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让教育更贴近生活——德育资源在主题班会设计中的运用案例

【背景说明】

寒来暑往,闰馀成岁。在暑热未退的九月,我又迎来了新一届学生。经过两周的班集体生活后,本届班委在班级同学们的推选中诞生了,小阳同学以全票当选班长。短短的两周就拥有了如此高的人气,让我对他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班委组建后我便召开了第一次班委会,组织商讨班级公约。各位班委都积极地你一言我一语地建言献策,更是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班委们回家以后还在网上建了群。在班长的邀请下,我也加入了线上的讨论,但是让我感到奇怪的是,线上讨论似乎没有线下讨论来的热烈,群里的活跃用户始终只有两三个。

观察了两天后,我找来了两位从来没在群里发过言的班委,问为什么不参与线上讨论。体育委员沉默了一阵后终于跟我说了原因:“老师,他在群里给我备注了名字叫‘矮瓜’,我有点生气,就把群设置成了‘消息免打扰’,就没参与讨论。”劳动委员听了点了点头说:“我也是因为他给我设置成了‘社交牛X’就不想说话了,我也不是什么人都愿意和他说话的。”

我进群仔细看了看群成员,果然班长给每个人都取了昵称,我和他自己也都有,我叫“师父”,他叫“大师兄”,这称呼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想我该找他谈一谈,这样下去这个班长在班内的号召力肯定很快就要失去了。随即我又想到前两天午饭的时候,班级有同学嘲笑饭量大的女同学,趴在同学耳边说“饭桶”,把同学都说哭了。我想我还是应该做一下集体教育,于是决定上一节以“尊重”为主题的班会课。

【资源分析】

在进行了初步的主题班会设计后,我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切合的视频资源。内容是课间的篮球场上,几位男同学正在打篮球。一位男生小A不小心把篮球投出了球场,看到个子矮小的小B同学正好在旁边,于是对他说:“半截儿,去捡球!”小B看到滚远的篮球原本打算帮忙去捡,但听到被叫了外号停下了脚步,愤怒地问道:“你叫谁半截儿?!你个四眼田鸡!这么大的一个篮筐,你连球都投不进!”于是两位同学便发生了肢体冲突,两人都受了轻伤。不仅影响了之后的课堂学习,还得到了两张违纪处分单。

视频从客观的第三视角描述了校园内的冲突和不快是如何发生的。因为对同学叫了外号而让原本怀有助人善意的同学转而愤怒地出拳,从而导致了不良后果。相信同学们经过引导和分析,一定能明白其中的缘由和利弊关系,也能明白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让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在班会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这段视频,还没播完就听到同学们在底下窃窃私语,我便停止了播放,问同学们:“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场景和画面有点熟悉?彷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么接下来请大家预测一下会发生什么事情?”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肯定要打架!”我追问:“那么这场架是为了什么而打呢?”班长马上脱口而出:“还能为了什么?叫人家外号人家生气了呗。”我听到他的回答朝他点了点头,班长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我又问道:“那么大家听到别人叫你的外号是不是都会生气?都想打人?”

这时班级里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同学低头轻声说“会”,有的同学爽快地说“不会”,有的同学默不作声。我看着笑嘻嘻的班长,让他来说一说。班长站了起来,毫不犹豫的说:“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一般我是不会当回事的,我觉得同学之间叫外号挺正常的,都是开玩笑的。”

“小阳同学,你说得很好,你说到了‘不知道别人怎么样’,那我们再来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好不好?”我接着班长的回答说道。

我邀请了之前低着头的小吴同学,她说:“老师,我会生气的,为什么不能叫名字,而非要给别人起外号呢?爸爸妈妈给我们起的是最好的名字,是对我们的祝福和期盼,而外号大多数都是不好的、贬义的,带有侮辱性,我觉得不礼貌、不尊重,有被冒犯的感觉。”

听完小吴的发言,我又追问同学们:“大家认为她说得有道理吗?如果有和她一样感受的同学,请举手。”话音刚落,班级里三三两两举起了手。我趁机看了看班长,只见他无奈地摇了摇头。

“那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想再补充几句?”我接着问。

学习委员小夏举起了手:“老师,我觉得还是得看情况吧。班长说的也有道理,有时候给别人起外号就是开玩笑的,也不是真的不尊重别人,有些同学之间熟了之后就会互相起一些外号昵称的,没有恶意。但是,也有的同学会抓住别人的弱点缺点起名字的,就像视频里的那位同学叫别人‘半截儿’就不太合适,感觉不尊重人,所以他才会出手打人。”

“小夏说得非常好。那些针对缺点和弱点的外号,的确是一种不礼貌的称呼,起这样的外号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肯定会对他人造成不良的影响,那么起外号这件事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吗?”我顺势引导。

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我转向了班长,用期盼的眼神看着他,他缓缓地站起来说:“还可能会反过来给自己带来麻烦,比如视频中的小B那样也给小A起了个侮辱性的外号,甚至拳脚相加,最后小A和小B都受了伤、受到了处分。”

我向班长竖起了大拇指,并说:“班长分析得很透彻,给人起不雅外号这件事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就像视频中那样,原本是一个愉快的课间活动,一来二去就变成了一件扫兴的事。大家说值得吗?”

看到班级里有几位同学默默低下了头,我知道有人听懂了这堂课。

“同样一个称呼,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放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反应。就像刚刚大家谈到对外号的看法,有人觉得无所谓,有人却非常介意,每个人对于外号的解读和感受都不一样。我们不能站在自己的视角去判断别人的想法和感受,要尽可能多地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体会他人的感受,才能让彼此相处得更融洽。希望大家能检视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不是也有一些对他人欠妥的称呼,去体会一下他们会是怎样的感受?”我期盼地说。

【成效与反思】

班会课后,我观察了班级同学之间的言谈交流,同学之间少了许多嘲讽与取笑,多了几分礼貌与和气。当天晚上,我又特意进班委群看了一下,班长已经默默地撤销了给大家的备注。能有这么快的行动力又让我对他充满了信心,但要改变以往的习惯不是一个视频,一次班会课能实现的,还需要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给予情感支持与正向反馈。

视频是主题班会的引子,贴近生活的视频资源的确更能引起学生的共情和共鸣。联系学生生活、联系学生自身,才能学以致用。但要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具体情境下和事件中当事人的情感和感受,视频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立足于视频角色和事件,让学生“演一演”,学生的感触会更深刻。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离不开生活,但生活也不能缺少教育。最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在生活中教育孩子,让孩子从生活中成长因此,在主题班会课后,我们更要在教育实践中多观察和记录学生真实的生活事件,运用好这些教育资源,及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才能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和变化。

责任编辑:江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