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讨了在高中主题班会中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以《燕雀与鸿鹄之志——谈谈我们的理想》主题班会为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首先,借助扎根理论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精确分析,发现问题所在,并据此制定教育目标。其次,通过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和反思。再次,精选教育素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在情感上受到触动,并通过具体案例深化对理想信念的理解。最后,通过职业体验和社会志愿者活动,将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
〔关键词〕高中 理想信念 主题班会 德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理想信念教育在德育内容中居于首位,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2]。因此,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引导高中生:加深对党的情感,树立美好理想,形成科学严谨、不怕困难、锐意进取的学习品质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理解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3]。
然而,近年来,理想信念教育开展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精神上的“缺钙”现象层出不穷,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对未来缺乏规划、责任感缺失、自我意识膨胀等。很多学生理想缺失,甚至认为“躺平”就是他们的理想,呈现出享乐主义和平庸主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旧的教育方案不能真正解决新时代的理想信念缺失问题,当下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僵化,往往是老师一言堂,难以适应当代青年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第二,教育内容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具体意义和价值。因此,迫切需要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以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因此,本文以《燕雀与鸿鹄之志—谈谈我们的理想》主题班会为例,阐述了理想信念教育在高中主题班会中的四个实施策略。
四个策略呈现出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关系(见图1)。课前利用扎根理论分析学情,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课中,首先借助学情分析中发现的认知冲突点,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理性层面反思理想信念,随后,通过精选的教育素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重塑理想,使其在感性层面认同。课后,通过社会实践,将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巧用扎根理论,做好学情分析
扎根理论是一种从现象归纳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在研究开始前没有预设,而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逐步抽象出概念,并建立起概念之间的关系。扎根理论在教育学中有很强的适切性,因为扎根理论作为质性研究方法,并不单将教育研究建立在价值判断上,它也注重对科学事实的追求,遵循实证主义的精神。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复杂的样态。因此,深入具体情境之中去研究教育问题尤为必要[4]。通过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收集到的数据,非常适合用扎根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
虽然本班存在理想信念缺失问题,但对于具体理想缺失的情况,比如哪些同学存在理想信念缺失问题,哪些同学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人数比例,教师并不清楚。因此需在课前精确了解本班学生学情,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本节班会课的教育目标。在备课期间的前期调查中,调查顺序是从宏观到微观。首先,从班集体层面出发,发放开放性调查问卷“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了解本班每位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然后从个体层面出发,挑选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访谈,与学生畅所欲言,探讨人生理想,了解学生个体情况。
通过问卷和访谈,利用扎根理论分析学生的回复,一些共性问题凸显出来,简言之,本班同学的理想可分为两类:“燕雀之志”和“鸿鹄之志”。从学生回答中分析发现,70%的同学提到了“安稳过日子”“得到一份体面工作,生活过得舒适”“过平静的生活”“赚钱够自己花”“随遇而安”“不想强迫自己”“环游世界”等表述,利用扎根理论归纳,发现这些同学追求“佛系”甚至“躺平”的人生理想,可以用“燕雀之志”来概括。与此同时,30%的同学提到了“多纳税,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贫困地区提供援助”“追求解决一切争端的可能”“贡献社会”“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等表述,利用扎根理论归纳,发现这些同学以贡献社会为人生理想,可以用“鸿鹄之志”来概括。这为建立认知冲突提供了一个良机,可以鼓励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己见,发现问题所在,并重新反思自己的理想。因此,确立教育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意识到自身理想定位中的利己主义以及平庸化;
情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行为目标:通过实际行动践行远大理想,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二、借助认知冲突,充分激发思考
在教育实践中,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面对和解决认知冲突,促进其深度学习和思维发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具体操作方法和目的如下:
(一)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收集和展示学生的多样化观点,从而营造出一种认知冲突的氛围。
(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讨论:在课堂上,通过开放性问题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对不同理想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和辩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观点中的矛盾和不足,激发他们对自身理想定位的重新思考。
(三)提供理论支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供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不同理想类型的背景和意义。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认知,还能为他们提供理论支持,使其思考更加系统和深入。
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自身的理想定位至关重要。通过引发认知冲突,可有效激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深入反思班级存在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理想。为此,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一 剖析“躺平”理想
教师先挑选了一些体现“躺平”人生理想的问卷回复或访谈答复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例如“安稳过日子”“得到一份体面工作,生活过得舒适”“随遇而安”等等,客观展现学生真实想法,之后提问学生:
1.为什么有人追求躺平?
2.我们应该追求躺平人生吗?为什么? A. 应该 B. 不应该C. 看情况
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对“躺平”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剖析“躺平”人生追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学生A表示,家庭环境的优越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充裕,使得一些学生缺乏奋斗的动力和目标。学生B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来自学业、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让人透不过气,因此,追求平静和安稳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之后教师继续追问,“我们现在过去都有压力,过去有过去的压力,现在有现在压力,那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追求躺平呢?”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深层次原因,学生C表示,现在的教育环境尤其强调“比较”,引发内卷,“缺什么就追求什么”,所以追求躺平。教师继续追问,我们应该追求躺平人生吗?并请学生通过举手亮出自己想法,发现多数同学选择了“不应该”和“看情况”,但也有同学选择“应该”。教师抓住这个时机,让这两组不同观点的同学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通过思想碰撞,借助认知冲突,促使追求“躺平”人生理想的同学认识到矛盾和不足,重新审视自己的理想定位,意识到“躺平”理想的局限性和弊端,即“躺平”追求其实是一种逃避压力和责任的方式,看似平和,但缺乏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二 探讨“贡献社会”型理想
除了“躺平”理想,部分班级学生在问卷中表达了“多纳税,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贫困地区提供援助”“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等社会贡献型理想。为引导学生把贡献社会型理想与“躺平”理想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初步反思,教师先展示了以上问卷回复,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1. 为什么有人追求社会贡献?
2. 你能想到哪些具体事例?
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追求社会贡献的原因。学生D以提到了法律援助这个具体事例,说这些人这样做不仅为了谋生,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别人。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帮助了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吗”,学生回答,有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学生E提出非常激进的观点,表示追求社会贡献的终极理想是让所有人躺平。教师当场问是否有人持相反观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自己思维中的问题。学生F反驳道,社会贡献促进社会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让社会上每个人都物质上富足,吃喝不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也要富足,人人有工作做,人人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关于具体事例,学生F提到的贡献可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小贡献,如给贫困地区捐款,去养老院做志愿者工作,从微观上做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另一类是大贡献,如成为边远地区的县长、某局的局长等决策者,从宏观上影响社会进程,并表示,实现这些贡献需要机遇,更重要的是主观意愿,即为社会贡献这样一个想法,只要有了想法,并抓住大大小小的机遇,就能贡献社会。
借此机会,教师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带学生回顾了中国梦、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含义,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认知,还能为他们提供理论支持,让学生们深刻意识到,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追求社会贡献和国家富强是一代代青年人的使命,国家富强后,社会发展后,个人也能从中获益,社会理想实现也有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
此外,通过与“躺平”理想追求对比分析,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人生追求的本质差异,认识到社会贡献型理想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更反映了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深化对理想信念的理解。此时,学生对“躺平”理想和贡献社会型理想的理解更深入了,但还停留在理性层面。因此,需要通过真人真事的素材,从感性上让学生感受到社会贡献理想的崇高和伟大,从而进一步重塑他们的理想。
三、精选教育素材,共情重塑理想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精选教育素材、引发情感共鸣是必不可少的策略。通过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与现实素材,帮助学生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力量,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下是三条具体操作方法和目的:
(一)精选多样教育素材:选择具有代表性且能引起共鸣的教育素材,从历史到现实,从时间上由远及近,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理想信念的延续性和重要性。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使学生不仅了解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还能看到当代青年肩负的责任与担当,感受到理想信念在不同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二)用问题引领思考:在观看或阅读素材前后,设计深思熟虑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提出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考,增强对素材内容的理解和情感共鸣,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三)情感共鸣与现实联系:通过展示感人至深的事迹和鲜活的现实案例,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触动,进而联系自身,反思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情感共鸣是内化理想信念的关键,通过真实感人的事例,学生更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认同理想信念的价值。
本节班会课共选取了两个视频素材,一段文字素材,并针对素材设计了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素材1 视频《他们死在了少年时》
该视频部分展示了李大钊、陈延年、陈乔年等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事迹,以及“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中青年学生、战士牺牲的壮烈场面,视频背景音乐悲壮宏阔,旁白者朗读了梁启超的名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和鲁迅的名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视频结尾处,展示了新中国青年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画面,如上课的老师、看诊的医生、开战斗机的战士。在观看视频之前,先发问引导学生思考:
标题中的“他们”是谁?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选择死在少年时?
观看视频时,现场不少同学激动落泪,情感上受到触动,在回答问题时,一位学生表示,革命先烈们在国家危难时刻,选择放弃个人安逸,投身革命,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奋斗牺牲,这些英勇事迹,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理想,更是时代精神的象征。
学生通过观看基于历史真实人物和事件的视频,感受到战争年代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血与火的考验、艰难困苦的奋斗,感受到革命先烈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在情感上受到触动,深刻体会到这种为社会发展进步而献身的精神之伟大,以及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性,深刻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力量。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反思自身的理想追求,认识到为社会和国家奉献的重要性。但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多次强调是当时的时代造就了当时的人,似乎自己就可以置身事外,当时有当时的追求,当下有当下的追求,因此教师准备了文字材料《新青年》杂志发刊词和视频《致敬脱贫路上曾感动我们的那些面孔》,启发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作一个力图贡献社会的新青年的必要性。
素材2 《新青年》发刊词
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要“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这是对青年理想信念的有力倡导。学生先阅读以上文字,然后小组讨论:
在和平年代,我们还有必要做一个力图贡献社会的新青年吗?做躺平青年不好吗?
通过阅读陈独秀的发刊词,对比新青年和躺平青年的不同,学生对新青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陈独秀所倡导的青年精神,是一种积极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新青年的精神在于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安逸和快乐。一位学生回答道:“有些人可能觉得追求人生价值和贡献社会的理想是不切实际的,但其实,当你老了回首往事时,你会去回忆自己做过什么,如果能答出为社会做出过贡献,帮助他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这些都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一种人生价值。从个人情感层面来说,这是一种我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的。虽然我们不像祖辈那样面临国难当头需要挺身而出的局面,虽然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躺平或贡献社会,但是我们的社会始终在发展,既然要发展,它就有它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我可以去做的地方,再加上个人情感,综合起来,这就是我想做新青年的原因。”从学生回答中可见,学生从理性和情感上,都非常认同贡献社会型理想,但是只是从较为抽象的视角分析,要使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且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教师进一步发问:
虽然当今中国处于和平年代,但我们依旧是发展中国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努力解决。你觉得,我们的社会还存在哪些具体问题?
一位学生提到了我国芯片制造技术还处于“奋起直追”的阶段,因此某些西方国家可以轻松利用技术垄断“拿捏”我国。教师借此机会,启发学生,在当今社会,新青年们更是要负起责任,怀揣远大理想,为祖国强盛、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近年来青年们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所做出的努力,为了联系现实,进一步引发情感共鸣,教师准备了第二个视频。
素材3 视频《致敬脱贫路上曾感动我们的那些面孔》
视频《致敬脱贫路上曾感动我们的那些面孔》展示了青年扶贫工作者不畏条件艰苦,不畏部分人民群众思想上落后不配合,不畏扶贫路上困难重重,靠着持之以恒的坚韧,做人民群众思想工作,最终带领群众脱贫。还介绍了几位在扶贫岗位上奉献出自己生命的扶贫干部的感人事迹。视频还提供了以下信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派出300多万名干部驻村帮扶,8年间,近2000万人进村入户,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他们的行动不仅拯救了无数深陷贫困深渊的群众,也彰显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这些脱贫工作者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学生。我设置了以下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
1.看完视频有何感受?哪些地方感动?
2.上完本节课后,你的人生理想有变化吗,你现在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通过观看这些现实中的“新青年”事迹,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启发学生由历史联系到现实,唤醒危机意识和追求进步的志气,认识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四、立足社会实践,践行知行合一
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讨论和理论学习层面,更应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将理想转化为行动。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因此,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参加完职业体验活动和社会志愿者活动后,写一个反思,并在文中再次回答本节课前调查问卷的问题“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职业体验活动中,学生到各类社会单位参观学习。这种职业体验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感受不同职业对社会的贡献。例如,一名学生在参观一家医院时,了解到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见证了他们如何无私地照顾病人,挽救生命。他看到医生和护士们在手术室、急诊室、病房中的辛勤付出,深受感动。通过这种体验,他认识到医疗行业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和医生职业的崇高价值,从而坚定了他未来从事医学事业的理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找到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树立远大理想。
在社会志愿者活动中,学生们参与爱心暑托班、清洁公共环境等公益活动。这些经历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快乐与意义。例如,一名学生在参与社区清洁活动时,看到自己的劳动使社区环境焕然一新,居民们纷纷表示感谢,这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对他人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这样的实际行动使他深刻理解了贡献社会的意义,激发了他在未来更多地参与公益活动的愿望。通过实际行动,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他人带来积极变化,培养了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公益意识,从而深刻理解贡献社会的含义,从而激发他们追求更高的社会理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中阶段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社会影响。《燕雀与鸿鹄之志——谈谈我们的理想》主题班会课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通过扎根理论精准分析学情,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精选教育素材引发情感共鸣,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践行知行合一,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引导了学生重新审视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不仅需要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和实施,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3,(10):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EB/OL].(2017-8-17)[2024-6-1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54319.htm.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26-28
[4]朱德全,曹渡帆.教育研究中扎根理论的价值本真与方法祛魅[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01):67-76.DOI:10.14138/j.1001-4519.2021.01.00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