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本解读,准确把握教材教学价值
——记徐汇区中小学语文跨学段教学研讨活动
2025年3月20日下午,有徐汇区教育学会、徐汇区教育学院语文学科组主办的徐汇区中小学语文跨学段教学研讨活动在师三实验学校行知楼四楼博雅讲堂举行。本次活动以"加强文本解读,准确把握教材教学价值"为主题,由徐汇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刘侠老师主持,特邀上海师范大学光启语文研究院詹丹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与会人员包括全区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初中六年级语文教师全员、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及部分高中教师及初中语文攻关计划、各名师工作室学员。
刘侠老师在开场辞中指出,本次教学研讨系徐汇区小学、初中、高中三学段首次实现贯通共研,具有开创性价值,希望本次研讨能够打破学段壁垒,进一步提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从学生终身发展视角整体规划语文教育路径。
师三实验学校赵钺校长在致辞中欢迎了各位教育同仁参与本次活动,感谢了徐汇区教育学院的支持。赵钺校长指出本次活动希望将小学的“鲜活”,初中的“探究”和高中的“思辨”融合共生,为跨学段教学研讨提供新的思路,深化文本解读的研究,推动语文课堂革新,实现教育使命的传承与突破,并助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讲座伊始,詹丹教授强调了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建立跨学段教学贯通的意识。基于义务教育和高中课标的共通性,要求教师突破学段壁垒,通过系统研读全学段教材构建全景式的教材认知体系,呼吁通过跨学段教研活动促进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詹丹教授以六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的小说名著为基点,向下追溯小学学段叙事基础,向上衔接高中学段文学批评思维,形成纵向的解读路径。
詹丹教授指出该单元以《万卡》《小抄写员》《骑鹅旅行记(节选)》三篇文本为载体,教师可以通过短篇与整本书的关联性设计,构建起阶梯式阅读框架并提出教学实施建议:要弱化对翻译语言的过度推敲,强化时空结构仿写训练与删改文本对照研读,以此推动学生从单篇小说鉴赏向整本书阅读迁移的能力发展。
接着詹丹教授围绕契诃夫小说的跨学段整合提出了四个核心维度:从“人与物的关系”切入;聚焦“叙说和听众”的结构化叙事;标志性“省略号”的运用;套中人系列的爱情主题,建议通过原文与教材删改文本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经典。
在革命文学作品《林海雪原》的解析中,詹丹教授就其整合问题进行了梳理。他聚焦传奇性叙事的多元整合,探讨人物形象的类型化与结构化设计,分析革命叙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对比文本修订的细节调整。詹丹教授总结指出,教学中需紧扣文本的传奇构拟逻辑、人物类型化特征及革命叙事的文化转化路径,通过原稿与修改稿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文学改编与时代语境的深层关联。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詹丹教授还分享了自己执教的小学五年级课例《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展开分享。整堂课通过标题分析、结构化梳理、复述训练与跨文本对比,搭建从情节理解到深度阅读的思维支架,为小学语文小说教学提供了“整合视角”与“思维进阶”的实践范例。
在互动提问环节,位育中学教师率先就小说整合教学提出双重关切,一方面探讨整合角度的选择依据与核心目的,另一方面聚焦高一、高二不同学段的整合深度差异。詹丹教授回应指出,整合教学需立足单元设计弥补单篇局限,通过多文本对比挖掘深层差异。随后西南位育的初中教师针对初中教学提出实践困惑,询问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契诃夫小说的兴趣并引导自主思考。詹丹以“小男孩”角色为切入点,建议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叙事主体降低阅读门槛,同时设计主题编选活动,在文本细读与创作实践中深化情感共鸣。最后汇师小学的老师针对如何在小学的古典名著教学中确定教学内容提出疑惑,詹丹建议老师们要有贯通性地看待小初高三个年段的名著作品,首先做到教师通读读懂,然后才能带领孩子进入名著的世界中。三轮问答均兼具学理深度与教学可操作性,为不同学段的小说教学提供了差异化实施路径。
此次中小学语文跨学段教学研讨活动为各位老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使大家对小说解读的整合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贯通小、初、高教材体系,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打破学段壁垒,引导学生从文本表层走向深层思辨,推动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生长与精神涵养的沃土,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