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说明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作为校园内的红色组织,少先队是队员接触的第一个正式组织,也是队员认识党、认识民族和国家、认识中国革命历史、认识社会的开始,其使命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让党的事业永葆青春。
然而,红色资源虽然是内涵丰富、价值巨大的鲜活教材,但它不会天然成为教育资源,又因其所蕴含的精神比较抽象,与队员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有时并不能触动队员的神经。如何将其转化为可教育性资源,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协同创新,做好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是每一位少先队工作者要积极探索、研究和实践的任务。
二、资源分析
红色校史主要通过历史片段、典型人物、校训校歌等形式,具体生动地体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和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对共产主义的由衷信仰和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坚定信念,是少先队对队员进行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内容。它是一所学校的光荣历史,也是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
作为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新式中学,南洋百年的校史跨越三个世纪,包括学校的发展历程、校友事迹、校训精神、建筑文物等,蕴含着丰富活泼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独特性。翻开南洋中学的历史,实可谓星光熠熠——王培孙老校长、文学泰斗巴金、国际摄影大师朗静山、中国杰出外交家顾维钧......每一段历史、每一个人物,都是极具特色的少先队教育资源。二是鲜活性。南洋中学的校史资源是学校中可观、可感、可触、可亲的人、事、物的集合。如学校的“先驱园”,是为纪念南洋校史上为国捐躯的朱少屏、俞昌准、钱立华、严庚初等十位烈士而建立,这些红色校史资源不仅表现为外在的物质形式,还蕴含着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于队员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传承性。南洋校史是连接南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桥梁,具有校本性、亲切性、感染力强等特点,能够唤起队员对学校红色历史的追忆情怀和热爱情感,容易让队员的心中产生共鸣,自愿、自动、自主地成为南洋基因的传承者,这也大大丰富了学校少先队的教育方法与途径。
三、过程与方法
1. 融入校园,引队员知校史、立志向
少先队作为党创立的儿童组织,要坚持发挥儿童组织的优势,坚持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方式,把传承落到实处,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明确政治引领、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作用。作为少先队教育的隐性资源,红色校史素材多样、事例鲜活,能够引导队员知校史、立志向,以“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将育人目标浸润于队员。
比如,我校六年级新队员的第一节少先队活动课——“大手牵小手,一起走进红色南洋学堂”,队员们以中队为单位,跟随着红领巾志愿者,一起打卡校园的各处红色景点,并以“南洋红色建筑,我想对你说”为主题在小队中进行分享:从“王培孙像”到“百年碑廊”,从“先驱园”到“南洋中学博物馆”,从自主楼、求实楼、好学楼、俭朴楼到植善堂、维钧堂、懿德堂,一处一景取名皆有意,或是来自校训、校友,或是来自校史片段,但统统都为“南洋红色故事”发声。以此帮助队员建立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实现爱校爱国情感的第一次升华。
2. 融入队活动,将队员带入红色情境
少先队活动课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引导的重要形式,是新时代少先队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将亲近感、代入感极强的红色校史资源穿插于少先队活动课中,不仅可以增强队员对于校园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更有助于加深队员对红色校史精神的内化程度,激发队员的担当责任意识。
近年来,学校出版了一系列校史书籍,如编年史《为国桢干》、人物志《毋忘风雨》、南洋读本《南洋魂》等,这些书籍为少先队活动课注入了鲜活的素材。为了充分发挥红色校史的作用,学校积极开发校本少先队活动课程,不同年级融入不同的校史内容,并以红领巾奖章作为评价方式。例如七年级“铭言章”的目标之一为:培养对自己、对组织、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了深化队员对于“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理解,队员们以小队为单位共读《毋忘风雨》,并讲述其中一位“学长”的红色故事,跨越时空与先辈对话。
3. 融入实践,引导队员知行合一
少先队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以实践为主体的队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在研学中感悟,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只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途径,容易让队员产生空洞说教之感,很难实现育人效果的最优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让队员感受到红色校史资源所蕴含的革命信念与崇高精神,并引导队员内化“红色精神”,从红色基因中汲取道德滋养和文化精髓,转化为内心深处的信仰力量,知行合一,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一方面,开展“红色校史寻访”活动,组织队员寻访革命烈士的后人、老校友、老校长等,收集学校红色史料,比如追寻“南洋党组织的童年”,几经周折,辗转通过徐汇区档案馆、后人家属的帮助,探寻地下党员杨渤海的相关事迹,再如寻访曾参加过两航起义的退休教师梁友义等,让队员在寻访中与革命者产生情感共鸣并升华思想,实践红色思想。另一方面,开展“红色校史体验”活动,组织队员知校史、讲校史、传校史,成为红色校史文化的传播者,比如引导队员成为介绍学校景点的志愿者、博物馆志愿者等,让队员在自己接受熏陶的同时,也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实现育人育己的结合,无形之中提高自己对校史资源的熟悉度和热爱度,增强育人实效。
四、成效与反思
(一)主要成效
1. 推动队员认同“红色校史文化”,让“红色传统”深入基因
队员每日行走在充满红色底蕴的校园中,穿梭于“课堂”中,沉浸在“活动”中,无论是哪个年级的队员,说起南洋故事,大家总是如数家珍,为自己是一位南洋学子而倍感自豪。
2. 推动队员外显“红色校史精神”,让“知行并进”相伴成长
队员们知行合一,播撒红色种子,不仅知晓“南洋故事”,更在实际行动中做南洋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如学校每一次的博物馆志愿者招募活动,队员们总是踊跃报名,名额很快就被“抢空”。有队员在参加完我校121周年返校日的志愿者后有这样的感受:“接待过程中,不时会遇到白发苍苍的长者,他们或单独而来,或三五成群,但相同的脸上都露出对母校的眷恋之情,身处其中,自己也扬起身为大南洋学子的自豪之情。我带他们缓缓走过百年碑廊,来到了博物馆,带他们穿梭到那些南洋红色岁月和记忆深处最美的南洋。”
(二)反思建议
红色校史文化天然具有魅力,贴近队员生活,容易引发共鸣,但辅导员如何在海量的红色资源中选择出适合队员、适合课程的内容仍然具有很大挑战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队员个性独特、主观意识强、思想叛逆等现状也越发值得思考。因此,后期开展时建议作如下思考:一、根据队员的年龄特点,筛选红色校史中的可教育性资源,删除一些不适合少年儿童、教育效果不显著的内容;二、让队员主动参与活动的设计,用他们感兴趣的形式,更好更高效地用好、用活校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队员。
红色校史资源是活生生的、可感可行的价值规范和导向,将其融入课堂、融入队活动、融入实践,对于发挥少先队主责主业,聚焦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更进一步的探索、开发和利用。
责任编辑:吕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