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回望那时那事,我们想要说——德育资源在主题班会设计中的运用案例

背景说明

站在2021年的今天,环视全球各地的场景,虽然坚信疫情终将过去,但每天还有数以十万计的人们感染病毒,疫苗全球分配与接种并不平衡与顺利,我们仍揪心万千,惆怅万分。站在2021年的今天,回望2020年的那个冬天,新冠疫情在武汉、在湖北的扩散,以及全体国人众志成城,科学处置,我们仍思绪万千,感动万分。

回望那时那事,我们当然有理由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党和政府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中国人民为什么能赢?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让我们一起走进2020年的那个冬天。我决定围绕“生命与道德”两个关键词和同学们展开一次讨论。

 

资源分析

资源一:《武汉,血液透析室里的坚守》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延续生命的希望。据了解,武汉共有七千多名尿毒症患者,当疫情来袭,如何维持一周2到3次的透析,曾引起极大关注。最困难的时候,未感染新冠肺炎的透析病人找不到位置。感染了的病人,更找不到可以透析的地方。但是,指挥部想尽一切办法,指定了多家新冠肺炎患者的透析点,将(新冠肺炎)患者与非患者分离,基本解决了“无处透析”的难题。”

资源二:《抗疫!封面直击“封城”下的武汉》

“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称,自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恢复时间另行通告。武汉凌晨宣布交通封城,部分市民游客选择连夜出城。面对疫情,壮士断腕的武汉,正在经历阵痛。但是,武汉并不是孤岛,武汉绝不会孤单。”

 

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故事讲述——《孟子·孺子将入于井》

老师提问:大家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

(二)呈现情境(资源)一: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延续生命的希望。据了解,武汉共有七千多名尿毒症患者,当疫情来袭,如何维持一周2到3次的透析,曾引起极大关注。最困难的时候,未感染新冠肺炎的透析病人找不到位置。感染了的病人,更找不到可以透析的地方。但是,指挥部想尽一切办法,指定了多家新冠肺炎患者的透析点,将(新冠肺炎)患者与非患者分离,基本解决了“无处透析”的难题。”

老师提问:试想,在疫情爆发初期,面对一位找不到血液透析的武汉尿毒症患者的求救。如果你是医生,你会怎么办?救还是不救?请说明原因。

学生讨论。

(三)呈现情境(资源)二:

“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称,自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恢复时间另行通告。武汉凌晨宣布交通封城,部分市民游客选择连夜出城。面对疫情,壮士断腕的武汉,正在经历阵痛。但是,武汉并不是孤岛,武汉绝不会孤单。”

老师提问:武汉市民的困境:听说市府要封城,一位当时健康的武汉市民连夜带着妻儿自驾出城。如果你是这位武汉市民,你会怎么办?走还是不走?请说明原因。

学生讨论。

(四)引导感悟、促进行动:播放人民微视频《谢谢你,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

老师提问:结合视频资料,如何看待武汉市的“封城”,当时该不该封?大家对视频中所反映出武汉市民、湖北人民以及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情感作何评价?经过了此次疫情,大家觉得,有没有改变或影响了自己的一些行为方式。

学生讨论。

 

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此次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重大公共事件开展的一次生命与道德教育。通过此次班会课,一方面,学生在尊重生命、健康生活、勇于担当、法治观念方面有所收获与感触。另一方面,学生的道德修养亦有提高,他们理解恻隐与仁爱之情、深化了对中华民族素有的团结互助之情。

(二)反思

第一,关照学生学情与发展学生道德认知力、感受力。从推进流程来看,本节班会课在落实“情境冲突——讨论表达——引导感悟——任务行动”的基础上,力争做到化繁为简,由浅入深,有小见大。在情境选择上,尝试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第一,实际上形成三个两难情境,讨论“病人救不救?”“我走不走?”“要不要封城”这一情境(问题)链,由小到大,有微观到宏观。其中,前两个问题是生活在武汉这种城市中病人与健康人的对举;而前两个问题一起撑起了第三个问题,从而形成闭合的情境(问题)链。第二,尝试将现代德育核心语词与中国传统伦理语词相互勾连。笔者发现,此节班会,在目标设计上,一方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健康生活、勇于担当、法治观念。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理解并恪守恻隐、仁爱、忠恕、敬义、明理之心。而这两者本质上是相通的。

第二,尝试完成由时事新闻向道德课程的有效转变,凸显道德课的这一本原特征。从组织线索看,本节课试图落实“情境冲突——讨论表达——引导感悟——任务行动”贯穿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思考“面对新冠肺炎”的事实背后,更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道德架构和中国传统优秀伦理观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与高中道德课强调的“知行合一”的目标取向相契合。从内容线索看,本节课试图用三个两难情境,讨论“病人救不救?”“我走不走?”“要不要封城”这一情境(问题)链,由小到大,有微观到宏观来开展教学。在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实现了两条线索从逻辑起点到逻辑终点的闭合。从方法上看,突出从学生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既有话可说,又不断提升;发挥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精选情境,强调跨学科的辩证思考,以期发展高中学生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江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