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班级生态圈的实践模式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构建小学班级生态圈的实践模式,达成学生共公共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班级生态圈

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其中的关键是激发学生自主地产生改变。班级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众多一线班主任对其认知还停留在其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而没有充分利用班级作为一个公共生活空间潜在的教育价值。班主任、学生、班级三个元素彼此割裂,导致班级管理收效甚微。基于此开展的小学班级生态圈的构建模式探究,旨在找到学生和教师、个体和集体、制度与文化之间的联结点,疏通班级生态建设的脉络,形成教育合力,让班级成为一个有温度且安全的生态环境。同时,学生可以在班级生态圈中汲取养分,实现自我成长。

  1. 班级教育生态圈的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理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些依靠学生从程中的学习经验获得,更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影响。班级,作为学生直接接触到的教育生态环境,对其核心素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结构功能论中,分工和整合是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概念。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以生物有机体为类比,指出生物有机体包括营养、循环和神经(调节)三个生理系统,它们在功能上有着明确的差异和分工,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维持生物有机体的健康运行。这形成了三者之间相互依赖,他们必须相互协调才能保证有机体的正常运行。

班级生态圈、家校生态圈和社会生态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学生身处其中,通过获取班级生态系统的养分,从而获得成长。班级作为学生接触最为直接的教育生态圈,是其能力、品格形成的重要阵地,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Snap1.jpg


(图1-班级教育生态圈的模式)

    二、班级教育生态圈的实践

    生物学中,一个生态系统,需要生物体和环境的和谐共处,并保持稳定。班级生态圈,需要对学生的生长提供能量、物质和信息,才能够有学生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从而促进学生多元和独特的发展。为此,教师创设班级发展平台,使得学生和环境达成生态圈的良性循环。

    1、完善班级规则,打造生态秩序

班级规则的制定是班级生态圈的基石,而传统的单一教师权威话语体系则会让班级生态陷入僵化。生态秩序的打造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建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规则制定,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学生既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规则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当班级生态秩序形成并发挥效用,学生就从能够自我约束行为,走向规则引领的自律状态。

1)多种形式渗透意识

   规则涵盖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课堂的规则、娱乐的规则等。教师结合学生日常生活,通过游戏体验,情境创设、同伴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规则的存在。比如学生往往会忽视音量的规则:小组讨论时,大家都抢着大声说,结果谁的想法也听不见;或者起立发言时,老师走到他的身边也听不清。教师可以选取班级中具体的场景引发学生讨论思考,知道声音是分等级的,要根据音量等级来调整、控制自己的声音大小。接着具体化音量的场合要求:0级:保持安静不说话;1级:只有同桌听得到;2级:组内听到你说话;3级:全班听到你声音。

    2)规则协商产生公约

校有校规,班有班规。班级是以四十多位学生和老师为主体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因而规则的制定是从主体间的交互产生的。先由学生自发组建小组,思考班级内运行的规则。通过组内讨论,形成观点,再在全班分享,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然后由班主任整合,对规则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以“班级公约”的形式将师生共同商议协定的规则记录下来,张贴在班级的醒目位置,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3)多种评价生成秩序

 公约是显性的,而秩序是隐性的。稳定的秩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温暖且安全的生长环境。而如何让生态秩序变得更加稳定?这就需要对学生日常遵守规则的情况进行评价。传统的评价只存在于师生之间,而在生态秩序的构建中,由于学生前期参与规则制定,就会对秩序产生很高的认同感,驱使他们自发成为维护秩序的一份子。当身在生态圈中的每一个人都默认秩序的存在时,无需班主任的再三强调,学生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互相观察互相评价,形成约束力,生成秩序。

 2、落实班级岗位,注入生态活性

班级生态圈不仅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也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育。班级岗位建设就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落实班级岗位,组成了不同的服务部门,如“学习部”“卫生部”“生活部”等,建立起全班学生自主管理的服务网。以网状的结构让每一位学生在参与班级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正确定位自我,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当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我价值时,班级生态也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1)岗位设置

在传统的班级岗位建设中,很多班主任还是采用“按需设岗”的方式,即根据班级管理的需要来设立岗位,虽然这样做能减轻班主任的负担,但学生的的能力和人格没有真正得到培养。从班级生态圈的视角来看,安排岗位不仅仅是为了把班级工作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分工让学生找到自我定位。因此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以及个人需求来“因人设岗”。

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意愿和特长,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势,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在设立岗位前,班主任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你有哪些兴趣爱好?”、“你觉得自己可以担任班级的哪个岗位,为什么?”“你觉得班级里需要增添哪些小岗位?为什么?”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分析自己的优势,说出自己的想法,使所有学生在班级岗位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有参与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各种能力,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班级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岗位竞聘

 长期以来,班主任习惯了布置任务,学生习惯了接受任务。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做事的效果差别很大。如何将这种关系逆转过来。通过班级岗位招标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岗位,包括适合自己且能胜任的岗位,也包括挑战自我、希望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自我的岗位。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在需求,赋予班级岗位更大的活动时空和教育意义。

学生通过民主的形式,公平公正地与他人竞争。同时在与他人产生交互的过程中更加精准地定位自身。这就需要学生在岗位竞聘的过程中,班主任引导学生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给岗位取名,如“护绿小天使”“雨具小管家”“文明小使者”等,班主任可以制作个性化的胸牌,既增加了学生的幸福感和荣誉感,又起到了自我监督和互相督促的作用。

 3)岗位实践

班级生态的运行离不开健全的检查和监督制度。一般来说,在岗位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应该先提醒,如果提醒有效,则不一定记录。因为记录不是目的,惩罚更不是目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提高责任心才是。其次,各个部门可以定期召开培训会议。会议的内容可以包括岗位培训、方法指导,经验交流,问题分析等。学生可以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

    3、丰富班级活动,提供生态养分

民主公正的秩序建立、尊重差异的岗位建设形成了和谐共生的生态氛围。而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班级活动则是生态圈中的“催化剂”,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主体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它如同阳光和雨露,为班级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

1)项目化活动添新意

相较于教师大包大揽式的活动设计,项目化活动最大的特点是,以任务或者真实问题为驱动,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学习知识、提升素养。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学生而言,班主任就会组织《会学习的孩子是怎样的》项目化活动。前期通过小调查,学生了解他人口中会学习的孩子是怎样的,建立初步概念。然后了解成为一名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规则和生活规则,在实际课程体验中修正概念。接着通过专家问答和课堂观察,具象化“会学习的孩子”的行为。最终依据评价表,寻找会学习的自己,知道自己如何成为会学习的孩子。项目活动通过游戏、体验、模拟、观察等多种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顺利度过学习准备期;另一方面启发学生了解学习必备的品质,初步知道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后续成长为主动自律的学习者奠定必备的基础。

2)个性化活动富巧思

同时,班主任也要敏锐地捕捉时代的信号。2020是全球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一年,这是时代提供的特殊教育契机。但是,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如火如荼地工作着,孩子们只能从新闻中了解到这次疫情的相关信息,这样的感受显然是不够深的。三月末,疫情得到了控制,窗外是一片盎然的春意。由此,笔者联想到,整个冬天,孩子们都在家居家学习,一定对于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于是,班级平台上的一则任务应运而生了:寻找春天。孩子们或是提起稚嫩的画笔,或是写下童趣的小诗,或是用镜头记录下小区的小花小草。这些文字和影响资料集结成了两期公众号的文章——《我眼中的春天》。这样的个性化活动滋润了学生的身心,同时让他们感受到了“春”的美好含义。

4、设立班级会议,促进生态循环

生态系统拥有自我协调、自我维持和自我成长的能力。面对外界的变化,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反馈机制,对内部结构与功能作出调整,强化班级内生力。当班级生态圈初步建成,便进入“试运行”的阶段。这个阶段,生态中出现的问题就要利用评价进一步完善和调整。采用班级会议,由班主任介入,和学生共同商议,对于新产生的现象,探讨新的规则的生成。通过每周职能部门的自评和互评,学期结束的时候推选岗位小能手等方式调节生态,使每一个个体更加适应环境,实现生态的循环。

1)记录表现

规则遵守的情况,岗位实践的情况,活动参与的情况都是在生态环境中实时生成的。在生态的“试运行”阶段,班主任就要组织学生将看到的影响生态运行的现象记录下来。比如推行岗位制度时,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有的学生可能竞聘完之后马上反悔了;有的学生可能实践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个岗位又苦又累,不想做了;还有的学生可能在对待岗位时态度散漫,并没有把岗位工作放在心上。

2)反馈评价

每隔一段时间,采用班级会议,反馈学生的“不良反应”。班级会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和身边的同伴是否做到遵规守则,哪些规则做得很好,哪些地方又有不足;对班级内岗位实践的情况进行讨论和总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哪些组员表现得不是很积极,原因是什么。

 3)动态调节

生态系统处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主体,在面对外界变化时,要主动作出调整。比如学生不能遵守规则,原因和解决的方法是什么;班级中哪些岗位需要增补或更换;班级活动如何进行调整等。

    三、结语

    班级是公共生活的场所。在完善班级规则、落实班级岗位、丰富班级活动、设立班级会议的综合效用下,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班级生态圈。即使没有班主任的存在,个体和群体也能实现自治。学生在健康的班级生态圈中,对于学习生活本身的认知发生改变,从无序的状态走向自律。同时,班主任借助生态效能,激发学生内在潜力,促进学生规则自觉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