟宝宝诞生的过程,学生思考鸟妈妈在照顾鸟蛋时的心情,以及体验鸟妈妈小心翼翼保护鸟蛋的行动。老师通过语言的引导“你们在出生前也像鸟宝宝一样住在妈妈的肚子,经过十个月之后才离开妈妈的身体,你们想不想试试看做一天的妈妈?”来激发学生参与“我是好妈妈”的角色体验活动。

具体活动要求如下:

    1)“十月怀胎”体验活动分为两组:气球组和沙袋组。在晨会课上,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装上道具,直到放学前统一拆下。

    2)在一天的时间里,学生需要在任何时候保护好肚子里的“宝宝”,还要在课间给他讲故事,唱歌等。

老师通过视频记录下学生当天的表现,并在活动后采访学生:如果让你坚持十个月来守护(气球或沙袋),你觉得难不难?妈妈为什么能坚持?

   通过具身的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妈妈怀孕过程中的艰辛,但妈妈为了守护自己健康出生,能忍受身心上的痛苦是源于她的爱。

2.我长大了

    结合绘本与视频记录,鸟宝宝在成长中,“饿了”、“冷了”、“遇到坏人”的时候,鸟爸爸鸟妈妈都会第一时间出现,给到鸟宝宝温暖与安全,笔者观察到学生们看到鸟妈妈用嘴喂养鸟宝宝时特别的感动,都窃窃私语些什么,于是笔者结合疫情期间的照片,和学生一起梳理疫情期间妈妈工作外是怎么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的。

除此以外,笔者发动家长资源,请家长提供出生的照片,并请妈妈分享学生成长的故事,对比出生时的弱小身躯,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再通过聆听自己的成长历程,一张张和妈妈在一起快乐的照片,一个个被妈妈呵护的故事,学生认识到自己一直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健康长大,也让学生思考在妈妈付出的过程中,自己对妈妈说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来表达感谢。

活动二:我爱妈妈

  1. 爱的表达

         在前期的感恩教育下,学生已初步具有感恩的情怀,于是笔者着力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将感恩情怀化为行动的表达。虽然在特殊学生中大部分伴随语言障碍,但笔者认为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可以用任何形式来展示。

         于是笔者借助母亲节的时机,与美工组的老师协作,通过简单的创作形式,引导学生表达对妈妈的感谢,如对妈妈说“我爱你”,抱抱妈妈,亲亲妈妈等。其次,笔者通过了解班级中妈妈的生活作息规律,设计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谢,如妈妈来接放学时,自己背书包外,还能帮妈妈拿一些重物;在家中,接受到妈妈的关心时能主动表达感谢。笔者希望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情境思考表达爱的方式,并希望能成为他们日常的一种习惯。

    2.爱的持续

         感恩的表达不能只是短暂的,而是要有持续性,对比鸟妈妈在鸟宝宝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持之以恒的爱。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本领,思考如何坚持做一件小事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谢。

    中年段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方向逐步从自理生活转向分担家务劳动,因此,笔者与生活组的老师协作,针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制定家庭劳动岗位,引导学生将感恩的行动付诸于劳动实践,并以“家务小能手”的评比方式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将感恩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变成感恩的习惯。

    四、成效与反思

    (一)主要成效

    1.在情境体验中,激发学生感恩情怀。

        特殊学生由于认知受限,相比空洞的说教,更适合具身德育的理念,即从客观存在的身体及情境去探讨主观的道德心理活动规律,强调学习者在德育过程中个体认知、情绪体验和实践行动之间的有机统一。通过对比小动物诞生的“我是好妈妈”角色体验活动和劳动践行感恩教育的方式,学生在体验中,促进了道德认知发展,进一步激发了感恩情怀。在整个班级感恩教育期间,笔者收到了家长的一些短信反馈:孩子经常翻看成长的相册,还经常说“妈妈,我爱你”;每天下班回家,孩子都主动帮我放包,拿拖鞋;超市回家路上,孩子不像以前拆零食吃,能主动拎起10公斤的米等等。

    2.关注学生优势智能,注重分层教育

        由于学生残障情况复杂,差异性大,笔者注重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分层教育。在制定家庭劳动岗位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岗位,老师们给与建议;能力弱的学生,老师们选择一个学生相对能独立完成的任务。通过家长的照片、视频与评价表反馈,学生不仅主动劳动的意识增强了,还能坚持每天在特定的时间点完成劳动岗位。

    (二)反思建议

        具身德育强调将心理、体力、脑力以及长盛心理的客观现实、体力脑力劳动的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将道德融入身体、心灵深处、成为身、心的有机成分,从而实现知行统一。笔者认为学校践行感恩教育的实践思考应注重与家庭、社会的链接,同时以学生的实际认知与行为偏差来确定感恩教育的方向与重点,切实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将感恩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传统美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绝非一日之功,笔者相信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每一位学生不仅怀有感恩情怀,还具备将感恩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他们的心中能播撒感恩的种子,学会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热爱祖国,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责任编辑:江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