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公共生活视域下的班级制度建设

【摘要】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生活、教育教学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一群来自于各个家庭的年龄相仿、程度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个群体中共同生活、学习,因而产生了独特的群性价值。班主任则通过对班级的日常管理,充分挖掘这一特殊的育人价值。作为日常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班级制度建设”,建章立制的过程,更是彰显班级群性价值的有力途径。

【关键词】班级制度;公共参与;公共生活

班级有两大性征。班级是一个教育场域,学生在其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形成学习素养。班级也是公共生活场域,学生在其中学习公共交往、公共参与,形成公共精神,它是学生感知、理解、认同和践行道德的载体。“建章立制”是班级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全体学生一起讨论、协商班级制度,形成共同的约定,在公共生活中认真维护和遵守。班级制度建设不仅保障了班级的有序运行,还是学生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建章立制”,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了解规则的本质不在于约束,而在于维护公共生活,从而由“任性的自由”走向“约定的自由”,与他人更好地在一起共同生活。

一、班级会议制促进班级的民主公平

吴康宁教授在《学生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班级?》一文中指出:“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最大帮助,不是全盘包揽、全面操控学生的发展,而是通过指导学生——尤其是指导学生对于班级集体生活的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监督及自主评价,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管理自己、自主发展自己。”班级会议就是一个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和处理班级公共事务的载体,它保证了班级制度的公平和公正。

班级会议是班级的公共话语平台,通过民主的议事,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公共决策,体验自己在班级生活中的价值,进而形成一种基于公共利益的“公共性”。基于班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班级发展的需要,每一个班级成员都可以召集班级会议,班级会议的流程包括提出动议、集体商讨和全体表决。

首先是提出动议。班级成员提出召开班级会议的动议,动议者需要说明制定相关制度的目的、必要性和内容。班级会议提出动议的方式有:直接向班主任提出动议要求,或者在在班级“动议箱”中写上需要动议的内容。班主任每周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于学生提出的动议进行排序,并提交全班表决。班级全体通过后,动议者在开始组织班级会议,约请会议主持人和会议书记员,安排班级会议时间和流程,确定是否邀请任课教师或学校行政人员参会,及时发布会议公告。

其次是集体商讨。班级会议上,班级所有成员都要对提议发表观点。如在一次关于班级岗位设置的班级会议上,学生们商讨班级岗位设置的必要性,对班级岗位进行细致的分类,自荐和推荐适合的岗位人选。他们还从班级岗位履职的角度,将不同的岗位对应到班级已有的各个部门,如课代表是小队长岗位,隶属于学习部门,讲台管理员是干事岗位,隶属于劳动部等。同时,为了让大家有充分的体验,学生还讨论了岗位轮值。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轮岗是一个很好的互相了解的机会,还能挑战不同的工作经历,发展自己最适合的岗位。当然,也少部分学生不支持轮岗,他们认为,轮岗不利于工作的持续性开展,少部分人会因为对轮岗的期待而不能尽心尽责的做好本岗位的工作。学生们在热烈的讨论中充分表达,认真倾听、了解他人的想法。

最后是集体表决。在学生的充分商讨后,我们会进行投票表决。会议表决的结果是所有学生认同班级岗位的设置,大多数班级成员支持 “班级岗位轮岗制”,为避免个别人不负责任的行为出现,大家对轮岗的要求做了细致的规定。制度通过后,我们通过班级公告等方式,将制度内容和规定进行公示,并鼓励大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执行,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班级会议中,人人都有发言权,每一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每个人若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要敢于、善于发声,若要更好的享受集体带给自己的利益,就要尽责自己的义务。

二、班级运行机制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度

1.班级组织架构

班级的组织架构由班级会议产生,完备的组织架构是确保班级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我班的组织架构包括组织部、学习部、生活部、财政部、体育部、文娱部、纪律部、信息部,每一个部门由部长(中队长)和部长招募的干事构成,学习由课代表和部长组成,每个学生都必须担任至少一个部门的干事。部长带领干事们商议、制定本部门规则,奖惩和活动设计。同时,我班还执行值日班长制度,值日班长由学生轮流担任,负责当天班级各项事务的整体协调。在“部门”这个组织下,班级全员参与到班级管理中。“部门”架构的确立产生了良好的同伴效应,部门成员的共同目标是把本部门工作做得更好,成为最佳“部门”。成员间分工合作,权责对等。

各班委招募的“部门”团队形成后,开始对每个部门进行基本规则的初步制定,包含各部门在本学期的活动计划,各部门的公约和奖惩条例。如生活部午餐管理办法中,每月评比爱惜粮食之星。这些班级制度由部门初步草拟,经过部门一轮轮商讨,形成文本,班级每一个人先对文本提出个人的建议,然后在班级会议上一起商议确定。

2.班级制度评价

班级制度建设中,对于制度的评价必不可少,它能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和保证秩序的公正性。我们根据班级制度的性质和要求,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例如,班级岗位轮岗制的评价指标是学生岗位履职情况测评,班级纪律制度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班级纪律得到有效维护的情况等。每学期末,我们通过班级会议,学生根据班级制度的执行情况,讨论具体的评价指标,让班级成员了解需要评价的制度。在提出动议议题后,班级成员可以进行讨论,讨论该制度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案等。根据评价指标,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制度的认识和遵守情况,也可以通过统计数据等方式进行量化分析。在评价结束后,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制度更加合理、有效,并能够得到全体班级成员的认可和遵守。自主的制定制度、自主的实施制度、自主的监督制度的执行及自主的评价,学生在公共生活治理中学会治理,学会共同生活。

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积极实践以班级会议为载体的班级制度建设。班级会议这个平台保证了班级制度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公平公正。学生作为班级制度建设的主体,在达成共同制定的目标过程中,充分的参与班级制度建设;在和同伴交流、碰撞中,学会倾听和接纳不同意见,学会表达观点,感受民主的生活方式。在日常对班级制度的维护和完善中,学生感受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这使他们更好的适应集体、融入集体、服务集体。 

   

【参考文献】

  1. 张鲁川.相善其群:班级存续之教育性依据[J].江苏教育,2022(79):34-36.

  2. 吴康宁.学生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班级?[J].教师月刊,2017(3).

    [3] 张鲁川.班级会议:班级转型的一条进路[J].现代教学,2018(8):46-51.

     

责任编辑:江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