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纠纷的妙用——德育资源在主题班会设计中的运用案例

【背景说明】

班级是学生一群年龄相仿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交往和参与各种活动的主要而稳定的场域。但在其共处的过程中,发生摩擦和冲突在所难免。有的班主任觉得学生之间总发生各种纠纷,耗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殊不知,如果老师拥有智慧和专业,利用这样的纠纷事件,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资源分析】

   “王老师,王老师, 小袁把乐乐的水彩笔抢走了。家乐在教室里大哭呢!”班级中的小张急匆匆地跑进办公室,在王老师旁边轻声说道。

王老师立刻起身,赶去班级。脑海里出现小袁和乐乐的样子。小袁和乐乐都是班级里非常特殊的孩子。小袁特别没有规则意识,也不知怎么和他人相处。他的世界中经常只有他喜不喜欢,没有应不应该。乐乐学习能力弱,身材也非常瘦小,不擅于表达,也不知如何保护自己。

“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王老师想到这,不觉又加快了脚步,冲向教室。

教室里,乐乐坐在地上大哭,身边散落着水彩笔。小袁一脸着急,一个劲在拉乐乐,嘴里还不断说着:“你先起来呀!你站起来呀!”我立刻扶起乐乐,看看他有没有受伤后,开始了询问。

原来下课时,乐乐的水彩笔掉在地上。小袁走过看到,觉得好玩,捡起来就摔在地上,摔坏了一支后,又拿着另外几只跑出教室,从走廊的窗户里扔向学校后面的小区。然后又拿着手里还剩的一只,扔到学校操场的草丛里了。

了解完事情经过,王老师又生气又无奈。如果学生不知道这样行为是错误的而犯错,老师通过讲道理,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可能就能起到纠正行为的作用。但是接班月余,类似的事情小袁犯过好几次,批评教育、联系家长均不起作用,可见他不是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作为老师,除了声色俱厉或者循循善诱,还能做什么呢?王老师让小袁和乐乐先上课,自己回到办公室,陷入了沉思中。

小袁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一来因为以前都是老师和家长训斥几句就结束了,小袁从未真正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后果;再者,小袁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也不知如何要尊重他人,不知如何和他人相处。可不可以利用这次纠纷,帮助小袁认识到自己做错的事情后果就需要自己承担?这样才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同时利用乐乐的瘦弱,激发小袁呵护弱者的意愿。想到这,后续的教育过程在王老师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

【过程和方法】

“小袁,放学留下来,我带着你去找你扔掉的水彩笔。”王老师的语气里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小袁耷拉着脑袋回答道:“哦,知道了。”

小袁参加学校的晚管班,放学时间是六点。六点钟,王老师准时在晚管班门口等他。他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走在前面,王老师跟在后面。来到草丛旁,他用手扒开草丛,嘴里不断嘟囔着:“我好像是扔在这里的,可是怎么没有呢?”王老师提醒到:“会不会有同学发现捡走,扔到其他地方了?”就这样,王老师跟在小袁后面,翻遍了校园里所有的草丛,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可是最终校园里的这支还是没有找到。

“那么还有的你扔在哪里了?”王老师继续问道。

“我从楼梯那的窗户扔到后面小区里去了。”小袁小声回答。

“走,老师陪你去找。”王老师说。

“我可以把我的书包放下吗?背着好重啊!”小袁怯生生地问道。

“你觉得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担负的责任,就像这书包,该你背着的,你就得背着。再重也得你自己扛。”张老师坚定地回答道。小袁没有说话,理了理书包背带,牵着王老师的手,来到学校后面的小区。找了一大圈,也没有水彩笔的影子。天渐渐黑了,师生俩人只能空手而归。

走在人行道上,小袁耷拉着脑袋,非常沮丧。身边不时有自行车和助动车快速通过,王老师立刻和小袁换了位置,把他护在自己的内侧。

“王老师,你为啥要和我换位置呀!”小袁一脸懵懂地抬头看着王老师,问道。

“因为老师比你高大,你比老师弱小,老师怕来往的车辆撞到你,所以把你护在内侧。”

“哦。”这时,王老师看到小袁的眼里闪过一丝感谢。

“那你觉得你和乐乐比,谁比较高大?”王老师抓准时机,因势利导。

“我比较高大,乐乐不喜欢吃饭,所以他的胳膊、腿都很小。”小袁用不准确地字眼描述道。

“是啊!乐乐很瘦小。那你应该也要像老师护着你一样,保护乐乐,对吗?看到他的水彩笔掉在地上,你可以怎么做?”王老师耐心问道。

     “捡起来,还给他。” 小袁小声说。

     “是啊!这样才是我们一直提倡的相互帮助、互相尊重,对吗?”

      “嗯。”小袁诚恳地点了点头。

      来到校门口,灯光下,小袁妈妈已经等着了。和家长说了事情经过和寻找结果,并建议家长带着小袁用他的零花钱去购买新的水彩笔,赔给乐乐。家长和小袁都一口答应。

成效与反思

第二天,小袁带着新的水彩笔来到学校,在王老师的陪伴下,小袁在教室里,郑重地把水彩笔递给乐乐,并赔礼道歉。教育本就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小袁不可能就因为王老师这样一次不言之教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幸,在后续的校园生活中,小袁虽然时不时还是会动动同学这个,碰碰别人那个。但是乐乐的东西,小袁再也没有扔过。

作为老师,要对学生讲清道理并不难。但是,老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对学生讲清道理,而是让学生自己能够悟到道理。事件中的主人公小袁在和老师和家长的屡次“交锋”中,对于讲道理的方式已经“免疫”了。所以王老师调整策略,利用这次机会,在放学时间,顺理成章让小袁背着沉重的书包,校内校外到处找他扔掉的水彩笔。在寻找无果的情况下,老师要求小袁用自己的零用钱赔付损坏的物品。目的在于告诉小袁,过程老师可以作为陪伴者一路相伴,但是他是承担主体,后果还是要他自己承担。同时,王老师也在过程中找准机会,及时关心小袁,让小袁感受到老师严格的要求后也有对他的呵护。人很难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只有当孩子被人关爱过,才能知道如何关爱他人。我想正因为这两点,小袁的行为才有所改善。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不教。真正教育的本质,常常是外表上不怎么教。可是这种不怎么教,确是最大的教。这种无言之教,就是道家所说的“大化无形”。老师若能全然接受每次同学间的纠纷,用自己的专业和智慧引发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正确认知,促进其道德水平的发展,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师爱,这样的教育过程我想就是我们都心之神往的“大化无形”吧!



责任编辑:江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