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艺术
基于“大单元”的高中音乐跨学科教学初探

摘要跨学科教学作为核心素养导向下对课程结构优化的创新实践与深度探索,为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音乐跨学科教学实践中,跨学科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尤为关键,基于此,“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引入展现出其独特的实践价值:该模式通过单元主题和单元任务统筹整体的课程架构,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现阶段,在展现跨学科教学价值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音乐教师不断挖掘教学实践中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中音乐,跨学科教学,大单元,项目式单元任务,核心素养

 

引言

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颁布以来,跨学科教学是核心素养导向下对课程内容结构优化的创新尝试,高中音乐教育更是延续了这一理念,音乐教育从单一学科教学转向跨学科融合教学,围绕核心素养为课程设立目标,以育人为关键导向,分学段开展循序渐进的音乐教育,在音乐课堂中广泛开展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历史、地理、物理等跨学科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正经历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呈现出多维互动的新范式。

上海地区的高中音乐教育在新教材编写中充分体现了跨学科教学的理念。例如,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编写的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涵盖多个模块,包括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编创以及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内容;同时,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普通高中教科书·艺术》同样注重学科融合,设置了艺术与生活、文化、科学等模块,进一步拓展了艺术课程的教学领域,丰富了教学内容,体现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为跨学科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持。

 

一、音乐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音乐跨学科教学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它能有效改善传统音乐教学的局限性。相比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学生音乐基础差异大、学习进度难统一等问题,跨学科教学通过设计“项目式单元任务”和“成长型课堂活动”,可以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通过优势学科迁移参与音乐活动,既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又提升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音乐跨学科教学为教师提供了多维的成长空间:一方面,能促进教师突破专业局限,拓展学科视野,另一方面,有助于创造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通过团队协作积累多元化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成长与反馈,能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专业认同度。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理念,跨学科教学作为指导性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新课标”提出,要深化艺术学科的教学内涵,加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关联,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音乐跨学科教学在新教材课程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批高质量、可落地的教育教学成果,相关研究与实践活动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例如,许多获奖的基础教育精品课程展示在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沪教版的高中艺术精品课程充分展现了音乐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成果;主要学术文献平台如知网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以“音乐”和“跨学科”为主题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从每年几十篇激增至每年五百余篇;此外,在专业领域的论文评选活动中,如2024年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万叶杯”论文比赛中,亦有十余篇聚焦音乐跨学科教育教学的论文获奖。

基于上述,音乐跨学科教学为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可能性,也是作为推动艺术创新的重要路径。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核心素养导向下艺术教育在促进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方面的集中体现。

 

二、基于“大单元”的音乐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

(一)“项目式单元任务”驱动下的单元设计

音乐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在于深化文化理解、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要真正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而非简单的拼凑,关键在于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基于“大单元”教学的主题统领、任务驱动、持续探究和素养导向特征,可将其作为音乐跨学科教学的核心框架,通过设立“项目式单元任务”实现跨学科学习的系统化与进阶化。

在单元设计之初,需明确核心学习目标,确保教学方向清晰。例如,围绕音乐中“节奏”这一核心概念,可引导学生感知听觉、视觉、地域以及自然界中的节奏表现,并通过赏析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探究节奏的共性与差异。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贯穿整个单元的“项目式单元任务”,如主题微视频制作(如校园活动宣传片、文化主题短片等),节日文艺汇演,校园艺术快闪等,使单元学习目标与真实的情境相结合。“项目式单元任务”需要与课时目标紧密关联,通过阶段性的探究与实践,逐步完善最终的成果,并记录完整的学习过程,保留学生的成长轨迹。

(二)“成长型课堂活动”联动下的课时设计

在“项目式单元任务”的统领下,单元教学可分解为若干递进式的“成长型课堂活动”,确保每一课时的学习均有助于单元任务的完成。学生通过完成每个“成长型课堂活动”,在探究、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成长,最终形成可展示的单元学习成果,并保留完整的学习过程。

在搭建“成长型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基础感知-技能迁移-内涵深化-成果整合”的方式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首先,通过基础感知课时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为后续实践奠定了认知基础;其次,在技能迁移的环节,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使用所学的知识,实现跨学科能力的初步整合;接着,通过对文化内涵深入的探究,助力学生超越单纯的技术层面,理解艺术表达的深层意义;最后,在成果整合阶段,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期积累的知识与能力,完成具有个性化表达的项目成果。以沪教版艺术教材《生命节奏》单元为例,本单元的“项目式单元任务”是为学校的艺术活动设计宣传短片,该单元的“成长型课堂活动”共有四个课时,首先通过课后微视频拍摄与配乐练习,鼓励学生初探复杂音乐节奏的视听运用;其次在课堂中改善微视频中的镜头节奏,理解音画协同的影视表现手法;接着以小组的形式探讨艺术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为宣传片找到合适的文化定位;最后灵活运用所学,完成宣传片的创作与展示。

这种递进式的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成长型课堂活动”的系统性与发展性特征。既保证了每课时有针对性的训练,又实现了从技能掌握到文化理解、从个体练习到团队协作的素养进阶,最终达成项目成果的完整呈现。

 

(三)“大概念”音乐教学意识下的跨单元融合

音乐跨学科教学中的跨单元融合,本质上是基于“大概念”音乐教学意识下的课程重构,该融合旨在打破单元间的知识壁垒,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向“素养教育”转型,从“结论型”教学转向“思维型”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专家思维”迁移能力[①]。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学科的“大概念”(如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为主,与其他学科的核心概念产生连接,帮助学生们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深化对音乐本身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跨单元融合并非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依托“大概念”实现“跨单元——跨学科”的有效联结。例如,以沪教版艺术教材《生命节奏》、《光影逐梦》和《艺术创作与科技发展》三个单元为例,《生命节奏》和《光影逐梦》虽分属音乐与影视的艺术领域,却共享着“节奏”这一核心大概念——前者聚焦不同文化地域中的视听节奏,后者涉及电影艺术中的节奏与律动。在跨单元融合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艺术节奏”这一“大概念”主题框架,引导学生探究“节奏”在音乐与电影中是如何配合使用的,激发学生主动了解节奏、节拍,镜头、语言、剪辑等节奏要素,与此同时,《艺术创作与科技发展》这个单元可以为“艺术节奏”这一“大概念”主题提供有效的工具支持,学生通过《艺术创作与科技发展》的学习,接触到蓬勃发展的数字音乐和人工智能技术(AI),如网易天音、海绵音乐、Udio等等,生成“自己的”音乐作品;学会使用“库乐队”、“Cubase”、“Logic”等进行不同节奏风格的音乐制作与创作。

跨单元融合学习应聚焦于学生能否运用“大概念”的思维解决真实艺术问题(如校园艺术节、“展演季”、开放日、快闪等等)。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创意表达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复合性艺术人才。

 

三、“大单元”音乐跨学科理念驱动下的课程开发

基于“大单元”音乐跨学科教学分层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笔者所在的学校创新性的开发了一门面向高中的音乐艺术管理课程,该课程立足高中阶段认知特点,通过音乐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将这门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课程引至高中音乐课堂。高中音乐艺术管理程融合了音乐、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跨学科教学,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机会。

音乐艺术管理课程是配合艺术教材,实践至上的成果开发,其课程设计主要包含:剧院管理、乐团管理、流行音乐管理、合唱团管理、音乐季等等,以“大单元”的形式开展课程,同时,该课程以“真实情境中的艺术活动管理”为核心,在课程单元活动中结合学情,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组织、策划与执行校园中的各类艺术活动项目,如校艺术节、展演季、器乐声乐戏剧音乐剧舞蹈专场等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校园艺术管理者,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且有效的推动了校园艺术活动的开展。

更令人感到振奋的是,课程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开始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有学生在策划校园展演活动时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能力,通过课程学习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最终成功申请到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并顺利进入大学进行艺术管理专业方向的深造。这不仅是跨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职业发展视野的一种拓展,提升了跨领域协作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音乐跨学科教学的挑战

音乐跨学科教学展现了它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价值,然而在实际的高中音乐课堂中,我们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跨学科备课压力大:常态化教学的现实困境

在新教材中,音乐与美术、舞蹈、戏剧、计算机等学科的融合内容较多,教师需要额外学习跨学科知识,增加了备课的难度。尽管各类公开课常做跨学科教学展示,但在日常教学中,因耗时耗力,常态化实施仍然面临挑战。

(二)专业背景单一性:跨学科教学的先天短板

音乐教师通常是以音乐学院或师范类院校音乐系为主的学科背景,这类教师往往学科背景单一,跨学科经验有限。这也是由于音乐专业的专业特点造就的,它包含了漫长的学习过程和大量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具有非速成的专业特点,因而,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合作通常较少。因此,在音乐跨学科教学中,多数音乐教师需要持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主动与校内其他学科的教师多沟通多交流,关注最新的教育发展动向,为跨学科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课堂秩序难把控:动态教学中的管理难题

由于跨学科教学涉及的领域广泛,学生的兴趣点和参与度差异较大,易导致注意力分散或课堂活跃度过高等情况。因此,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提前设计好课堂活动,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确保课堂结构紧凑有序。此外,教师还应预判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并提前准备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便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确保音乐课堂高效有序的进行。

(四)以乐为本:跨学科教学的核心定位

音乐跨学科的概念,引用上海音乐学院余丹红教授的阐释:“基础教育领域的音乐跨学科,指的是以音乐学科为主体,与其他学科知识产生关联”。在音乐跨学科教学中,需要注意不能脱离音乐学科自身的审美特性,以免喧宾夺主。尤其是要避免误区,即将音乐跨学科教学简单化为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或物理课的延伸,忽略了音乐学科的核心价值。应立足于音乐学科本身,注重不同学科间的深度融合与内在联系,从而实现真正的跨学科教育目标。

 

五、结语

音乐跨学科教学尽管存在各种阻碍与挑战,但一线音乐教师和学者对跨学科教学充满热情,在目标清晰的教学实践中,逐步融汇核心素养内涵中所希望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①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

②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③ 余丹红.音乐跨学科学习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J].人民音乐,2023,(02):50-53.

④ 林琳.跨学科视域下高中音乐校本作业探究——以“诗乐相彰艺术歌曲”主题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12):55-57.

⑤ 刘徽.“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J].教育研究, 2020, 41(6):14.